-
1 # 真實情景全靠猜
-
2 # 立功受獎者
曹魏是個短命王朝。曹操再選接班人的問題是上確實有點問題。首先曹操切實兒子多,但是嫡子 正妻所生的成年的還活著的只有三個。曹丕是嫡長子。以曹操的叛逆的人生,多變的性格。心裡估計是不想按照規矩辦事。但一生不屈的曹操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屈服了。必須嫡子繼位?不見得。你曹操一個太監之後還在乎什麼?你選拔官員不是無論德行唯才是舉嗎?你殺了孔融 殺崔炎 必死了荀彧。與士族儒家對立嗎?你不要建立一個法制國家嗎? 最後怎麼慫了?曹丕奪世子位時獲得了眾多勢力幫助。不就是在曹操那裡得不到的要在曹丕這裡拿回來,這都沒看出來?最終你兒子推行九品中正制與士族大家妥協。曹操的理想,報復煙消雲散。總結一下就是曹操再選繼承人時妥協了。
-
3 # 流風迴雪000
曹丕相對平庸?你是從哪些層面覺得他平庸的?論作詩,與曹操 曹植同列三曹,雖歷史評價不如曹植,但治國平天下不是隻看作詩水平的;論軍功,曹丕也多有建樹,雖不如曹彰但比曹植強;論政治能力,這個若不是個中翹楚,身邊能聚攏賈詡、司馬懿等人?相比來說曹植身邊多是楊修之類的文人墨客。
-
4 # 凌煙歷史社
題主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曹操25個兒子,無論是按嫡長子繼承製,還是從才華來講,都應由曹丕繼位。
一、從嫡長子繼承製來看
曹操有25個兒子,曹昂本是最讓曹操中意的繼承人,但建安二年(197年)張繡反叛,曹昂在宛城之戰中陣亡。後來丁夫人因此事與曹操離異,曹操立卞夫人為正妻,而卞夫人生了四個兒子,分別是曹丕、曹植、曹彰、曹熊。而卞夫人也教子有方,四個兒子除曹熊死得早沒有什麼名氣外,曹丕、曹植、曹彰都各有所長,比曹操剩下的其他兒子能力都要強出一個檔次,再加上按古代立嫡的說法,曹丕、曹植、曹彰是正妻卞夫人所生,所以世子理所當然應該在曹丕、曹植、曹彰三人中產生。曹昂死後,曹丕是曹操兒子中最為年長者,按立嫡以長不以賢來看,應立曹丕為繼承者。
二、論才華,曹丕綜合實力第一
據《三國志·曹彰傳》記載,曹彰從小就善於騎馬射箭,膽子大,力氣也大,參與的戰爭多,戰功也多。不可否認,曹彰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將軍,而且曹操也很為他驕傲,但曹彰有個缺點,就是有勇無謀,不愛讀書,曹操特意管教過他,告訴他舞刀弄槍,只是匹夫之勇,因此安排他學習文學,但曹彰卻認為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像衛青、霍去病一樣,領兵百萬,征戰沙場。曹操曾經問曹彰的愛好,曹操回答說喜歡當將領,曹操又問他怎麼當將軍,曹彰說:“被堅執銳,臨難不顧,為士卒先,賞必行,罰必信。”於是曹操大笑,從此不再考慮立曹彰為繼承人了。
曹植才高八斗,七步成詩,確實很受曹操喜愛,但在與曹丕的爭鬥中,曹植一直落於下風。曹植這邊的主要謀士有丁儀、丁廙、楊修,而曹丕這邊,主要是吳質。但曹植這邊三人卻鬥不過一個吳質,吳質主要是要曹丕打真誠這張牌。曹丕還曾問計於賈詡,賈詡說,但願將軍能夠弘揚道德,培養氣度,實踐士人的責任和義務,勤勤懇懇,孜孜不倦,不做違背孝道的事情,如此就可以了。曹丕按照賈詡的教誨磨礪自己,最終得到了曹操信任。
況且,曹丕的文采雖然稍遜於曹植,但並不是說他的文采就平庸了,曹丕也是著名的詩人,和曹操、曹植並稱為“三曹”,而且曹丕的《燕歌行》被認為是七言詩之祖,他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經典,可見,曹丕在文學上的地位;另外,曹丕的騎術和劍術都是一流水平,其騎射已達到“逐禽輒十里,馳射常百步”的程度;據《典論·自敘》記載,曹丕曾以甘蔗代劍和奮威將軍鄧展較量,大敗對手,可見曹丕劍術之高。
相比較曹植和曹彰來說,曹丕是文武雙全。更重要的是,曹丕更懂政治,心計更深。而曹操所考慮的是選擇一個合格的繼承人,自然是文武雙全,又有心計的曹丕更適合。
您說呢?
-
5 # 百代千秋史
(奪嫡?其實大多數情況下,那個“嫡”,是很明確的,爭是爭不來的!所謂的“奪嫡”大部分都是小說創造者和編劇們的貢獻。)
感謝三國迷的好問題。曹丕,一點兒也不平庸,非但不平庸甚至還得上傑出。曹操讓曹丕來繼位,無論是禮法還是擇賢,都是正確的選擇。
曹丕繼位:合法合理的正確選擇
217年,曹丕被立為魏王世子,正式成為曹操的繼承人。220年正月二十三日,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十月十三日乙卯(11月25日)曹丕篡漢,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廿九日辛未(12月11日)正式登基。
曹操選擇曹丕為接班人,是合乎宗法制和擇賢的正確選擇,不存在其他爭議的。
197年,長兄曹昂、曹丕隨父出征宛城,曹昂與大將典韋、堂兄曹安民一同戰死於宛城。正室丁夫人因養子曹昂之死怪罪曹操而與曹操離異,生母卞夫人被扶為正室,原為庶長子的曹丕也就取代長兄曹昂成了嫡長子。嫡長子,當然就是唯一的合法繼承人,這一點無可爭議。
另外就是擇賢的標準。曹丕自幼文武全才,更積累了豐富的軍事鬥爭經驗,堪稱“賢能”,而且從其執政後的政策和措施來看,是符合這個特點的。
曹丕:文采斐然,文武皆稱
(“三曹塑像”。三曹,開一代文風之先,是“建安七子”中的翹楚。)
187年冬天,曹丕生於沛國譙縣(今屬安徽亳州),是卞夫人所生的長子。曹丕文武雙全,六歲懂得射箭,八歲就能提筆為文和學會騎射。曹丕好擊劍,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他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及其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與父親曹操、其弟曹植並稱文學史上的“三曹”。
同時,曹丕有著豐富的戰爭經驗。197年,長兄曹昂、曹丕隨父出征宛城,曹昂與大將典韋、堂兄曹安民一同戰死於宛城,曹丕則幸運的騎馬逃走。200年,曹丕跟隨曹操參加官渡之戰。207年,曹丕跟隨曹操參加白狼山之戰。208年,曹丕跟隨曹操參加赤壁之戰。212-213年,曹丕參加濡須口之戰。在東漢末年的混戰中,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執政:各處弊端,卓有成效
(老版《三國演義》中曹丕的形象。曹丕,在治國理政方面是卓有成效的。)
曹操去世後,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冀州牧,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同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位,篡漢稱帝,國號為魏,改元黃初,定都洛陽。曹丕執政後的種種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緩解了曹操積累的各方面矛盾,創造了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比如,改革選官制度,採納陳群建議,實行九品中正制。易中天認為,九品中正制使門閥士族的政治特權得到確立和鞏固,得到他們對曹魏政權的支援。限制宦官、外戚權力。頒令“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保證了魏始終沒有因為宦官、外戚干政造成政治危機。重視文教。黃初二年(221年),下令人口十萬以上的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如有特別優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戶口限制。黃初五年,封孔子後人孔羨為宗聖侯,重修孔廟,在各地大興儒學,立太學,置五經課試之法,設立春秋穀梁博士。在短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復興,等等。
特別重要的是,他全力恢復社會生產。除禁令,輕關稅,禁止私仇,廣議輕刑,與民休養,使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局面。基本實現了“與民休息”,很大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
為啥平庸?小說《三國演義》的“貢獻”!
(曹植“七步成詩”的場景,其實這都是小說的“貢獻”。)
問題來了,既然這樣,為什麼曹丕的繼位似乎很有爭議呢?這全是小說《三國演義》的貢獻。曹操是“奸絕”,這自然要“延續”到他的子孫,所以,曹操一脈在小說中基本都是“偉光正”的對立面。而且,小說明顯的基調是“貶曹揚劉”,以蜀漢為正統。所以曹丕就是正統的對立面。因此,在人物塑造上自然從曹丕一登場就開始“走在正確和正義的對立面”,這當然包括他繼承人身份的由來。
綜上,說曹丕平庸基本都是隻看小說《三國演義》的,而現實中的曹丕是很有優秀的。曹操選他為繼承人,是合法合理的。
-
6 # 四川達州人
呵,曹丕平庸?
論文學,曹丕同樣是建安七子,與曹操曹植同列。我們讀的五言詩是曹植首創,但七言詩是人家曹丕首創的。
論政治,曹丕有著作《典論》,曹植有啥?
論行為,曹丕遠比放浪形骸的曹植正常。
論地位,曹丕是嫡長子。
-
7 # 殿前司都點檢
曹昂死了以後曹丕是嫡長子,庶子不算數,曹衝夭折,曹丕與曹彰、曹植相比整體還是有優勢的,曹植也就能寫個七步詩而已。
-
8 # 談名著
曹丕是有25個兒子,而曹丕並不平庸,不像這個問題說的一樣,為什麼要讓平庸的曹丕繼位。我們來看下曹丕當上皇帝后的功績。
一、建立曹魏鞏固政權:曹操死了後曹丕繼承了曹操的位置,然後曹丕篡漢稱帝,建立了魏國,並且曹丕繼承王位後,很快的便開始集中權利,想辦法把權利集中到自己的手中,並且發展自己擁護的勢力,並且打擊反對自己的勢力。從這一點來看,其實曹丕並沒有那麼平庸,並且曹操的眼光不會錯的,如果有更好的人選,不會選擇曹丕的,並且曹丕還逼曹植七步內作詩,而且還做出來了,那說明曹植也是一個有才之人,那麼曹操怎麼會看不上曹植,而看上曹丕呢,所以曹丕的才能一定要比曹植好啊的。
二、曹丕執政志向大:曹丕在執政期間,以統一天下為目標,並且對外一向主張對戰。曹丕在位期間不斷為統一江山而努力,並且在期間打了多次勝仗,足以見曹丕的謀略。
三、曹丕早亡:曹丕雖然在位時間只有七年,但是在此期間做的貢獻可以說還是非常大的,建立曹魏,集中政權,雖然到曹丕死的時候也沒有統一三國,但是足以見曹丕的謀略。
-
9 # 知常容
曹丕的能力不平庸,曹丕的能力還是不錯的,守鄴城的時候,魏諷造反,他迅速撲滅,雖然這個事情存有異議,但也可以看出他的反應程度。
曹操再徵宛城的時候,因為看中了張繡的嫂子沒有管住下半身,導致張秀復叛,典韋戰死,長子曹昂戰死。所以正是丁夫人只有這麼一個兒子,恨曹操。就和曹操離了婚。
這樣本來側室的卞夫人轉為正室,曹操本來很喜歡曹衝,但是曹衝很早就死了。所以繼承人只能在卞夫人的幾個兒子裡面選。曹丕是大兒子,立長立嫡,非曹丕莫屬。至於所謂的曹植爭寵,只不過是浪花。
因為廢長立幼的袁本初和劉表最後都沒有什麼好結局,作為親歷者的曹操自然心裡還是有介意的,治理國家的能力,曹丕比曹植強的多,曹彰是帶兵的,他本來有機會跟曹丕競爭,不過最關鍵的時候漢獻帝幫了他,及時的禪讓,確認了曹丕的地位。當然這裡面賈充幫忙不少。
之所以造成曹丕能力簡單的主要原因是,三國演義對他進行醜化,還有大家都比較喜歡曹植,再加上曹丕是篡漢的,亂臣,自然就更加醜化。
-
10 # 紅雨說歷史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曹丕與曹操,曹植並稱三曹,為建安風骨的形成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大家所知道的“建安七子”就是來自曹丕在《典論·論文》中的命名。
我們看看曹操其他孩子有名有:曹衝,為人謙遜仁和,深得曹操喜愛,我們都知道“曹衝稱象”的故事,但是曹衝早逝。長子曹昂,年輕有為,勇猛謙和,可惜與典韋一同戰死於宛城。曹植才華橫溢,他和曹丕在政治鬥爭中敗陣下來,《洛神賦》《白馬篇》《七步詩》名揚千古。“黃鬚兒”曹彰武力高強 。白馬王曹彪這是在曹植《贈白馬王彪》為大家知道的。還有一個陳留王曹峻也有一些名氣。
不得不說曹操的孩子們優秀的確實很多啊。
-
11 # 人來瘋歷史
曹操的兒子沒有平庸的,基本上都是文武都行,曹彰,曹昂都是勇冠三軍,曹丕,曹植,曹衝都是聰明才華橫溢。可惜曹昂(為保護曹操戰死)和曹衝都早逝,曹彰只是將才,只剩下曹丕和曹植,曹植放浪不羈,沒有哪個父母不喜歡沉穩的孩子,而且曹丕是嫡長子,曹操害怕重蹈袁紹死後的悲劇(袁紹讓老三接的位,結果老大,老二不服,導致分裂大敗)
-
12 # 月灑花滿樓
曹操共有25個兒子,其中長子曹昂在征討宛城張秀時死於亂軍之中,從此曹丕便成了名義上的長子!另外由於曹丕性情謹慎好學,雖無三弟之才,但其為人表現尚可忠厚,且因曹操為人多疑,生怕廢長立幼給後人以作亂的理由,遂早在心中就已經立曹丕為後繼,也就是後來的魏文帝;再來看次子曹彰,勇而無謀;三子曹植雖才華橫溢而深得曹操喜歡,但其個性偏頗,且嗜酒放蕩不羈,不懂尊卑之道,可以說是自絕其皇權之路;四子曹熊體弱多病,在者其他的兒子年幼,前期也根本形成不了勢力。綜上,選擇曹丕也是曹老闆深思熟慮之決定
-
13 # 竹海聽風
“曹丕平庸”?NO!曹丕決不平庸,在曹操諸子中應該是最有帝王素質的。
諸君來看陳壽是如何評價曹丕的: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也就是說曹丕要是能稍加改進還是一個“賢主”。
曹丕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歷史記載曹丕六歲時學會了射箭,八歲時學會了騎馬。十歲起就隨曹操征戰南北。注意是“十歲”,在我們都還在玩泥巴的年紀,曹丕就開始隨軍了!戰爭閱歷和行軍艱苦生活對個人絕對是種歷練。而且曹丕也是堂堂“建安七子”之一,其文學修養可不是蓋的。曹丕是鄴下文人集團的帶頭大哥,對建安文學的精神架構起到關鍵作用。
再看曹丕繼位後的作為可以證明曹操讓他繼位是正確的。1、改革官制,創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了與士族的關係,取得了他們的支援,為稱帝奠定基礎。2、發展經濟,施行谷帛易市,穩定社會秩序。黃初末,魏國國庫充實,累積鉅萬,基本解決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同時,採取戰略防守,恢復生產。除禁令,輕關稅,禁止私仇,廣議輕刑,與民休養,使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局面。3、消除割據,解決了青徐豪霸割據一方的問題,增進了魏國的穩定,鞏固了北方的統一。4、對外族軍事,曹丕在擔任魏王時,令蘇則平定武威三種胡、酒泉和張掖的叛亂。稱帝之後,命曹真督軍大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遣使復通西域,恢復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統治,並設定了西域長史府。
種種史實說明曹丕絕不是平庸,誰說不如“秦皇漢武”,也不失為是一位雄主。
-
14 # 宅女美兒
居然有人說曹丕平庸,我也是醉了,這就是完全不懂史,出來丟什麼人吶?
別說曹丕和他二十幾個兄弟相比了,就算是整個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也沒有一個能與曹丕比肩的二代。
性格:
曹丕最難能可貴的就是他堅韌的性格,這是一個權術者必備的品質。曹丕一向不受寵,曹昂死後,曹操怎麼看曹丕都不如死去的長子好,後來寵愛的曹衝也死了,那曹丕就更不如死去的兩個兒子了。但曹操死去的兒子就是優秀過於外在,所以命不長。這種表現型的選手其實是不適合做一個帝王的。這麼多年曹丕一直活在死去的哥哥和弟弟的陰影下被父王數落,又和曹操偏愛的弟弟曹植爭儲,幾十年的被動局面絲毫沒有對曹丕產生致命的影響,這種堅忍非常人所能及,曹植一次打擊就一蹶不振,這一點和曹丕比差遠了。曹丕的這種堅忍,不論順境逆境都能幫助他保持冷靜,從而控制局面。
曹丕的性格也有其他的面,比如為了娶甄氏的勇敢和堅決,被父王肯定後開心的和好友辛毗嬉鬧,這些都是可愛的性格。而且曹丕為人穩重,工作勤勉,比其他公子靠譜太多了,為了帝業能自律,豈是曹植那個沒正型的能比?天天寫詩喝大酒的人能當一個好皇帝?
政治:
曹丕打理政務多年,在五官中郎將的位子上,等於是一個副丞相,曹操不在鄴城的時候,曹丕幾乎天天都睡在辦公地點,這份勤勉就值得點贊。曹丕稱帝后,首先就頒佈了宦官不得干政的律條,從制度上剷除了內侍干政的根源。然後,他採納陳群的建議,實行九品中正制,奠定了以後封建社會制度的基礎。其次,他又集中皇權、削弱藩國,吸取了諸侯亂國的可能,但同時也降低了抵禦外臣奪權的能力。魏國雖然被司馬氏奪權,但這個過程沒有生靈塗炭,比諸侯征戰要好的多。
曹丕還整肅朝綱,改變了大臣互相誣告頤指的世風。曹丕繼續推行屯田制,通貿易,採取戰略防守,恢復生產。除禁令,輕關稅,禁止私仇,廣議輕刑,與民休養,,基本解決了由於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局面。
曹丕繼承了曹操崇尚簡樸的風格,禁止奢華,防止浪費,重立太學,鼓勵文化發展,調整選官用人制度,這些都使封建文化得以復興。曹丕只是在位時間太短,不然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代明君,相比之下諸葛吹們所向往的蜀漢窮兵黷武,統治三十年,人口僅僅增長了不到4%,遠遠不如之前的劉璋治蜀。
軍事武功:
曹丕在位期間,三國鼎立之勢已成,但曹丕仍然在這種情況下建樹頗多。曹丕以伐吳為名,消除了青徐一帶沿海的割據勢力,招降孟達大破劉封收復了上庸三郡,大破羌胡恢復了對西域的統治,多次擊破北狄和鮮卑,穩固了邊境,促進了民族穩定。
曹丕博覽群書,研習兵法,而且劍術頗高,最重要的是曹丕聰明過人而不外露,擊敗了當時的劍術大師奮威將軍鄧展。當夷陵之戰,劉備兵鋒正盛之時,曹丕卻抱著相反的態度,並預言了劉備的兵敗。當然,曹丕三次伐吳確實沒什麼成果,但我們要知道,曹操三次伐吳還不如他兒子呢,曹丕只是不勝,曹操卻有一次大敗。
文學:
這是曹丕一直被很多傻子詬病的地方,很多人說曹丕在文學方面不如曹植,實在貽笑大方,曹丕才是鄴下建安文學的實際領袖。
曹植的文章過於追求華麗的文字,簡直是為了文字而創作,就像現在有的歌手拼命的炫技,唱歌卻不怎麼走心。曹丕則不然,他的作品都是樸實中帶有深意。曹丕的創作更為理性,尤其是曹丕從小和父親出征,親眼見到了民間疾苦,他的創作更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曹植的詩過於堆砌詞藻,其內涵則稍有欠缺。曹丕無論詩詞還是散文,都充滿了深深的情感,這也是後人說曹植的詩能學,曹丕的不能學。詞彙是可以學的,感悟卻是學不來的。
曹丕開創七言詩,開創文學批評的先河,也對建安文學的精神架構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從這一點上,除了他的父親曹操,三國前後時期確實無人能匹敵曹丕。
人際關係:
有句話叫,你想知道他是什麼人,就要看他身邊的是什麼朋友。我們看看曹丕和曹植的交際圈,除了詩詞酒肉朋友,真正圍繞在他身邊的都是誰呢?曹丕集團有:桓階、司馬懿、陳群、邢顒、吳質、賈詡等;反觀曹植集團:丁廙、丁儀、楊修、孔桂……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曹丕身邊的人都是大智大賢,而曹植的死黨都是些宵小之輩。如此對比,高下立判。
當然,除了死黨,我們還要看其他方面。
曹丕是很懂交際的,朝中大多數人都與曹丕交情甚好,曹丕也很謙和,從來不以王子身份自居。而且曹丕與親族之間的關係特別好,曹家夏侯家都被他維護的十分融洽,曹休曹真夏侯尚這些未來曹魏的中流砥柱都是曹丕的死黨。這些都是曹丕在躲嫡大戰中勝出的重要原因,而親族們在這次爭奪中也為曹丕出錢出力。曹植只憑曹操一人的偏好如何能取勝呢?曹操畢竟是一代梟雄,冷靜下里不難做出正確的選擇。
所以,曹丕繼位,絕非偶然。正是因為曹丕有著優秀的品質,才能最終取得嫡位。曹丕是一位披著低調平庸外皮的不平凡者!是被世人低估了的文武全才,也是曹魏最優秀的繼承者。
-
15 # Su57
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個:
1曹丕在兄弟幾個中政治才能最高,最適合繼位。其他孩子文采好或者帶兵打仗好,不足以當國家領導,而且他們在激烈的爭位鬥爭中被曹丕一方擊敗。
2曹丕是嫡長子,繼位符合當時的政治規矩。而且袁紹、劉表廢長立幼的教訓在那裡,賈詡也提醒他了。
3曹操隔代看好曹丕的兒子曹叡,讓曹丕過渡。
-
16 # 觀歷史—歷史觀
曹操在史學界得到的評語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而“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曹操一生堅持的原則,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讓天下人負我是曹操的行事作風,經過曹操一生努力拼搏而最終奮鬥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上,而實際漢獻帝已經被曹操架空,實在是三國時代的第一梟雄。說曹操是梟雄還是英雄,這個我們暫且不論。
曹操雖不是皇帝,但他的權利已經等於是皇帝級了。但無論你多牛逼,而人終有一死,曹操心中當然明白。所以,選擇接班人就是曹操心中的頭等大事。
民間有句俗話“皇帝愛長子,百姓寵么兒(最小的兒子)”。
因此在皇帝的子弟中間,長子被立為第一繼承人而接班的機率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但曹操確實想挑出最有實力接班的兒子。
因為自己有25個兒子,也實在難為曹操的篩選工作量了,就挑中幾個入他法眼的兒子進行比較。
這下曹丕就緊張了,他肯定也想當接班人。雖說不想當元帥的不是好兵,可是能輪得上自己嗎?競爭對手是24個手足兄弟!
可是沒有人能選擇自己的出生。自己不是長子,文不及曹植,武不如曹彰,形勢是一片大大的不利好啊。
先說曹操長子曹昂(字子脩),從遺傳基因學說曹昂得天獨厚佔了資源優勢,他肯定集曹操和夫人的精華於一身。
曹昂果然不負曹操所望,幼年不但伶俐而且性情謙和,那就是品學兼優的好苗子,深得曹操喜愛。而且曹昂在20歲時就舉為孝廉,看來這小子可塑性很強,有前途無限量。
那就給年輕人建功立業的機會,讓他好好發展鍛鍊,卻不曾想曹昂在征討張繡時戰死沙場,可謂是英年早逝。
曹彰(字子文),從名字上就看出了曹操寄託的希望,這個孩子應該在文采上彰顯自己的才華。
可這曹彰偏不按曹操的規劃發展,從小就立志要當大將,發瘋似的練武,從而臂力過人,把軍中大小將領幾乎玩了個遍,全不是他的對手,於是就只有找猛獸單挑。
在曹操看來,也許是“四肢發達有勇無謀”之流, 此子勇氣可嘉。如果選他做管理國家的接班人,風險也玩大了,直接淘汰出候選人隊伍。
曹衝(字倉舒),很有曹昂範兒,這孩子從小就聰明仁愛,我們最熟悉的就是他7歲時曹衝稱像的故事,若是曹衝不死,將來肯定能與曹操帳下第一謀士郭嘉並列。只可惜小傢伙13歲就病死了,還不到曹昂的歲數。曹操又經歷了一次剜心之痛。
提到曹熊,曹操也寄予厚望。可這孩子身體實在太不讓人省心,天生一個男版林黛玉型的藥罐子。這個就更不用提了。
挑來選去,就剩下曹丕和曹植這兩個一母同胞的兄弟最為合格。
因為這兩個孩子文采風流是槓槓滴,加上自己就是文學三曹。應該說這令曹操很滿意,但是接班人只能選一個,這又使得這位既是父親又是領導也是評委的曹操非常糾結而頭疼。
曹丕也知道自己的文采是比不過曹植的,因為弟弟曹植就是為做天下10萬+文章而生的。每次曹操在考試兒子們的論文中,曹植總能才思敏捷而先聲奪人,他的詩詞歌賦充滿流光溢彩的靈動,他的聰慧機敏令曹操對他另眼相看而寵愛有加。
更有後世東晉名士謝靈運一句總結,真正體現他是曹植的鐵桿粉絲——“天下才共一石,(即十鬥),子建(曹植)獨佔八斗,吾佔一鬥,天下分一斗”。
做父親的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是庸才,曹植是如此的聰穎絕倫,曹操也覺得曹植是他心中理想的接班人,也時常誇曹植是“兒中最可定大事之人。”但顧及到長幼有序也許會遭致群臣反對,他在曹丕和曹植兩個兒子間猶豫不定。
曹丕對父親的態度和兄弟的文采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知道弟弟在父親心中的位置已經無法撼動,自己在文才上已經先敗給了弟弟。
但是有些事情不是文章寫得好就能勝任的,厚積薄發才是真性情。
特別有一次曹操率兵出征,曹植來了個當場即興演講,預祝曹操凱旋歸來,頓時博得全場酋長般的掌聲。曹操聽後是喜上眉梢,曹植也是心花怒放。
兄弟都有表示了,當哥的不能犯傻裝沒看見。曹丕的文才雖是不賴,但兄弟如此的作秀讓曹丕始料不及。但如果說同樣的話,那自己就更顯得自己的水平太拙劣。曹丕急的抓耳撓腮,不知道說什麼好。
不知是哪位哲人說的“眼淚是生活的調節劑,也可以滋潤你的面容,更是感情的昇華”。在這關鍵時刻,曹丕的眼淚洶湧而出,哭著向父親拜別。
古代非常看重“孝”文化,曹操看曹丕如此孝心可嘉,當即被曹丕感動。
在場的大臣們都認為曹丕雖然不及曹植的文采飛揚,但一片赤誠之心更讓人感動得稀里嘩啦。
由此可見英雄流淚要流在該流的地方。
曹植的情感美文遭遇眼淚的真誠,就顯得華而不實而被曹丕下比去了。
於是,曹丕決定逐漸改變自己。開始規正自己的言行,對父親更加恭敬孝順,對身邊同伴謙虛謹慎,廣交朋友。
使得曹操和大臣們大為讚賞,“這位公子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有親和力,”好感度加9分。
曹植得到曹操的首肯,也許他的期望值有些過度膨脹,於是就浪蕩不羈任性而為。
有一次,曹操想讓曹植帶兵出征,也就是想給他建功立業的機會。可面對這樣重要的機遇,曹植卻根本沒當回事而沒把他記在工作日程裡。
一味的喝酒寫詩作賦,而把出征日期都忘記了。
當然也把曹操氣壞了,如果把自己的事業交給這個對工作不負責任的兒子,可能有些不靠譜。曹操開始懷疑曹植。
更為嚴重的是曹植太狂妄,有一次他出行要直接開“司馬門”而走。“司馬門”大概就是皇帝專線,除了皇帝其他任何人不能馳行,連曹操都沒有這個資格逾越。
曹植也太把自己當回事了,什麼規矩啊禮儀啊對他都沒有約束了。
曹操大怒,“曹植這傢伙真是給點Sunny就燦爛,給點雨水就氾濫。他縱有滿腹才華但不能約束自己而又沒有紀律原則又何以擔當天下重任?看來接班人的位置他只有靠邊站了。”可憐駕馬車的司機被作為替死鬼處理了,“你開車怎麼不長眼,竟敢走皇帝專線?!”
曹植是否能接班,曹操已經否定。
這個曹植這麼會變得如此狂妄?趕快查查子建身邊都有些什麼人?曹操派人查來查去,終於查出楊修是曹植的集團核心人物。曹操氣得臉色鐵青!
楊修是個什麼貨色——天下第一恃才放曠自負狂妄之徒!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果然是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學拜神。子建身邊有楊修這號人物,他還能學得好麼?
子建太容易相信別人了!自己是一個領導者,居然不分對錯絕對的聽從下屬的意見,輕鬆就被楊修洗了腦,我的這副基業要是交到他手上,那不輕而易舉地被子建玩完?
為了曹植,曹操又找了雞肋藉口殺了楊修。
曹植從此不得曹操信任,被直接淘汰出局。
所以發揮自己是本能,而控制自己是本事。曹丕看似毫不費力,而實際比誰都努力,終於在皇家25個接班人中反敗為勝。
曹丕,在25個兄弟中勝出——發揮自己,更要控制自己!
-
17 # 閒來讀史
對於歷朝歷代的帝王們來說,選接班人是非常頭疼的一件事,尤其是那些兒子比較多,而且兒子都比較優秀的帝王,選接班人就更加麻煩了。因為儲位問題鬧出亂子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所以每一位帝王在選接班人的時候都是經過反反覆覆考量的。
比如說曹操,夫人不少,兒子也挺多,有25個親生兒子,加上3個養子,總共28個兒子。但是史書中記載比較多的就只有曹昂、曹丕、曹植、曹彰與曹衝這幾個兒子,而且這幾個兒子都比較優秀,曹丕也算不上最優秀的那一個。
那麼,為何曹丕最終成為接班人了呢?
說實話,曹操的這幾個兒子都不錯,都不是紈絝子弟。但曹丕卻不是最突出,最受喜歡的那一個,可曹操偏偏選了他做接班人,這其中自有曹操的道理。而說曹丕不算是很突出也是有原因的,跟他的幾個兄弟比一下就知道了。
首先是曹昂,在那個嫡庶長幼尊卑十分的年代當中,如果是長子或者是嫡子,那身份自然是很貴重的,也格外受父親的看重。曹操的第一任正妻是丁夫人,但是丁夫人並沒有生育孩子,所以便收養了曹操的長子曹昂。所以曹昂雖然不是正室夫人所生,但卻是被正室夫人所撫養長大的,且丁夫人又沒有孩子,所以曹昂可以等同於嫡長子。
這一個嫡長子的身份便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丁夫人因為沒有孩子,所以對曹昂視如己出。而曹昂因為嫡長子的身份,也備受曹操器重。史書中對於曹昂的描寫並不是太多,但是曹昂二十歲便被舉孝廉,而且跟著父親曹操南征北戰。在曹操攻打宛城的張繡時,曹昂便跟隨曹操一起戰鬥。
後來曹操因為霸佔了張繡的嬸嬸,惹得已經投降的張繡殺了個回馬槍。亂軍之中,曹昂為了掩護父親逃走,而被張繡殺掉。可見無論是從才能還是品德方面,曹昂都是過得去的,再加上嫡長子的身份,曹昂是最有希望成為繼承人。但可惜的是曹昂英年早逝,與繼承人無緣。
丁夫人因為曹昂的死而怪罪於曹操,整日在曹操身邊鬧,最後索性回孃家去了,曹操上門邀請都不回去,後來乾脆跟曹操斷絕了關係。因為丁夫人的離開,才使得曹丕的母親卞夫人得以上位,成為正室夫人,曹丕也成為了嫡長子。但這個嫡長子的身份,與曹昂相比要差得多。
再來說曹植,曹植是曹操所有兒子當中文采最好的,世間難得一見的大文豪。而曹操本身就是個詩人,所以本身就喜歡跟自己特別像的孩子。其實,曹丕文采也不錯,但無奈有個比自己更強的弟弟跟老爹,所以在這一方面他是不敵弟弟曹植的。
再來說說曹彰,如果說曹植在文學方面出眾,那麼曹彰就是戰鬥力爆表。曹彰臂力過人,據說能跟猛虎搏鬥。如此勇武過人,自然在曹操打天下的時候會跟著老爹後面效力。
曹彰在征討烏桓、遼東的時候,都立下過大功,這也是曹操很喜歡的一個兒子。而曹丕呢?雖然也有史料記載他武功不錯,但是就沙場立功來說他是不如曹彰的。所以在武力值方面,有曹彰在,曹丕就不算太突出。
在曹操諸多的兒子都當中,曹衝是極為聰明的一個,小時候咱們就在課文中學過“曹衝稱象”的故事,當時的曹衝不到十歲便如此聰明,相信一定很得父母的喜歡。更重要的是,曹衝不僅聰明,心地還非常好。
有一次,曹操的一件衣服因為下人管理不善而被老鼠給咬破了。這個僕人嚇得半死,曹衝還是想辦法將這件事情圓了過去,救了這個僕人一命。為人聰慧而且心地仁善,又深受曹操的喜歡。曹操也多次流露過讓他做繼承人的意思。
但可惜的是,曹衝十三歲的時候便夭折了。曹操悲痛欲絕,曹衝死後,曹操曾經對兒子們說過,曹衝之死是自己的不幸,卻是兒子們的幸運。因為曹衝死了,繼承人的位置就空出來了。可見曹衝如果能平安長大,他做繼承人的希望是最大的。
最有希望做繼承人的曹昂與曹衝都早早地便死了。而曹植與曹彰雖然各有所長,但是卻並不是最好的繼承人人選。曹植是個文藝青年,做事只憑自己心意,肆意灑脫,這樣的人根本不是帝王人選。
而曹彰呢?雖然力大無窮,戰功赫赫,但是卻不愛讀書,可謂是有勇無謀,這樣的人也做不了帝王。
而曹丕呢?雖然沒有太突出的地方,但各方面表現都不算太差,而且極其穩定,這樣的人相比曹植與曹彰來說更加適合做帝王,也只有他才能讓曹魏政權在那個亂世繼續稱霸。
曹操是一代梟雄,也是一位父親,在面對諸多兒子的時候,他也會有自己的偏愛。但是在選擇繼承人之時,他卻十分冷靜,不以自己的偏愛為主,綜合進行考量之後做出決定,選曹丕做繼承人。而曹丕也不負所望,曹操沒能稱帝,而曹丕卻稱帝了,東漢終於在曹丕手中終結。
參考資料:《三國志》。
-
18 # 星舟光影
曹操長子曹昂為丁夫人生戰爭中為救曹操死,妾卞氏生四子,丁夫人子死後來離曹操府,立卞夫人為正室。曹丕即為嫡長子,古之制度,立嫡不立庶,嫡生立長不立幼。
長子曹丕在,按規則是立曹丕,立曹丕天經地義,不會有爭議。也不會引發不公平之立而引起別人不服之爭。但曹操想公平一下,因為三子曹植有才。別人都不在此論。曹丕與曹植競爭,二人都有謀士,曹操從親情上,從才藝上二人之謀士參與,結果曹丕被告做弊沒抓到證據,而曹植出謀的楊修抓到把柄,但基本上曹操心向曹丕,上戰場帶曹丕賜了甄宓。曹植有些純文人作風,缺乏曹丕霸氣。曹丕也有文才,父子史上稱三曹。
曹操打敗袁紹父子去其家,曹丕先去,曹操問誰來了,有人說曹丕。曹操打仗愛想美人,張繡嫂是例,這回曹丕要美人甄宓,曹操同意了。曹丕這種敢要也是曹操讚賞之因,將來能要劉氏天下,果然。
-
19 # 朋友如雲
曹操為什麼讓曹丕繼位。主要是曹丕是個文藝青年,還有一個特點是曹丕有政治聯姻的頭腦。,這二點深深影響了曹操選擇繼承人的關鍵。因為曹操覺得:曹丕最象他,所以傳位於他。
曹操有文才,曹操的兒子中,只有曹丕和曹植文才最好,其中曹丕寫出了評論專著《典論論文》,影響當時的文壇。曹植也寫出了名著《洛神賦》。論才氣,了曹植比曹丕強些,曹操就喜歡這二個兒子,經常三人一起討論文學,關係比其它兒子密切。曹操因詩文的愛好,對曹丕和曹植另眼相看。
讓曹操對曹丕另眼相看的是:聯姻的政治頭腦!這點非常象曹操本人。曹操每打敗一個對手,就會把他們的妻妾佔為己有。這樣的目的,能夠透過聯姻,又籠絡了一波妻妾們孃家的人,擴大了自己的勢力。
當曹操帶兵攻進冀州時,曹操早就想佔了袁紹兒子們的老婆,以擴大自己的政治勢力。他早就知道袁紹兒子袁熙老婆漂亮,早就暗戀許久,收納己有。下令任何人不能擅入袁府。令他意外和驚喜的是:年僅十八歲的兒子曹丕竟早他一步,闖進袁府,想娶了袁熙的老婆甄夫人。
其實,在那個年代,搶佔名人的老婆是件好事,不僅因為好色,更是政治需要。因為名人老婆都是大家族之女,名門之後,娶了她們,用婚姻的紐帶,増加了自己的勢力力量。
曹植在聯姻政治方面,比曹丕差多了,他只知道在詩賦裡面寫美女,卻不知道和美女聯姻的好處。他在詩中寫道:“轉盻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卻沒有實際行動。也就沒有政治意識,讓曹操嘆氣。心想:傻兒子,你怎沒有政治野心呢?這點咋不象你老爸!
公元200年,曹操出征袁紹。兒子曹植特意為父親曹操寫了首壯行詩,父子二人邊唱著詩哥歌,邊喝著酒。正高興的時候,哭聲四起。
曹操大驚,正想罵人。看到是兒子曹丕帶著幾位妻妾子在哭,特別是看到甄夫人等人的身影時,心裡明白,曹丕的勢力比曹植大,如果讓曹植繼位,他怎能鬥得過哥哥曹丕,還會自身難保,兄弟相殘。
從此,曹操決心讓曹丕繼位。
-
20 # 寄暇學宮
曹操是個非常務實的人,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從來就沒有被情感衝昏頭腦。實際上曹操對於繼承人的糾結,主要還是在曹丕和曹植之間取捨。
曹操能在曹丕和曹植之間糾結,這恰恰說明了曹丕其實很優秀。
很多人感覺曹丕非常一般,只不過是被曹植的華麗辭章,曹彰的勇猛善戰,曹衝的聰明伶俐所掩蓋住了。
不是隻要爹喜歡娘疼愛,就能當上繼承人的。在三國那個戰亂的年代,想要成為繼承人,必須要具有相當的實力。否則爹孃答應,兄弟們也不答應。
曹操最看重的這幾個兒子,從長子曹昂開始,曹丕、曹彰、曹植,然後就是曹衝。曹衝如果繼續活著,到了曹操死的時候年齡也到了二十四五歲了。
曹昂如果不死,其他幾個人誰都沒戲。這不僅僅因為曹昂是長子,主要還是曹昂是曹操一手給帶出來的。到時候曹昂的經驗、戰功、人脈全都有了。
有丁夫人在那裡,即使曹操以後喜愛曹衝,也不會把王位傳給曹衝。曹操有意把王位傳給曹衝,那也都是在曹昂死了之後的事兒啦。
長子曹昂死了,曹衝也死了。剩下的那個曹彰雖然受到曹操的喜愛,但其實就是一介武夫,曹操自然也不會選擇讓他來繼承王位。
因此剩下的也就只有曹丕和曹植角逐了。兩人在角逐的過程之中,曹操看清了曹植的華而不實,曹丕卻具有君主的老成穩重。
曹操最終選擇了曹丕,還是因為曹丕才是最出色的那一個。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回覆列表
哪來的結論說曹丕平庸了…不提曹昂,如果沒死肯定是接班人。曹衝也是死的早,長大未必會競爭的過曹丕。就說能繼位的三人。曹丕比曹植武藝好,比曹彰文學好,玩的就是個多元化發展。論治國比那倆都好,你橫向對比一下就發現曹丕這個人沒有短板。另外倆個短板太嚴重。無論怎麼選曹丕都是曹操最優秀的兒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