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藤樹先生
-
2 # 無痕233575420
同根不代表同枝。文化傳承有演變過程的。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能夠統一,是朝代更迭一代代的努力,統一,才形成的。就算這樣,文字能夠統一,意思能夠統一,可是每個地方方言,發音都不同,有的地方相鄰的兩個村子就天壤之別,更不要說不同國家。
從部分文字可以看出,日語,跟韓語,有很多跟漢語相同的地方。所以,這說明三國其實是同根的文化起源。而不同的地方是因為在出現分支之後各自獨立發展的結果。同一棵樹長出來的枝杈是同樣的物種,但不代表完全相同,但是卻又有著千絲萬縷的相似。所以,三國文化同根,而後演變發展成不同的文化傳承。
-
3 # HUDAZHUANG
雖然不是同個語系,但其實因為中國的歷史比較悠久,所以日語韓語裡邊很多時候都能找到漢語的痕跡。算是傳過去的吧,比如現在看韓劇裡很多寫正式文書都是漢字。日文就更不用說了,經常我們都可以看到漢字的存在。
-
4 # 第九區春蟲蟲
南韓人、日本人長相和華人相似,主要原因是最後奠定他們長相的是亞美人種裡較晚進入東亞的帶著新技術的新亞洲人,之前遍佈亞洲的是亞美人種裡較早進入東亞的老亞洲人,他們驅趕、融合和替代了更早進入東亞的矮黑人和棕種人。南韓人的非中國祖先是上古時代的中國東北地區的穢㹮部落,他們遷入北韓半島,在最南端形成了辰韓、弁韓、馬韓等部落。而在西周時代北韓半島北面建立了商朝遺民的箕子北韓。漢代箕子北韓被衛滿北韓取代,後又建立了漢四郡,隋唐又發展成了高句麗和百濟。而南端的部落形成了新羅,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統一半島,高句麗被唐滅後遷入中國境內。新羅發展成王氏高麗和李氏高麗最後被日本人兼併,日本戰敗後半島分別成立了北韓和南韓。而日本列島上本來是棕種北支阿伊努人分佈,上古時代和新羅、百濟同祖的一些部落經北韓半島進入日本列島,融合和替代了棕種人,成為現代日本人的祖先。華人的歷史就不詳述了。穢㹮部落或者更早的前身的語言成為南韓、日本語言的底子,尤其是語法,這導致了韓語和日語在語言上被歸類於阿爾泰語系,但無法歸入任何語族,只能單列。從上古時代起中國的夏商周各王朝直到明代一直對北韓半島和日本列島有著文化上的深刻影響,在基因上也無法避免,所以目前現代南韓人和現代日本人的基因仍然和華人相近是O系佔絕對優勢,區別就是日本人的D系、C系基因比較多,南韓比較少,而中國漢族幾乎沒有。韓語、日語在歷史上和中國王朝的交往中吸收了佔他們語言體系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漢字詞,這些詞彙分別是在中國不同地區和不同歷史時期傳入的,加上本地化的因素,所以發音和現代漢語有所區別。這就是以前把韓語、日語列為孤立語的原因,因為他們用的是阿爾泰語系的語法,詞彙卻是大量的漢字詞,一時也混亂了語言學家的思路。也就是說南韓人、日本人的祖先和西伯利亞以及中國東北的阿爾泰語系通古斯語族的各族有著最近的共同祖先,他們奠定了南韓人、日本人的語法,而上古華人把O系基因覆蓋了他們原有基因,中國漢藏語系的漢族人給了他們最後的詞彙和文化。綜上所述,三華人長相相似是因為來自漢族的O系都佔絕對優勢,他們的區別在於南韓有通古斯血統,而日本不僅有通古斯血統,還有棕種人北支阿依努族的血統和老亞洲人的血統。前三張南韓人照片,接著是三張日本人照片,最後都是中國清代照片。以上圖片均為差不多時期拍攝,希望可以把南韓人、日本人和華人做個大概的直觀比較。
-
5 # 小宇堂
這個情況源於人類文化繼承性(語言是文化中的一部分)與血緣繼承性的不一致,也從側面佐證了中日韓三國(也包含北韓)族群的遷移歷史。
中日韓三國國民長相的聯絡東亞族群與中北亞的族群關係密切,但歷史上不同族群的遷徙和征服讓東亞大陸的族群在血緣上有較大的融合,這是東亞人種形成的基礎。而遠古北亞族群的一部分則透過白令陸橋一路向東遷徙到了美洲成為了美洲土著,雖然美洲土著也算是黃面板(略黑點),但他們的長相實際上更具有中北亞的特徵,而與東亞人有一些區別,例如高慫的鼻樑。因為與其他族群混血較少,美洲土著或許代表了最古老的中北亞族群。而留在東亞大陸的原始中北亞血緣漸漸地與早期在東亞大陸定居的南方族群和不斷從西方多次湧入的中亞族群混血形成了東亞族群。這個過程不是簡單地單向混合,而是複雜的多向迭代。
上圖:滿洲-北韓型平均臉(中國東北地區、北韓族以及日本人大多屬於這類)
上圖:日本特有的信越型平均臉(是滿洲-北韓型的瘦削型,可能源於日本貴族階層對纖細女性的青睞所造成的選擇發展而來,在日本本州島非常普遍)
上圖:黃河型平均臉(華北是最典型,當然也散佈全中國以及日韓)
上圖:長江型平均臉(華中地區是最典型)
上圖:珠江型(華南最典型,日韓很稀少)
對於日語,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早期操原始日語的東亞人登陸了日本列島,在島上遇到了早已在此繁衍生息的繩紋人,並取而代之。
日本和琉球語的共同祖先被認為是在公元前2世紀中葉(彌生時代)的某個時候由來自亞洲大陸或鄰近太平洋島嶼的定居者帶到日本的,取代了最初的繩紋人居民,也就是現代阿伊努人的祖先。關於這一時期的歷史知之甚少,因為後來類似“漢字”的“平假名”和“片假名”的書寫系統還沒有從中國引進,所以沒有直接的記載。
日本人的祖先很可能還路過了北韓半島,想必一路也留下了不少親戚,但可能被後來佔領半島的民族消滅或同化了。
上圖:最近被華人翻爛的日本古籍《萬葉集》首頁,字基本都認識吧。
原始日語在日本列島獨立發展到現在,而東亞大陸上操原始日語的那些民族卻被其他民族同化了,與現代日語有關的親緣語言(琉球語算是一種,但被日本人認為只是方言,但其實琉球語與日語完全不能互通)都消失了(這可以參考大陸上契丹語和西夏語的消失)。日語因為日本列島的隔絕性因而獨立演化至今,其獨特的語言特點雖受到漢文化強烈影響,但並未消失。
韓語也是類似的情況。南韓人是在北韓半島定居的古代東亞人的後裔或混血。考古證據表明,原始北韓人是青銅時代來自滿洲的移民。值得一提的是,在南韓人祖先定居北韓半島之前,已經有人在北韓半島生活了,而且歷經了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語言證據表明,原始北韓語在北韓半島的“三國時期”在滿洲東南部和北韓半島北部形成,並在此期間從那裡遷移到南韓南部。可能操原始北韓語的其他民族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被同化而消失了,於是留下了說韓語(北韓語)的人群偏安於北韓半島繼承了這種語言至今。值得一提的是,南韓濟州方言可能算是與韓語有親緣關係的獨立語言,雖然南韓人認為濟州話只是方言,但實際上濟州話跟韓語不能互通,且吸收了日語和蒙古語成份。
上圖:司馬遷《史記》中記載,商紂王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北韓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舉為國君,建立了“箕氏侯國”,並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北韓”。根據北韓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北韓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形成衝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上圖:漢武帝設定的漢四郡(公元前108年),南方三韓是檀君後人。
總結正是民族(而不是種族)的遷徙和發展歷史造成了現在中日韓三國雖同種但不同文的情況。
-
6 # 風雲甲午
就別說三個國家的差別了。我們中國相鄰兩個村莊的村民說話都不一樣,有時兩個村子中間隔條河,河兩岸的人說話都不一樣!
-
7 # 桃花石雜談
(古代的漢族人)
目前基本上可以肯定最早的漢族祖先差不多是在六年多年前形成於黃河流域,古漢語那個時候也開始出現了。而我們現代所說的漢語,就是在古漢語的基礎上經過無數演變和發展之後形成的,但這種演變過程是連續的和漸進的,所以從差不多六千年前的古漢語到現代漢語,漢語的基本作用機理都沒有發生過根本性變化。而最新的關於漢藏語系的研究結果表明,古漢藏語在大約6000到7000年前在華北地區分裂成了古漢語和古藏緬語,這一點也基本證實了古漢語和漢族先人在差不多6000年前形成的歷史。
同樣,漢族也是差不多六千年前形成的那個核心族群在後來不斷髮展壯大,同時也不斷與周邊民族融合所形成的。近代的基因研究也表明,雖然漢族也有海量的其它族群血統,但仍然有差不多70%的血統都可以追溯到大約6000年前形成的那個核心族群,而且在南北漢族裡這一點都幾乎一樣。
北韓民族與日本和族的起源而與漢族相比,北韓民族的起源相對就模糊了一些。一些現代研究認為北韓民族的祖先是遠古生活在中國東北和西伯利亞地區的一些古族群。而這些族群可能是說某種阿爾泰語系語言的,其中一些可能是說其中的通古斯語族的語言。有些研究者認為區別於其它類似語言的古北韓語(韓語)可能是形成於中國東北地區。之後這些人逐漸擴充套件到整個北韓半島,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前後抵達了北韓半島南部。
(古北韓人)
而在此過程中,這些說古北韓語(韓語)的族群可能接觸到了一些說古日語的族群,但最終將其驅逐或同化。而古北韓語在此期間可能是受到了一些其它語言的影響,因此也發生了明顯的異化,最終脫離了阿爾泰語系,成為了一個無法歸入任何語系的語言。但再次強調,這種說法只是假說,因為現代還有觀點從一些語言學證據入手,認為北韓語(韓語)和南亞次大陸(印巴地區)的達羅毗荼語系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進而認為可能北韓民族的起源跟達羅毗荼人有關聯。但和前面的假說一樣,這種假說同樣也是沒法確定的。
日本的和族的形成歷史就相對更加複雜一些。因為早在20世紀初,一些考古研究就發現,日本的早期歷史可以明顯的分成兩個階段,一個階段從遠古持續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這個時期日本本土的人類文明長期停留在舊石器時代,沒有明顯的發展。後來在日本,這個時期被稱為繩紋時代,這個時期的古人類,也被稱為繩紋人。不過從公元前1000年開始,日本似乎突然湧入了大量外來移民,而這些移民帶來了大量亞洲大陸的先進技術,如水稻種植和金屬冶煉等,使日本的文明水平跨越了幾個時代,一下子進入了農業社會。後來這個時代在日本被稱為彌生時代,這些來自亞洲大陸的移民也被稱為彌生人。所以日本的和族,從一開始可以說就是一個混血民族。
(古日本和族人)
但即使知道是混血民族,因為日本古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的非常晚,所以還是沒法確定繩紋人和彌生人分別是什麼人。不過近代透過基因研究和語言學分析,有人認為早期日本本土的繩紋人很有可能是來自東南亞的一個族群,也就是其起源和印尼、馬來西亞等民族可能比較接近。而在日語裡,也確實發現了印尼和馬來西亞所說的南島語系語言的一些特徵。但給日本帶來了大陸文明的彌生人則多數應該是來自北韓半島和中國,而剛才說到北韓半島的語言有阿爾泰語系的特徵,所以日語裡也有一些阿爾泰語系的特徵,但也不完全符合。所以日語可以說是一個結合了阿爾泰語系和南島語系不同特徵的語言,但跟兩者以及跟北韓語(韓語)也都有很不一樣的地方。
為什麼三地主體民族現在這麼像?所以漢族、北韓族以及和族之間巨大的起源差異解釋了為什麼漢語、北韓語(韓語)和日語之間差異如此巨大。但既然差異如此巨大,為何這三地的人又長得這麼像呢?
這裡其實就要說一下決定人外貌的各種因素了。當然首先是人種,現代研究已經基本證實人類擁有共同祖先,但那是在遠古的時代。而現代幾大人種的形成已經至少有幾萬年了。而同一人種之內不同族群與民族的形成其實都是最近這兩、三萬年發生的事。所以本身同個人種之內不同民族的外貌差異是相對較小的。而形成漢族、北韓族及和族的古族群,基本上都是黃種人的不同分支,所以本身他們之間的外貌差異就比較小。
(這些印度孩子都是白種人)
之後我們再來說說周邊環境對人類外貌的影響。這裡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印度人。在網際網路上,經常能看到有人對印度人自稱白種人嗤之以鼻,覺得印度人膚色那麼深怎麼會是白種人?但其實根據基因分析,印度人的基因,特別是印度雅利安後裔的基因,確實可以歸入白種人的分類,他們的基因Y染色體裡R1a和R1b都佔據了相當比例,和許多歐洲民族非常接近。現代主流觀點認為印度的許多民族和歐洲多數民族在大約2萬年前擁有共同的祖先。印度人偏深的膚色則主要是由於長期在熱帶生活的結果,而歐洲人普遍膚色較淺也跟多數白種人生活區域緯度較高,氣候較為寒冷有一定關係。
(東南亞的馬來人也基本是黃種人,其中許多人跟東亞人外貌也有類似之處)
所以其實漢族、北韓族與種族的祖先同為黃種人,本身外貌差異就有類似之處,加之又長期同樣生活在氣候條件接近的溫帶地區,外貌接近也是很自然的。日本人的祖先雖然很可能有東南亞人,但東南亞多數族群其實是黃種人,他們和東亞人的外貌差異也是由於在幾萬年前就到了熱帶,長期在熱帶生活所造成的。和印度人與歐洲人的外貌差異是一個道理。此外,在進入文明時代之後,中國、日本和北韓半島之間在千百年來人員往來還是很多的,比如剛才我們提到的彌生人從中國和北韓半島移居日本,以及後來持續不斷的交流,也使相互彼此之間的血統有了更加接近的趨勢。
所以綜合來說,中日朝(韓)三地語言的不同是由主體民族起源的不同所造成的,而外貌的接近則是相同的人種,類似的氣候等生活環境以及相互之間持續的交流所造成的。但這裡還要說明的是,中日朝(韓)三地的人外貌很難區分也只是表相,如果分析其基因構成,還是很容易發現差異的。 -
8 # 多臻貴
中日韓之間的語言,在唐朝時期是非常接近的,秦朝至唐朝,都是以關中語系為主,從趙佗割據嶺南開始,保持了粵語的正統性!
從五代以後中國的政治中心東移,官方語言至元朝開始向北京話靠攏,而日本和南韓,兩國在唐朝以後都長時間與中國斷絕來往,宋朝高麗,日本幕府時代!
正是地理上的封閉,使得日本與南韓的發音有共同點,但南韓是拼音文,窗型文字,必須增加子音和意境詞,但部分詞彙的發音,無論是關中語系還是日語,北韓語都是非常接近的!至少在明代南韓還能夠認識漢字,絕不是問題中分屬不同語系!
回覆列表
在當代生物學界,主流觀念認為,現代人類的祖先,來自非洲。並且,東亞起初的人種並非現代的黃種人,而是矮黑人種和棕色人種。黃種人將東亞的原住民驅逐以後,經過千萬年的繁衍,形成了當代東亞人種的格局。
只是,很多人不理解這一點:中日韓三國的人都是東亞人種,但是在語言方面,居然不屬於同一個語系,這其中原因何在?
族源與語言雖然按照“非洲起源論”角度,全世界的人類祖先都來自非洲,但是,在直系祖先方面,中國先民的祖先和日韓先民的祖先,卻並非一路人。
在西周時代,東北亞地區存在一個穢貊部族,穢貊部族在西周時代曾臣服於大周天子。到了東周,穢貊部族曾遭到齊桓公的討伐。中原列國爭雄期間,穢貊部族逐步遷入到了韓半島,形成了三韓部族。之後經過漫長的發展,三韓部族成為了今天南韓人的祖先。
而韓半島南部,存在著一些原住民部落。這些原住民中,一部分則遷移到了日本列島,征服了日本的原住民,成為當代日本人的祖先。
韓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的語言,和蒙古語、突厥語屬於同一種語系。因此一般認為,南韓人的祖先,同蒙古、突厥有著頗深的淵源。而漢語屬於漢藏語系,一般認為,漢人和藏民在親緣上近很多。日本語的語系,一般認為貼近阿爾泰語系。
因此,對於語系不同,可以理解為:直系祖先有著不同,從而導致語系不同。
人種問題中國的武王伐紂以後,殷商宗室箕子帶領殷商族裔來到韓半島,建立箕子北韓,並驅逐了當地的原住民,在這期間,來自中原的人種,少不得和韓半島的本土居民進行互動。
之後歷朝歷代,都有來自中原的勢力滲透韓半島——比如漢朝初年,衛滿北韓就是漢朝叛將所建立的,後來這個政權被漢武帝所覆滅。而這期間,日本處於石器社會狀態。
日本在經過石器社會以後,一夜之間進入了鐵器時代,而日本的這次文明飛躍,公認是受東亞大陸文明輸入影響——這也說明,在史前時代,日本並沒有獨立於東亞的發展體系之外。
而中原的力量不斷進入韓半島,導致很多南韓人有來自中原的祖先——比如有媒體認為,南韓前總統盧武鉉是東漢名臣盧植的後代。而這種“輸血”,導致日韓的基因發生變化,因此,東亞的人種,有了強大的趨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