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南伯陽

    越劇的流行主要是在華東地區。第一是上海,第二是杭州,第三是南京,第四是福州。解答為什麼除了江浙之外,流行的地區是福建,這要回顧越劇的發展歷史。

    .

    越劇源頭在浙江,興起卻在上海。浙江本身是中國戲曲大省,戲曲劇種之多,不遜於另一戲曲大省福建。因越劇流行,掩蓋了其他地方戲曲,使得外省人只知浙江有越劇。

    .

    越劇起源在浙江嵊縣山區,最初只是貧困民眾討生活吆喝之聲,土話叫一個討飯戲。真正發展成為一種地方戲曲,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在上海,後來普及也因為上海。

    .

    順著上海這條線,不難明白越劇的“全國性”和流行性,很大程度上是隨著上海人支援四方建設而同時走向各地;江浙很多方言地,當地民眾首選的戲曲並不是越劇。

    .

    越劇表演效仿京昆,行頭照搬崑曲,舞美學習話劇,唱腔傳承傳統,平順柔和優點。伬調、四工調、弦下調,或敘事,或唱悲,或感嘆。才子佳人戲為主,傳統文化主題,形成不同風格流派,深得民眾喜愛。

    .

    演藝界本身就是一個名利場。從上海灘開始,到越劇界出現名角,隨之而來就是流派之爭。建國後藝人身價提升,流派分歧加大。代表越劇聲腔最高水平的尹派,受到福建力邀,最終遠離上海名利之爭風暴中心,由此形成今天一個越劇舞臺,四分天下格局。

    .

    福建歷史上跟浙江親密關係,除了今天杭嘉湖的嘉湖,浙江其他地方多與福建閩北、閩東多有聯絡。如清代,浙江福建同屬一個閩浙總督府;近代,溫州等茶葉出口,主要經福建福州口岸等。

    .

    建國前後,上海知識青年組成南下服務團,跟隨長江支隊進入福建;五十年代,上海工人大批支援福建建設;六十年代初,福建閩北再度安置上海城市青年。這些都為越劇在福建普及提供基礎。

    .

    尹桂芳當年親率芳華越劇團,從上海整體遷到福州,上海戲迷自發攔阻火車,引發巨大震動,也引起了浙江本省文藝界的高度重視。浙江後來重點扶持、發展越劇,終有了小百花劇團一批新人,形成改革開放以來的越劇輝煌。

    .

    這裡插一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情況。主要作曲家何佔豪,原是浙江省越劇團演奏員,他熱愛作曲,當時作為調幹生,送到上海音樂學院培養。他以自己偏愛的越劇尹桂芳唱腔為旋律,創作了這部經典名作。

    .

    福建流行越劇,主要在閩北,包括今天所說閩中沙縣將樂等縣市,其次是閩東,它們或跟浙江交界,或與浙江經濟交往密切,或大量上海籍人員落戶當地。文革前,閩北、閩中、閩東幾個大縣,都有自己的越劇團,多從浙江挑選演員。

    .

    福州雖然有尹桂芳掛帥,越劇界著名的芳華越劇團落戶福州,但福州市轄五區八縣,只有鼓樓區流行越劇,建國前福州在上海大商人、建國後上海來的服務團都居於斯;福州其他地方流行的主要還是福州戲(閩劇)。

    .

    最後歸結一下,要了解越劇在哪個省流行,簡單一點說,哪個省受上海、浙江影響大,哪個省的上海籍人士多,哪個省那個地方流行越劇。

    .

  • 2 # 東籬舊友

    越劇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上海越劇院是越劇藝術的最高殿堂,越劇婉約柔美,長於抒情,擁有為數不少的觀眾,一般來說江浙一帶的觀眾最多,但是也有一部分北方地區的觀眾也喜愛,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四川人也痴迷越劇好多年了。

  • 3 # 之乎者也56789

    越劇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說唱形式:的篤班,歷經了的篤班、小歌班、紹興文戲、越劇這樣的發展歷程。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聞報》演出廣告中首以“越劇”稱之。

    因其起源於浙江嵊縣(古越國所在地)而得名。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演變。男子越劇起源於嵊州東王村,女子越劇起源於嵊州施家岙。70年代末到80年代,阿拉這裡流行程度絕對超過現在的抖音~

  • 4 # 荒漠之藍

    充分發掘中國民間小調和戲曲旋律寶庫,大力倡導戲曲音樂交響化,多創作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鋼琴協奏曲《黃河》這樣的優秀作品。

  • 5 # Davy17209216919

    以前,白燕升在一道節日中,對越劇流行範圍有過一個總結:北不過常熟,南不下閩南。很多年了前半句“北不過常熟”應該沒有記錯,後半句也許和白老師說的有出入。

  • 6 # 軟糯酥懵

    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 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 ,有第二國劇之稱 ,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 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 )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越劇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別稱“紹興戲”,清末時起源於浙江嵊縣,即古越國所在地而得名。由當地的民間歌曲發展而形成的,彙集了崑曲、話劇、紹劇等劇的特色,之前主要是男子越劇,後歷史性的轉變成了如今的女子越劇,新中國之後才統一地被正式成為越劇。其主要流行於江、浙、閩、上海一帶,還有一些北方地區,在海外亦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越劇流派唱腔由曲調和唱法兩大部分組成,在曲調的組織上,各派都有與眾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透過旋律、節奏以及板眼的變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風格。特別是起調,落調,句間、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斷反覆、變化的特徵樂匯和慣用音調等,更是體現各流派唱腔藝術特點的核心和關鍵。在演唱方法上,則大都集中在唱字、唱聲、唱情等方面顯示自己的獨特個性,透過發聲、音色以及潤腔裝飾的變化,形成不同的韻味美。有些細微之處,還包括著不少為曲譜難以包容,也無法詳盡記錄的特殊演唱形態,卻更能體現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步時候用什麼擦汗比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