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鮑鮑家的陽光生活
-
2 # 蒼茫大地顧煒斌
蒼茫大地隆重推出名將粟裕,作為戰術家,粟裕已為文友們熟知,我今天介紹粟裕作為戰略家的另一面,粟裕三諫主席,主席從諫如流,統帥和戰將一起縮短了解放戰爭的時間,粟裕的戰略前瞻性令人折服。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後,敵強我弱,雙方初戰究竟應該怎麼打?作為我軍統帥主席在1946年6月,設想了一個南線出擊計劃,準備派劉鄧、陳毅、粟裕分別率晉冀魯豫、山東、華中三支野戰軍遠出根據地,進行外線作戰。命令陳毅以徐州地區為主攻方向,配合蘇皖北部各區,攻佔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各個要點;慄裕負責策應北面作戰;最終目的是以太行(劉鄧)、山東兩區主力渡淮河向大別山、安慶、浦口一線前進,陳毅遵令率主力南下。粟裕獨持異議,主張先在蘇中內線殲敵後,再向西進軍有利。陳、粟各擺事實,反覆爭論後,主席改變原定計劃,採納粟的方案,要求“最後先打幾個勝仗"。有了尚方寶劍,蘇中七戰七捷於8月31日結束,以3萬對李默庵12萬餘人,七戰七捷,殲敵五萬六千多,名震天下。主席通令嘉獎,要求全軍各戰略區仿效。粟裕和他的華中野戰軍用戰績解答瞭解放戰爭初期,我軍應如何打的問題。粟裕在軍事上確實有先見之明。此一諫主席也。
1948年,主席和中央軍委決定粟裕率華野一、四、六縱組成一兵團,十萬之眾渡江南下,繼劉鄧千里躍進大別山後,二次躍進,直搗老蔣老巢。
作為負責華野戰役指揮的副司令員粟裕一方面準備遵令南下,一方面出於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直接拍電報給主席,建議華野全軍留中原,與大別山的劉鄧大軍,豫西的陳謝兵團聯合作戰,在中原大地大量殲滅國軍。主席叫粟裕、陳毅去城南莊向軍委彙報。最終,粟裕說服軍委接受自己主張,中央出於對粟裕的信任,調陳老總去中原局、中野任第二書記、第一副司令員,委任粟裕為華野軍政一把手,粟裕謙恭,陳老總兩邊插旗,粟裕任華野代司令員、代政委、前委書記、華野前敵總指揮。指揮華野全軍在劉鄧配合下,發動兗州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橫掃千軍如卷席……此乃二諫主席。
早在濟南戰役中,粟裕從敵徐州劉湘集團不敢來援,敏銳判斷敵軍戰鬥意志明顯減弱,可集中華野、中野,聯合發起後來史家所稱的小淮海戰役。最終小淮海戰役打成了大淮海戰役,我軍六十萬打敗了國軍八十萬,殲敵五十五萬。主席盛讚: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此乃三諫主席。
粟裕作為卓越的戰略家、軍事家,被譽為主席的五虎上將。朱老總、林總、劉帥、陳老總、葉帥均對他極為推崇。
-
3 # 翻倍小螞蟻
古語有云,“早知三天事,富貴一千年!”廣東人有句話,“有早知,冇乞兒”,這些都是說的有眼光,有前瞻性。
不打算回答得那麼帶銅臭味的。要說很有前瞻性,我覺得第一個還是要說說毛主席吧。
即使革命取得勝利的道路是如此曲折,毛主席的前瞻性,還是讓中國革命在幾十年內取得了勝利。所以,也有人說,假如沒有毛主席,中國革命可能還要在黑暗中繼續摸索多好多年。
一,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在1927年8月7日,湖北武漢漢口,黨的“八七”會議上,毛主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氣,首先提出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當時,蔣介石叛變革命,南京、武漢國民政府相繼“清黨”、“分共”,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倒在反動派的屠刀之下。大革命失敗了,怎麼辦?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毛主席提出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由此成為指導中國革命幾十年的響亮口號。
二,毛主席井岡山預言,二十年後革命一定會勝利。“紅旗到底打得多久”,這個口號是一個叫楊嶽彬的人在井岡山上提出的。因為,1928年春夏之際,當時遭遇了一系列挫折,井岡山上的環境很是艱難困苦,對普通人來說,這些就像迷霧一樣朦朦朧朧地遮住了眼睛,看不清革命的光明前景,難免會灰心喪氣。
對此,毛主席在1928年5月的一次談話中指出,
“我們有湘贛邊界這樣的好地形,又有廣大民眾的擁護,毫無疑問會得到發展的。邊界的紅旗子無論如何倒不了,一定能夠打下去!”
“一葉障目,不見高山,右傾悲觀的思想只有自我消沉,這是非常有害的!”
至於革命什麼時候才能勝利?毛主席做出斷言:“20年後,革命一定能夠勝利!”
到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革命取得了勝利!
三,抗日戰爭,持久戰。毛主席始終認為中日戰爭會是持久的,最後的勝利必須透過持久戰去爭取。1935年12月,在陝北瓦窯堡一次會議上,毛主席就指出,要打倒敵人必須準備做持久戰。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相繼淪陷,有人宣揚悲觀失望的“亡國論”;1937年9月八路軍取得平型關大捷,到第二年三四月,國民黨軍隊又取得臺兒莊大捷,部分人又歡欣鼓舞,鼓吹“速勝論”。
為了徹底批駁這兩種論調,1938年5月,毛主席決定對全面抗戰10個月來的經驗教訓做個總結概括與解釋,包括抗戰前途、策略、方式等,指明抗戰的前進方向,這就是《論持久戰》。
“戰爭的目的……是儲存自己,消滅敵人。”
““兵民是勝利之本”。
“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我們的戰爭,在於力求每戰爭取不論大小的勝利,在於力求每戰解除敵人一部分武裝,損傷敵人一部分人馬器物。把這些部分地消滅敵人的成績積累起來,成為大的戰略勝利,達到最後驅敵出國,保衛祖國,建設新中國的政治目的。
毛主席把整個抗戰過程分為3個階段: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階段。整個抗戰時期,游擊戰都有著重要地位,特別是第二階段的戰略相持階段。《論持久戰》可以說就是那時候的《孫子兵法》,後來抗日戰爭的發展,也始終沒有超出毛主席《論持久戰》的範圍。
撥開前進的迷霧,高瞻遠矚,指明前進的方向。我覺得最有前瞻性眼光的,還是當屬毛主席!
回覆列表
若論前瞻性,豈能漏掉我葉劍英元帥,且讓我們慢慢梳理葉大元帥開了掛的人生選擇.看看什麼才叫真正的高瞻遠矚吧!
1、18歲的葉帥沒去考清華北大,沒去留洋移民(葉帥家有這個條件且毅然回國),而是去讀了軍校:雲南講武堂!
2、講武堂畢業居然沒去跟當時如日中天的雲南王唐繼堯混,而是選擇了剛剛才成立的處在搖籃裡的黃埔軍校,投奔蔣校長並當了教授部副主任,在陳炯明發動廣州兵變時,葉劍英全力護衛孫中山轉移,使北伐戰爭得以繼續。
3、在黃埔軍校該如何站隊呢?葉帥卻選擇了當時混的一窮二白,灰頭土臉的共產黨,要知道當時葉帥可是國民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長的身份。
4、國民黨張發奎陰謀解除賀龍、葉挺等人兵權,葉劍英冒險將這一情報送出,使南昌起義得以順利實施,雖然南昌起義失敗了,前途更加灰暗,葉帥卻毅然相信我黨,並去蘇聯學習馬克思主義,31年回國且正好趕上蘇區蘇維埃政府成立,並任軍委會委員(什麼叫資歷?)
5、在長征中黨內路線鬥爭最最關鍵的遵義會議上,葉帥卻堅決擁護毛澤東主張,而與當時黨內紅人王明博古作堅決鬥爭,要知道當時的毛主席可是正處在鬼都不上門的歷史最落魄地步!
6、紅一紅四的時候,一個是坐擁8萬人馬,兵強馬壯的張國燾,一個是衣衫襤褸,需要借錢才能過日子的紅一方面軍,張國燾主持會議準備搞分裂主義,企圖危害黨中央的最危急時刻,當時擔任右路軍參謀長的葉劍英,在開會中利用上茅廁的機會帶著張國燾發出的“密電”,冒著生命危險,跑到黨中央駐地報告了毛澤東,使黨中央能夠率領中央機關和紅一方面軍(一、三軍團)迅速脫離險境,中央紅軍能夠勝利到達陝北!這個是神一般的抉擇,含金量最高,毛主席摸著自己的腦袋,風趣地對人說:“葉劍英同志在關鍵的時候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沒有他,就沒有這個了。他救了黨,救了紅軍,救了我們這些人!
7、解放後立刻返回故里,在華南山高皇帝遠,風光無限,紮根南方!
8、文革十年,開國元老屆苟全性命於亂世,鄧小平幾起幾落,而葉劍英毫髮無傷,仍以軍委副主席身份主持工作,毛澤東逝世後,“四人幫”加快篡黨奪權步伐,葉劍英全力協助華國鋒一舉粉碎“四人幫”,使黨和國家避免了一場大災難,並保舉鄧小平出山,葉帥功成身退,使中華民族在總設計師帶領下日益繁榮昌盛,1986年10月22日,葉劍英同志在北京逝世,終年89歲!毛主席評價:諸葛一世為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