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崑崙之巔15

    簡明扼要直指主題,比如(大學)開篇,十五個字說明問題。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至於至善!

    不解釋不闡述,自吾可得真諦!

    歐陽修陪帝出遊,馬驚踩死一條狗,史官記啦一大堆文字來記錄這件事,歐陽修看後說六個字足以記錄清楚!馬逸斃犬於途。

    說明古漢語之精深,更說明歐陽先賢文化功底。

  • 2 # 村夫196903617

    子曰:食、色,性也!

    有食慾,有色慾,才有性慾。中國人才能生生不息。

    無食慾,無色慾,即無性慾。不想生,菩薩斷滅也!

  • 3 # 雲樵龜

    好色比好仁

    世上唯鳥擇樹,豈有樹豈鳥

    ——

    無恥之極;

    父母在不遠游——扯淡之極;

    有朋之遠方來——無聊廢話之極

    ……

  • 4 # 老宋如是說

    孔子,作為一個千年聖人,對於大眾來說,那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

    可是,當他對學生說教無果,一句“安則汝為之”,使我發現了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聖人。

  • 5 # 小煦時光

    1.德不孤,必有鄰。

    我們來自五湖四海,卻囿於什麼?可以是廚藝、美食、徒步、讀書、旅遊、騎行……因此,一個豐富人生的人,可以結交不同的朋友,與不同的朋友聯絡,也變得更豐富。

    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知止而有定,知道這段時間止於什麼,每天晚上靜坐正念15分鐘,觀“自在”,內觀自己,反省自我,達到自在。

    3.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賢思齊,學習別人的優點,汲取積極的意義,我也會變成更好的自己。

    4.逝者如斯,不捨晝夜。

    你有沒有覺得時光流逝的感覺?有,當我看到夕陽漸落的時候,逝水如斯,不捨晝夜,青春留不住。餘生很貴,不可太虛度。

    5.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楊絳先生說“現在的年輕人,就是想得太多,而書讀的太少。”讀書與思考,同等重要。堅持讀書與思考。

    孔子的名言,可以學以致用。

  • 6 # 馮博大

    ‘溫故知新’,害死了不少中國優秀奴才,

    可能已達上億之巨。我為他們的無知痛心。

    實事上,“溫故知故,溫新知新,創新才有新”。

    因為“溫故知新”這種無恥,有毒的話,在中國建立專利制度就沒有了理論基礎。孔子成了盜版無恥的祖師爺,,

    導致中華民族不知不覺中丟失了大片絢麗多彩的“思想國土”。

  • 7 # 陳勇本隨和

    孔子那一套就好比女人的唇膏,對某些人來說很重要,對另一個人來說則多餘。總之是華而不實,虛而無用,信而有害。

  • 8 # 讀立書房

    我讀過最有感觸的是這句,這句話可以說是<<論語>>的總綱,

    叫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在古代,學習知識文化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其中原因有兩點,

    第一點,就是文字的傳播非常困難因為古代,沒有合適的(文字)傳播介質所以當時的人呢,是把文字刻在竹簡或者石板上,進行文字的傳播,所以文字傳播是非常受限的.

    第二是古代大部分人務農,沒有閒暇的時間和足夠的金錢去學習知識文化,

    所以在古代,只有士大夫或者是部分有錢的人家,

    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和錢,送自己的孩子去私塾去學習知識文化,

    這句話的意思蘊含深厚含義,他代表的是孔子的一種態度和做學問的基礎,就是"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以上都能做到,行有餘力,再來學文,學習知識文化

    入則孝,入指的是內部,家裡的意思,孝,孝的上面,是一個老人的老子,去掉匕首的匕字,下面是一個子字,指的就是在家裡,子女對老人的心如何,為孝

    出則悌,出與入是相對應的,入是家裡,內部,那麼出就是外部,外面,悌,悌的左邊是一個豎心旁,右邊是一個弟弟的弟字,

    那麼這個表示的是,哥哥對弟弟的心,哥哥對弟弟的心是怎麼樣的呢.哥哥對弟弟影響是非常重大和深遠的,

    兩個人如影隨形,哥哥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弟弟

    弟弟跟在哥哥的後面,

    會不斷地問哥哥,哥哥,這個事情可不可以做,那個事情可不可以做,

    哥哥會告訴弟弟,這個事情不可以做,那個事情不可以做.

    那麼告訴弟弟可不可以做某一件事情的人,叫哥哥

    那麼悌表示的就是哥哥對弟弟的心,

    哥友弟恭,哥友善,弟恭敬,為悌

    謹而信,謹就是謹慎,信就是要有信譽,信的左邊是一個人字,右邊是一個言字,表示的是對人說話要有信,言而有信,為信.

    泛愛眾,泛就是廣泛,眾,三人為眾,三在古代代表多的意思,

    道德經裡有一句話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代表多,多人為眾,

    孔子是大愛的,因此,他有過一句話,叫有教無類,就是,人是不分型別,只有天資的區別,那麼所有的人都是有受教育的權利,因此孔子倡議,我們要泛愛眾,愛眾.

    親仁,親就是親近,仁就是仁義,仁愛的仁仁字的左邊是單人旁,右邊是二,仁代表的是兩個人的關係為仁,這是其中的一種解釋,

    還有一種解釋,在遠古的時候,仁字造字的時候,

    左邊不是單人旁,是一豎,右邊是兩橫,一豎兩橫為仁一豎代表陽,因為古代奇數代表陽.偶數兩橫,偶數代表陰,一陰一陽之為道,接近道的人

    就是仁人,這個就是仁的另外一個含義,

    那麼孔子認為,不管經濟條件好,還是條件不好,有沒有機會接受文化教育,都應該首先做到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以上都能做到,再去學習知識文化,

  • 9 # 奉天一葉

    被蒙了一輩子的一句話,其實是半句話:言必信,行必果,還有半句吶: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孟子解釋更實在些: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來佐證硜硜然小人。看來一代一代後人,為了某種目的,也可以堂而皇之借用一下聖人的隻言片語,當做上方寶劍。

  • 10 # zengqingfu1442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事要學會換位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不光思考自己的利益,也為他人著想。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就不要強加於別人身上了。

  • 11 # 古之善

    子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宇宙萬物的生命機制就是“性”,而萬物的生命機制之“性”中存在永恆不變的“陰陽行為原則”之德。

    “率性之謂道”:是說宇宙萬物的“第一推動者”,遵循服從於“陰陽行為原則”之德,生化宇宙萬物就是“道”。即“一陰一陽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是說人內在的仁性(人的自然德性)唯有認知“道之性”和遵從“道之德”,就是人唯一正確的認知“道”“人道倫理”的教育。或者說,人內在的仁性(人的自然德性)唯有認知”自然的價值取向“和遵從“自然的價值取向行為原則之德”,就是人唯一正確的認識客觀規律和道德普遍原則的教育。

    性是命的本體,命依存在性之中而共同存在,或性是德的本體,德依存在性之中而共同存在

    這裡特別指出:中國古哲人稱謂的“天命”,是指宇宙萬物的生命機制,也就是宇宙萬物“第一推動者”的生化機制;而且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稱謂的“德”,是指宇宙萬物的行為原則或“第一推動者”的行為原則。

    注:後人採用形而下透過甲骨文的“德”在字形、字義來解釋“德”的意義,只是針對人而言的狹義自律的概念,其概念不是古哲人老子、孔子賦予“德”字,有其普遍性的哲理本義。

    摘自《論中國哲學辯證思維》南京出版社,2015

  • 12 # 陽光山上

    讀過最有感觸的孔子名言是“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感觸頗深。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孔子晚年,苦心專研易經數年,“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應該是從中最大領悟。易無定數,唯變所適,神無方而易無體,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隨心所欲,自由揮灑而不會觸犯自然規律,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可以說孔子此時已經得道了。

    論語·第二章·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孫子兵法雲,

    兵形象水,水因地制宜,兵因敵制勝。毛澤東隨心所欲、揮灑自如順應戰爭規律,將其發揮至化境,四渡赤水兩打遵義,國軍徒呼奈何:不按常理,無跡可尋。勝可知可為,因敵而已。

    佛家

    亦有,圓融無礙,隨緣放曠,臨機應用,不失其宜,解除一切束縛,任心自由,方可應機不爽,隨緣施化,普度眾生。

    儒釋道本為一體,無上智慧,愚者分三,智者歸一。無為而無不為,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圓融無礙不失其宜,同源一理。

  • 13 # 野狐習禪

    題主好,孔子傳世名言很多,我最有有感觸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篇》

    《論語》中,孔子兩次明確的提出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話,足見孔子對此的重視。“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雖不是仁,但這是成仁的重要方法。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篇》

    "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態度對待他人,這也是"仁"的具體運用,忠恕成為儒家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之一,只要人還是人,忠恕之道就是有價值的。

    “恕道”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道”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簡單理解就是:你想升官發財,想過好日子,別人也是一樣的,你吃肉的時候也想著能不能給別人喝點湯。看起來並不難的事情,但真的要如此來行事的話,很多人是做不到的,這是因為人性的自私所造成的。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孔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重視力行,重視真刀真槍的踐行,不是空頭的理論闡述。孔子志在《春秋》,就是要建立一個有序的大同世界,但他行在《孝經》,是從具體的,可行的的事情入手,其操作性很強。

    仁是作人的最高境界,人人都達到了仁的境界,天下也就大同了。如何達到仁的境界?孔子的方法就是“克己”,也就是“修身”,修掉人性中自私利己的一面,把自己和別人放在一起考慮,把自己和天下放在一起立論。

    推己及人,將心比心,這樣會消除人際關係的矛盾,有利社會和諧,這是大同世界實現的基礎。從修身做起,有社會責任心,最終到“平天下”,大濟蒼生,古代的讀書人幾乎也都是如此來作人處世的,差別只是在程度和結果的不同上,出發點和思想是一致的,沒有誰說我讀書就是為了擾亂天下,危害蒼生吧。

    孔子忠恕之道給我們最大的啟發就是一種思想、制度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問題。我們現在政策、制度在執行的時候常流於形式,常做樣子,嚴重的是很多人,很多時候造假和應付成為了一種習慣和成為了一種態度。

    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努力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頑疾不治怕是不行的。

  • 14 # 夏之Jerusalem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困頓的環境才能知道一個人的韌性有多大。當萬物凋零,當週圍的一切枯黃,當寒風肆虐,當白雪沉降壓迫,防佛世界都在掙扎,這個時候的那一抹綠意,給人以驚喜,慰藉人以振奮,與冬天搏鬥的人值得敬佩,在困頓環境下不安於現狀的人值得尊重,在奮鬥路上披荊斬棘的人值得仰望!

  • 15 # 笑音園地

    孔子,孔聖人的名言那是相當的多,而且大都是至理名言。雖然其歷史已有逾千年,但仍具有勃勃的生命力,影響著並將繼續影響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尤其是對我們大中華的影響那是更加的巨大。

    在讀小學的時候,老師就經常對我們講,要 “溫故而知新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不學禮,無以立 ”等等至今都影響著我們。

    如今雖已步入老年,但孔夫子的儒家學說仍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一代,對他的一些金句名言更是特別喜歡,他的理論思想就像一面旗幟,引導著人類文明一步步走向輝煌 。

    以下摘錄幾句孔夫子的名言金句,與大家共同學習。1、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4、道不同,不相為謀。5、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6、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7、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8、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9、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10、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11、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2、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13、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14、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15、求仁而得仁,又何怨。16、不學禮,無以立。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1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19、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20、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21、人無遠慮,必有近憂。22、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23、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24、巧言亂德。25、聽其言而觀其行。2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2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28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與其思,無益,不如學也。好了,就摘錄這些,這只是孔聖人的思想體系中的微小部分,如大海里的一滴水,但也光芒四射,輝耀中華大地幾千年了。

  • 16 # 紅星高照又閃閃

    孔子的名言很多,很多都收集在論語裡。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無可無不可,吾日三省吾身,君子坦蕩,小人常慼慼,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等等,等等。但我最欣賞也最有感觸的還是孔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名言和做法。倡導教育無高低貴賤之分,倡導針對學生不同的才華,興趣,愛好,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對策,讓所有的出身各異的學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三十六賢人,七十二弟子,其實就是他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豐碩成果。而相比現在,很多地方的學校還在搞重點,還在分什麼普通大學,重點大學,招聘招工也是人為的在劃分等級,我以為這與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思想並未有太大的進步。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受教育的機會,都應該充分享受公平的教育資源,別把名牌大學都集中在少數的都市。讓每個孩子都能沐浴Sunny和雨露。

  • 17 # 愚叟釣淺灘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讓我最有感觸的是“思無邪”——就是“思想純正。”這也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米手機網路太卡,售後建議刷開發版,問問大家怎麼樣,會有什麼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