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張愛玲曾寫過《我的天才夢》,令人沉思,怎樣看待呢?
6
回覆列表
  • 1 # 作家雲冗霧

    張愛玲曾說“出名要趁早”,在她的內心深處有一個天才夢,當年她寫下那篇令人驚歎的徵文,給文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逐漸地人們開始認同並欣賞這位天才少女的文筆。1939年她寫下天才夢,時至今日2019年,張愛玲心中的天才夢依舊成為了現代人心中的的影子,人們心中或許也有一個天才夢,可是好夢易醒,一起來看待跨越80年後,“天才夢”在我們的心中成為了何種事物,我們要如何看待這個夢?

    1939:張愛玲的一聲吶喊!

    當年張愛玲在香港讀大學,看到當年《西風》舉辦了寫作比賽,年輕氣盛的張愛玲便寫下《我的天才夢》並投出去,犀利又精緻,深邃又亮麗的文筆迅速吸引了文學大家們的眼光,這篇文章令張愛玲更為廣泛地讓讀者們熟悉。張愛玲曾在文章中寫道: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這句話時至今日仍然作為人們的佳句範例,但又有多少人能讀出裡邊的無奈?張愛玲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在她的眼中生命是華美而又帶著瑕疵的,看淡了世事,正如我們今日所說,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為我們負重前行罷了。

    1941:張愛玲正式出版天才夢。

    兩年之後,張愛玲正式將這篇《天才夢》出版,期間因為之前《西風》雜誌的評選還有過一些不愉快,張愛玲本是頭獎,可是因為她年紀尚小等緣由改成了特別獎,這件事令張愛玲耿耿於懷,多年以後仍多次談及,畢竟這篇文章對她的影響很大,被視為自己的“處女作”。

    漫漫歲月:張愛玲的天才夢是什麼?

    於是便會產生思考,究竟張愛玲的天才夢是何物?她曾在《天才夢》說道:

    “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

    讀來有些偏激,又有些無奈,張愛玲自幼生在富貴之家,聰明伶俐的她被視為才女,於是乎內心便認同了自己是個“天才”,一切事情以天才的目標去完成。有一天當自己長大了,發現所謂的“天才”不過是小孩子過家家而已,就是南柯一夢,或許這便是成長罷了。

    正如小時候我們經常為著究竟考清華還是考北大而煩惱不已,長大後覺得這是一個悲傷的笑話,張愛玲在成年之際發覺自己的“天才夢”不過就是一個夢,看清自己是一個平凡而又普通的人,所以才會說自己一無所有。我們從張愛玲的故事中,或許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張愛玲說自己三歲能熟背唐詩,七歲寫了第一部小說,九歲時決定做一個鋼琴家,這樣的自信一直延續到了十六歲,直到從法國留學歸來的母親開始研究自己的女兒——張愛玲。

    作為母親,張愛玲的媽媽看到自己的女兒竟然不會日常生活,不會認路,不會削平果,不會補襪子等等,以至於張愛玲給自己一個總結:

    “總而言之,在現實的社會里,我等於一個廢物。”

    之後的幾年時間裡張愛玲學習日常生活的本領,但是依舊愚笨不已,生活的藝術既普通又迷人,張愛玲深深地感慨自己並不是什麼天才,不過也是一個尋常人罷了。生活的藝術中,能夠領略到的便去領略,不能領略的便慢慢領略,或許這也是生活的哲學。

    2019:現代人的天才夢。

    張愛玲之所以成為了張愛玲,並不是她的天才夢造就的,她認清現實,看得夠深,所以寫的出那麼多經典的小說、散文,她的語錄也成了人們的至理名言。返看現代人,我們的心中是不是也有一個“天才夢”呢?

    今年的高考分數揭榜後,幾年前的“詩詞才女”武亦姝又回到了公眾的視線,人們再一次地稱讚她的才華,認為她是個天才。可是媒體們對武亦姝及其父母的訪談後,發覺她的天才和自身的努力以及家庭的教育息息相關。哪裡有什麼一生下來的天才,天才們都是持之以恆的努力和奮鬥出來的。

    可是人們的心中總有一個天才夢,小時候覺得自己無比厲害,以自己為中心,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接受了現實的一個又一個響亮的“巴掌”後開始清醒過來,沒有誰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家長們心中又何嘗沒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天才夢呢?

    家中的孩子有出息,父母的臉上多少都有光彩,有的父母從孩子小時候開始便注重教育,把孩子的優缺點和興趣愛好分析清楚,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指引方向和尊重孩子並重,武亦姝便是一個典型。與此同時,不懂的人就很多了,多少天才夢便成為了好夢一場。

  • 2 # 菸斗的傳說

    這是個充滿傳奇的女子。她出身望族,卻過早地感受到人類情感的殘缺和人生的孤獨蒼涼;她年紀輕輕便顯示出驚人的才思。直到如今,其成就及影響在中國現代女作家中恐怕再難找到第二個!

    高傲,是她的所有;孤寂,是她的一生。

    ——這就是張愛玲。

    我想,首先惟具有橫空出世才華的人,才有資格驕傲。張愛玲在她的《天才夢》裡說:“我是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其實不必說她三歲能背唐詩,七歲會寫小說,就單憑她的三部驚世“傳奇”,便足可傲視文壇。

    高傲的人是寂寞的。記得讀大學,當教文學史的老教授給我們繪聲繪色地講張愛玲時,我就在想,難不成真的“紅顏薄命”?

    或許是自小支離破碎的家庭,造就了張愛玲天才的乖僻性格,也成全了她小說中女性蒼茫的悲涼命運。在她的小說中,無論是葛薇龍、梁太太,還是白流蘇、曹七巧,無一不為金錢所鉗鎖,個個可笑且可悲。而關於張愛玲本人,我想,那段無疾而終的戀情不是她的錯,像她那樣高傲的女子絕不會在乎俗世的眼光,但殘酷的現實逼得她不得不做出痛苦的抉擇;張愛玲是個感情細膩的人,所以,做出如此的抉擇,對她絕對是一輩子的折磨!

    “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張愛玲這樣說。

    當初,張愛玲捧著《沉香屑——第一爐香》造訪周瘦鵑時,周瘦鵑頓時驚豔於張愛玲所擬的小說標題,一向苛刻的他竟立刻滿口答應為張愛玲刊載。而今,我們願懷著一種莊重的心情,點上一爐沉香,在輕煙繚繞中觸控那一段段過往的“傳奇”……

  • 3 # 亦有所思

    自嘲,自卑,自棄!

    通篇就是一句話“我笨到發痴,卻無法解釋。”

    記得金庸先生在《鹿鼎記》中有一個回目叫做“天生才士定多癖”,或許可以做為這篇文章的註腳。

    在某一方面出乎尋常的高絕,而在另一面卻連平常人也是不如。按張愛玲女士的說法,這是一種“乖僻”,甚至無意中寫出了自己的結局——“世人原諒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

    張愛玲女幹用大量的天才行為來搭配自己的偏執和笨拙,偏執於色彩,偏執於文學的敏銳。卻笨拙到不會削蘋果,不會補衣裳,而且是一個路痴。

    她的小說人物都是通透而精明,甚至有些狡猾而心機,再加上冷於冰的嘲諷和筆調,所以她一定給世人以同樣的印象,比如尖酸,比如刻薄,林黛玉似的敏感,再加上王夫人似的智慧。

    除了楊絳先生那略帶惋惜的“偏見”以外,或許世人對她的標籤全是假的,尤其是那一段非議之戀和破敗的婚姻。沒有人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也沒有人在乎,而更讓人,或者更讓我佩服的是,她從來未曾解釋。

    自己的“愚笨”和“驕傲”疊加之後,造成了“他們不會原諒我。”,她也不求原諒,只是那種“咬齧”性的痛苦時時刻刻地折磨著自己,於是她不再寫那些小說,便是最好的證據。

    她拒絕成為世人的消費品。

    其實,每一個天才都有笨拙的另一面,比如錢鍾書先生就分不清鞋子的左和右,也不知道如此划著火柴。

    可惜,她沒有楊絳的幸運!

  • 4 # 好風讀書

    碰巧剛剛在《張看》文集中讀了她的文章——《天才夢》。

    張愛玲在文章講自己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視為天才。

    她三歲可以背誦唐詩。並且背誦一首《泊秦淮》,能讓一位滿清遺老淚落沾衣;七歲時寫第一部小說,還是家庭悲劇;八歲寫烏托邦式的小說《快樂村》。另外作者還寫自己極具繪畫天賦,同時對音樂也有自己的理解。

    張愛玲寫到:

    “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世人原諒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們不會原諒我。”文章中除了寫作者兒時表現出來的“天才”特質外,還用了大段篇幅寫自己在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可困窘:

    不會削蘋果;經過艱苦的努力才學會補襪子;怕上理髮店,怕見客,怕給裁縫試衣裳;不會編織。在一間房裡住了兩年不知道電鈴在哪兒;天天乘黃包車上醫院去打針,接連三個月,仍然不認識那條路。在待人接物的常識方面,更顯露出驚人的愚笨。

    作者總結說:總而言之,在現實的社會里,我等於一個廢物。

    我理解張愛玲寫“天才夢”,並不是一種炫耀,更多的是表現一種無奈。

    在別人看來張愛玲極具寫作天賦,那華麗麗的文字讓很多人欣賞驚歎,可是當一個人某一方面特別突出,或者執著於某一方面時,其它的能力就缺乏鍛鍊,也就隨著下降了。天才也有自己的苦惱。

    正如作者在文末感慨:“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光鮮亮麗的背後,很多時候伴隨著不可言說的隱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三觀不合真不能嫁,過日子太心酸,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