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耶律或蕭

    謝邀!我瞭解的比較片面,簡單的知道宋失去了河西走廊,丟掉了直接和西方世界交流的路徑,但是整理了南邊的海路貿易,一樣掙得大量資源,而且有些人分析如果一個國家數百年總是打敗仗,那早滅亡了。可是從現存史料來看,確實敗仗比較多。我猜,純個人分析,當時的漢人熱血報國者很多,記得有一次計劃北征,全民出資,連妓女都掏錢為國……但我們漢人種種原因大敗輸虧,有將領原因有士卒訓練原因……但我覺得還是總體實力不如遊牧民族,不是血氣的問題,不是戰鬥意志的問題,除指揮失誤,我們的軍隊不能自由戰鬥,很多決策都要請示後方領導,或者監軍,那麼,令出多門貽誤戰機。而且最關鍵的關鍵是失去戰馬的漢族政權,軍隊無法在平原或草原機動,為了抵禦騎兵,步兵發展出各種護甲,那麼這重甲別說機動進攻,連撤退都是問題。即使有馬,那不過也大多是屬於馱馬一類,跟戰馬在戰場上不是一個概念(沒有養馬的地方,馬匹退化嚴重,戰馬幾乎是每天要溜的)。再一個原因,是我不想提到的原因,那就是在文明世界生活得很好的人群有多大戰鬥意識呢?又不是鍵盤俠討論戰爭,一真刀實槍上戰場,讓那些因為收容流民而組織起的,小商販和地痞流氓小工藝者的部隊怎麼應付?再因為杯酒釋兵權後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不對怎麼應付?禁軍且敗退又奈何廂軍!

  • 2 # 錫安的沉浮

    在中國輝煌的五千年曆史裡面,有強漢威儀四方的雄風,有盛唐萬國來朝的大氣。但這些強大的朝代也難免有低谷期,他們或多或少為了修生養息,向北方遊牧民族求和,用他們一時的尊嚴換取發展,最後一舉北伐,奠定數百年的太平。

    但是,不是所有時代都是如此。也有一些皇帝或者地方軍閥,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選擇了徹底投靠北方遊牧民族,將最重要的戰略要地拱手讓人,致使中國大地混亂了數百年,這位皇帝就是著名的漢奸石敬瑭。

    石敬瑭本是河東的節度使,按今天的說法,那就是一個地方軍閥。當年,坐擁一地的石敬瑭十分害怕南方的後唐皇帝李從珂對他動兵,於是石敬瑭先下手為強,率先舉兵造反。

    後來,志大才疏的石敬瑭被李從珂圍攻在太原,眼看著就要兵敗身亡了。石敬瑭一咬牙,決心投靠北方的契丹一族。

    為了獲得契丹人幫助,石敬瑭對契丹人這樣承諾,只要契丹願意出兵,他便將燕雲十六州雙手獻上,送給契丹,自己做“兒皇帝”。

    於是,漢奸石敬瑭在契丹人的援助下,他成功滅掉了最大敵人後唐,建立了短暫的後晉。

    那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國來說,究竟有多重要呢?

    燕雲十六州,地處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地區,包括著現在北京和天津市的全境,易守難攻,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曾有這麼一句話形容燕雲十六州: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由此可見,燕雲十六州這個戰略要地對於中原王朝有多重要。只要燕雲一丟,那麼中原王朝在華北地區將無險可守。

    依靠契丹得勢的後晉始終不得人心,沒過多久就亡國了,進入了全新的後周時代。

    因為石敬瑭的拱手讓人,後周在契丹的問題上,一直很被動。為此,雄才偉略的周世宗柴榮決心收回燕雲十六州。在周世宗北伐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後周大軍就收回了兩個州。

    可是,天妒英才,就在後周即將進發的時候,柴榮突然暴斃,自此收復燕雲十六州的事情便不了了之了。

    後來,在經濟科技各方面都達到封建王朝巔峰的宋朝,也曾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不幸的是,宋朝的北伐每次都以失敗收尾,即使在宋朝亡國前,他們依舊沒法收回故土。

    因為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中原地區戰亂不斷,宋朝始終無法站出來統一全國,甚至後來還出現了靖康之難,北方無險可守的宋朝終究不能成大器。

    直到很多年後,大明一路北伐打敗元朝後,這片重要的戰略要地終於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手中。

  • 3 # A楊218030163

    說到宋朝,給大家的印象大致都是文治極強,武功差矣,好像一個人兩條腿一樣一長一短,極不和諧。以至於有一個極端的說法稱之為弱宋,當然這個說法也是一個相對的說法,是針對宋朝繁榮昌盛的經濟文化而言,軍事方面確實差強人意。

    而究其原因,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宋朝重文輕武,收大將兵權。因為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發家就是被心腹武將黃袍加身擁立為帝,太祖擔心歷史重現,杯酒釋兵權。縱觀整個宋朝重文輕武是基本國策。這一點也是導致宋朝武弱的根本原因。

    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宋朝的軍制--廂禁軍。禁軍為精銳部隊由朝廷控制,廂軍就是地方軍,也就是非職業軍人,尤其到了統一內地天下太平後,軍隊都是些普通農民、石井百姓,何來戰鬥力啊,人數雖多,戰鬥力大不如前。其實在太祖那會,內地尚未統一,宋軍也曾消滅了荊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戰鬥力還是極強的。

    加之後來皇帝昏庸,奸臣當道等等原因,便有了軍事方面較弱的局面。

  • 4 # 杺杺不息

    據我所知,大宋王朝有著發達的經濟和繁榮的文化,雖然宋朝的經濟文化水平很高,但是軍事水平卻與它的經濟和文化不相匹配,軍事水平很弱,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透過查閱各種資料以及結合我的個人看法,得出以下觀點。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分析這個問題,一是軍政的角度;二是宋朝立國的形勢;三是軍事法律以及思想;四是組織管理體系。

    從軍政的角度

    我認為宋朝軍事積弱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崇文抑武”的國策。宋朝統治者推崇重文輕武,認為用文臣代武官主管地方,即使這些全部貪汙,都遠不及一個武將擁兵肆虐禍及全國嚴重。統治者提倡文治,但是文治卻主要以空談心,性,理的理學為主要指導思想,大都是空談,不切實際。

    很多時候使用不懂武的文官代武事,擔任軍事的領導者,這樣會喪失武人的志氣,文官貪汙,吏治敗壞,武備鬆弛。重文輕武使整個社會習文之風日盛,而尚武之風日衰,因為不被重視,甚至被輕視,地位地下,如此一來,很難激發將士們報效祖國,建功立業的雄心。

    宋朝打壓武官,限制武官,防範武官。借鑑唐末的“藩鎮割據”,皇帝對武官進行打壓,重武輕文就是為了便於駕馭。武官一直屬於從屬位置,宋朝對軍事人才的培養幾乎為零,對文武兼備的人才多有質疑,能夠得到賞識的往往是那些擁有無謀的勇夫。

    在南宋時期,一些著名的將領如岳飛,韓世忠等人自行招募和訓練軍隊,形成戰鬥力強大的岳家軍,韓家軍,但是南宋皇帝害怕沒有掌握軍權,最後將這些抗金將領的兵權收回而他們招募的軍隊也被解散了。

    對於有勇有謀的人才,都被統治階級重點打壓,甚至加以迫害,岳飛最後就是直接被迫害而死。皇帝對文韜武略的人才並不欣賞,反而討厭,因為他害怕自己的權利減弱。統治者的態度,讓宋朝的武將根本無心認真搞事業,從而導致軍政腐敗。

    從宋朝立國的形勢

    對於宋朝的地理位置,在建國之初,幽雲十六州被遼國佔領,並發展得很強大,經濟和軍事水平都很高,與宋展開持久的較量。所以在宋朝建立開始就無法形成完整的北方防線。宋的對手,如遼國,它發展成農業文明的國家,軍事上也依舊強悍,保持著遊牧民族騎兵的快速反應和抗打壓的能力。這就使宋朝與一個很強大的對手進行對抗。

    除此之外,當時處於冰器時代,軍事想要強大要靠騎兵和弓箭。全國馬源只有西北和東北,而這兩個地方都被佔領,宋朝時,西夏政權在中原和西域之間,幾百年西夏都沒有被消滅,何況是宋朝呢?所以宋朝沒有辦法獲得戰馬。而宋朝大多都是步兵,騎兵與步兵的較量,顯然步兵的宋朝更弱。

    軍事法律以及思想

    宋朝實行“更戎法”,“將從中御”,使兵將分離,而這不利於宋朝軍隊戰鬥力的形成。統治者對軍權的高度集中,對將領的猜忌和質疑,在軍事人才法律制度上,貫徹文制武和重文輕武的立法思想。所以軍事人才不願去軍營,武將群體也失去職業自豪感,導致士氣下降,國家也沒有集中精力訓練士兵,士兵整體素質下降,從而導致戰鬥力下降。這樣的兵役制度造成增兵和病弱的惡性迴圈,宋朝冗官冗費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當一個國家失去了軍事的支撐,最終難逃亡國的命運。

    從組織管理體系

    最後從管理體系上來看。我認為宋朝的軍事制度麻煩,不合理。武將沒有兵權,也不能帶兵,只有在發生戰爭時臨時帶領 ,結束之後立刻返還兵權。這對武將是有多麼的不信任啊!在整個宋朝,專業的人沒能夠做專業的事,軍事最高權利都不掌握在武將手裡,而是在文官手上,即使是打仗也必須得到文官的同意。業餘領導專業,這真的很滑稽。武將沒有兵權,只能交出管理權,但是他們同樣享受國家的俸祿,關於軍事只是派文官去處理。

    且宋朝在地方設定通判,派文官到地方任職,中央集權得到加強,地方的財務富全部上交到中央,地方也就沒有了,繁榮的大宋國,出於嚴防內患的心理,對內嚴苛使的地方各州日益貧弱,無法保衛中央,對外優勢盡失,無力對抗戰爭。所以在位期間,在與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的鬥爭中,總是處於弱勢地位,失敗是常事,為了和平,軟弱求和,經常向對方進貢,這充分體現了宋朝軍事水平弱。

    以上就是宋朝軍事水平低的原因,最終難逃轟然倒塌的命運。

  • 5 # 湘西超風行者

    強權出自於文人士大夫階層,源於宋太祖趙匡胤的政治主張,宋朝一直以來是區域性統一的政治格局,北方許多重鎮一直沒有收復回來,特別是燕雲十六州的丟死,使得宋朝自開國以來,丟掉了北方之“屏障”,軍事騎兵方面一直處於弱勢地位,軍官大多數買來了的,將不識兵或者兵不識帥的軍事人員反覆調動之策,使得軍事調動的積極性不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氣虛有什麼嚴重後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