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徐酩賀
-
2 # 沙中土大溪水
宋朝總是一個讓人唏噓的朝代。文化,經濟已經達到了頂峰,但在軍事這一塊感覺天生就不行。開國擴邊就受阻,止步於幽州,太宗騎著毛驢跑回來了。以後就徹底失去對幽州的爭奪權,後聯金看似奪回來幽州,但旋即被金佔了,這還不算,連累著開封都丟了。聯金滅遼被後世看來是史上最錯誤的戰略之一。如果沒有以後的聯蒙滅金,聯金滅遼應該是這就是最錯誤的戰略。
打不過蒙古,金,遼也就算了,西夏也打不過,這就顯示宋可太菜了。西夏1038年建國,這已經是宋仁宗時期,但其實公元881年拓跋家族已經被封為節度使,世代割據於此。某種意義上和遼建國一樣,均比北宋立國要早。就是說宋朝建國時,這些政權已存在多年。後世從宋朝角度去說這件事,看似征伐天經地義,但實際上師出無名。一鼓作氣打下來也就算了,可偏偏又沒打下來,再打嘴皮子仗時就理虧些。
都知道宋朝是在後周的基礎,殿前都點檢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集權於後,才得以結束唐亡以後五代十國的混亂狀態,統一大部分中國。
在這一背後其實可以看出,有宋一代單就軍事角度看,宋朝時軍隊繼承於後周。當時無論是後周還是中原的其他王朝軍隊,其實都來自於唐朝的藩鎮割據勢力演變。從這一點應該可以得出,宋朝時開國的軍隊和明朝朱元璋明顯不一樣,明朝軍隊是元末朱元璋從無到有一手建立的。從這一點宋朝對軍隊的從下到上的控制,就不可能如朱元璋一樣得心應手。
唐藩鎮興於安史之亂,當年安史之亂的平定 並不是建立在唐朝軍隊完全消滅了安、史的軍隊。僅僅是河北三鎮的內亂,並且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力也是其他其他藩鎮的軍隊。從中唐以後唐王朝是藩鎮的平衡中搖搖晃晃度過的。
從安史之亂763年開始到北宋960年建立,已有二百年。在這二百年,是藩鎮形成和藩鎮混戰戰的過程。藩鎮形成於唐府兵制廢棄後,在安史之亂中形成。而後藩鎮尾大不掉,藩鎮不見得就一定割據勢力,但藩鎮是一種形式上軍事民政統一的半獨立性的地方勢力了。
唐滅亡後的五代十國可以看做事藩鎮割據的延續。就象西夏本身就是唐任命的節度使。不要從宋的軍事不行就認為藩鎮的兵不行。藩鎮的兵在長期的軍事對抗中,鍛鍊了很強的作戰能力。藩鎮中的牙兵也就禁衛軍,戰鬥力極強,有名唐陌刀隊敢以步兵硬抗騎兵衝擊。唐陌刀製作不易,禁止陪葬。現只是從史書記載去了解,實物至今未見出土。
但藩鎮是軍事為目的成立的,最主要的軍鎮北方六鎮,主要就是防備東北和北方的遊牧民族,從北魏開始就是北方的重要的軍事力量。長時間的戍邊和征伐,形成了兵驕將傲的習慣,安史之亂平定最後也是河北三鎮驕兵也是不服安史,最後安祿山,史思明均是死於自己的驕兵之手。這種情況下,驕軍中主帥,或父子相承,或由驕兵擁立代立,朝廷無法過問。朝廷的冊立節度使有時居然帶著空白文書去,看諸將擁立誰,就填寫誰的名字。這也是趙匡胤黃袍加身開始的雛形了。
有唐一代的事看下來,宋朝的做事情的脈絡就很清楚。杯酒釋兵權就是很顯而易見的辦法,聚天下之並開封,以防藩鎮之禍也是正常。
但在開國之時,有宋一代的問題就凸顯了,這就是藩鎮之兵。藩鎮的兵是地方割據勢力形成的,中間雖然相互攻佔不休。但從一開始這些兵馬就長於攻城略地。趙匡胤出身軍人,而且是這些人中的佼佼者,在有限範圍的陣地戰,攻城拔寨不輸於任何當時的軍隊。和當時歐洲騎士對攻也不見得會輸。所以在統一中國戰鬥中,並沒有廢多大力氣。
但一旦到收復幽州時,就凸顯出這些兵員藩鎮兵的弱點。這些軍隊是地方割據勢力,其長期的作戰大多限制於一定區域,多是攻城和陣地戰對抗。無論如何,二百多年以後,唐建立藩鎮以防範北方的遊牧民族騎兵的目的給忘了,反而農耕民族之間的作戰倒是很熟練。而且已經長時間混戰,以及河套地區的丟失,北宋立國時騎兵已是不多。雖以後大力發展騎兵,但養馬之地已在西夏之地,好馬不多。
遼其實建國已久,已經是依舊是農牧結合的軍隊,農耕和遊牧的優點兼而有之。開戰就是騎兵的衝擊,騎兵攻擊就是有層次的攻擊,一旦攻擊有效,就撕開口子衝鋒。攻不下就遠而走之,不停騷擾,等你疲憊了,找到缺點突然一下子就再攻擊,打不過就跑,實在是沒把法一勞永逸解決。遊牧民族的作戰方式就是這幾種,但實在是失去幽州,無長城可守的情況下,對付這種作戰沒太好辦法,軍隊數量多,後勤保障困難反而不好。看宋遼做戰,戰鬥不見得輸,多失敗在騎兵騷擾後勤,一旦有變,騎兵就是最好的追擊力量。最好的辦法就是騎兵對攻。但這就要從根源上從頭建立軍隊,裁剪冗兵冗員,建立精兵強將。但這恰恰不是趙匡胤所敢做的,現實反而逼迫著北宋在開封養八十萬禁軍。
後來對付西夏更加不利,你一來,他就跑。你累了,他過來打你,一旦後勤跟不上就是你軍隊的崩潰。後來,採取逐步建寨子土堡的塔攻模式。雖已有成效,但時間已到宋徽宗時期,晚了。
歷史要放在當時人的時期看問題。宋建立脫胎於藩鎮割據勢力的土壤中,並受制於當時的條件。不可能像明朝那樣重新打造一支全新的軍隊。朱元璋可以放手手下軍隊追亡逐北,趙光義事情一有變化就有另立新君的威脅,從這一背景下可以看出宋朝君王控制力的不足。
有宋一代在軍事上一直有外患,所以想了很多辦法對付騎兵,其中很多是有效果的。但最大的毛病就是這些辦法都是防禦性質的。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就是宋朝時的教訓。
-
3 # 惟願盛世大中華
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此問做為宋粉的碰瓷性問題,提的可謂莫名其妙!終趙宋300多年,一直未能統一全國!真正統一全國的,是元朝,統一時間為1279年!
而且,唐朝安史之亂後,雖然出現了一些的藩鎮,但割據型藩鎮從始至終,只有“河朔三鎮”。而且,這三鎮最多也只是做到對唐朝中央政府聽調不聽宣,並沒有另立山頭,建國稱帝。
再次,直到907年大唐帝國滅亡時,唐朝依然是整個中華地區唯一的中央王朝,吐蕃在842年分裂滅亡,南詔在902年滅亡,其餘周邊部族,如契丹、室韋等等,依然處於唐朝的管控之下。
大唐帝國高宗極盛時期疆域圖(1237萬平方公里)大唐帝國玄宗鼎盛時期疆域圖(900萬平方公里)大唐帝國昭宗時期疆域圖(475萬平方公里)
大唐自618年立國,至907年滅亡,維持了整整289年的中華大一統。
————————————————————————————
隨著907年,朱溫篡位建後梁,標誌著五代的開始。同年,王建不服朱溫,自立為帝,建立前蜀,標誌十國開始。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落,並於916年建立大遼。這些事件,共同標誌著中華自此開始走入:五代—遼夏金蒙宋並立的中華第三次大分裂時期。
五代之後梁時期形勢圖
到了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位自立建立北宋。961年,“杯酒釋兵權”,開始了趙宋自廢武功的歷程。976年,“燭影斧聲”,趙光義殺趙匡胤自立。979年,趙光義滅北漢,但此後兩次伐遼,均告失敗,中國歷史進入到:遼朝與北宋的南北朝對峙階段。
997年,之前一直臣服於五代的党項人李繼遷與北宋反目,趙光義派5路宋軍討打,5路皆慘敗。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發起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大戰役,打的宋軍全軍覆沒。至此,中國歷史進入到:遼朝、西夏、北宋三足鼎立時期。
遼朝—西夏—北宋三足鼎立形勢圖(遼朝489萬,北宋280萬)
1115年,完顏阿骨打反遼,建立金朝。1125年,金朝滅遼朝。1125年—1127年,金軍兩次長驅千里直入,一舉端掉北宋都城汴梁,北宋滅亡。同年一路南逃的趙構自立,建立南宋,並繼續往海上逃跑。中國歷史自此進入:金朝與南宋南北朝對峙時期。
1141年,隨著紹興和議,南宋正式向金朝稱臣納貢,並割讓了岳飛韓世忠北伐收復的故土。
金朝—南宋對峙形勢圖(金朝361萬,南宋200萬)
1206年,鐵木真稱成吉思汗,蒙古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歷史程序。1227年,蒙古滅西夏。1234年,蒙古滅金朝。1271年,忽必烈正式稱帝,取《易經》中“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定國號大元,建立元朝。
1274年,元朝統一大軍順江而下,直取南宋臨安。沿途宋軍大多望風而降。1276年,臨安不戰而降。1279年,元軍在崖山徹底掃清南宋殘餘力量,標誌著自五代開始的,歷盡遼夏金蒙宋的372年分裂時期結束,全國重新建立起大一統。
大元帝國極盛時期疆域圖(2267萬平方公里)
————————————————————————————
透過對這一歷史階段的梳理,從地圖也可顯示出,就算是北宋最大時期,依然沒能對燕雲、遼東、雲貴、河套等漢人世居之地建立起統治,北宋疆域最大不過280萬平方公里,尚不及遼朝的489萬平方公里、金朝的361萬平方公里,這算哪門子統一?
所以,題目本身就有問題,“宋朝”本身就是:遼夏金蒙宋—這個大分裂時期的一個組成部分,又哪來的“宋朝統一”呢?
回覆列表
唐朝安史之亂由郭子怡和李光弼平定後,唐王朝由勝轉衰。唐末黃巢起義,唐王朝搖搖欲墜,最終由原黃巢手下大朱溫(後投降唐朝)推翻唐朝建立梁朝(又稱後梁)享國17載後被晉王李克用的兒子李存旭推翻後稱帝國號唐,(史稱後唐)後唐末帝李從柯後被石敬唐推翻,石建立後晉,後晉被契丹所滅。之後就是後漢,4年兩個皇帝,後漢被後周郭威所滅,郭威死後無子傳位乾兒子後周世宗柴榮,柴榮死後孤兒寡母被手下大將殿前督典檢趙匡胤篡位,建立了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