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澤仁德喜
-
2 # 使用者和言悅色
空性就是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似見非見為真見,似聽非聽為真聽。
一切緣聚緣滅,俗話說凡事要有始有終,可凡事來緣於空,又歸於空,終點又回到起點。佛法講不生不滅,因為有生就有滅,空悲喜一場。所以面對自心中無量無邊煩惱怎麼誓願斷?自心中產生的無量無邊無明怎麼誓願度?那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皆見如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若以色相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像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不住相也就是:眼不隨色轉,耳不隨聲轉,鼻不隨香轉,舌不隨味轉,身不隨觸轉,意不隨法轉。六根不隨六塵跑,讓自性當家做主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逍遙自在,解脫祥和。
誰捆著你呢?一切業拘的著自心,卻拘不住自性。因為自性是實相道,實相無相,本自清淨,本不生不滅,本不動搖,本具足,能生萬法。所以眾生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
3 # 線上靈童
謝邀!要想理解‘’空‘’,那麼就不能忽略‘’色‘’。因為‘’空‘’與‘’色‘’構成一個色空迴圈,就如有與無一樣構成一個有無迴圈。當‘’色‘’持續的時間久了,那麼色就會滿就會濁,所以就必然要更換。如果不更換,那麼對人就會有危害。這就如家裡喝的水,因為放的時間太久了,水都變髒變濁,所以不能喝,所以必須要更換。那麼用什麼方法更換呢?那很簡單,把那些濁水倒掉就可以了。也就是說,把盛水的容器置空,然後注入新鮮的活水。如此一來,整個迴圈馬上就煥然一新。由此可見,所謂的‘’空‘’同樣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
4 # 李書沛
我不懂佛學,更不知佛法。可佛界很大,我尊敬佛。佛是古代好人的化身而受後人敬仰!所以就有文化人寫出了神活傳記。佛法來自易經論理,積德行善。佛法中的四大皆空應是順其自然。大自然很大,空是大無邊的意境,順從天意自然界。
-
5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如何理解佛法中的“空性”這個問題,很多網友都有各自的見解,而我看這類書很少,但從有關史料來說,我是這樣理解的:
佛教是在西漢末年傳入我國,正史最早記載的是東漢漢明帝永平八年(即公元65年)。佛教傳入我國後,被我國封建統治階級所利用,並加以改造。例如東漢漢桓帝劉志(公元146~167在位),就認為佛的教義與黃老(即老子,或黃帝、老子)之道差不多,黃老“貴尚無為”,佛教也講“清靜無為”。之後佛教的學說是以魏晉玄學為基礎的,佛教徒所宣傳的佛教般若學說,基本上是用魏晉玄學的理論去理解。因而佛法中的“空性”不是啥都沒有的意思,與老子《道德經》所說的“無”有基本相似又不相似。老子的“無”具有二重性,作為本體論,是指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作為“道用”,其哲理核心是客觀、公正、無私、無慾,虛無清靜。而“空”是佛教《般若經》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公正、無私、無慾、虛無清靜。從這個角度上、也僅僅從這個角度上說,“空”與“無”是基本相似的。
但是,二者有不同之處:老子的“無為”是一元論,“無”——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並且與辯證法、唯物史觀是統一的。而佛教“無為”是二元論,即主張世界有精神與物質兩個本原,最終倒向唯心主義。所以魏晉南北朝出現過佛教與反佛教的鬥爭,其實質就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鬥爭,這一點必須注意。
-
6 # huize0631
把人生比喻成電腦遊戲很恰當!人玩電腦遊戲,人就是佛性,真心!遊戲中的角色就是現在的人。我們迷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就是迷入遊戲中!對於遊戲外的人,遊戲和遊戲中的角色就是空的!假的!佛法告訴我們真心不生不滅,這個世界是假的,空的!空不沒有,是體性本空!有同感朋友嗎?
-
7 # 漫步人生83525
阿彌陀佛,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有不圓融圓通圓滿的地方,還敬請各位師父大德同修指出糾正。佛法中的空,不是我們世間法裡所認為的空。在世間法裡空就是沒有,在佛法裡空是沒有但又確實存在。打個比方,比如我們看電視,電視裡的劇情是不是有啊?當切斷電源的時候是不是空啊?當插上電源開啟頻道它是不是又出現了?你說它是有是空啊?所以佛法中的空有是無法用語言來說的清的,但不說又不行,只能以空的方式讓你去悟,悟到了就證到了,所以佛法只求悟,不求證。佛法中,空中有有,有中有空,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有不二,即一切,隨緣現一切。這裡的空有不二,你也不能說它是一,這個一也代表無量。所以佛法用語言是很難解釋的通的,只能用法而如是來闡述,它本來就是這樣啊。天地萬法只能用一心三藏來勉強解釋,即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一心就是我們的一念。也就是說天地萬法即空即有即一切。隨緣現空現有現一切,都是我們心的一念妄想所隨緣顯現的。
-
8 # 林山清泉
空就是無的意思,就是沒有的意思。
空就是無,無就是空。這個意思本來是很簡單很明確的。
但是當問到一切事物是不是空的時候,就沒人敢說空就是無了。
一種說法是說萬事萬物都是無常變化的,都要經歷成住壞空的過程,沒有一樣事物,是恆長不變的,空就是無常的意思。
另一種說法是說萬事萬物都是緣起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生起,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則不會有世間永珍。
還有一種說法呢,是說世間萬物都是質能互換的迴圈,有形象的事物都會消亡,但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它要轉化成能量存在於宇宙之間。
以上這些說法,都把空說成了不是沒有,是空有不二,真空妙有。這樣完全混淆了空有的界限,沒有搞明白什麼是空,什麼是有。
說無常的,是因為原來有,現在沒有了所以說空。它的空,是相對於原來有而說空,根源還是有。
說緣起的他迴避不了基本元素的問題沒有構成緣起的基本元素,緣起是怎麼發生的呢?
說質能互換的,他更強調能量永恆,這完全就不是說空,而是徹底說有。
那麼到底要怎麼來理解這個空?
空是本來就沒有,如果還有一點點什麼,就不能算空。
空不是因為無常變空了,也不是因為緣起說他空。
空是根本就沒有。般若說空,是非常明確的徹底的空, 它不遮遮掩掩夾帶私貨。
如果說空就是徹底的沒有,那麼我們眼前的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已如電
應作如是觀
-
9 # 青色西紅柿
空,是用來描述一種本質狀態的詞。
這個狀態中,不能成立任何事物,意思是,這是本質,不是現象,本質是空性。
如果需要更好的理解,可以從哲學層面趣入。
如果要描述空性,那可以說,一切事物都沒有自己的本質狀態。
-
10 # 明心自覺
佛法中的“空性”,是指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空的。那什麼是本性?比如,一輛汽車是由各種物質,或者說是由各種元素,“因”,“緣”聚會,臨時拼湊在一起,組成了一輛汽車。“因”是指“業因”,“緣”是“機緣”,是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既然是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那麼時限一過,組成這輛車的各種物質,或者說各種元素,就要回歸自然,各歸原處。這時我們就會發現。沒有一種物質,或者說是一種元素是屬於這輛車的。因此說這輛車的本性是空的。所以這輛車也就隨之而消失。這就是佛家說的緣起緣滅。但是,雖然其本性是空的。但他的作用不空,因果不空。所以又會產生新的業因和新的輪迴。而這一切,其實都是由人的心念造成的。
比如說在遠古時代,人類就夢想著能像鳥兒一樣在天空中,自由飛翔,才有了我們今天人類製造的各種飛行器。這些飛行器,每天把上千萬噸石油化成廢氣,拋灑在大氣層中。久而久之對大氣層的破壞力,可想而知。(這裡只是舉一個例子)而地球大氣層,是人類生存的首要條件。可見人類內心的慾念是多麼的可怕。如果能夠明白這一點,也許你就能夠理解。老子在《道德經》裡所說的。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我們人類眼中的一切是色彩斑斕,五彩繽紛的世界。佛家稱之為色界。所以“心經”裡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指三維世界裡的一切都是空,包括人的,受,想,行,識。所以說諸法皆空。
-
11 # 大話壺
緣起法就是空性,雜阿含經說佛陀出世或不出世緣起法常住。何謂緣起法?龍樹菩薩《中論》說:“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非無因生,是故緣生”。隨佛禪師認為緣起就是影響,過去影響現在,不能決定現在,現在影響未來,不能決定未來,現在還要受到周圍環境事物的影響,所以一切都只是影響,而非決定。大乘佛教後期瑜伽派思想崛起,佛教思想越來越向心學靠攏,玄奘認為外境是依他起自性,即內因外因因緣和合,玄奘的師父戒賢上師認為外境是遍計所執性,由自我執著引起的。
-
12 # 高峰3540
空性非空非有。非空是不空,真實存在,非有是六根無法感知。需讀誦大乘經典或假善知識指引方可一念頓悟,然後要入行門方可證,說證其實也是方便說,《實》無所證。
回覆列表
“空性”依文解字,“空”就是無常的意思,就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樣事物,是恆長不變,皆會落入“成住壞空”的法則,包虧的人情感情緒,以及人的思維意識,都會變化,都會落入“成住壞空”法則,我們無法以主觀意思,去把控任何事物,我們只能經歷過程,卻無法控制結果,等於說,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什麼都無法抓住,無有永久擁有,最終都會失去,這個意義,就叫“空”,至於“性”,意思是“空”的實質,“空”的特性,這個“空性”實際也是自然法則,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