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邢臺李鑫

    明君成就了賢臣

    沒有明君,一定是奸臣當道,賢臣被誣陷迫害,奸臣貪汙腐敗,弄權,所有得有明君,才能有賢臣。

    如有有了明君,自古賢臣一直有,就好像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有了明君,賢臣自然會被挖掘出來,被重用,自然是明君成就了賢臣。

    而賢臣卻成就不了明君,因為皇帝的權利至高無上,沒人敢觸犯,尤其是昏君,聽信讒言,拍馬屁,即便是有賢臣,也極有可能被陷害,所有賢臣很難成就明君。

  • 2 # 崑崙山的神龍

    明君與賢臣的關係就相當於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千里馬是常有的,缺少的是發掘他才能的伯樂,從這個方面來說,明君是更加重要的。

    姜子牙如果沒有周文王邀請他出山輔佐的話,他也許只能老死於山林,後人也不會都知道他的大名。諸葛亮如果沒有劉備三顧茅廬去拜訪,他也許一生只能自比於管仲樂毅,而很難得到世人的認可。一個明君在位的話絕對不會缺少賢臣,歷史上所有公認的明君手下都是賢臣無數的。

    反過來,一個賢臣對一個君主影響也很大。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霸主。在管仲死後,齊桓公便變得昏庸,最後竟飢餓而死。符堅在王猛的輔佐下,將前秦一個蕞爾小國發展成一統北方的強大勢力,可在王猛死後便身死國滅。可見一個賢臣也是很重要的。

  • 3 # 歷史我也來湊湊

    是明君成就了賢臣。

    君王作為權利的最高擁有者,有著生殺大權。如果君王是個殘暴之人或是大糊塗蛋,那麼賢臣不是被君主破害就是被小人弄死。

    商朝比干忠直,但卻最後被挖心而死,那是因為他生不逢時,侍奉的是紂王。

    中國有句古話: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小人是十分厲害的 君子鬥不過小人。

    唐朝魏徵直言敢諫經常冒犯李世民而未被破害是因為李世民那句“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如果魏徵生在商紂遇到紂王和妲己一定會死得很慘,還好他有幸遇到的是李世民的長孫皇后。

    宋仁宗趙禎是一位仁君 ,有人評價他“百事不會 只會做官家。”意思是隻會當皇帝。曾有考生在考試時罵仁宗不思進取,荒廢政事。大臣們本想處治考生,但仁宗卻認為此人直言敢注諫,破格提撥了考生。

    還有, 如果不是有仁宗坐陣朝中,像包拯這樣敢得罪權貴的清官早就生死未卜了。

    明朝崇禎皇帝中了清軍離間計,凌遲了袁崇煥。袁崇煥既不是不忠,也不是不賢,但君主不行,結果還是悲催。

    武則天明知上官婉兒的祖父被自己所殺,但因其才華不計前嫌,讓其成為了自己的機要秘書。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 4 # 半畝仙客

    大概是明君成就了賢臣吧。所謂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伯樂就是明君,賢臣就是千里馬。伯樂還是可遇不可求的。

    其實縱觀歷史,我們能發現,凡是明君手下的賢臣不會太少,因為明君善用賢才,而且用得其所。當然不否認,每一個時代都有賢臣,但每到盛世,賢臣就會如雨後春筍般蜂擁而出。比如漢武帝時代,各方面的賢臣噴湧而出,政治,文化,外交,經濟,法律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很多,他們像行星一樣,緊密的團結在漢武帝這顆太陽身邊,共同創造了盛世。

    再舉一個例子,唐玄宗後期,唐玄宗志得意滿,再次舉行科舉考試。這時有人諂媚,說天下賢才皆入陛下麾下,所以那次一個仕人都沒有取,而杜甫卻在那次考試之中。且不說如果杜甫成了大臣之後,是否會成為宣城,可是皇帝連一點兒機會都沒有給他。或許杜甫以後真的成為能臣了呢。

    清朝時候的乾隆認為,只有主上闇弱才會能臣倍出,所以他高興的宣稱本朝無賢臣???其實乾隆只是趕上了一個盛世的尾巴,才有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他爺爺康熙平定四海,他爸爸雍正皇帝為他又攢下了不少的錢。所以他自己只要躺在盛世的溫床上享受著一切就行了,他自己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什麼都沒做,根本不是明君。他總是把自己想象的那樣美好。

    其實明主賢臣本來就是相輔相成的。只不過我覺得明君更重要,要不然只會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 5 # 月亮之上有愛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偉大的人物,需要偉大的歷史功績來襯托。昏君在位,親小人遠賢臣,甚至坑殺賢良,優秀的、品德高尚的人才尚未嶄露頭角就被打壓下去或者身首分離,國家自然政治混亂,民不聊生,百姓眼裡當朝的每一個好東西,所以賢臣一直都有,只不過在歷史的長河中沒有掀起水花便已沉寂,自然沒有青史留名,殺身成仁的倒是唯一流芳百世的途徑,只不過代價太大。

  • 6 # 紹興李珍

    古代的每個盛世王朝,都有明君和賢臣,是明君成就了賢臣,還是賢臣成就了明君?

    真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還是讓歷史來回答。

    其一:商朝有商太祖商湯與伊尹、仲虺的華麗轉身。周朝有周武王與周公等十人的佳話。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有蕭何、韓信等十人佑助。劉備桃園三結義,成了蜀漢開國皇帝。

    這些說明了:開國君王皆是明君,並且有賢臣相佑助,這是屬於互相成就。並且同時也是民選君也,那麼多人願意為其拋棄生命,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天下大事也。

    其二: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一是少師比干,商紂王的叔父,諫而死。

    二是太師箕子,商紂王的叔父,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尹之惡而自悅於民,吾不忍也”。為周朝留下《尚書·周書·洪範》大法。

    三是商紂王的同父母的哥哥——微子,後為宋國之始君。

    我們最為熟悉的屈原。

    這些是喪國之君成就了賢臣,所謂“家貧出孝子 國亂顯忠臣。”說得是這些人。

    其三:商中宗(太戊)由於伊陟、巫咸相佑助,成就“三示”之一,“三示”表明商朝三位有貢獻的君主。

    商高宗(武丁)與傅說、甘盤、祖己之助,史稱“武丁盛世”。

    這是表示盛世華年,有明君與賢臣相互成就。

    其四:衛靈公時期的仲叔圉、祝鮀、王孫賈、蘧伯玉皆為賢臣。君者只要有識人之明,自己無德也可以。不要以為是孔子黑了他,古人取名為“靈”者,確不是什麼好名,孔子是沒有能力為其取名的。

    所以綜上所述,有君臣互相成就的,不是開國之君王便是盛世。

    有昏君反襯的賢臣。

    有識人之明賢臣的糊塗君王。敬奉!

  • 7 # 闡釋君

    問題探討於每個盛世王朝中都有明君和賢臣,是誰成就了誰哪。我認為是明君成就了賢臣。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千里馬只是馬群中的一匹馬,名臣只是眾多大臣中的一名臣子,如何區分千里馬和庸馬,名臣和姦臣。這就是考驗伯樂的功力了。在封建專制時代,君王的決策力,判斷力幾乎影響著整個國家的走向。

    管仲和齊桓公

    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尊稱為“仲父”。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諡號為敬。後世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這是歷史對於管仲的評價,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第一相這樣的評論足可以為文臣之首。那我們是該認為是管仲成就了齊桓公那。瞭解這裡故事的人該知道。當天在齊國內亂中有序,管仲正是齊桓公王位競爭人得力助手。齊桓公在位後。管仲在其好友鮑球牙的推薦入朝為官。而齊桓公居然可以信任委以重任,我們要知道我們知道歷史後是通透的,但當時齊桓公只能說是憑直覺。我們看看之前管仲的經歷是,和朋友一起經商賠了,還欠朋友錢不還,去當兵打仗時跑了,當逃兵。還是自己政敵的手下。所以說齊桓公的英明在於他相信鮑叔牙的推薦也能明白管仲的才華。

    秦孝公與商鞅

    如果說要把秦國統一六國看成一場接力賽那麼,商鞅所在的時期一定是最為關鍵的一棒。商秧也叫公孫秧是衛國人。他的表法思想也是在和秦孝公後得到驗證,在秦國當時商鞅的話比國君好用。可以看出,沒有主君給的權利。是不可能有後來的秦國強大。

  • 8 # 東水西原

    中國歷史上凡大一統的王朝都有盛世,凡是盛世也都是明君賢臣一起開創的。那麼究竟是明君成就賢臣,還是賢臣成就明君呢?

    比如漢武帝與衛青。

    漢朝自文景之治國力漸強,可在漢匈對抗中還是一直處於下風。漢武帝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足稱得上是明君。經過充足的準備,他發動了北擊匈奴的戰爭,並取得了一系列勝利。而這一系列勝利的關鍵就是衛青。衛青本是個騎奴,沒有漢武帝的發現提拔重用,他肯定永無出頭之日,這是明主對賢臣的成就。但漢武帝也重用過公孫敖李廣李陵李廣利等人,之所以衛青脫穎而出,是因為他打破了漢軍消極防禦的傳統,敢於進攻,敢於深入敵後,敢於放棄後勤保障,創造出長途奔襲、以戰養戰、車圍騎攻等全新的戰略戰術,從而取得了巨大勝利。如果沒有這些勝利,漢武帝的千秋功業由什麼來成就呢?

    一方面,明主發現人才,使各顯其能,各盡其用;另一方面這些人才透過自身努力,建功立業,揚名立萬,成為名臣賢臣,既成就明主的識人之明,又成就了明主的功業。

    君臣關係就是一種相互對應的關係,管仲因為齊桓公的重用成為賢臣,齊桓公因為管仲的治國成就也成為明主,但是齊桓公還因為管仲的去世而丟掉了明主之名,更突顯出賢臣對明主的“成就”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以推薦一下日本演員菅田將暉出演的電視劇或電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