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吉月文
-
2 # 解憂書館
簡單說一下西夏滅亡
中興府被蒙古軍圍困達半年之久,外援斷絕,士民多病,雖然西夏丞相高良惠“內鎮百官,外勵將士”,指揮守城軍民,嚴防死守,不斷擊退蒙古人的進攻。但是高良惠身染重病,積勞成疾,在 4 月份突然死掉了。5 月份,成吉思汗回師德隆,避暑於六盤山。蒙古使者察翰前來勸降,被李睛見拒絕,察翰回報成吉思汗之後,病重的成吉思汗囑咐幼子拖雷“一旦李睛見投降,便將李睛見及投降的西夏貴族全部殺死,以絕後患”。
六月份,中興府發生了強烈地震,城垣斷裂,房屋多毀,城內又爆發了大規模的鼠疫,吏民死傷無數,實在是無力繼續堅守下去,在這種情形下,李睛見決定投降。
七月,夏末帝李睛見在丞相李仲愕、武將嵬名令公陪同下,向成吉思汗進獻圖籍,行至薩里川,被蒙古伏兵全部殺死,至此,西夏滅亡。
《金史》記載:西夏“立國二百餘年,抗衡遼、金、宋三國,偭鄉無常,視三國之勢強弱以為異同焉。”認為西夏是一個狡詐難纏的戰略對手,這從金國同意以“兄弟之禮”對待西夏,而以“
叔侄之禮”對待南宋就可窺一斑。可是曾經令遼、金、宋都頭疼無比的西夏王國,面對著成吉思汗十萬蒙古騎兵的攻擊,僅 22 年就灰飛煙滅,令無數後世學者嘆惜!在議論西夏亡國這一慘劇時,後世學者除了認可成吉思汗滅夏的軍事戰略戰術運用得非常成功之外,都認為西夏外交戰略的失誤是導致西夏王國滅亡更深層次的原因。
-
3 # 隴右觀察
煌煌二十四史,有宋史,遼史,金史,卻沒有夏史。關於西夏的資料在於宋史的外國傳裡有一些記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西夏政權自創仿漢文字,可能也有典籍存在,但由於識者較少導致失傳也是一種原因,假如他們直接用漢文字,或將保留一些資料,其歷史或將更明晰。
-
4 # 花近高樓1
關於西夏國的歷史,是每個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1909年俄國考古強盜柯茲洛夫在黑水城遺址(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先後三次進行毀滅性盜掘,黑水城周圍80%千年佛塔被損毀。
科茲洛夫只選擇最珍貴的文物帶回俄羅斯,帶不走的全部焚燬。
被盜掘帶走的珍貴文獻高達18000餘種,是研究西夏曆史的無價之寶。
幾年後,瑞典的斯文·赫定在這裡挖掘出3000多件文物帶回瑞典。
英國人斯坦因也在黑水城肆盜走大批文物,中國最早的雕版畫就有30多件。
美國強盜華爾納也來了,他盜挖了一批文物,但這些文物不能滿足強盜貪婪的心,他別出心裁,利用弧形鋸把黑水城儲存了千年的壁畫切割下來,撿完好無損的帶回了美國,同時被他損毀的壁畫,至少也有上千平米。而這些中世紀的壁畫,也成為美國許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批被強盜們掠奪走的珍貴文物,催生了一個學科:西夏學。
黑水城遺址與殷墟甲骨、敦煌藏書並稱中國20世紀三大考古發現,但是敦煌藏書和黑水城西夏文獻絕大多數都在國外。
柯茲洛夫盜走的《番漢合時掌中珠》最為著名,這本書八百多年前由党項人骨勒茂才編制,用西夏文和漢文兩種文字寫出相同的內容,編纂目的是為了便於党項人和漢人相互學習對方語言。
根據這本書,可以輕鬆的解讀西夏所有的文獻。
西夏國留下的歷史文獻浩如煙海,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研究西夏國的資料大都在外國,雖說他們沒有把這些資料束之高閣,屢有新的研究成果發表,但終究還是讓人心意難平。
-
5 # 戰爭史
我們對宋朝時代的瞭解,最早來自於港臺電視劇裡《楊家將》《天龍八部》的故事,我們都知道,那個時候,中國大地上除了宋朝以外,還有遼,西夏,金,大理,乃至後世蒙古的各個國家,這些國家裡可不止有遼國蕭峰,大理段譽,還有岳飛的敵人金兀朮,當然還有虛竹去的西夏。
西夏作為中國歷史一部分竟然沒有史?
對於西夏的歷史,我們所知道的其實不多,因為楊家將們是和遼國打仗,岳家軍們是和金人打仗,就連郭靖們也在和蒙古打仗,西夏的故事實在太少了。
當然,這只是小說上,在歷史上,西夏的故事也並不多,這是為什麼呢?一般我們知道,前一個朝代覆亡之後,後世都會為前代修史,就算作為首個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元朝在成立後,也集中力量修了《宋史》、《遼史》、《金史》,卻唯獨沒有修《西夏史》這是什麼原因呢?西夏雖然是小國,在當時卻拒宋,抗遼,抗金,力抗三大朝代,頗有小而狠的風範,那麼為什麼卻沒有被列入正史呢?
西夏的前世今生
我們從西夏的歷史之初開始說起,西夏是党項建立的國家,其主體是党項族,羌族,漢族,而党項的八大氏族中以拓跋氏最為強大。在隋末唐初的時候,他們是吐谷渾的附庸。隨後,又成了唐朝的跟班,族人以被唐朝皇帝賜姓為李而榮。而到了宋朝時期也暫時跟隨在了宋朝左右,然而在1038年,党項的部族首領李元昊獨自立國,國號為夏,又稱為西夏。
西夏的獨立引起了宋朝的反感,皇帝剝奪了西夏的賜姓,併為了維護西北邊境的安寧多次和西夏發生大規模戰事,但西夏雖然小,卻也沒讓宋朝佔了多大的便宜,並且還能在宋和遼之間左右逢源,直到北宋的後期,宋朝才佔據了一定的主動。
當然,作為一個部族政權的效果,西夏國家的基礎就是部族為基礎,各部族力量強盛不一,導致西夏的王權異常不穩定,皇帝輪流做是常事,而在這種情況下,國策顛三倒四,外交策略經常變換也是常事。西夏今天向遼稱臣,明天就成了金朝的藩屬,後天又和宋朝眉來眼去了,其實這是小國自保的手段,利用大國之間的矛盾,在夾縫裡求生存,搞的宋,遼,金都很無奈,想滅掉他,又怕被敵人抄了後路,反反覆覆了多年,終於,到了北方再次換了主人,蒙古崛起的時候。
蒙古崛起,西夏的末日
12-13世紀,蒙古崛起,其首領鐵木真對抗金朝,這個時候,處在蒙金最近位置的不是宋朝,卻是西夏,對於蒙古來說,西夏這個位置無異於是其滅掉宿敵金朝的障礙,要想滅金,需要徹底的滅亡西夏。
然而西夏能在大國夾縫中混跡這麼多年,也不是吃素的,其國土位置北有賀蘭山,南有黃河天險,党項人雖然不如蒙古和金人勇猛,但也算是馬背上的民族,兇悍也不是宋人能比的,蒙古兩次徵夏,基本上沒賺到什麼便宜,兩者打的算是個平手,但到了第三次,蒙古窮盡力量徵夏,並迫使西夏稱臣,隨後西夏的力量被一點點的耗盡,國土也就開始一點點的淪陷了,然而兇悍的西夏依舊在抵抗,這種抵抗讓蒙古人也覺得力不從心,特別是成吉思汗此時已經漸老,為了徹底打垮西夏,在他64歲的時候,蒙古再次徵夏,但他沒想到的是,此次西夏雖然被徹底滅國,但他也死在了這次戰爭之中。
成吉思汗之死,西夏所以無史
這一年的西夏也是倒黴,前線和蒙古軍打仗,國內又爆發了瘟疫,加上地震,折讓西夏人失去了鬥志,在蒙古大軍重重圍困都城興慶府之下,末代皇帝李睍宣佈率眾投降。蒙古人照例對抵抗的夏人進行來懲罰,燒殺劫掠,焚燬了西夏的王陵,挖斷了西夏的龍脈。
這還不算絕的,最絕的就是關於成吉思汗之死的傳說,說成吉思汗在攻下西夏後,因想要臨幸西夏皇帝的妃子而遭遇反抗,最終年老體衰,承受不住而死,當然,這是野史,據載,成吉思汗是圍獵的時候,因不幸墜馬,導致受傷,而他年紀太大,受傷後又感染,發燒,最終一命嗚呼。
回覆列表
目前關於西夏的史料非常少。歷史傳承的西夏史料主要儲存在宋史當中。元代編撰宋史的時候,西夏大理這樣的地方性政權因為沒有單獨成書,所以就並在了宋史當中。因此篇幅相對比較小,內容不是很多。除此以外就是宋代時期記載的西夏相關的史料,內容也不多。此外就是考古發掘產生的史料。除了小部分西夏碑文之外,最主要的是寧夏黑水河遺址。該遺址出土了大量的西夏時期的文獻。不過大部分被沙俄探險家掠奪,現在主要儲存在俄羅斯,因此中國學者很難一窺全貌。
西夏是被蒙元滅亡的,而且因為在抵抗過程中給蒙古造成了比較大的損失,所以亡國之後受到了嚴酷的清洗。這是導致西夏文化沒有能夠順利傳承的主要原因。
西夏文化未能傳承下來的另外一個原因在於它本身是一種依附性的文化,根基比較弱。從現在的考古發掘成果來看,党項人的文化屬於羌文化,和現在的西藏文化有密切關聯,但同時,他又受到漢文化的強烈影響。所以從考古發掘出來的西夏文獻來看,給人的感覺是漢藏兩種文化的拼盤。在亡國之後,少部分倖存者向周邊地區逃亡。這種拼盤式的文化的最終結果,必然就是向某一個方向靠攏。換句話說,某些前往漢地生活的党項人就會漢化,而前往藏地生活的党項人會藏化。
至於西夏文字對於西夏文化對滅亡是否存在責任,我個人認為沒有。文字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本身不會對文化滅絕產生影響。中國歷史上諸多少數民族文字都未能傳承下來。除了西夏文字以外,金代時期創立的女真文字也未能傳承,遼代的契丹文也是如此。從根本上說,這不是偶然現象。這是因為漢文化的根基過於深厚,使得周邊少數民族在入主中原之後很難獨立存在,只能被迫融入。其實西方國家也是這樣。比如,英國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都有自己的傳統語言,但在英語強勢的氛圍之下,土著語言迅速衰落。今天這些地區的人絕大部分也不能熟練的使用土著語言,土著語言對於他們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說英語的時候,語音語調的特殊性以及少量從土著語言遷移到方言當中的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