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皘羽鶴
-
2 # 月亮姐姐談育兒
艾灸可以去溼氣的
艾灸以下穴位可以祛溼:
1、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2、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3、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4、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月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5、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溼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15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溼。
6、解溪穴: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溼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鐘。
-
3 # 小兒推拿
艾灸在中醫上有調和陰陽、祛溼、溫通經絡、行氣活血,補陽氣的作用,特別適合春養生,經常艾灸可以讓您輕鬆避免夏季常見疾病,度過睏乏的夏天。
1、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
效:灸此穴可以用艾條灸10~15分鐘。長期施灸可以調理氣血,治痛經、噓喘、補腎固精等功效
命門穴
位置: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
功效:促動各臟腑的生理活動、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水液代謝等具有促進作用。
足三里
位置: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月一橫指處
功效:促進氣血執行,起到溫中散寒、化瘀消腫的作用,並能健脾補胃,增強正氣,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發揮其防病強身、延年益壽的作用。
豐隆穴
位置: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溼較好的穴位
功效:是除溼祛痰的要穴,並有調和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
解溪穴
位置: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
功效:是全身祛痰溼的穴位,特別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
-
4 # 順意明目護眼液
炎熱的夏天,很多人為了降溫,都會透過吹空調,吃冷飲來達到目的。豈不知這樣做很容易讓體內積累溼氣,引起身體的一些不適。所以,在炎熱的夏天也不能忽視去溼。很多人都在尋求去溼的方法。
經過搜尋,網上的去溼方法多種多樣。還有很多商家宣傳可以利用艾灸去除體內溼氣。艾灸作為一種中醫療法,到底可以去溼嗎?效果怎麼樣呢?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艾葉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所以,艾灸能夠溫通經絡,行氣活血,散寒祛溼。對於寒溼體質的患者有一定的去溼效果。不過要針對穴位艾灸,去溼效果會更好。
但是在日常的艾灸中,應該注意這些:
1.要注意體位,保證穴位的精準
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準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2、需要長期堅持
對於養生保健灸,需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3、要防止感染
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區域性燙傷可能起瘡,產生灸瘡,一定不要把瘡搞破,如果已經破潰感染,要及時使用消炎藥。
4、注意施灸溫度的調節
對於面板感覺遲鈍者或小兒,用示指和中指置於施灸部位兩側,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溫度,做到既不致燙傷面板,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5、施灸時要專心
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
6、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7、防火
現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人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以利於熄滅。
(朱洪海醫生)
-
5 # 卿塵說溼氣
艾灸可以去溼氣的。艾灸的作用有很多,在生活中適時的艾灸能夠達到開鬱、祛溼的作用,而且還能補陽氣,因此特別適合夏季養生,經常艾灸可以讓您輕鬆避免夏季常見疾病,度過睏乏的夏天。
-
6 # 健識局
中國古代就十分重視灸法的防病保健作用,《黃帝內經》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艾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燻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艾灸具有溫經通絡、散寒除溼及養生保健的作用。所以健識君在這可以放心地告訴大家:艾灸是可以祛溼噠。
民間更是流傳著“灸一次足三里等於補一隻老母雞”的說法。可見艾灸足三里的養生保健作用已深入人心。足三里是人體第一保健要穴,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足三里穴屬於胃經合穴,所以對這個穴位進行刺激能夠起到健脾祛溼的作用。
如何找“足三里”呢?其一,正坐在椅子上,屈膝,腳掌放平,自然平鋪地面,用本人之手虎口圍住膝蓋,食指放於膝下脛骨前緣,四指並擾,當中指尖著處即是該穴。
其二,伸足取之,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拇指沿脛骨外側緣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頭阻擋為止,拇指尖處即為該穴。
艾灸方法:艾灸足三里穴,一般進行溫和灸,操作時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足三里,與面板距離適中即可,因為每個人耐受程度不一樣,所以把握被灸者區域性有溫熱感就可以。如果是第一次艾灸,或者糖尿病患者,面板不敏感的老人,最好隔著毛巾或者衣物進行艾灸,這樣不容易燙傷。一般每側穴灸20-30分鐘,至皮膚髮紅髮熱為度,如果沒有感覺,就是沒有灸透,沒有達到艾灸的效果。可以每日施灸一次。
艾灸後注意保暖,不要吹風受涼。以上方法堅持2-3個月,就會使胃腸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
-
7 # 錢心蘭
艾灸是否可以去除溼氣。艾灸是中國傳統醫學重要療法,具有疏通經絡,調和陰陽的作用。溼氣,中醫謂溼邪,具有溼邪粘滯、纏綿難愈的特點。艾灸祛溼,主要取脾、胃、肝經上的穴位:足三里,三陰交,中脘,陰陵泉,章門等。脾主運化,脾失健運,導致水溼內停,形成溼邪。透過艾灸達到強健脾胃,改善運化,去除體內溼氣目的。
-
8 # 艾尚艾灸
艾灸可以祛除溼氣。因為艾草是屬陽的,灸火也是屬陽,艾灸可以排寒除溼,古時候被稱作是天上飛太陽。如果我們能夠在三伏天艾灸的話,就可以把大自然中的陽氣存到身體內,身體內的陽氣足了,風寒溼邪就沒有藏身之處了,人的身體也會越來越好了。
-
9 # 刺蝟的優雅209
艾灸可以對我們身體產生區域性刺激,而且是一種溫熱的刺激,能夠使得我們的面板毛細血管擴張,讓面板區域性充血,能夠促進淋巴迴圈和血液迴圈,從而起到去溼氣的作用。
夏天艾灸以下穴位可以祛溼:
1、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2、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3、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4、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月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5、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溼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15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溼。
6、解溪穴: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溼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鐘。
其實艾灸的作用還很多,除了能夠去溼氣之外,還能夠調節我們的經絡。經絡學是中醫學裡面的重要理論,認為我們的整個身體都是由經絡相互執行連線,並且調節各個臟腑之間的功能。進行艾灸能夠疏通經絡,讓身體順暢執行,從而起到保健養生的效果。
-
10 # 杏林學壇
可以。
艾灸會對身體產生區域性刺激,而且是一種溫熱的刺激,能夠使得我們的面板毛細血管擴張,讓面板區域性充血,能夠促進淋巴迴圈和血液迴圈,從而起到去溼氣的作用。人體有溼氣一般有兩個原因:一 是外部因素,受大自然天氣環境,淋雨下水,居處潮溼,長久冒受霧露等而形成。比如說秋冬季節人們過早晨練,長期夜晚洗冷水澡游泳,長期水中或礦洞及冰庫作業,久居地下室,以此為外溼。
二 是內部因素,人體因為思慮過度,身體勞累,氣血虧虛所致脾失健運,使體內水液不能正常輸散,從而化為溼濁。或者多食油膩,甜膩,嗜酒,喜飲食生冷等而引起溼濁內生,以此為內溼。
人體溼氣重不重可以從以下五個訊號進行判斷:1、舌苔厚膩,舌體胖大,舌頭邊緣有齒痕。
2、大便軟爛黏膩,不成形,黏在馬桶上不易被沖走。(說明消化功能異常)
3、食慾不佳,沒有飢餓感,吃飯過程有噁心感。
4、起床後小腿肚發酸、發沉,下肢水腫。
5、胸悶、身體疲乏、懶於活動、記憶力衰退。
主要祛溼穴位:關元穴 、命門穴、中脘穴、足三里、豐隆穴、解溪穴。
-
11 # 半世流年一世顛
艾灸是中國醫學的傳統療法,具有溫通陽氣,散寒止痛的作用。溼氣在中醫理論當中叫做溼邪。它屬於外感六淫其中的一種,從性質上來講,溼氣屬於一種陰性的病邪,具有纏綿不爽,難以袪除的特點。艾灸對祛除溼邪,有一定的作用。因為本身艾灸使用的艾絨是用中藥艾葉製成的,艾葉性辛味溫,本身就有散寒去溼的作用,再輔助以艾絨燃燒所產生的熱量,可以更加有效的燥溼利水。
-
12 # 即慧中醫
艾灸當然可以祛溼,但也需要找準相關的穴位,效果才會比較好。
其實溼氣也分為很多種,遇風為風溼,遇熱為溼熱,遇寒為溼寒等。不同的溼氣不同於水,溼氣是黏濁粘滯的,排出體外是需要時間的,這也是為什麼會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
艾灸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有著溫通經絡、祛溼散寒、行氣活血、補中益氣的作用,在祛溼方面,艾灸是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艾灸祛溼,需要堅持,也需要灸對穴位 當然,去溼除了艾灸之外,還得注意平時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 生活方面,注意不要受涼,多鍛鍊運動,把體內的汙水,濁水透過汗液排出,女性的話也可多做瑜伽,瑜伽很多體式是鍛鍊胃經的。 飲食方面,少喝冷飲,多吃健脾胃的食物。
-
13 # 紅杏林學院
艾灸能夠溫通經絡,祛除寒溼,補益人體陽氣。
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鬱,調經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可以說明艾灸的功能是非常強大的。
艾灸排溼穴位1、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作用:有補益脾胃,調和氣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
2、豐隆
定位: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1寸,脛骨前嵴外2橫指處。
作用:有調和胃氣、祛溼化痰、通經活絡、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
3、關元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
作用:不僅有強壯作用,還有培腎固本、補益元氣、回陽固脫之功效。
4、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
作用: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效。
5、陰陵泉
定位: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
作用:健脾利溼。
方法:每日一次,每次灸10-20分鐘,以自身感覺舒適為宜,以面板出現紅暈為度,症狀減輕以後可以隔日灸一次。
施灸順序一般為: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背部,後灸腹部;先灸頭身,後灸四肢;先灸左側,後灸右側。
-
14 # 中醫益腎
艾灸可以去除溼氣,但需要配合穴位艾灸的方法,並不能夠盲目的隨便施灸。如果體內的寒溼氣特別的嚴重者,可以先進行艾灸治療,同時還可以配合拔罐,聯合治療,可以起到更佳的效果。但對於部份患者體質較弱或是有慢性疾病者,則就需要根據情況,辨別是否有艾灸的禁忌症。
如果患者是透過艾灸治療,一般需要治療一個週期之後,停止幾天,再繼續透過下一個療程。艾灸的時間需要適當的控制,灸量不宜過大,每次的治療時間也不可過長。如果有出現咽乾、口渴、小便黃以及大便乾等的情況時,就要停止艾灸。
-
15 # 萬林康養齋
艾灸祛溼有奇效。雷火神針灸打通淤堵的經絡點,任督二脈姜鋪灸去疏通任督二脈及腹背十二經絡,祛除體內寒溼邪氣,補充陽氣。
-
16 # 強強艾灸匠
艾灸驅寒除溼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如果溼只在表的話,配合拔罐刮痧效果更好(虛者不宜),如果溼在臟腑的話就配合食療(薏米粥)吃,效果也很好,平時還要注意睡眠飲食習慣,只有一個好的生活習慣才是健康的根本。
-
17 # 艾灸儀艾灸床
溼寒會引起很多病症,其中以腫痛病症最為常見,因此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不要讓風寒入體,特別是女性在冬天裡面,不能為了風度而忽略溫度,長此以往,身體會逐漸走向下坡路,就落下了病根。
艾灸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式,對於除溼祛寒效果特別好,因為艾製品具有純陽性,而艾製品在燃燒的時候產生的艾熱可以透過肌膚刺激人體穴位。
那麼冬季祛溼寒選擇哪些穴位呢?(1)大椎:點亮人體太陽
(2)命門:補充生命之火
(3)氣海:一穴暖全身
(4)血海:氣血活了才生陽
(5)足三里:強壯大穴
(6)湧泉:寒從腳下生
除了艾灸以上的穴位,我們還可以多喝一些薑茶祛寒,或者是按揉腹部,雙手以肚臍為中心,先逆時針後順時針各揉50圈,想祛寒就早中晚各一次,飯後2小時內別做,此種方法不僅祛寒還能減肥呢。
最後就是,要是感覺找穴位費時間的話,可以灸阿是穴,阿是穴又稱壓痛點、天應穴、不定穴等。這一類腧穴既無具體名稱,又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其它反應點作為針灸部位。阿是穴多位於病變的附近,也可在與其距離較遠的部位,簡言之,就是哪裡不舒服,灸哪裡。
回覆列表
艾灸確實是可以去除身體的溼毒。本人深有體會,艾灸3個月多了,我艾灸的時候很認真。這期間有很多的排病反應,有昏頭漲腦、拉肚子、失眠、睡覺胸悶、渾身出汗、渾身起一片疙瘩、面板很粗糙,這些排病反應都經歷了。然後我看了很多的資料,也諮詢了很多老師,所以一直堅持艾灸, 真心不錯~身體越來越好~一定會堅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