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旅行顧問招財貓
-
2 # 吉祥72207861
謝邀:為什麼佔地球面積71%的海洋沒有發展出象陸地文明一樣發展著?具備象陸地文明的條件那是一言難盡的,水域面積大它不等於能發展出象地球一樣的文明,它不可能成正比!太陽、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等等大不大,千百年來世界無數科學家絞盡腦汁在尋找低於或高於象地球一樣的人類文明,至今連個影子都沒有。小小環球,三山六水一分田,這一分田養育了世界70多億人口,沙漠大它不是綠洲!
-
3 # 郭成軍
不能孤立地看問題,海洋對人類的文明的發展絲毫不比陸地差。
中國的四大發明,大多透過海上傳到世界各地,推動世界科技水平的飛速發展。
而西方世界的,蒸汽機,電報,電話等都是透過海上傳到中國的,在推翻封建王朝的運動中西方文明的輸入起了很大作用。
如果沒有海洋,陸地是產生不了人類的。因為海洋對氣溫有巨大的調節作用,光靠陸地,冬天能凍死人,夏天能熱死人,還有雨水的產生大多依靠海洋,人類活不了,更談不上人類文明。
-
4 # 刁博
目前,科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最早誕生在海洋中,最早的動物以及最早的脊椎動物都是出現在海洋中。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搖籃,海洋佔據了地球七成以上的面積,為什麼文明沒有出現在海洋中而是出現在了陸地上?
地球上只有人類發展出了文明,人類文明的歷史也只有幾千年而已,遠遠不及生命的幾十億年曆史。文明的誕生是以文字的出現為標誌,幾百年前、一千多年前文字就主要印在了紙上,如今更是透過電子裝置傳遞交流科學、思想、文化、精神等等。
文字出現後,文明能夠得到迅速的發展是因為文字是交流的工具。現代人類的祖先智人之所以能夠在幾萬年前戰勝強壯的尼安德特人,很多人認為是由於尼安德特人的語言器官不發達,智人透過語言有利的團結協作最終取勝。這足以見得交流對文化文明的誕生所發揮的巨大作用。
試問,如果在海洋中,能不能製造紙張?能不能在紙張上書寫傳遞思想文化的文字?
火是人類征服自然的一項巨大力量,火為人類提供了更加健康的熟食,協助人類度過了寒冷的冰河期,也幫助了人類驅趕猛獸。火在海洋中能夠出現嗎?
文明的誕生是一件極其偶然的事情,陸地上出現文明不是必然,但可以說有很多條件限制了海洋中必定不會出現文明。一些人幻想的海底人、地心人等等只不過是神話故事而已。
-
5 # 我是打不倒的少年
不要拿人類現有模式來定義,如果海洋文明是更高級別文明,低階文明若想探索到高階文明,是不太可能,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我們還沒有探索到海底人。
-
6 # 一窺靈機
什麼叫文明?借荀子的話說,善假於物也,以前我們藉助石頭木棒火焰,現在我們藉助物理化學生物,說牛逼一點,天地法則!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善假於物?
其一,思考能力。水中環境比較簡單,四面八方全是水,沒有什麼阻礙,遇到危險朝一個方向可勁遊就完事了,過於複雜的思維方式可能反倒不利於生存。能夠利用的地利不多,身邊的水也無法拿來做些什麼。海底環境雖然相對複雜一點但也有限,而且大部分都是黑漆漆一片,雖然有海底熱泉和上層沉下來的有機物,但終究是杯水車薪,供不起一個太大的生態系統,零星的小魚小蝦三兩隻,獨居的生物很難產生文明,因為資訊難以交流。
而陸地上,大型陸生植物使本來就錯綜複雜的陸地環境更加複雜了,智商不夠玩走迷宮是非常難受的。雖然陸地生物神經系統的側重方向不同,但相較於生活在水裡的兄弟,處理外界資訊的能力都有了很大進步。
其二,靈活的手。某種意義上,手甚至比腦子還重要,因為如果沒有手的話,智力的用處要小很多。想象一下,如果把你的腦子裝在一條魚身上,那麼你能做什麼呢,魚鰭這東西除了划水好像幹不了啥的,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發達的大腦給自己規劃一條逃跑路線,但限於水中的環境,此舉其實也用處不大。
而最早的手,或者說五趾型附肢,就是在魚類上岸的時候憑藉更加出色的陸地運動能力從一堆魚鰭中脫穎而出的,雖然當初它除了拿來走路也沒啥別的用處。而且人類這一脈比較幸運,我們的祖先經歷了一段樹上生活,也就是傳說中“人是猴子變得”的“猴子”階段。大大小小的樹枝相對於平坦的地面更加考驗手指的抓握能力,這使得靈長類的手比其他地面生活的生物更加靈活。也正因如此,當人類的大腦逐漸發達後,才能在某一天猛的意識到“我似乎可以用我的手乾點別的事,比如撿起地上的石頭砸跑那隻不懷好意的野狼。”
-
7 # 悅樂笙歌
海中不能生火,不能冶煉金屬,不能發電,致命生物多,在陸地上能受到的威脅來自前後左右,海中是前後左右上下,想想就可怕。
-
8 # 百科千尋君
千尋君斗膽來回答一下。
由於目前生物進化理論尚存在巨大爭議,所以我只發表一些自己的觀點。為什麼佔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沒有產生文明呢?沉沒的亞特蘭蒂斯大陸是否存在?美人魚又是什麼生物呢?
▲海王“徐錦江”
按照常理推論,文明只可能產生於進化程度最高的生物之中,而地球歷史上最高階的動物就是哺乳動物。恆體溫、肺呼吸、胎生哺乳、極大的腦容量,這些都是哺乳動物在恐龍滅絕之後迅速崛起,並佔據生物鏈頂端的重要原因,所以較低階的恐龍即使稱霸地球一億多年也未能產生文明。既然文明只能在哺乳動物中產生,我們圍繞哺乳動物來分析就行了,那海洋中沒有誕生文明就很好解釋了。
海洋中哺乳動物種類太少生物起源於海洋,後來逐漸登上陸地並不斷演化分裂,最終形成如今形態各異,數不勝數的生物。其中有一部分陸地生物重返海洋,其中就有哺乳動物,我們稱之為海洋哺乳動物或海獸。
海洋哺乳動物的劃分標準一直存在爭議,以前只包括鯨目(鯨、海豚)、海牛目(海牛、儒艮)、鰭腳亞目(海獅、海豹、海象)三類。後來更改標準,將海獺和北極熊也算做海洋哺乳動物(北極熊的食物大部分來自海洋,大多數時間生活於海水形成的浮冰上,將北極熊劃入海洋哺乳動物旨在提高國際社會對海洋汙染和全球變暖的關注)。所以跟陸地上的哺乳動物相比,海洋哺乳動物實在太少了,所謂矮子裡拔將軍,這點基數遠不足以產生文明。
海洋環境惡劣海洋哺乳動物中完全水生不需要登陸的,只有鯨目和海牛目。其它的都需要在陸地上休息或繁殖。
鯨目和海牛目生活在海洋裡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它們需要厚實的脂肪和皮毛來禦寒,需要到海面換氣,為了解決飲水問題而改變泌尿系統,有部分為了深潛還演化出強大的儲氧和抗壓強能力,比如喙鯨和抹香鯨。
▲鯨豚類為了適應海洋環境,外型已經類似魚類
由此可知海洋環境對哺乳動物來說太惡劣了,它們為了在海洋中生存下去,將數百萬年甚至數千萬的時間耗費在適應海洋環境上,而我們的靈長目祖先早就利用這點時間從哺乳動物中脫穎而出了!因此,它們選擇了海洋也就基本上告別了文明。
▲哺乳動物的祖先始祖獸,外型類似老鼠
其實,在恐龍剛剛讓出霸主地位時,所有的哺乳動物基本都處於同一起跑線上,但有些動物明顯跑偏了,我們的祖先幸運的走上了一條“正確的”演化道路,從而在萬千哺乳動物中脫穎而出,成為地球之靈。科學家透過大資料演算得出結論:如果給老鼠5000萬年的自由演化時間,它們也會產生文明。所以很多人堅信,如果人類滅絕了,老鼠會是下一個地球霸主。
-
9 # 科學驛站
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糾正一點,文明只是我們人類對自己的定義,或許其他生物有他們自己的文明呢?或許海洋中的生物還在疑問?陸地上的生物怎麼活的呢!
海洋孕育了早期的文明雖然海洋現在沒有文明,但海洋孕育了文明,幾十億年前,陸地上還是一片荒蕪時,海洋已經孕育出了生命——原始細胞,經歷幾十億年發展演變,陸地上才出現哺乳動物,300萬年前才出現人類,又經過幾百萬年才逐漸發展出了人類高階文明。
人類文明的時間相對於長期歷史來說,其實很短!陸地面積相比海洋麵積很小,但我們對陸地上許多地方尚未探索清楚。可想而知,我們對浩瀚的海洋認識也還很淺薄,例如海洋中許多生物我們還未認知;至於海洋中的許多奧秘還值得我們去探索,或許海洋中也有其他文明的存在。
為什麼陸地上發展出了人類文明?首先勞動及工具的使用使人類更加適應環境。勞動使人類成為了世界上最強悍的物種,從而掌握了各種資源來促進自己的發展,勞動的組織分工更促進了人類大腦的發展。
其次火的發明對人類發展也至關重要.火可以進行自我保護和夜晚照明,並且有利於晚上進入山洞裡面生存,這改善了古人類的生存環境,提高了存活率。經過燒烤過的食物更容易被消化,改善了飲食條件,也有助於提高存活率。在冬季時可以烤火,度過寒冬。
總之,火的使用是人類走向文明的一大步。這也是海洋中所不具備的。
-
10 # 黎松祥
因為火是人類偉大的發明,海洋不能發現和應用火。不能冶煉金屬,海水有比空氣更大的阻力,不能進行快速運動。海水防礙了化學反應,防礙了呼吸作用和植物物的光合作用。海洋生物不可能製造工具利用工具,沒有鐵器時代,蒸汽機時代,電汽化時代,不可能離開水發展航天事業。地球上的生物是這樣。其他外星生命也一樣,只有海洋的水星球,不會有高階生命。:
-
11 # Olinx
我看過另一個理論,海洋的寬廣和資源豐富恰恰是阻礙發展出文明,在陸地上,有限的生存空間,稀缺,不易得手的資源推動了陸地生物產生社會性來合作,使用工具來更容易獲得資源,由此發展出文明。你可以套用在人類社會上,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和美洲,有璀璨的文明嗎?說到美洲你別說美國啊,美國是英國那破島上的征服者建立的,美洲的原住民可是很快就被滅了。那你說愛斯基摩人為啥沒有璀璨的文明?當然資源不能匱乏到你不能保證養活大量人口,文明的一大特點也是你必須擁有足夠的人數。
-
12 # 太子長琴丶
你怎麼知道沒有呢?人類探索完海洋了嗎?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探索海洋和探索外太空一樣困難,人類現在能觀察到的不過是海洋的一小部分而已。
-
13 # 蔡子陽
之所以海洋沒有進化出高階文明,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海洋水壓太大了。水壓大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動物腦容量小,記憶力衰退。試看所有水生動物,基本上都是有一個相對巨大的身體和一個相對渺小的腦袋。這是因為幼崽在初生時身體孱弱,如果腦容量太大,在高壓下很可能導致損壞而死亡。相對而言,陸地上的生物就免除了這份危險,初生嬰兒也可以有個巨大的腦袋,這個文明誕生提供了智力基礎。並且在高壓力下,大腦儲存能力也會變差,我不知道具體原因,但事實就是這樣。魚類記憶力只有七秒,這種情況下無疑很難產生文明,因為沒有經驗可以傳承,即便是鯨魚和海豚這種相對聰明的動物,智慧也遠不及其他陸生動物。至於說文字和紙張的影響,我倒覺得這是次要。假如真有水生人,並且已經具備一定大腦容量,有記錄並傳承經驗的意識,水中數以百萬計的貝殼和植物都可以成為極佳的書寫載體,相比中國古人在龜殼書寫上反而容易得多。並且水裡面各種魚類骨骼完全可以成為很好的生產工具,甚至不用加工就可以拿來使用。從這個角度去分析,再看看我們陸生人類,是否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的大氣給了我們生命之源的同時,也限制了我們的大腦個進化呢?我覺得很可能是這樣。因為高強度大氣壓(我們自己感覺不到,但其實真的很大),導致我們同樣無法進化出一個容量更大的大腦,也導致我們記憶力有缺陷,很多知識過段時間就忘記了,這也限制了我們文明的發展(如果未來能在大腦裡植入生物晶片記住所有知識,那將是文明的飛躍)。而此時此刻,在外太空一定生存著某種生物,他們活在沒有大氣的星球上,那顆星球上所有生物或者植物都不需要大氣,他們直接吸收光能作為基本能量,那麼這種生物必定有一顆遠超人類的大腦(因為沒有大氣壓限制),並且他們在宇宙中穿行就像我們在陸地上行走一樣容易,那麼他們的文明必定遠超人類。可能有人要問了,為啥這些人不願意來地球做客呢?哈哈,我想問下,為啥人類科技這麼卻從來不曾去海底最深處探索?因為水壓太大了,根本沒法去啊。或許對於那些生活在沒有大氣壓世界裡的智慧生命來說,克服地球大氣壓並不是一件容易事情,畢竟他們早已習慣了沒有大氣壓的生活(偶爾放兩個探測器來溜溜倒是很有可能)。不得不說,人類的生存應該的感謝大氣,但文明的制約也得歸咎於大氣,我們就是活在一個無形的空氣瓶子裡,一旦走出去,就面死亡的威脅。
同時,我還提出另一個觀點,那就是手的進化。人類之所以成為文明的主宰,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我們進化了一雙靈巧的雙手。而這幾乎是陸生動物的專利。鳥類和魚類基本不存在這種本領,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生活得非常“自由”,在它們生存的空間裡,他們可以任意來去,沒有什麼束縛。鳥類飛行在空中,需要在陸地上覓食,這使得它們保留了雙腿,算是“手”的低階版,部分鳥類可以把腿當做手使用,所以相對聰明。人類被限制在陸地上,和諸多物種競爭,形成了雜食習慣,既要向天覓食(採摘),又要向地覓食(刨土),還要向水覓食(打漁),這就導致人類必須進化出一雙靈巧的手。而魚類就容易多了,海洋既是它們的天,也是它們的地,還是它們的水,在這裡它們可以自由遊弋,覓食只需要嘴和鰭就行了,因而完全沒必要進化出什麼四肢,所以這也就導致它們成了只知道吃的生物,嚴重限制了他們的進化。
在上面兩個觀點裡,我更傾向於第一個,因為腦容量的打小才是一切生物進化的前提,而手的產生和工具的使用,是在具備一定腦容量下誕生的輔助。
-
14 # 宇宙探索
主流觀點認為,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就是從海洋裡誕生的,陸地上所有物種的祖先也都來自海洋。但海洋裡為何沒有發展出人類這樣的高階文明?
生命的出現特別是高階生命的出現與面積大小沒有必然聯絡,外太空面積大不大?太陽系直徑就有2光年,銀河系直徑更是有20萬光年,為何科學家至今只發現地球上有生命?
簡單來說,其他地方沒有適合生命出現的條件!而海洋裡沒有誕生文明的原因也同樣如此,沒有誕生文明的條件!
誕生文明需要什麼條件?能源是必須的,文明的發展過程不斷獲取各種能源的過程。想想如今我們使用的能源,無論是石油,煤,天然氣,還是風能,水能等,本質上都是太陽能!
但是在水中很難獲取太陽能,不但沒有太陽能,也很少有其他可以利用的能源,沒有能源,如何發展出文明!
如今人類文明最離不開的就是化學能源,說白了就是“火”,很難想象在海洋裡如何利用開發化學能源呢?沒有源源不斷的能源,文明就不可能出現!
有些人經常會有類似這樣觀點:生命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人類不能總以人類文明的標準衡量其他可能存在的不同生命物種!
這種觀點看起來有一定道理,但基本等於“正確的廢話”,誰都知道可能有其他完全不同的生命形式,但有任何意義嗎?科學家們尋找外星生命時不以處處可見的地球生命為標準,難道要以想象中的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生命形式為標準嗎?
換做是你,你如何選擇?
-
15 # Sunny說話
這個問題簡單,海里面的生物不是直接靠空氣維生的,而只能由海水維生,生存能力只限海洋之處,而人類者居住有空氣之陸地面上,下能入海,上之能上天與太空,海里生物只能受限於海中活動,而人類是佔據陸,海,空,天然優勢!
-
16 # Story言他
文明的進化是生物突變的結果,而突變被現代科學認為是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
海洋裡的環境變化比較小,不足以支撐進化出文明的突變。
這是我猜測的,我認為最合理的原因。
-
17 # 南極冰火
如果海洋發展出文明 ,就沒有我們什麼事了 ,人類就可能是他們的食物或者寵物了。有一種可能,就是深洋深處有一種生物進化的比我們人類先進,已經成為四維世界的人,他們能看見我們,而我們看不見他們。世界上發生的那些不解之謎就是他們乾的。
再就是,我們人類自以為是的把能是否學會用火,是能否進化出人類文明的決定性因素,作為人類進化的條件。學會用火,吃熟的食物,使陸地上出現了人類文明,而水中生物不能用火,決定了它們不會進化出人類文明。
聰明人,人們冠以“文弱書生”。人們普遍認為大多數聰明人身體較羸弱,不健康。魯莽的人 ,人們稱之為“四肢發達 ,頭腦簡單”。即強壯的人大腦不發達。
人類自從學會了用火,透過實用烤熟的食物,變的聰明起來,同時四肢不如以前發達。
在自然界中,寒來暑往,生存條件殘酷,強壯的人適應環境能力較強,特別是嚴寒的冬日,身體羸弱的聰明人更容易凍死,體格健壯的頭腦簡單的人更容易存活。
自從有了火,冬天可以抵禦寒冷,使更多的聰明人活了下來,吃熟食,人們的智力又有了提高,因此,千萬年的積累,人類文明誕生了。
大家可以比較一下人類與近親大猩猩的差距:人類的體質不如大猩猩,大腦則比大猩猩發達的多。
而海洋動物則不然,吃生食的習慣沒有改變,聰明的生存率太低,因此沒有誕生文明也是必然的了。
以上純屬猜測,博大家一笑。
-
18 # 專業啃蘋果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我非常喜歡這個問題。這個問題非常深刻。
我想從這樣幾個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1,文明生物,要靠大腦,靠神經系統來思考問題,這是一個偶然還是一個必然?
2,我認為這個是必然。
3,生物能不能透過思考問題以外的方式來進入文明?不可能。你不去思考問題,你怎麼能夠發現因果聯絡?你怎麼能夠發現種子種下去能夠得到你想要的食物?你怎麼能夠發現圓的東西滾起來比較省力?沒有神經系統,就不可能發現因果聯絡,就不可能進入文明。
4,神經系統靠什麼運轉?
自然界四種基本作用力在那擺著,想來想去只能靠電磁力,其他那三種實在太不靠譜了,要麼過強,要麼過弱,只有電磁力適中。從單細胞生命誕生的那天起,就已經註定了,生命必須要擁抱電磁力,誰能把電磁力玩的越複雜,花樣越多,誰就越靈活,越能獲得生存優勢。
5,海水有什麼缺點?他浮力大。這也能算缺點?當然能,這要看你從什麼角度評價。海水浮力大,生物就不需要強大的肌肉系統來支撐自身體重,肌肉弱,肌肉是靠神經系統和高效的能量供給系統來工作的,肌肉的出現為神經系統做了探路,探索,鋪墊,和預演。海水浮力大,海洋生物肌肉就弱,神經系統就不發達,為中樞神經和腦的複雜化做了負面貢獻,阻礙了腦的發展。
6,海水系統,和空氣系統,哪個含氧量高?顯然空氣高出很多倍。這有什麼用?放能效率不一樣。神經系統,尤其是高階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耗能是很大的,據說有人估算過,大腦機率相當於一個20瓦燈泡,這個神經系統耗能功率,在動物界,簡直就是神級別的存在。我說的是神經系統功率,而不是獅子老虎那種奔跑的動能功率。
7,所以現在總結一下,
海里浮力大,不需要強大的肌肉系統,也就無法促進神經系統的進化速度。
海里含氧量低,生物體內化學反應釋放能量的功率低,無法給高階神經系統提供足夠能量。
海里生存競爭小,食物充足,沒有生存競爭,就難以推動物種進化。
回覆列表
人類必須有穩定的食物供應,一定規模人口的定居生活,出現明顯社會分工之後,才能發展出高等級的文明。穩定的食物,只能來自農業或畜牧業,一定規模的人口聚集形成城市,有手工業者從事冶煉和製造工作,有社會等級出現,有宗教或行政禮儀。
在此之前,原始人從事採集漁獵,哪裡食物充沛,就遷徙到哪裡:隨季節摘果子,挖植物塊莖;追逐獵物,跟蹤魚群。從事採集漁獵的部落,人數維持在30-200人之間,每一個成年人都有工作,失去勞動能力老年人會被吃掉或拋棄。居無定所,每天為食物奔忙,自然無法孕育出文明。
從語言學和基因分析證據表明,古人類曾經具備超凡的航海能力,他們的祖先,可能來自東南半島,也可能是爪哇島,也可能是中國臺灣。但最終,他們擴散到了西抵馬拉加西,南至紐西蘭,北至夏威夷群島,冬至復活節島的廣大區域。他們被稱為“南島語族”,目前總人口2.7億,操1000-1200種語言,但其中一些語言的發音是共通的。
但是“南島語族”的人們,自始至終沒有建立起高等級的文明,因為:在歐洲地理大發現以前,南島語族的人們本質上就是從事著漁獵經濟;由於島嶼之間有海洋阻隔,相互交流變得更加困難;各個島嶼物產差別不大,沒有形成分工和商業交流;缺乏統一條件,大部分島嶼不能形成,大規模人口聚集。
在這種狀態下,不僅不能誕生文明,更恐怖的是,身處孤島的人類族群,會在漫長的歲月中,遺忘或拋棄原來掌握的技能,這就是孤島效應,也叫“塔斯馬尼亞島效應”。塔斯馬尼亞島,這個至少4.2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的島嶼上,生活著數千土著人。當歐洲白人第一次登上塔斯馬尼亞島時,他們都被當地土著落後的生活驚呆了。當時的塔斯馬尼亞人,已經了失去製作最基礎的工具的技能。 就是最簡單的,將堅硬的石頭或獸骨綁在木質把手上製成矛、箭、或斧頭等工具,他們都不會。原來歐洲人以為,這是一種極其原始的族群,或處於猿類到人類之間的過渡階段。但在後續一百多年考古發掘中,人類也揭露出了一個更驚人的事實:塔斯馬尼亞人原本有著高超的航海技術,擅長結網,捕魚,製作工具,縫製衣物等等。但後來他們失去捕魚技能,只靠撿貝殼來吃,夏季選擇裸露,冬季披上灰鼠皮禦寒。
資訊的溝通交流非常重要,不斷學習別的民族先進文化和技術,文明才會發展。閉關鎖國,妄自尊大,只能帶來愚昧和落後。
因此,在陸地上來看,“兩河流域-小亞細亞-地中海-埃及”這一塊區域的位置,就特別引人注目:這裡是歐亞非三洲的交匯點,是各民族遷徙交流擴張的必經之路,是各大商路的中轉站,是各大文明表演的大舞臺,交通要道,戰略要地。
大約公元4000年前,蘇美爾人這裡建立起最早的城市文明。小麥在這裡第一次被栽培,綿羊在這裡被馴化,青銅器和鐵器冶煉在這裡發明,最早的文字在這裡出現。公元前3500年,尼羅河文明興起;公元前800年,地中海北岸的希臘半島誕生歐洲最古老的文明;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興起;之後,亞力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依次登場。
……
直到大航海時代開啟,海洋逐漸取代陸地,把世界緊密聯絡到一起。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後,工商業貿易逐漸取代農業,成為利潤豐厚的產業,海洋霸權為(海洋文明)的建立才成為可能。之後才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的陸續崛起。
這幾個國家,是真正意義上的海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