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漫步雨林—世情揭秘
-
2 # 葉子123葉子123
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社會的進步,以前的感覺總覺得找不回來了。小的時候過年,沒有那麼多好吃的,都盼著過年能有好吃的,吃上一頓紅燒肉都覺得很滿足,也盼著過年能有新衣服,每年過年小孩子都會有新衣服。現在的生活條件改善了,吃的穿的隨時可買,物質條件改善也越發的使人們覺得過不過年一個樣吧。但是不同於大人們,小孩子還是很喜歡過年的,結束了一學期的緊張與辛苦,過年剛好放鬆下。放假,鞭炮,串親戚,都是小孩子喜歡的年味。
-
3 # 衛農老頭
謝謝邀請,感覺現在年味越來越淡了?這可能是許許多多人的感覺,那為什麼呢?我認為這與社會的發展進步有很大的關係。大家都知道以前咱們過的是什麼日子,那時候人們缺吃少穿,只有到過年的時候才能有一點好吃的,孩子們才能有新衣服穿,所以都盼望著過年。過年時,孩子們能穿新衣服,能吃上肉和糖果,能有鞭炮放,就好像年味很濃。你知道那時候過年走親戚拿的禮物是什麼?就是幾個白麵饃饃,條件好一點的人家拿的是飽子饃。現在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好,不缺吃不缺穿,要什麼有什麼,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文化、交通、資訊等等飛速發展,現在坐在家裡想看什麼文藝節目就能隨便看,那時候農村根本沒有什麼文化生活,只有過年時候才能看到一些文藝演出。那時交通不發達,想去哪裡非常困難,現在各項交通工具很普遍,還有現在手機日益普及發達,通訊也很方便,聯絡也不是那麼費事了,所以讓人感覺年味好像越來越淡了。
如今,我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以前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語,我們現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但是人們過年的心情你說變了沒有呢?我說沒有變,你看每年那千軍萬馬趕著回家的春運,農村家門口提著大包小包趕回來團聚的在外漂泊者,你能說年味淡了嗎?
-
4 # 說林
年味確實淡了,這不是年齡的問題。
年味是淡還是濃是一個相對的問題,我們來對比下便知。
我是80後,過去一到臘月我們就出去放炮,不是正掛的鞭炮,而是拆成一個個的小炮,一手拿香,一手放炮。現在呢?孩子們還有放炮的嗎?都窩在家裡或網咖裡玩遊戲。再說,賣炮的都少了,因為城市裡禁止燃放鞭炮了。過去講爆竹聲中一歲除,沒到除夕夜12點的時候,電視聲音開多大都聽不見,外邊全是此起彼伏的鞭炮聲。現在倒好,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過年有年味嗎?年味是什麼?熱鬧!!!
除了熱鬧不在,人們的生活水平確實提高了,不過這就是年味淡了的原因嗎?不是!是心態。過去物質和精神文化相對匱乏,逢過年才能吃些好的穿件新的,現在條件改善了。人們不會在對過年有所期望。沒有了期望與憧憬,心態自然就變了,心態變了,年味自然沒了。
簡單的說,外在的環境與內在的心態兩者同時作用於春節這個曾經給人留下無數美好回憶的日子裡,年味只會越來越淡,傳統也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恐怕,後代們要去泰國,日本,越南去找年味了。
今年的春晚主持人們應該不會再說,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句話了吧。
-
5 # 向日葵的原野
我覺得我們可從五個方面說說年味兒變淡的原因。
01.衣。以前過年最隆重的事情,就是有可能穿新衣服了。這對於我們這些80後說是一個很大的福利,再往上一點的70後,穿親戚朋友大孩子退下的舊衣服都很正常,一條褲子往下接好幾節的時候也持續了很久。現在孩子可是不缺衣服,所以這一方面對於過年的喜悅,減淡了很多。
02.食。我們小時候一年能吃幾回肉?太少了,甚至一年吃不上一回排骨。我記得有一年我撿到了一張肉票,對於我家來說,這極大的改善了年關的難度。現在的孩子基本不存在缺肉吃的情況吧!其他的食物,也是不缺,可以說,過不過年吃的都可以是餃子,誰還會盼著過年“改善生活”呢?
03.住。以前都是平房大院,鄰里街坊拜個年,互訪一下其樂融融,現在樓房對面家的情況都不瞭解,門一關,私密有了。情感關係淡了,送春聯等春節習俗也因為住房條件的改善,少了許多。大家不時在一起討論小年到正月十五各天的習俗,現在關門自己過日子,習俗講究自然少了許多。
04.玩。以前馬路上車少,基本沒有,每天固定時間幾輛“212”,孩子多,一批孩子大的帶小的,鄰里街坊也放心,根本不害怕孩子在外面出什麼狀況。每個孩子兜裡帶點鞭炮,偶爾點一個。炮不斷,年就不斷,一群分孩子什麼馬路上拉冰爬犁,現在哪敢這樣玩。
05.鬧。以前一家都兄弟姐妹幾個,過一年,你家一天,他家一天,大人喝酒打牌,孩子追雞攆狗,那叫一個熱鬧。現在,同輩人出生比率少多了,親戚少了,鬧的機會也就少啦。
大家看看,還有什麼補充的沒?
-
6 # 龍族社
年味淡了
首先說什麼是年味?可能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個人覺得,80年代可能是個分水嶺。80前和80後,對年味的理解就有差異了。
80年以前,由於中國各方面的發展,還不是那麼快。人們的業餘生活,相對來說比較單調。整體生活水平,也不怎麼高。人們盼的就是過年,可以敲鑼打鼓鬧紅火、看紅火(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社火)。而且處處張燈結綵,貼春聯、掛花紅、放鞭炮等,很多隻有過年才能體驗到的事。到處洋溢著一派喜氣洋洋的場景,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暫時的滿足。這些,就構成了當時人們所感覺到的年味。
另一方面就是在飲食上。一說到過年,肯定少不了吃,所以我們有年夜飯這個習俗。其實年夜飯關鍵不在於吃,而在於享受一家人在一起準備年夜飯,那種其樂融融的氛圍。這也就是年味兒的另一個方面。
而在80年以後,隨著中國的發展速度逐漸加快。各種新型娛樂專案也逐漸多了起來,人們在精神文化的選擇上更寬泛了。尤其是現在進入高科技數碼時代後,電子產品取代了人情味。所以人們對過年帶來的那種傳統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對減少了,自然而然就感覺到年味淡了。
再說說如今的年夜飯,很多人都選擇了在飯店訂餐,直接忽略了享受年夜飯製作的那個過程。年味兒就這麼一層一層的被削減了。
以前拜年,親戚朋友之間都是相互走動著送祝福,現在慢慢用手機、網路代替了。
也許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但是,傳統的年味兒確實淡了。
-
7 # 紅塵彌勒
然後再說年味兒,回得稍晚了些,在忙著辦年貨、寫春聯、灑掃庭除等等諸項年節活動,題主您感覺一下兒,這年味兒到底是濃了還是淡了呢
其實也難怪題主有此一問,我們總是記得小時候濃得化不開的年味兒,每到過年,那簡直就是孩子們的盛大節日,穿新衣戴新帽,壓歲錢吃年糕……然後對成年以後歸於平淡的年味兒頗有微詞,其實是我們的心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不在年味兒的多寡、平淡。
也確有那麼一段時間,人們對年的感覺越發疏忽,蓋是因了自身的生活原因,也是社會大環境的氛圍營造,但慢慢品下來就會發現:那個曾經童年的記憶——那個濃得攪拌不開、依附支撐的年味兒正在悄然迴歸,這不,在下就感覺年的腳步正在迫近,已經讓在下忙得腳不沾地兒,卻依然樂此不疲
不得不說的是,童年的目光和現而今的視角簡直天壤之別,童年的所有記憶都是美好歡樂,哪怕是被揍了一頓老拳,回味起來都是那麼有滋有味兒
自從脫離了童趣的羈絆,踏上了人生漫漫的成人路程,就時刻感覺到自身的壓力和責任,既要為人子(女)又要為人父(母)還要為人夫(妻),哪一樣都是沉甸甸的責任義務,不容的你不任意驅馳、奮力打拼,而那個曾經的年味兒,由於壓力的傳導阻滯,反而感覺不到那麼濃了,甚至是寡淡了、漠然了。
這都是我們這個社會身份屬性決定的個人感知,也是我們不能左右和掌控的,只能任由其來往縱橫,揮霍我心,馳騁日月。
如果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一番,你會發現,其實年味兒並沒有遠離我們、背叛我們,而是一直和我們一路同行,相生相伴。當然了,這也要看我們的心緒,所謂的心態決定一切,正在於此。
就如古人長教誨的那樣:知足常樂,只要我們有勇氣接納艱難困苦,並樂天執著,那我們的身邊就永遠不會缺少歡樂,年味兒也會時刻伴我們左右
列位看官,您說呢
-
8 # zhanye1982
1、隨著社會經濟日益發展,老百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衣食住行條件不斷改善,消費力穩步提升,消費觀念大有改變,毋需等到春節期間享受穿新衣、吃美食等快樂節奏,失了新年之“求”; 2、教育水平不斷提升,年輕人走南闖北,城市快節奏生活讓我們逐步忘卻了傳統春節文化元素,那種舞龍獅、踩高蹺、敲鑼打鼓、搭臺唱曲、吃酒划拳、鞭炮接龍等眾多喜慶的場景已更多的成為回憶,取而代之是春節旅遊、看電影,同學聚會等活動,少了新年之“鬧”; 3、上班一族、公司老闆、街市商販、求學後生,待到初七後陸續離家走入屬於自己的那片天地,為了明天的美好,不得不驅褪節日的氣氛,短了新年之“時”。
-
9 # 簡單快樂207973863
謝邀,我認為這跟長大和時代都是有關係的,小時候,我們天真爛漫,不經人事,總盼著過年有好吃的好穿的,走親訪友,還有壓歲錢,學校又放假不要去讀書,大人們不要再去忙碌工作,一片喜慶洋溢之感,我小時候曾希望如果天天過年就好了,可是等我們自己長大了,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如許壓力,兒時的懵懂已經不復存在,我們過年是一年的總結,一年的收穫怎麼樣,自己得規劃努力,不再是兒時的無憂無慮,活潑可愛。
時代在飛躍式的前進,好多東西都被淘汰更新,科技數碼更是遙遙領先,先進取代了落後,這也理所當然,所以年味真的是越來越淡了。
-
10 # 極刻籃球
90後是一個關鍵接點,因為當年80後小的時候科技並不發達,他們無憂無慮,過年圖個高興,還有紅包拿。而現在的00後科技飛速發展,他們過年只要一臺電腦,一部手機足矣。
可90後不一樣,小的時候經歷了無憂無慮,長大後又經歷了事態冷暖,他們開始恐懼過年,覺得已經回不了當初過年時的氣氛了,小時候的玩伴都已長大,各奔東西。而你又要經歷長輩的各種詢問,攀比之心比比皆是,總感覺身體被掏空。所以自然而然覺得過年沒意思了。
只是缺少了童年時的那份天真。
-
11 # 每日養氣吧
⊙2019.01.26
不是年味越來越淡了,而是年味有了變化,由原來的苦甜,到酸甜,再到今天的香甜,這是日子變得越來越好的象徵。
感到年味變淡了的大多是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變大,對兒時的童趣產生有濃濃的眷戀,對中國傳統的節日氣氛有一種念舊情懷,甚至想回到從前,重溫童趣。
這是一種情結,那時沒錢買鞭炮,買菸火,於是聽到誰家放炮就往誰家跑,照樣可以聽響照樣可以看亮;沒有錢買新衣,一早就把舊衣洗淨當新衣穿。沒錢買大魚大肉,年飯吃饃饃喝湯也是幸福的。
過去過年為了放鞭炮,穿新衣,吃好的。而現在呢,有錢也不買炮,那是為了環境保護;新年穿新衣,其實平常也是新衣不離身的;新年吃好的,日常好吃的也不斷的。這就是過去和現在的不同。
但千變萬變,華人過年的情結不會變。不論多遠,回家過年。過年過的是心情,是團圓,年味雖有變,不是越來越淡,而是情愫則越來越濃。
順頌安康!
一一《養氣場》
回覆列表
童年時,缺衣少食,生活清貧,但過年時的那種濃濃的“年味”卻留下了深深的記憶,讓人回味,讓人留戀,讓人夢思。而如今,雖豐衣足食了,卻年味漸淡,且越來越淡,淡到寡味,令人迷茫,令人唏噓,令人惶惑。
過年,是真正的良辰美時,浸透著快樂,洋溢著喜氣,瀰漫著和諧,充盈著幸福,誰不期待?誰不夢盼?可為什麼倏忽間就寡淡了、無味了呢?人們似乎覺得如今的過年只不過成了放假、遊走、穿衣、聚餐而已。
自古以來,過年的主要內容:團聚、祭祖、拜年。這看似形式,但本質上乃是“情”的體現,表達人們對生活的情感、理想與追求。是一種凝聚力,一種親和力,也是一種歸屬感、一種分享感、一種幸福感。團聚是凝聚親情,祭祖是懷念先祖,拜年是加深感情。若沒有情了,那過年還有什麼味道?故年味之濃與淡,取決於人“情”之濃與淡,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變少了,能有什麼年味?
親情,核心是孝愛,就是圍坐在長輩的身旁,聆聽長輩的教誨,感受長輩的愛意,分享長輩的幸福,營造團圓的喜樂氣氛。而如今,人們奔波在外,距離的遙遠,雖然沒有沖淡親情,但卻缺少了溝通,加大了隔閡,人們大多迷失了什麼是孝愛,覺得給錢就是盡心盡孝了,卻不知孝愛的本質是陪伴,是讓父母笑,讓親人樂。
祭祖,是一種隆重的儀式,人們燒香叩拜,祭祀先祖,祈求先祖的庇護,報答先祖的保佑,緬懷先祖的恩德,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思念之情。祭祖,會讓人學會感恩,珍惜生活,增加真情。而如今,生活喧囂,人心浮躁,誰還會安靜?誰還會反省?誰還懂感恩?誰還記得早已入土昇天、沉睡陰間的先祖?祭祖,已經成了一種形式、一種敷衍、一種應付,沒有了敬畏之心,沒有了崇敬之情。
拜年,即拜訪親友,看望關愛你的人、牽掛你的人,尤其是拜訪有恩於你的人、幫助過你的人,這不僅僅是禮節,而是表達真情的問候、美好的祝願。拜年,理應是真誠的、恭敬的,而人們早已沉迷於物慾和金錢了,嫌貧愛富,勢利庸俗,拜訪貧者不過是客氣、寒暄而已,缺乏真情;拜訪富者則不過是討好、奉承而已,缺乏真心。這樣的團聚,這樣的祭祖,這樣的拜年,沒有了人情味,自然也就沒有了年味。
人人皆知,對兒童來說,年味總比成人濃,何故?兒童簡單、純潔呀。故欲想年味濃起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淡泊寡慾,活得純真,活得簡單,活出真情,活出真愛。
只要懷著真情,人情味濃了,年味就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