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古梁鏞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但是,還有一句話和這句話一樣出名,是“秦滅六國,楚最無罪”。

    為什麼說這兩句話是相呼應的呢?

    小哥詳細介紹。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據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記載。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各路起義軍紛紛響應,一時間中原大地戰火燎原,項梁率軍攻城的時候,范增去拜見項梁。

    范增:秦滅六國,楚國最冤,楚南公說過,楚國即便剩下三戶人家,都會報仇雪恨消滅秦國。於是項梁擁立楚懷王的孫子米心為楚懷王,他的隊伍得到楚人的擁護而迅速壯大。

    楚懷王言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的緣由。

    楚懷王是戰國時期禮樂文明培養出的最後一位楚國國君,繼位早期大膽革新,起用屈原等人,國力迅速壯大,後來打敗魏國,楚國成了當時中原最大的國家,在楚懷王執政中期,他誤信秦國宰相張儀,毀掉齊楚盟約,國土淪落,楚國走向滅亡。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見楚懷王已壓倒齊國,他便和韓宣惠王迅速倒向楚國,表示魏國是一直跟隨楚國,他訴說了秦國的種種威脅,勸說楚懷王伐秦,楚懷王此刻已經是當世最為強大的國家君主,所以他接受了魏惠王的建議,任命公孫衍為使者,穿梭於各國,最終形成楚、齊、趙、魏、韓、燕、義渠(今甘肅慶陽西南,少數民族)很快形成了七國合縱攻秦的局面。

    公元前318年,七國推楚懷王為縱長,引領七國對抗秦國。後來七國合縱被秦國破壞,形成了齊、楚、秦三大勢力。

    公元前313年,齊楚聯軍佔領秦國曲沃。

    公元前312年,秦國張儀(原為魏國大臣)欺騙楚懷王,假如楚懷王和齊國斷交,那麼秦國願意割讓六百里土地給楚懷王,楚懷王中計,與齊國斷交得到六里地,一時間被引為笑談。所以他發兵秦國,但是第一次戰事失敗,被秦魏章大破于丹陽。第二次出戰,又被大敗於藍田。公元前311年,楚懷王第三次發兵,攻打秦國的召陵,也被打敗。

    三戰皆敗,韓國和魏國乘機進攻楚國的中原領土,楚國大國地位押解,走向沒落。

    公元前301年,齊國聯合韓國、魏國,大敗楚軍於垂沙,秦軍也大敗楚軍,楚國進一步衰落。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面,楚懷王為了國家安危,不顧屈原等人勸告,前往武關,結果被秦國扣留。秦王威逼楚懷王割地保命,被楚懷王嚴詞拒絕,秦王無計可施,唯有囚禁楚懷王。

    公元前297年,楚懷王逃走,但是秦軍封鎖了他逃往楚地的道路,楚懷王無奈逃亡趙國,但是趙國不敢收留他,楚懷王又準備逃往魏國,但是被秦國追兵捉回。

    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憂鬱成疾,一命嗚呼,秦國把遺體送還楚國,楚國舉國震驚,上下悲痛,當時“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相傳楚懷王在病危的時候,經常咒罵秦王無信,發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也有一種說法,是楚國人知道楚懷王被秦王囚禁致死,他們悲憤無比,暗暗發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楚國國都,屈原也在這一年五月初五投身汨羅江殉國。

    秦滅六國,楚最無罪。

    秦國人認為,趙、魏、韓三國屢次奪取秦國利益,破壞兩國關係,秦滅趙、魏、韓三國是天經地義。

    秦滅齊國,是因為齊國早年曾經滅了宋國,又侵略燕國,造成五國伐齊的局面,所以全天下都認為齊國有罪。

    秦滅燕國,這事還得說是燕國的不是,本來兩國好好的,你燕太子丹策劃了“荊軻刺秦”事件,不滅你都不行?

    那麼楚國呢?楚國和秦國往日無冤近日無仇,你秦國這樣對楚國?楚國有什麼罪?楚國人心裡冤屈,不服啊!

    唉,秦國滅六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楚之三戶。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那麼,這三戶是哪幾戶呢?

    第一種說法,是三戶普通人家,表明了楚國人和秦國誓死對決的念頭。

    第二種說法,三戶指楚國的三個貴族大戶。

    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主要有屈、景、昭、鬥、成、班、孫。而楚懷王時期,屈、景、昭三族最大,是楚國的代表,因此很多人認為,這三戶指的是屈、景、昭這三國大族。

    不管是哪一種說法,“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都深刻反應了秦國和楚國的矛盾,用勢同水火,不死不休來形容也不為過。

  • 2 # 謝金澎

    這句話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公元前299年(楚懷王三十年),秦國對楚國軟硬兼施,一面佔領楚國城池,以兵威相脅迫,一方面又給楚懷王寫信敘舊情,,追憶了黃棘會盟的親善關係和太子橫“不謝而亡去”、導致秦、楚交兵的經過,然後邀請楚懷王到武關會盟,繼續維持秦、楚原來姻親關係。

    楚懷王左右為難,昭睢警告說秦是虎狼之國,有吞滅各國的野心,應發兵自守,不能去。而楚懷王庶子子蘭則認為不能違背秦的好意,以免秦楚進一步交惡。楚懷王到了秦國即被秦扣押,受盡了凌辱。由於楚懷王被秦扣留挾為人質,要楚懷王簽訂不平等條約楚懷王拒絕,楚國不願意被秦要挾,便以楚懷王已被秦國害死為由到齊國迎回太子登基取代了楚懷王。

     公元前297年(楚頃襄王二年),韓、魏在齊相孟嘗君策動下,繼續攻秦至函谷關,楚懷王乘機潛逃回國,被秦人發覺,攔阻了通道。楚懷王從小道奔趙以求回國,趙國懼秦,不敢接納。楚懷王又想逃到魏國,秦兵追來,又把他抓回秦國。第二年,楚懷王病死於秦。楚懷王在秦期間,骨頭還是挺硬的,成天咒罵秦昭王不講信義,據說也曾詛咒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秦國將楚懷王靈柩還楚後,楚人舉國悲痛。“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楚南公當即悲憤的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至此楚、秦絕交。

    楚國具有代表性的氏族就是屈、景、昭。這句話的意思是楚國就算只剩這三戶,也最終要報這一箭之仇,最終滅秦。

    其實這個時候,楚國說的這句話還是帶有強烈感情色彩和情緒宣洩的味道。但是有時人的意念太過強烈,怨氣太重,也真的能夠改變歷史,後來歷史的軌跡真的這樣發展了。秦滅六國後不久,因為始皇帝去世,二世祖胡亥繼續始皇帝橫徵暴斂的政策,繼續修萬里長城、阿房宮以及始皇陵寢,到處抓民夫,弄的民不聊生、怨聲四起,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

    雖然起義初始聲勢越鬧越大,但隨後被章邯撲滅。卻因此激發了六國的反抗火種,楚將項燕的後裔項梁、項羽隨後在楚國起兵,秦最終亡於項羽之手。

    關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分享一篇相關的名篇,陸游的金錯刀行:

      

    金錯刀行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千年史策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這是一首家國情懷濃厚的愛國作品,大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志向和決心。其實有一種科學的說法,人的意志可以改變現實走向甚至身邊事物。比如楚國在當時時空要亡秦,簡直就是異想天開,在楚國舉國的詛咒卻最終奇蹟般的應驗了,不由人不嘆世事太過神奇。

  • 3 # 歷史寶藏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霸氣側漏的話,出自司馬遷的《史記 項羽本紀》。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各地騷然。就在陳勝失敗後,楚國起兵的項梁謀士范增屁顛屁顛的跑去對項梁說:“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

    范增的意思就是,陳勝敗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楚國是六國中最無辜的,楚懷王死得那麼慘,都是秦國這幫混蛋做的事,因此楚國有個有遠見的人就說:楚國就算只剩下三家,也必定要去滅亡秦朝!……

    項羽像

    關於“三戶”的解讀,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一個地名的,有說是指楚國的屈、景、昭三大家族的,也有說就是一般意義上的三戶人家的。

    不管怎麼解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都顯示出超強的預見性,更表達出秦楚強烈的矛盾。

    有趣的問題是,為什麼秦楚的矛盾這麼深?戰國東方的另一個強國——齊國,難道就亡國不無辜嗎?

    還是要從秦楚的地理位置說起,楚國是戰國底盤最大的國家,也是秦國的一個老對手,秦國很不容易啃下這塊硬骨頭。

    嬴政一統天下後,將秦國的政治經濟制度推行全國。要知道,秦國是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嚴格的法律制度,在小範圍內高效率運作是沒有問題的,一旦版圖擴大,將全國納入麾下,還以法家御天下,就出現問題了。

    秦國時候的高效率行政運作,被廣袤的地理空間不斷牽制,有沒有合適的技術進步,來統籌管理這種資訊和物質流動。秦國還是以老辦法,來統治六國。

    這也是為什麼有“失期,法當斬”,逼的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這也是為什麼秦國人並不覺得法律嚴酷,而六國就是受不了秦法;也是為什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其實就是因為楚國地域平龐大,有距離秦朝政治中心關中比較遠,所以在嚴格執行秦法時,就成了標準的酷法暴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賭博輸了幾十萬現在負債26萬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