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飛反

    仕女在宋以後多叫士女,代表的是中國古代那些美麗聰慧的女子,也是歷代畫家熱衷描繪的物件,中國畫中還有專門的“仕女畫”類別,歷代畫家合併者按照自己心中“美”的理想來塑造仕女形象,但是,在男性至上的中國古代,理想的仕女更像是一件溫雅不俗的文房清供,與天理人情琴棋書畫相伴,點綴著歷代文人墨客的悠閒生活。

    經常翻閱畫冊,不期然地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歷代仕女圖所畫的美女,全都是單眼皮,雙眼皮的一個也沒看到。這是為什麼呢?

    我開始思索。單眼皮是蒙古人種的特徵之一,其起因是由於上眼瞼的上方脂肪較多,形成一道褶襞,將上眼瞼蓋住。這樣看來,古代的漢人是”純系”的蒙古人種。

    即使是從基因學考慮也不可能唐代仕女圖上的美女都是單眼皮。何況因為唐畫距今久遠,而且從修復的唐畫中可以看出,典型的唐仕女圖中的女性,一般“豐頰”且有濃妝,這樣的視覺效果上就會讓人覺得其眼睛小。

    類似魏晉南北朝的平易近族大年夜暢通領悟,宋朝再次產生。

    從南宋起,中國的文明中間遷徙到長江流域。漢族的向南拓展,使得很多西北亞系統的平易近族融入漢族。同時,入侵南邊的遼(契丹)、金(滿)等外族被漢族異化。

    大年夜約從元朝起,南邊土著大年夜多皆已漢化,南邊漢族已不再大年夜大量新增新血,南北各地漢族的遺傳佈局根基已定型。

    雖然在唐代是一個文化鼎盛的時代,但是,唐代的

    畫畫技術也沒有現代這麼細緻,畫師往往會把女子嫵媚神韻表達出來,而不會注意描繪美女們眼睛上不是非常明顯的單眼皮。唐代女子儘管美麗,但是化妝技術沒有現在高明,無法使用工具將自己的雙眼皮看起來特別明顯,所以畫師很多時候都忽略了。

    唐代以肥為美,臉部脂肪的堆積會讓雙眼皮比原本看起來更不容易被看見。由於唐代女子普遍因為豐滿或者是雙眼皮不顯而被畫師忽略掉雙眼皮,所以即使一些唐代美女有很明顯的雙眼皮,也會被畫師約定俗成地忽略掉。

  • 2 # 承石和田玉

    秦漢以前漢族的血統是比較純正的,有一雙單眼皮的鳳眼,但是在北魏南北朝時期,北方的遊牧民南侵,有了一次民族大融合,這次大融合讓以後的後代基因有了變化~

    大家應該能發現,無論是以豐滿為美的唐代還是以清瘦著稱的清代,它們在仕女圖裡面全都是單眼皮。其實仕女圖是根據當時的想象而描繪出來的美感,跟現在畫人物肖像本著追求真實的態度有點出入了。但是到唐代以後,雙眼皮漸漸地多了起來。審美也從單一的單眼皮逐漸改變~

  • 3 # 致遠5874

    古時審美標準:大都這樣描寫:年令二八.櫻桃口.鼻如懸崖.丹鳳眼。先說年令十五六時.正是妙令年段.其次鼻直而不露鼻孔.丹鳳眼.柳時眉。丹鳳是根據古人做畫的形象.(誰也沒看見真鳳凰)。鳳凰的眼是細長形的.沒有看見描寫古美人說濃眉大眼的。當些隨著社會進展.什麼社會都有美的標準.我們新中國伊始.提倡男女平等.其出現在畫刊上.大多是濃眉大眼形。這是在下淺見.不一定正確。

  • 4 # 凝涵7

    謝邀!從《詩經》的美目盼兮到《紅樓夢》的美顰秋水,都是對眼睛的描寫,說怎樣怎樣美,但古畫仕女圖中的眼睛一律單眼皮,這是因為我國是一個以吉祥之物為美的國家,做事情要圖吉利,都喜歡說和聽吉祥話,鳳凰是我國古代公認的吉祥之物,是高貴的化身,有鳳舞九天,龍鳳呈祥,鸞鳴鳳閣等都是表達社會和諧,讚揚國家盛世,表示天下安泰吉祥的用語,古代皇后的鳳冠,鳳體等一切物品的稱呼都以鳳有關聯。人們常常說丹鳳眼,給女人畫像都畫成細長的鳳目,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丹”與“單”同音,“丹”是紅色,代表喜氣的意思,把單眼皮說成丹鳳眼也是吉祥好聽的話。傳說中的鳳是單眼皮,古人把女人比作鳳這一習慣,一直延續至今。所以,這是我們看到古畫仕女圖中眼睛一律是單眼皮的原因。

  • 5 # 藝知現代

    首先中國畫是線描,其次中國人的眼睛想較與西方人更為細長,再者中國古代崇尚丹鳳眼,丹鳳眼的特徵尤其是最美丹鳳眼(比如關公)是細長且末梢上挑的,用單線條畫出更顯其魅力。最後所謂中國人的單眼皮其實往往都是內雙,看著是單眼皮實則為雙眼皮,其實這更符合中國文化之含蓄。故如此。

  • 6 # 國際水彩畫家聯盟

    可能大家沒注意一點,中國人的眼角越是年輕時越往上翹,老了眼角就向下垂。所以中國古代的仕女圖的眼角基本上向上翹,古代人稱這種眼睛為單鳳眼。

    那為什麼單鳳眼看起來又大都是單眼皮呢

  • 7 # 快樂人生40206654

    也許有人說古代人畫的仕女圖都是蒙古人因此是單眼皮。也許有人說那是歷史國畫中的畫風審美觀。也許有人說是線描無法展示丹鳳眼雙眼皮。

    據我這個門外漢看,這是西洋油畫和中國畫風的區別。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的成名作都是透過解剖學以骨感透視而一鳴驚人。而國畫特別是仕女圖大多數都是停留在大寫意和小寫意的線描之中,即使有工筆畫的精品,只是注重衣帶飄逸,卻無骨感透視,所以從何覓到雙眼皮?何況還有唐代人崇尚的那肥胖庸腫的畫風。

    如果談中國歷史上的人物畫,應該說是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最美,畫中的人物形態栩栩如生,線條流暢,結構嚴謹,色彩配圖精美,如果和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油畫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仕女圖又能放在什麼檔次。

    猶如很多人畫花卉很傳神,如果和人物畫相比,不堪一擊,花卉大一瓣小一瓣都是花,人物線條不準確就不象一本人,即使象也是抓特症,做不到精確精美精緻。

    如果現在人畫仕女圖仍然是單眼皮,那是臨慕,仿古,而且也沒有美的意義,沒有人喜歡唐代的仕女模樣。因為現代美女的骨感線條比古代辣人。如果畫單眼皮就是韓國人。中國美女不僅是雙眼皮,而且還有假睫毛…"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這就是現代人的對美女的畫風,意境返古,到了漢代。

  • 8 # 長髮飄飄12

    仕女多是官家女子,理應博學多識。古有單眼皮聰明之說,人們希望仕女們有聰明的才智,入朝為家族爭光。當然了這只是我個人的理解。仕女的責任重大,往往擔負著整個家族的興衰榮辱。所以單眼皮的女人應是古代女子聰明智慧的象徵。稍微有點常識的人一提到仕女第一感覺就會想到聰明才智,其次才是相貌。

  • 9 # 整形醫生路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我們看的一些古裝劇集,雖然大多都是大眼睛雙眼皮的美女,但是妝容上大都會把眼尾延長,是一種向上的感覺。我想這應該是參考了古代的仕女圖。

    那為何古代的仕女圖都是單眼皮呢?

    這大體需要從四個方面來考慮:

    一、人種: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兵馬俑都是根據真人100%模擬製作出來的,所以無論是眼睛、鬍鬚還是每一個細節,都非常接近秦朝人的實際情況。我們看出土的所有兵馬俑,無一例外都是單眼皮。

    經DNA資訊分析,在世界人種當中,白種人、黑種人都是雙眼皮居多,只有黃種人以單眼皮為主。這主要是因為黃種人屬於蒙古人種,而我國人口數量最多的就是屬於蒙古人種的漢族。

    秦始皇兵馬俑中,秦兵都是寬臉、扁鼻、單眼皮,這其實就是典型的蒙古人種。這裡有必要科普下,蒙古人種不是說蒙古族後裔,而是因為這是個西方概念,西方人覺得中世紀時蒙古人曾給歐洲帶來巨大陰影,所以就用“蒙古人種”這個名稱來指代黃種人了。

    二、社會地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中國人年輕時,眼角是有些上翹,老了眼角會因為鬆弛而下垂。

    而古代呢,中國的人種更加純正一些,應是以“蒙古人種”為主。有權勢有地位的女性可以獲得好的保養,過著更好的生活,所以眼睛的變化並不大。而村野老婦,不曾有過保養,眼皮會因鬆弛而下垂,甚至出現兩三層皺皮,看不出美感來!

    而且,以龍、鳳為尊,常形容“龍目、鳳眼”。所以,單眼皮從一定程度上是社會地位的象徵。

    三、審美:

    古代人以丹鳳眼為美,一則是年輕女子的姣容,另外也是中國人喜歡內斂的內雙眼皮。

    再則,繪製仕女圖是畫家的創作,是依照約定成俗的審美觀,畫出自己心目中的美人。雖然歷代審美觀並非一成不變,但唯一不變的是:對細長鳳眼和單眼皮的偏好。

    四、才識智慧:

    另外,仕女多是官家女子,理應博學多識。古有單眼皮聰明之說,人們也希望仕女們有聰明才智,所以單眼皮也是古代女子聰明智慧的象徵。

    這就是仕女圖中的美女為何都是單眼皮。

    但是,到了現代審美髮生了改變。

    我不會建議單眼皮的女生一定要做成雙眼皮,有些人單眼皮也是很好看的。我一直強調的外科手術應是雪中送炭、錦上添花。如果你確實單眼皮不夠好看,或有明顯的上瞼下垂,還是建議做下矯正,術後改善還是非常大的。

  • 10 # 共享投票

    仕女圖中千篇一律的單眼皮,在晉朝和唐朝可能出於寫實。當舉目所見,無論男女無不是單眼皮時,形諸丹青自然不可能出現雙眼皮,這就像西方畫家不會將西方人畫成單眼皮的道理是一樣的。然而,宋朝以後,將美人畫成單眼皮卻成為一種程式。程式的形成,或出於陳陳相因,或出於長期以北方為文化中心所形成的審美觀的制約。

    這種華人的自家標準,大約在抗戰前後被徹底摧毀。到中正藝廊參觀“百年版畫海報精品展”,從展出的“月份牌畫”中,大致可以看出中西易勢的過程。月份牌畫肇始於二十世紀初的上海,是一種參用西畫技法的仕女圖廣告畫。早期月份牌畫所畫的美女,體態較為纖弱,眼型以細長鳳眼、單眼皮居多。到了後期,體態普遍較為健美,眼型則以雙眼皮、大眼睛居多。轉變的軌跡清晰可尋。

    之所以把美女畫成單眼皮,已成為了古人們的一道程式。在古代華人的審美觀未被西方的審美觀超越之前,華人對美人的人丁是有自己的標準的,單眼皮的女子就是美女。

  • 11 # 得一學堂

    1、雖然在唐代是一個文化鼎盛的時代,但是,唐代的畫畫技術也沒有現代這麼細緻,畫師往往會把女子嫵媚神韻表達出來,而不會注意描繪美女們眼睛上不是非常明顯的單眼皮。

    2、唐代女子儘管美麗,但是化妝技術沒有現在高明,無法使用工具將自己的雙眼皮看起來特別明顯,所以畫師很多時候都忽略了。

    3、唐代以肥為美,臉部脂肪的堆積會讓雙眼皮比原本看起來更不容易被看見。

    4、由於唐代女子普遍因為豐滿或者是雙眼皮不顯而被畫師忽略掉雙眼皮,所以即使一些唐代美女有很明顯的雙眼皮,也會被畫師約定俗成地忽略掉。

  • 12 # 畫家judy

    這是為什麼?我開始思索。單眼皮是蒙古人種的特徵之一,其起因是由於上眼瞼的上方脂肪較多,形成一道褶襞,將上眼瞼蓋住。這樣看來,古代的漢人是「純系」的蒙古人種囉?

    但所謂「古代」,要看古到什麼時候。秦、漢以前,漢族的血統或許較純,這從出土的秦俑可以得到證明。秦俑臉寬、鼻扁,而且都有一雙單眼皮的鳳眼,正是典型的蒙古人種。但是到了晉室東渡之後,漢族的遺傳結構就不可能再像秦、漢時那麼「純粹」。

    公元四至六世紀(魏晉南北朝),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侵(五胡亂華),結果入侵的異族大多被漢族同化,南下避難的漢族又同化了若干南方土著民族。燦爛的大唐文明,就是這次民族大融合的結果。

    ▲秦俑

    根據族群遺傳學,如無重大外力干擾,在有限的時間內,族群的基因組成維持恆定。對漢族來說,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正是「重大外力干擾」。「干擾」的結果,漢族的遺傳結構不可能不發生變化。

    民族大融合

    這種變化可以從唐代壁畫及唐代雕塑看出端倪。壁畫和雕塑中都出現了凸鼻凹目的胡人,而且為數相當多。雙眼皮也出現了,但似乎未見出現在漢人臉上。雙眼皮仍未大量出現,可能和這些壁畫及雕塑全都存在於北方有關。

    當時北方還是中國的文化中心,而被北方漢族同化的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應該都是相當「純粹」的蒙古人種。儘管北方漢族的遺傳結構變了,但就眼皮來說,蒙古人種特徵之一的單眼皮,似乎並未受到多少影響。傳世唐代仕女圖中的美女,人人都有一雙細長的鳳眼和單眼皮。這應是反映了當時體質人類學實況,而非僅僅出於審美的考量。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區域性)

    類似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宋代再次發生。從南宋起,中國的文化中心遷移到長江流域。漢族的向南拓展,使得許多東南亞系統的民族融入漢族。同時,入侵北方的遼(契丹)、金(滿)等異族被漢族同化。大約從元朝起,南方土著大多皆已漢化,北方漢族已不再大量新增新血,南北各地漢族的遺傳結構基本已經定型。

    ▲(元)周朗《杜秋圖》

    從民族學的角度看,與其將漢族視為一個民族,不如視為一個文化共同體。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的一位維吾爾族朋友曾和我談過這個問題,他說:「什麼是漢族?從來沒人說清楚。

    在我看來,就是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以外的亂七八糟的一大群。」他的說法雖然戲謔了一些,但也並非全無道理。漢族以共同的表意文字、儒家思想及「天下」觀念為凝聚力,將不同方言甚至血緣的族群牢固地凝聚在一起,而成為一個超大民族。在人類的歷史上,類似的例子十分罕見。

    肖像的訊息

    宋代繪畫重視寫實,題材多樣,不避世俗。從宋代的人物畫中,應可窺見宋人的體質及形貌。大約從元朝起,文人畫家取代了職業畫家,成為畫壇主流。文人畫重視一己心靈感受,不重視所描繪物件是否形似。當文人畫橫掃畫壇的時候,只有肖像畫和民間廟牆畫未曾受到影響。

    雖然肖像畫家每每被視為畫匠,但上自朝廷、下至民間,都需要肖像畫家為人寫真、傳神。從歷代傳世肖像畫中,可以看出許多有趣的訊息。

    筆者曾隨手翻閱手邊的畫冊,發現在歷代帝后中,宋太祖(趙匡胤)是單眼皮,其弟宋太宗(趙光義)卻是雙眼皮;元世祖(忽必烈)是單眼皮,其皇后(徹伯爾)卻是雙眼皮;明太祖、馬皇后、明成祖是單眼皮,明宣宗卻是雙眼皮;清聖祖(康熙)、清世宗(雍正)是單眼皮,清高宗(乾隆)和他的貴妃慧賢卻是雙眼皮……。

    在歷代畫家中,宋徽宗、倪瓚(雲林)、惲壽平(南田)、金農(冬心)是單眼皮,沈周(石田)、徐渭(文長)、曾鯨(波臣)、陳洪綬(老蓮)、王時敏(煙客)是雙眼皮……

    ▲宋太祖

    ▲宋太宗

    如果查閱更多的古人畫像,相信可以得出南、北的單、雙眼皮比例。要是和現今的比例相比較,或許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訊息。以臺灣來說,臺灣人的遺傳結構顯然變了。1949年東渡的150萬軍民,不但為臺灣帶來了新的文化,也改變了臺灣人基因組成。這一歷史變局,為族群遺傳學和人類學、社會學提供了絕佳的研究材料。

    南方民族的融入

    唐代以後的雙眼皮增多,可能和西域胡人(屬高加索人種)的混入和南方開發有關。唐代大批西域胡人來到中國,不可能不和漢人通婚。另一方面,南方的土著雖屬蒙古人種,但混有地中海人(屬高加索人種)、矮黑人的血統。

    過去他們分佈至華南(甚至華中),隨著漢族向南拓展,有的被同化了,有的向南逃遷。從中南半島人、馬來西亞人及中國南方少數民放身上,應可看出華南原住民的原始形貌。

    寒舍附近有一處泰勞宿舍,下工時間隨時有大批男女泰國勞工在附近遊蕩。我曾刻意打量這些泰勞,他們大多有一雙滾圓的大眼睛及雙眼皮。泰族原來住在華南,於二至十世紀移居泰國。

    筆者曾到過內蒙草原牧區,接觸過尚未漢化的蒙族。我注意過這些被視為典型蒙古人種的蒙族,他們的確大多有一雙細長的鳳眼,也的確大多是單眼皮。從他們五官和樸直的神情,我不期然地想起了兩千多年前的秦俑。

    ▲蒙古人種

    從秦俑清一色的單眼皮,到偶而出現雙眼皮的唐代壁畫和雕塑,到宋代以後肖像畫的雙眼皮增多,這些事實告訴我們:隨著民族融合,漢族的遺傳結構已一變再變,早就和以黃河流域為中心時不一樣了。

    傳統審美觀的沒落

    儘管肖像畫中的男女人物有單眼皮也有雙眼皮,但歷代仕女圖中的美女,卻無所例外地都是單眼皮。這為什麼?道理很簡單:為人畫像,必須忠於事實,但繪製仕女圖卻無此限制,只要依照約定成俗的審美觀,就可以畫出自己心目中的美人。

    歷代的審美觀並非一成不變,如唐人崇尚穠豔豐肥,明、清崇尚纖弱輕柔,但唯一不變的是:對細長鳳眼和單眼皮的偏好。在繪畫中,從現存最古的一幅人物畫──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起,一直到清末民初,甚至到抗戰以前,對單眼皮和細長鳳眼的偏好從來沒有變過。

    ▲(晉)顧愷之《女史箴圖》

    仕女圖中千篇一律的單眼皮,在晉朝和唐朝可能出於寫實。當舉目所見,無論男女無不是單眼皮時,形諸丹青自然不可能出現雙眼皮,這就像西方畫家不會將西方人畫成單眼皮的道理是一樣的。然而,宋朝以後,將美人畫成單眼皮卻成為一種程式。程式的形成,或出於陳陳相因,或出於長期以北方為文化中心所形成的審美觀的制約。總之,在華人的審美觀未被西方的審美觀凌越之前,華人對於美人的認定是有自己的標準的。

    ▲清代《古代仕女行樂圖》

    這種華人的自家標準,大約在抗戰前後被徹底摧毀。去年(1996)年十月,我曾到中正藝廊參觀「百年版畫海報精品展」,從展出的「月份牌畫」中,大致可以看出中西易勢的過程。月份牌畫肇始於二十世紀初的上海,是一種參用西畫技法的仕女圖廣告畫。

    早期月份牌畫所畫的美女,體態較為纖弱,眼型以細長鳳眼、單眼皮居多。到了後期,體態普遍較為健美,眼型則以雙眼皮、大眼睛居多。轉變的軌跡清晰可尋。

    那天,我被一張賣陰丹士林布的月份牌畫吸引住,圖中穿天藍色陰丹士林旗袍的美女不是李麗華嗎?走近細看,果然是她。除了有她的簽名,還有她手書的一句廣告辭。我仔細打量她的眼睛,是單眼皮,不是雙眼皮。

    記憶中,李麗華從來就是雙眼皮,怎麼被畫成單眼皮?我明白了,這幅大約作於抗戰末期或勝利初期的月份牌畫,才是她的真面目啊!華人將單眼皮割成雙眼皮,象徵著傳統審美觀的沒落,也象徵著文化的沒落。佔全球五分之一人口,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走出由夏入夷的陰霾呢?

    畫冊,不期然地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歷代仕女圖所畫的美女,全都是單眼皮,雙眼皮的一個也沒看到。

  • 13 # 天天樂152697272

    古人寫實,有自身的審美品味。

  • 14 # chen翔遠

    仕女圖中人人都有細長的鳳眼和單眼皮

    這是因為當時美人就長那樣!

  • 15 # 逛樓

    中國畫人物共同點是:輕佻、張揚、機靈,即“丹鳳眼”,也是為了好看。同時傳承了畫家對人物審美感。

  • 16 # 川燕美術

    唐人崇尚濃豔肥美,明清崇尚淺柔輕柔!唯一不變的是對長鳳眼和丹鳳眼的偏愛!

  • 17 # 俺是徐老三

    友友們都回答的面面俱到,老三也就不鸚鵡學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愛情中迷失自我的人,結果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