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功之聲
-
2 # 冉冉升起wxs
《大觀帖》是中國北宋官刻叢帖。刻帖工作由深懂書法的老司機徽宗趙佶親自倡議,由龍大淵主持,由當朝著名書法家、宋四家“蘇黃米蔡”之一的蔡京奉旨書寫帖內的款識標題。因刻於徽宗大觀三年,故稱為《大觀帖》。
該帖集中了北宋時期所存有的最好的帖學資源。由於選帖精湛,刻工精良,歷來被稱為學習晉唐行草書的最佳寶庫,是”古代刻帖第一精品“。
背景
宋代開始有了真正的刻帖。現存最早的刻帖,是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皇帝趙匡義命翰林侍書王著摹刻的《淳化閣帖》(簡稱《閣帖》)。該帖共十卷,收入法書400餘件,在歷史上非常有名。
但是,由於尚在初創階段,《閣帖》的摹刻技藝還不夠十分精良,頗有失真之處。在編輯方面也存在著不少學術性錯誤。前人多將這些錯誤歸咎於王著,但據啟功先生考證,南唐後主李煜曾用“響拓”法集摹歷代法書,成“仿書”十卷。此即《閣帖》底本,王著照本上石。如果此情屬實,則王著實不能負其錯誤之責,但王著學問欠佳、對帖研究不夠也是事實。更令人遺憾的是,《閣帖》刻在棗木板上,不能耐久。歷經百年,至宋徽宗時已皴裂,不能再拓(一說是遭火焚燬)。
因此,宋徽宗遂有修訂重刊《閣帖》的想法。
刻帖
宋大觀初年,徽宗趙佶因太宗時所刻《淳化閣帖》年久板已皴裂,不能復拓,兼以原帖標題多誤,有的摹勒失真,詔出墨跡更定匯次,命蔡京書籤及卷首尾題記,重為摹勒鐫刻。
帖刻於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稱為《大觀帖》,又因與《秘閣續帖》、《孫過庭書譜》、《貞觀十七帖》同刻於內府太清樓,石刻置太清樓下,所以又共稱為《太清樓帖》,或《大觀太清樓帖》。
《大觀帖》系據宋內府所藏墨跡鈞摹,當時正值北宋經濟繁榮時期,百工技藝均極純熟,徽宗本人又精通書畫,對刻手要求十分嚴格,改正了《淳化閣帖》不少謬誤,且摹勒謹嚴,鐫刻精工,故為世所重,論者以為超過《淳化閣帖》
評價
《大觀帖》雖然在內容上與《淳化閣帖》相同,但在編排上改正了閣帖的錯誤,如《淳化》第二卷中張芝《知汝殊愁》帖有一個草書“”字被誤認為“不可” 2字,《大觀》把它合攏了。
大觀帖的帖板比閣帖稍高,每行多一至三字,故行款也不盡相同。在摹刻上更比閣帖精細準確得多,筆畫沉著豐腴,使轉縱橫都能體現用筆之妙,因而獲得極高的評價,被認為是”古代刻帖第一精品“。
古人評語:
“《淳化》為祖,《大觀》尤妙”——北宋·劉次莊
“此正國朝盛時,典章文物燦然備具,百工技藝鹹精,其視淳化草創之始,自然不同。“——南宋·曾宏父
“金石之工,較《淳化閣帖》更勝。”——明·董其昌
-
3 # 龍吟天澤
《大觀帖》雖然在內容上與《淳化閣帖》相同,但在編排上改正了閣帖的錯誤。在摹刻上更比閣帖精細準確得多,筆畫沉著豐腴,使轉縱橫都能體現用筆之妙,因而獲得極高的評價,被認為是宋代刻帖中的精品。有書甚至言之為"古代刻貼第一精品"。
-
4 # 王乃棟說書畫
《淳化閣帖》是宋太宗淳化年間所刻,共十卷。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官刻法帖,但傳世均明代翻刻本,已無可靠的宋拓本了,久經歷年翻刻,很是遺憾。
《大觀帖》是宋徽宗因《淳化閣帖》在北宋就已拓壞了,又從宮中拿出字帖底本於大觀年間命蔡京重刻,蔡京是書法家,刻得很精彩,現尚存九卷。
傳世《大觀帖》第二、六、十卷三種是較可靠的宋拓本,非常珍貴。可惜其中第十卷也已失傳,只留下了上世紀四十年代的石印本印刷品。學習唐以前的書法,這三卷《大觀帖》的藝術價值等同於唐摹本。
-
5 # 仰虹軒主
《淳化閣帖》是指宋太宗淳化年間所刻的十卷《淳化閣帖》(chun hua ge tie)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彙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所謂法帖,就是將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墨跡經雙鉤描摹後,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裝訂成帖。《淳化閣帖》共10卷,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後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趙靈令出內府所藏曆代墨跡,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摹勒上石于禁內,名《淳化閣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閣法帖》,簡稱《閣帖》,系匯帖,共十卷。宋大觀年初,宋徽宗趙佶因太宗時所刻《淳化閣帖》年久板已皸裂,不能復拓,兼已原帖標題多誤,有的摹刻失真,詔出墨跡更定匯次,名蔡京書籤及卷首尾題記,重為摹勒鐫刻。帖刻於大觀三年,稱為《大觀帖》,石刻置太清樓下,又稱為《太清樓帖》,或《大觀太清樓帖》。《大觀帖》系據宋內府所藏墨跡鉤摹,改正《淳化閣帖》不少謬誤,且摹勒謹嚴,鐫刻精工,再加上蔡京釐定,故為世所重,論者以為超過《淳化閣帖》,用啟功先生的話說,任何宋拓《閣帖》都比不過《大觀帖》。下圖左為《淳化閣帖》右為《大觀帖》
回覆列表
今天閣帖、大觀帖等仍然是人們學習右軍書法的重要資料。但學習這些法帖,常感難度很大——對著閣帖一路臨過去,寫好久仍然感覺難以琢磨,更不要說有所得、有所悟。
究其原因,一是《淳化閣帖》、《大觀帖》等偽帖極多,魚龍混雜,如果不察,則徒耗心力;二是因版本原因,不同版本差異較大,尤其是反覆翻刻,最是害人;三是刻帖本身畢竟離原帖較遠,透過刀鋒看筆鋒,談何容易。 宋代以來,王羲之的刻帖真可謂千翻百刻,謬種流傳,這也是後代閣帖系統被人詬病的原因之一。
一、淳化閣帖
《淳化閣帖》是北宋淳化三年,宋太宗命侍書王著,將內府所藏曆代法書摹勒而成的一部大型叢帖,太宗每每賞賜大臣。據歐陽修在《集古錄》中記載,因禁中火災,刻板被焚,此後人間則難得一見閣帖真容。閣帖問世以後,僅僅在宋代,就有翻刻本20餘種,至明清以後,翻刻本不計其數。
閣帖是法帖之祖,有了《閣帖》,才有了帖學的興盛,這是閣帖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但是閣帖也有明顯的缺陷,主要是良莠不齊,偽劣產品太多。僅6、7、8三卷右軍書,偽帖或者存疑者就將近三成。加之後世翻刻太多太濫,以訛傳訛,終於到碑學興起時,“閣帖習氣”人們詬病帖學系統的常用詞。
閣帖的版本主要有:
1、南宋泉州本
2、國子監本
3、故宮博物院藏懋勤殿本
4、明肅府本。此前幾十年,這個本子流傳最廣,影響很大。
5、清乾隆翻刻本。
6、在網上還見過一種“遊相本”的圖片。可能是民國期間有過出版物,這麼古老的印刷品,無緣一見。不過據云所謂遊相本,也只是劣等翻刻本,不足觀。
7、美國安思遠本。2003年,上海博物館斥巨資從美國回購閣帖4、6、7、8殘卷,號稱史上最善本閣帖。6、7、8卷前均有王鐸題簽。據考證,4、7、8卷為閣帖祖刻本,6卷為泉州本的祖刻本。2003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安思遠本本,名為《淳化閣帖最善本》。
二、絳帖
絳帖是北宋唯一的一部民間刻帖。摹刻者為尚書郎潘師旦,因刻於絳州,故名。絳帖摹刻主要依據《閣帖》,即以閣帖拓本再行摹刻,可以說仍然是閣帖系統,但在閣帖基礎上有所增刪。潘師旦死後,兩個兒子將20卷原帖一分為二,又分別摹刻所缺的10卷。自宋明以後,絳帖翻刻越加氾濫,魚龍混雜,很多私家刻帖都冠以絳帖之名。直到1981年,故宮博物院才對絳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鑑定。
在閣帖缺失善本的情況下,同是北宋刻帖的絳帖,就顯得非常重要。增益部分固然添加了新的資料,與閣帖重合部分,也可以互相對照、比較。
三、大觀帖
大觀帖是宋徽宗大觀3年,徽宗旨令摹刻的大型叢帖,體例與閣帖相同。與絳帖摹刻閣帖拓本不同,大觀帖是重出內府所藏墨跡,摹刻上石。
大觀帖尺寸比閣帖要高一些,因此每行比閣帖字數要多。
大觀帖更正了閣帖的一些錯誤,剔除了一些明顯偽帖,翁方綱對比兩帖後說:“大觀帖實勝於淳化初刻。”
大觀帖與閣帖的摹刻風格也有不同。清孫承澤評閣帖有一種“樸氣”,翁方綱雲閣帖“疏拙”。大觀帖則摹刻精細,鋒稜俱現,董其昌說宋徽宗大觀年間,金石之工,較閣帖更勝。今日能同時得見閣帖和大觀帖的佳本,可以互相參照。
《中國法帖全集》所選大觀帖的版本:
1、故宮藏楊氏海源閣宋拓本
2、故宮藏李宗翰宋拓本
3、南京大學藏翁方綱宋拓本
4、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宋拓本
四、澄清堂帖
澄清堂帖是何人何時所刻,幾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未有定論。董其昌在跋《戲鴻堂帖》中說是南唐李煜所刻,並說“出閣帖之上”、“真法帖之祖”云云。董其昌以後,多從董說,認為是南唐所刻。但此後有人質疑,宋黃伯思《東觀餘論》載:“十七帖其餘傳世別本,蓋南唐後主李煜得賀知章臨本勒石置澄心堂者,而本朝侍書王著又將勒石,勢殊疏拙”。“澄清堂”與“澄心堂”有一字之差,根本不是一回事。從澄清堂帖所載內容來看,剔除了米芾、黃伯思鑑定的偽帖,則如今認為是南宋刻本。
北宋人未見著錄的右軍書,在《澄清堂帖》中保留了30多件,這是研究右軍書的絕好資料。又有蘇軾《代張方平諫用兵書》,堪稱孤本,更顯此帖地位。
附圖是《淳化閣帖最善本》所列閣帖版本世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