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耀78648761

    在長平之戰是這一場戰爭的結束之戰,我們從頭來講這一場戰爭。在戰爭之初,趙國大將廉頗打的是防守戰,消耗戰,雖是敗仗之多,但同樣消耗秦國的戰力,秦國雖然戰力強,但攻城戰也撈不到什麼好處,可以說基本是55開,如果不是趙國換將紙上談兵的趙括,那最終能誰勝誰負還真說不準,主要是看誰能堅持到最後,秦趙兩國的消耗主要是在這個時期。

    後期趙國失敗主要是兩個原因,趙括領導失敗是其一,趙國出擊時間對應當時國力是第二,舉國沒糧,向周邊各國借糧食打仗,常平之戰被圍,更是得不到補給,好多都是自殺式突圍,最後不得不降。

    當然秦國的消耗也是巨大的,長期處於長線補給作戰,也基本到了強弩之末的地步,也是沒錢沒糧,不然也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違,坑殺趙國45萬降兵,自古殺降不詳。

    當然這裡我覺得白起也是無奈之舉,沒那麼多糧食養這40多萬降兵,放著就會造反,不得已坑殺之。

  • 2 # 湯姆和史努比

    戰場上向來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先說說兩國戰爭前的國情,秦國經商鞅變法,秦國軍隊戰力陡增,再經秦惠文王,(秦武王,在位時間很短),秦昭襄王三代財富的積累,秦國國力確實非同一般。但趙國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隊制度改革,趙軍戰力也極大的得到提升,而後滅中山,戰匈奴,置九原郡擴地千里,其子趙惠文王繼位,也是一位明君,廟堂之上人才濟濟,國力也並不差。戰爭伊始,由於趙軍佔據地利,且老將廉頗主張防守,秦軍並未佔到便宜,對峙兩年之後,趙國國力漸漸不支,秦國也好不到哪裡去,15歲以上的青年都徵召進行後勤運糧補給。之後趙王廉頗換用趙括,被名將白起用計圍困,坑殺趙軍40萬,趙國從此再無一天下之實力。趙軍之敗,雖有趙括戰場決策引起,但趙王也難推其咎,說白了還是趙國國力弱於秦國,對峙消耗趙國吃不消了,趙王不得不選擇秦趙決戰。

  • 3 # 盡付笑談1

    其他不算,50萬人吃飯(據說出來大概65萬,不算這個數沒意義,小馬駒都能下崽了),空耗三年,後勤部隊跟淮海戰役差不多,500多萬人後勤(百度下),秦國那個時候有多少人?外交花錢麼?死人就算不給錢給點補助不?老人小孩都上戰場了,不種地麼?勝利後邯鄲之戰送了兩場人頭,你猜損失大不。

  • 4 # 漩渦鳴人yy

    秦國確實是損失慘重,秦國在常平消耗了大概三年時間,而三年時間,幾十萬軍隊的去吃宵夜度全都必須得秦國國國內自己承擔,同時,長平之戰開始的時候秦趙兩個是經歷過一段時間的膠著血戰。而趙國又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軍隊作戰能力大大提升。所以即使是趙國軍隊,最後投降秦國也是付出極大的代價才將這隻猛獸給困死在了泫氏谷底。

    有人說這只是分析有什麼憑證嗎?憑證就是武安君白起,提出了攻滅趙國這麼誘人的作戰計劃。秦昭襄王,竟然力排眾議反對。事情照相王不想拿下趙國嗎?肯定不是。後來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邯鄲,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來。整個秦國當時已經是不堪重負,甚至來說已經無力在發動一場戰爭了。

  • 5 # 立志成蟲

    慘勝,白起自己都承認的慘勝。畢竟冷兵器時代雙方士兵都在死磕,都有戰鬥力,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范雎心裡嫉妒白起功高,嘴上說傷亡消耗太大,不能再繼續向東打邯鄲了,秦國的大臣也沒有幾個人反對,損失慘重應該是事實,錯失了攻邯鄲滅趙國的最佳時機。3年後慘敗於邯鄲城下,以後的大約20年裡,秦國不但沒有再向東進攻,反而被抗秦聯軍打的出不了函谷關,長平之戰導致秦國軍力銳減是重要的原因吧

  • 6 # 流落星空

    這個秦國肯定有損失,但未必有那麼大,甚至我覺得從人員來看,應該比較小。白起確實說過損失大的話,但是那是秦王讓他二次帶兵的時候,更大的可能是和秦王鬧彆扭,別忘了白起還說過,說秦王不聽自己的長平之戰後不立刻攻打邯鄲,而是等了一年,這表明白起覺得如果長平之戰後立刻進軍,是有希望徹底打敗趙國的。長平之戰後趙國終於聰明一次,說動了范雎,才贏得了一點時間。

    至於說殺敵八百,自損一千,這話確實有理,不過和長平之戰並不太相符。按照史記的記載,最後是趙國四十多萬大軍被坑殺,也就是說趙國被圍的主力並沒有在戰爭中死太多人,充其量不會超過10萬,那麼秦國損失自然不會大,要不然趙國肯定有很多人能逃出去。而且趙國主力被圍了四十多日,趙國不可能帶很多的糧草,連樹葉都吃的差不多了,馬匹也殺的差不多了,就算還有騎兵,馬的糧草也不可能堅持四十多天,就算再精銳的戰士餓上幾天,再碰上戰鬥力不亞於自己甚至比自己可能還高點的對手,結果可想而知。秦國肯定糧草壓力很大,但絕不會餓肚子,因為沒有記載說秦軍糧道有斷絕的,所以最後趙國突圍的時候,軍隊戰鬥力肯定不會高,從趙括死後趙軍就整體投降來看,也能看出來趙軍基本到極限了,再考慮到趙軍投降了四十萬多人,那秦軍的損失應該是比較小的。

    多說一句,如果雙方都不能說動第三方勢力插手,我個人認為這一戰最重要的就是糧草了,趙國如果能像後世的曹操在官渡一樣,斷秦軍的糧道,就算不能大獲全勝,估計也能逼迫秦軍退兵。

  • 7 # 血色的蒼穹

    長平之戰秦軍有損失但不大,長平之戰後白起的戰略是一路滅趙,一路攻韓。有著同時進攻兩國的實力,韓趙用重金行賄秦相范雎割地求和成功。等一年後秦軍再次攻趙,趙國北部代地的精兵已經回撤邯鄲並依託堅固城牆讓秦軍損失慘重,損失多達五校四萬人。傷的恐怕就更多了,死磕堅城本來就是兵家大忌,白起自然反對這種愚蠢的消耗戰。

  • 8 # 草根天元

    連傻子都能想出來,趙參戰的45萬人到投降的時候還有40萬人,也就是作戰只損失了五萬人,那麼說白起在作戰中損失了20或者30萬人的話,那秦軍損失兵力是趙軍的六倍。像這樣的話再打幾天趙軍就可以完全徹底的消滅秦軍了。他還投降做什麼,要麼是40萬趙軍突然在一夜之間集體得了神經病。要麼就是說秦軍白起損失幾十萬人的那些人有神經病。

  • 9 # 流水無言1

    秦國人死的可能不多,但糧食消耗要比趙國大的多,因為運糧距離比趙國遠。戰國打仗別看動輒徵發幾十萬壯丁,這不是隨便徵發的,屯好多年的糧食可能一仗就消耗完了,消耗完了讓壯丁回家種地繼續屯,屯好糧食才能有下一次的徵召民夫打仗,跟打遊戲放大招似的,放了大招得等CD。所以秦國即便打贏了長平之戰,也無力支撐幾十萬光吃糧不種地的壯丁繼續作戰了。

  • 10 # 癢癢撓101024221

    應該損失不小。趙國的胡服騎射很厲害的。雖然後期被秦軍包圍了,但是置之死地而後生。趙軍肯定會瘋狂反抗,透過趙括的死可以看出來,後期的突圍反抗很慘烈,據後世評估真正被坑殺的趙軍沒有40萬,頂多20多萬。相應的秦軍死傷也應該在20萬左右。再來說說趙軍40萬人的組成。應該是近20萬人的青壯年精銳,20萬左右的中老年和青少年組成的雜牌。兩種軍人待遇不一樣。真正戰死的是20萬的精銳青壯年軍人,被坑殺的是這些雜牌。秦軍也是這樣的組成。

  • 11 # 公子趙2

    坑殺40萬我覺得是極有水分的,長平之戰打了很長時間,大小戰役不下數十次。前後經歷中途換將,趙括接手之後,採取主動進攻的策略,主動進攻秦軍,不可能有40萬趙軍這麼大的力量主動集體投降!主將趙括都親自上陣殺敵,可見戰役打到了極限,我估計,趙軍在趙括親率突圍之時,趙軍兵力經歷長時間戰鬥最多不超過10萬。秦軍與趙軍作戰,雖然軍力處於優勢,但是屬於勞師遠征,趙軍本土作戰,屬於以逸待勞_存亡之戰,士氣戰力絕對不在秦軍之下。在被包圍且糧草短缺的背景之下,任何一位負責任的主帥肯定不會坐以待斃,利用有限的人員糧草拼死一搏,怎麼可能會有40萬的軍力!!所以,秦軍很大可能損失極大,本人估計起碼30萬左右,以至於攜長平之戰的餘威形式極為有利的情況之下讓秦王放棄甚至推後滅趙行動!所以,我認為活埋趙軍絕對不會超過10萬,白起有誇大戰果的嫌疑!白起活埋趙軍有懼於趙軍戰力以及使其損失極大發洩復仇的意思,間接造成白起的後來悲慘的結局!一句話,長平之戰趙軍完敗而秦軍慘勝!最後我認為長平之戰趙軍也不至於全滅,我估算起碼有少部分兵力突圍成功,不會超過5萬。

  • 12 # 夢姨

    我們做一個假設

    1,如果不接收上黨,倉促應戰,而是準備充分再戰,勝負是否未可知?

    2,如果外交不失敗,做好合縱,利用其他國家的威懾牽制秦國,勝負是否未可知?

    3,如果廉頗積極備戰而不是固守避其鋒芒,勝負是否未可知?

    4,如果不換趙括,繼續用廉頗死耗,秦國也撐不了太久。

    5,如果一開始就用趙括,趙括的能力還真不好說,只知道其理論無敵!但無實戰經驗。霍去病也沒經驗,照樣縱橫漠北兩千裡,無一敗績。

    6,如果被圍住拼死突圍,當時秦國援軍未到,很有可能突圍。

    7,如果趙王也拼盡家底,舉國而戰,帶兵接應趙括,勝負是否未可知?

    8,如果趙括不死,帶領40萬趙軍拼死一戰,戰到最後一個人,一定不會全軍覆沒。要麼少部分突圍回去,要麼給秦軍毀滅性打擊。讓秦軍真正的慘勝。這個不是沒有道理的,趙括接手的時候是40萬,投降二十餘萬,秦軍60萬,傷亡三十多萬。

    所以,趙軍戰鬥力是不低的,趙括能力是不低的。輸在綜合國力,輸在廉頗低估秦國決戰的決心,輸在趙王過度自信因小失大,輸在外交上,輸在宏觀戰略上。

    馬後炮一下,速戰速決的話,趙軍有可能贏嗎?當然有,長平之戰趙國人才集體沉默是一個千古之謎。但是不是趙國無人,後來的邯鄲保衛戰就可以看出,反間計逼秦退兵,離間計白起自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明著割地求和,實則積極備戰。廉頗出山固守,平原軍死戰抗敵,信陵君竊符救趙,死局之中,外交上居然形成合縱,楚魏千里急行軍來救。上下一心,全民皆兵。誓死一戰。更何況,還有一個正在猥瑣發育的戰國四大名將,一生無一敗的狠人,李牧!

  • 13 # 天空之下一扁舟

    秦趙長平之戰時間跨度達到近三年,雙方調動了近百萬兵員及民夫,對兩國的經濟及社會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雖然秦國在最後擊敗了趙國,但自身的戰爭資源被大量消耗,同時在擊敗趙國的時候又未能得到什麼斬獲,可以說在擊敗趙國後秦國徹底擊垮了趙國的戰爭潛力了為日後掃滅六國的鋪平了道路,但是自身也失去了繼續進行對外戰爭的能力。

    長平之戰後,白起想要乘勝追擊,但是因為范雎的原因未能成功。而范雎用來說服秦王的理由就是秦軍疲勞應該進行休整。我們可以認為范雎有一部分的私心,但並不能否認秦軍在長平之戰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畢竟秦昭王作為一個有為的君主,不可能被完全不搭邊的理由矇蔽,可以說秦昭王也明白秦軍損失巨大。可以說此時的秦軍就算還能打但已經不具備絕對的優勢,而在隔了一年後的邯鄲之戰中秦軍被趙魏楚聯軍擊敗,更是清楚表明了秦國在長平之戰中遭受重大損失後表現出來的後繼乏力感。而邯鄲之戰更是戰國時期諸國聯軍對秦國的第一次大勝,更是使得秦國國力再次受到重大損失。可以說幾乎將長平之戰後獲得的優勢輸了個底掉。大大推遲了秦國掃滅六國的時間。

  • 14 # 小落美文

    長平之戰是中國史上第一個大規模圍殲戰,而且這場戰爭持續了三年。新中國解放的三大戰役前後無非才一年多而已,陳毅元帥更是說淮海戰役是百萬農民小推車推出來的,可見其一場戰役後援是多麼重要。而長平之戰一場下來就三年,想想其後援是多麼忙碌。況且秦國千里而來,糧草方面更是運輸困難,人馬不停,晝夜不斷。

    長平之戰前期雙方消耗的多是糧草後援,在這方面趙國遠遠低於秦國的消耗,秦國山高路遠後備力量付出的肯定比趙國大多了。到了戰爭後期,白起秘密上任開始圍殲趙括,想要圍殲40萬的趙軍史書上記載秦軍在30萬左右,整場戰爭下來秦軍傷亡在二十萬左右。趙軍雖然失敗秦軍也是慘勝,這從長平之戰後秦軍沒有一鼓作氣攻打邯鄲,可以知道秦軍也元氣大傷!

  • 15 # 千歌

    非常慘重有些言過其實

    眾所周知,在長平之戰中,秦趙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中秦國參戰人數達90餘萬,最終戰果也是空前,摧毀了趙國的戰爭潛力,從此六國即使合縱也難以撼動秦國根基。但要說秦國為此元氣大傷,無力再戰有些言過其實,只是需要暫時緩一緩,恢復後勤補給。

    長平之戰一年後,秦國就發動了邯鄲之戰,而且從投入的兵力和秦昭王的決心來看,此戰並非小打小鬧,秦國確有實力發動滅國之戰。白起在與秦昭王分析邯鄲之戰的戰局時,闡明趙國已調動起舉國臣民的情緒,哀兵必勝,加上楚、魏援助,秦軍必敗。他是考慮對手的狀況得出戰機不合適的結論,而並非是因為秦國無力再戰,才勸秦王退兵。

    至於長平大勝後,秦國為何不立即滅趙,原因大約有三方面:

    1.長平之戰持續近三年,後勤消耗極大,秦國需要時間回覆生產,調動糧草。

    2.白起在長平之戰前,就已達到武爵頂峰——武安君,已經封無可封,長平之戰取得空前勝利後,白起功高蓋主,即使秦昭王再信任白起,也不得不迫於形勢,與白起產生異樣的矛盾,所謂帝王心術也。

    3.政治條件不夠成熟,六國之間存在姻親等等錯綜複雜的關係,若貿然發動滅國之戰,各國會做何反應還未確定,秦國內部也團結一條心,各方勢力相互爭執,最終範睢為代表的諫言最合秦昭王之心意(主戰派代表自然是白起,但秦王與白起的君臣關係已經到達一個尷尬的境地)

  • 16 # 愛家美食教程分享

    秦趙長平之戰歷時3年,雙方合計投入兵力達到百萬,是春秋戰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役。雙方從攻堅戰打到後期變成消耗戰,由於兩國國力相差較大,趙國舉全國之力出兵45萬,秦國大約出兵60萬,趙國最後國力難支,特別是青壯男子派到戰場,直接影響後方的生產,導致糧食短缺,最後又中了秦國的反間計,不得不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換下擅長防守的老將廉頗。結果白起設計引誘伏擊分割包圍,最後大敗趙軍,坑殺降卒40萬,只派了240名年幼的孩子回去報信。這一戰對趙國來說損失慘重,國力大傷,青壯年幾乎損失殆盡,趙國從戰前的關東中六國唯一具備實力可以對抗秦國軍隊,淪落難到跟其他五國一樣,坐等滅國。

    對於秦國而言長平之戰,儘管取的大勝,為後期秦始皇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和大局,但也是損失過半,大概傷亡30萬人。對於秦國來說,此戰是勞師遠征,既為了上黨地區而來,更是打擊趙國,使得東方六國再無還手之力。而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實行堅壁清野的策略,不給秦國留一點物資和糧食,秦國只能依賴後勤保障。幸好秦國有肥沃的關中平原和巴蜀之地供應,加上多次兼併戰獲勝,土地、人口和糧食產量增加,加上商鞅變法實施的軍功爵制度,極大調動了中下層貧民百姓的積極性,60萬大軍曠日持久3年征戰,按當時的水平,後勤保障民夫和守護的兵丁起碼要到40萬,可以說秦國為此戰預備了百萬人。這樣思考,長平之戰吸引了秦國百萬人口也會造成較大的後方生產人員缺乏,只是在雙方進入強弩之末階段,秦國實力更勝一籌,最終獲勝而已。

  • 17 # 尹瀟深

    損失慘重,主要發生在四十多天的野戰期間。

    此戰趙括被白起抄了後路,45萬大軍被60萬秦軍包圍,雙方打了幾十天的陣地戰。

    趙括顯然沒有帶足糧食,所以就不必說這是趙括故意為之了。但是趙括的指揮能力仍然可圈可點,在幾十天的陣地戰中,守得滴水不漏,並且能給秦軍以非常大的殺傷。事後,秦軍傷亡過半。

    也就是說秦軍60萬人,30萬人傷亡。

    再看趙國,45萬人,5萬陣亡,40萬被俘。

    因為這幾十天的野戰中,戰局並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可以推測雙方戰損比相當,那麼被俘的40萬人中,大概有17萬身受重傷。

    也就是說秦國60萬人,大概死6.5萬人,傷23.5萬人。趙國45萬人,死5萬人,傷17.5萬人。兩敗俱傷。

    這樣白起坑殺戰俘的歷史記錄就可以理解了,此時戰俘失去了趙括,沒有組織抵抗的能力。接近一半的人身受重傷,大部份人都餓了很多天,戰鬥力有限。我們甚至有理由相信,相當一部分的趙軍俘虜死於重傷、感染以及飢餓,真正被坑殺的可能並不多。

    這一戰後,秦國經歷了很多年的國力低迷,直到嬴政迴歸後才逐漸恢復元氣。

  • 18 # 歷史風暴

    在長平之戰中,秦國真的損失非常慘重嗎?

    這個問題要看從哪方面來解讀。單純從長平之戰的損失上來講,確實是非常的慘重。秦軍從一開始爭奪上當,就和趙國名將廉頗進行了數次大戰,雖然說趙軍不是對手,但仍然給秦軍以巨大殺傷。否則的話,秦軍也不可能停止攻擊。

    隨著戰爭的延續,雙方臨陣換將秦軍換上了著名的將領白起,而趙軍換上了趙括,雖然趙括是一個紙上談兵之輩,但率領著趙軍仍然在長平與秦軍大戰46天。

    這46天裡,數十萬趙軍做困獸之鬥,相信也會讓秦軍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否則秦昭王也不可能動員河內郡百姓前往長平助戰。

    秦國和趙國的長平之戰,是兩國的傾國之戰。不論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都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但是秦軍的損失應該不會超過20萬人。因為趙軍直到趙括被射殺後才選擇投降,而不是被秦軍所圍殲,說明趙軍當時的戰鬥力還是非常強的。那麼佔據絕對優勢的秦軍損失肯定少於趙軍。如果趙軍損失三分之一,也就是15萬人,秦軍損失應該不會超過10萬。

    但是,秦軍的損失不可能像白起說的那樣損失過半,更不可能像白起說的那樣,無力向趙國發動攻擊,因為秦軍實力遠強於趙軍,損失又遠小於趙軍。如果戰前秦趙雙方的軍事對比是10:6,那麼戰後雙方的實力對比應該是8:2,可見秦軍並未到傷筋動骨的地步!

    所以在長平之戰後,秦國迅速平定了上黨郡的內亂,同時大軍向趙國挺進,而此時趙國的損失遠比秦國要大,將近50萬的成年男子,讓趙國失去了整整一代人,這正是秦國滅趙的最佳時期。

    可見,從絕對數量上來看,秦國此次作戰的損失可能是自從商鞅變法以來最大的一次,而從相對損失來講,秦國的損失遠比趙國要低。秦國完全有能力再一次發動大戰,擊敗趙國,甚至滅亡趙國。

  • 19 # 使用者94738516596

    長平之戰,作為戰國的轉折點。這場戰役直接導致趙國損失約45萬人。現在的歷史記載中也沒有明確的記載秦國到底損失了多少人。但是現在很多人把邯鄲保衛戰也算在長平之戰之中,很多人都說邯鄲保衛戰也就是長平之戰的延續。確實邯鄲保衛戰也就是長平之戰引發的。秦軍在邯鄲保衛戰的損失要比在長平之戰的損失大的多。

    我們很多事也只能根據別的歷史記載中去去推測去想象。但是也很多歷史記載都記錄了白起當時說了一句秦國軍隊損失約一半。而當時秦軍參加長平之戰的大約有60萬左右。根據白起的說法,那秦國應該是損失約30萬左右。不過根據白起當時對話的情況來說,損失約30萬,可能也包括受傷人員。那麼這樣的話,應該也就對得上,參加長平之戰的趙軍前前後後加起來大概有45萬。但是廉頗前期損失的大概有幾萬人左右,3年對峙下來,趙軍損失至少應該前期有10萬,那麼最後被圍困的趙軍大概有35萬左右。當時白起圍困趙軍35萬整整46天。所以說當時參加長平之戰的秦軍肯定是在趙軍之上的。要圍困35萬趙軍。60萬秦軍應該是最少的。而且被圍困的這46天中,各種歷史也都記載了當時趙括是奮起反抗的也組織了很多次突圍。其實現在很多人都相信當時突圍損失了大概有15萬人左右。最後被白起坑殺的也就20萬左右。那麼在這46天中,趙軍損失了約15萬。因為秦軍是圍困者,所以應該要比趙軍損失的少。

    根據當時的人口來分析趙國大概500萬人左右,秦國大概600萬到700萬左右,應該能動員的人兵力也就在60萬到80萬之間。長平之戰,秦軍損失了大約30萬,但是其中有受傷的,應該在5到10萬左右。加上半年之後,秦軍發起的邯鄲之戰,秦軍一共投入了至少40萬人。在這半年之內受傷的應該肯定會好。其實從之後的邯鄲保衛戰中就可以看出來秦軍當時應該沒有傷筋動骨或者說損失沒有那麼大,加上秦國的底子厚,恢復的速度要遠比趙國快得多。

    其實在長平之戰中,秦軍損失的肯定要比邯鄲保衛戰損失的要少。邯鄲保衛戰被稱為戰國的絞肉機,在邯鄲保衛戰中,秦軍損失的要比長平之戰中損失的大的多。一開始秦昭襄王派王陵領軍20萬,直取趙都邯鄲,由於長平之戰的失敗,加上秦軍佔領上黨之後。一路東進,趙軍再無險可守。所以秦軍很快也很順利的到達了邯鄲城下。但是收到了廉頗的頑強阻抗,一年之內沒有任何進展。第二年不得以秦王再派出10萬援軍,後來命白起起接替王陵,白起拒絕出兵,也導致了一代戰神,就此隕落。之後秦昭襄王派王齕領軍10萬支援王陵,並接替王陵為主帥。秦軍仍不能攻破邯鄲。在範睢的建議下秦王派鄭安平領軍5萬再次支援。那麼在這前前後後加起來秦軍應該有45萬左右。

    之後的結果,瞭解戰國曆史的大家也都知道了。魏楚聯軍從在魏無忌的率領下,從後面出擊。趙軍在廉頗的帶領下,從正面出去,秦軍大敗,一路推退到河西,秦軍損失了大約30萬,邯鄲保衛戰從公元前259年到公元前257年,前後也持續了三年時間。這也是直接導致了秦朝統一天下的時間的推遲,因為這場戰役不僅僅是讓秦軍損失了大約30萬。也把長平之戰的勝利戰果全部吐了出來,之後秦國不得已還上黨,汝南與南韓,劃河東,安陽與魏國,歸太原,皮牢,武安與趙國。也就是這一場戰役,也讓秦昭襄王意識到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為時尚早。

  • 20 # 謝金澎

    長平之戰中,雙方都賭上了國本,秦國雖然在戰神白起的指揮下,取得徹底大勝,但是絕非完勝。

    趙軍在趙雍推行胡服騎射、富國強兵之後,其戰力在七雄之中名列前茅,把趙軍練成了戰國四大鐵軍之一的趙飛騎。南韓上黨郡守將上黨私自獻給趙國時,戰國四大公子的趙勝本非昏聵貪婪之人,其力主接受,不是沒有考慮到在秦國虎口奪食的危險性,而是也評估過,秦趙兩大強鄰,衝突只是時間問題,趁著趙國國勢尚可,優先搶佔上黨戰略高地,地利人和均在自己這邊,早早準備秦趙衝突那一天。

    當時趙國也還是人才濟濟,除了老將廉頗,還有著名戰將、謀士,比如李牧,脫燕入趙的樂毅,由齊入趙的田單,包括平原君趙勝原本也是謀略高手等等。所以趙國以為奪得上黨郡,便得了先手,秦趙國力懸殊不大,秦若真的怒了,秦攻趙守,應可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算計不錯,可惜只算了自己,沒有想到虎狼之秦不是浪得虛名,盡然以傾國之力來賭這口氣,廉頗在上黨一戰,失城失地,這才知道趙飛騎和秦銳士比起來還是有不小的差距,要知道秦軍王牌白起還沒有出手,出來的只是王乾。廉頗自知不敵,趕忙退兵堅守,加固城防,打死不應戰,秦軍也堅持不退,這一對峙就是三年之久。

    後面的故事就不細說了,雖然最後秦國假意和談大肆宣揚,用離間計離間了山東六國關係,沒有形成合縱攻秦,使趙國失去援軍。又用反間計使急於解套的趙王用缺乏戰爭經驗的趙括取代廉頗,改變堅守戰術,自己這邊悄悄推出王牌白起一戰定乾坤,滅掉了趙雍苦苦經營的心血——著名的趙飛騎主力,打殘了趙國。但是,畢竟是兩強對壘,秦國前前後後的傷亡人數應該在三十萬左右!

    秦國在爭奪上黨與廉頗交戰時打的是硬仗,雖然趙軍落敗,但是自己也是殺敵一千自傷八百。長平之戰戰神白起打的是誘敵深入,斷其後路的殲滅戰,但是秦趙總兵力原本懸殊不大,之所以趙軍斷糧後,秦軍還苦圍46天,就在於實在是沒有那麼大的胃口,一口吃不下。

    但是雖然秦軍折損近半,趙國卻是再無對抗秦國的能力了。而且秦軍就算只剩三十萬軍隊,在戰神白起的帶領下還有能力繼續一戰。而且傷亡不等於死亡,大部分只是傷而不是亡,這種慘重代價於秦國來說,完全值得承受。所以長平之戰,在國力、軍力懸殊不大的情況下,打了一場漂亮的圍殲戰,可以載入史冊,成為戰爭經典,不是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的男人適合穿什麼品牌,應該怎樣著裝才顯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