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譚矮人籃球
-
2 # 中國未贏夠
練啞鈴是可以的,啞鈴可以鍛鍊手腕力量。投籃是一個連貫的全身動作,需要接住球員的手腕、小臂、股三頭、肩膀合大腿的力量。
-
3 # 青青的山崗小山村
你光練啞鈴不行。
首先,投籃是上下身力量協呼叫力的過程,你上肢力量太小了肯定不行。
還有,我建議你多舉舉扛鈴,做做俯臥撐?
同時下肢力量也要跟上
籃球這東西
身體和技術同等重要。
其次,提升手腕力量的方法:槓鈴或者啞鈴的彎舉
這個動作難度還是有的,主要鍛鍊前臂等內側肌肉,是提升腕力的首選。
我就是的 臂膀力量不大, 但是手腕力量練的特別大 因而很少有人扳手腕弄的過我 。手腕的力量你只要多投籃多做啞鈴彎舉就好 ,特別是單手投籃, 如果練的好了 手腕可以很靈活的運用力量。 在球場上你想什麼時候投籃都行 ,想在什麼姿勢也沒問題。 我現在的狀態就是沒人能知道我什麼時候出手, 而且很準 ,但這個是要經常參加實戰練出來的 。
-
4 # 程說職技
投籃動作有以下幾個技術環節:持球方法、瞄籃點、協呼叫力、出手角度與速度、球的旋轉、投籃弧線與入籃角。在比賽中,影響投籃命中率的因素很多,例如:體能狀況、投籃技術、投籃時機、心理素質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投籃命中率。在這裡主要從投籃技術動作與投籃效果的內在聯絡的角度分析如何掌握正確的投籃技術動作從而提高投籃的準確性。
一、命中率低的投籃動作普遍存在著以下幾種現象:
1、 瞄籃點控制不好,使球的飛行方向產生左右偏差;
2、 球在空中飛行時不是向後旋轉,而是側旋;
3、 拋弧線不是過高就是過低;
4、 球的飛行距離控制不好;
5、 投籃動作的用力順序概念模糊,導致投籃動作僵硬不協調。
產生以上幾種現象的原因,通常被認為是投籃者對球的熟悉程度差;或是投籃時機不好,出手倉促;或是體能狀態不好和心理素質差造成的。以上幾種分析對於不同的物件和場合是不無道理的。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更主要的是投籃者對投籃時如何正確控制球的出手和用力順序認識有偏差,以及對投出的球所產生的錯誤飛行軌跡的真正原因缺乏正確的具體認識,因而無力進行有指向地、有效地糾正,並對在特殊情況下的投籃缺乏靈活機動的處理是構成低命中率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傳統的投籃技術教學方法在對球的有效控制方面不夠明確和完善。
二、投籃技術動作與效果內在聯絡的分析
在籃球投籃技術動作的教學訓練中可以合理地利用手指、手腕及手臂與投籃效果的關係指導投籃動作的教學訓練;利用行為動作控制和調整效果,使投籃技術動作的教學訓練在短時間內獲得成功。這種教學方法適用於各層次的籃球運動員,對於初學者來說更是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原地單手投籃為例進行闡述。
1、 處理好手指、手腕與投籃的關係
投籃時,持球手五指自然分開,特別是食指和中指分開得要更大一些,這是球出手前手對球發生作用的最後部位,十分重要。以掌根以上部位觸球,增大手對球的接觸面積,另一手扶球。投籃手的食指和中指一定要正對籃圈[而不一定是肘關節正對籃圈,否則動作會十分僵硬],籃球重心的投影點落在兩手指[食指、中指]指根之間,手腕後仰。球出手時,手腕前屈,以指端撥球,最後透過食、中指柔和用力將球投出。應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對球進行有指向地控制和調整。
[1] 投出的球是否繞橫軸向後旋轉。
[2] 投出的球是否有左右方向偏差。
[3] 護球手也是直接影響投籃準確與否的重要因素。
2、 處理好手臂與投籃的關係
初學者在投籃時,通常感到無法控制球的拋物線。在高度上時高時低,在遠度上時遠時近,從而影響了投籃的準確性。許多教師在投籃的教學中,對初學者如何有指向地具體進行投籃動作的調整缺乏足夠和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人們習慣將投籃拋物線分為高、中、低三種,實踐證明中等拋物線是最理想的。弧線高低取決於投籃的出手角度和出手速度,投籃距離和出手高度也與弧線高低有密切聯絡。具體地講是透過作用於球體的手和手臂來實現的,取決於投籃手臂與水平面夠成的夾角大小和手指、手腕和手臂的適度用力。我們可將球飛行的拋物線看成一個合力,可將其分解成垂直向上和水平向前的兩個分力。分別由投籃手臂的上臂和前臂控制,從而有效地解決了對拋物線進行控制難的問題。在投籃時,如果投出的球的拋物線過高,就主動降低上臂的上舉幅度,減小手臂與水平面的夾角;如果投出的球的拋物線過低,則應提高上臂的上舉幅度,加大手臂與水平面的夾角;如果投出的球的飛行距離不夠,則應加大前臂的前伸幅度與速度;如果球的飛行距離過遠,則應減小前臂的前伸幅度與速度。一般來講,6—7米遠距離投籃的出手角度為50°—55°,5米前後的中距離投籃出手角度為70°,中遠距離投籃出手時上臂與身體的垂直線成30°左右夾角,弧線最高點在籃圈水平面上方1.2—2米為宜。但應注意的是,由於投籃者的身高、投籃方法[空心、碰板]、投籃距離、出手速度及其受防守干擾等的不同,投籃弧線不可能是一種模式。應從實戰出發,既熟悉一般規律,又要善於區別情況,相機處理。對於初學者,應在練習中,及時根據上一次所投出球的不同情況和教師的提示,進行有針對性的適時調整,以確保投籃動作的準確和投籃的準確。
3、 重新認識投籃時身體各部分的用力順序
傳統的教學方法認為:投籃時身體各部分用力順序是由下到上。投籃時下肢蹬伸,同時依勢伸腰展腹,抬肘上伸前臂,手腕前屈,以指端撥球,最後透過食指、中指柔和用力將球投出。但是,越來越多的有著豐富經驗的教師認為:對於初學者來說,身體各部分的用力順序應重新加以認識。用力順序應從手指、手腕發力開始,並以前臂、上臂的發力為主,然後才是腰腹和下肢的配合用力。因為初學者對球的熟悉程度低,在投籃時無法精確地支配身體的各個部位對球的出手依次施加作用。對球的正確出手起著主導作用的是手指、手腕和手臂[前臂、上臂],明確地指出手指、手腕和手臂在投籃過程中的用力順序的先導位置,對於初學者能夠更加集中注意力,更加單一具體地完成投籃動作,提高投籃效果。當然,對於在手臂力量差或投籃距離遠的情況下,腰腹和下肢的積極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對投籃的高度、遠度有著十分顯著的補償效能。從這個角度來說,跳投就是這種補償效能的典型代表。因此,初學者在學習投籃過程中,教師應指出用力順序是從手指、手腕開始,手臂的調節發力和腰腹、下肢的積極配合完成投籃動作的。要注意整個投籃動作的連貫、協調、快速,一氣呵成,不能有上下脫節的現象。
三、特殊情況下投籃技術動作的處理
籃球比賽中的情況千變萬化,攻守對抗愈來愈激烈,防守攻擊性和破壞性使進攻很難在無人防守的情況下投籃。因此僅僅依靠一般正常的規範動作來保證高命中率是不大現實的。這需要我們在各種情況下對投籃時的技術動作進行靈活機動的、符合具體情況的、合理有效的調整,以確保投籃的準確。
1、 近距離投籃時。這類投籃距離籃圈較近,對球的拋物線地弧度要求很高,即距離越近弧度越高。此時投籃應著重注意手腕的充分後仰,適當控制前臂的前伸幅度和速度。
2、 遠距離或超遠距離投籃時。這類投籃距離籃圈較遠,通常在三分線外或更遠的距離進行投籃。此時投籃除要控制前臂的上舉幅度和速度外,對前臂的動作擺幅和擺速應有最大限度地發揮,同時下肢積極配合。
3、 投籃遭遇阻擊或封蓋時。這類投籃主要是使球避開或超越對手的阻擋。如果是近距離投籃被封蓋時,應加大上臂的上舉幅度、速度和手腕的前屈、手指撥指用力,減小前臂的動作。如果是遠距離投籃被封蓋,則要求加大投籃動作的力量,提高球的出手速度,並著重注意下肢、腰腹的積極配合,做到上下動作協調,連貫一致,這是完成遠距離投籃的關鍵。
在比賽中,投籃時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運動員處理球的方法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手指、手腕力量強的運動員,在投籃時一般只需要靠手指、手腕的屈腕撥指動作來完成動作,而上臂和前臂的動作僅僅是整個投籃動作中的配合動作,並不需要特別要求某一部分[前臂、上臂、腰腹、下肢等]的著重用力,也完全能夠達到較好的投籃效果。
四、 結論
1、 在籃球投籃教學訓練中,明確指出投籃動作中的某一區域性動作對投籃效果的影響,是運動員[尤其是初學者]學習掌握準確投籃動作方法的一條捷徑。
2、 處理好投籃動作與投籃效果的關係,對於運動員在訓練以及比賽中提高投籃的準確性,進行有指向地、有目的地動作調整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3、 提出投籃動作與投籃效果的關係,可為投籃教學訓練方法提供一種新的嘗試,可適用於各層次運動員的投籃教學訓練與比賽。
4、 在訓練中,注意加強手指、手腕、手臂的力量訓練,提高整個投籃動作的協調性
回覆列表
可以的,看你怎麼練,啞鈴只能是一個輔助工具,你還得借用其他的訓練工具,比如彈力帶等。訓練的時候最好借用啞鈴來提高核心力量,比如雙手持啞鈴單腳蹲起,這個對核心力量以及平衡能力要求都比較高,不過最好的練對抗的方法還是得訓練與實戰相結合,在訓練中增加人為對抗效果更真實有效。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