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涯讀涯史
-
2 # 森林王子1991
不是軍隊多少問題。
首先,戰爭是實力的較量,當時朝廷剛剛穩定,但金軍南下導致戰亂和農民起義的內亂,對南宋破壞極大,南宋朝廷收入的絕大部份都給了各路大軍,但還是不夠軍隊開支。再擴大軍隊就更無法支撐。當時各大軍隊不足部分就駐地區自行收入,一旦時間久了很易形成軍閥,如唐代或後來明代。因此趙構和談後立刻收歸各大軍隊兵權歸朝廷。
其次,雙方多次交戰,基本戰線在江淮一線,金兵南下則不習水戰會敗,宋軍北上進入平原也是失敗。這是當時雙方能力的平衡。
另外,要北伐恢復舊地,應該有耐心,先鞏固國內,積蓄實力,做好準備和方案,等待金國內亂或形勢有利於己,可一鼓而成功。而史上南宋北伐或者準備不足或者判斷失誤而意氣用事,可嘆。
-
3 # 設身處地看問題
南宋缺少的是錢糧,打仗打的是錢糧,軍隊只是一方面。南宋年收入1000萬兩左右,用於抗金的岳飛等軍隊支出已經700萬以上,入不敷出。因為抗金有沉重的賦稅,農民不堪重負,導致鐘相楊么起義,內患很大,外面自然有金,南宋如不休養生息,強行戰爭繼續進行,南宋很可能滅國。
-
4 # 飄蕩在太平洋上的心
就岳飛能否北伐成功這個話題,看法如下:拋開宋史,先簡單歷數下歷史上的主要的歷次北伐;1.(東晉初年)東晉將領祖逖北伐,最早的北伐,因此漢人第一次失去北方。在取得開始的成功後,被後方朝廷掣肘而失敗,有些類似岳飛北伐。2.(東晉中年)東晉將領恆溫北伐,取得一些成就,但朝廷北伐意願不強烈,所佔之地後來又失去(因為皆為難守之地,無險要),但北方百姓對北伐軍比較支援。3.(東晉末年)東晉將領劉裕北伐,取得極大成就,關中之地恢復,但由於劉裕為奪權,主動放棄了北伐成果。此時北伐北方百姓也是支援北伐軍。4.(南北朝)宋文帝劉義隆北伐,春夏取得一些地方(非險要),秋冬天就失去,屬於拉鋸戰。北方百姓的支援不明顯5.(南北朝)梁朝將領陳慶之北伐,攻佔了洛陽,但佔據不就又失去,所佔之地非險要,而且後期朝廷支援不夠。北方百姓的支援不明顯6.(南宋初年)南宋將領岳飛北伐,取得較大成就,但所佔之地非險要,旋即失去,朝廷掣肘,但北方百姓支援明顯。7.(南宋初中年)南宋將領張俊北伐,取得初步勝利,但後遇到挫折,朝廷便不再支援北伐,北方百姓支援北伐。8.(南宋中年)南宋將領韓侂冑北伐,失敗,朝廷不支援。9.(明朝初年)明朝皇帝朱元璋北伐,最成功的一次北伐,獲得燕山恆山一帶險要,關中之地也得恢復。北方百姓支援北伐。10.(太平天國)太平軍將領林鳳翔、李開芳部北伐,長驅直入,但未成功,後援不足(視為後方支援不夠),也未獲得北方百姓支援。11.(民國初年)一系列北伐,不算成功,未獲北方百姓支援。從上面的統計來看,影響北伐成果的幾個因素:1.北伐者的身份2.北方百姓的支援3.北伐的戰略正確度以上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北伐就是悲劇。1.首先北伐者的身份決定了後方或者南方的支援程度,沒有後方的支援,縱使你再強,也是無米之炊。因為北伐需要錢糧人馬。從上面列舉的11次歷史北伐看,凡是以將領身份的北伐,在開始雖能獲得後方支援,但最後都會失去後方支援或者甚至被後方掣肘,這是因為北伐的成功會帶來對後方當政者的政治威脅。這種擔心並非全無道理,至少在第3次的北伐,這種擔心變成了現實。2.再者就是北方百姓的支援,這實際上也反映了北方統治的基礎是否牢固。當北方統治好時,北人認可北方政府時,北伐很難取得成就上面列舉的取得成就的北伐1,2,3,6,7,9中北方基本都是非漢族統治,所以北人對北方政府的認可度並不高。而在剩下的4,5,10上,南北朝北方政府在民族融合上取得的成就(北魏主動漢化,滿清的滿漢一家),以及使得北人對北方政權獲得認可,所以對北伐並不感冒。11則完全是內戰。因此這幾個連獲得多大成就都不能算。3.最後就是北伐戰略的制定,北伐的成功與對中國地理山河形式的清晰認識有大關係。在漢族核心區,要北伐的南方政權一般保有東南江浙,中南的湖南湖北,有些還有四川。北伐的目標主要有西北的關中地區,中北的山西,河北,以及東面的山東。其中中原的河南也一般為北方所有。從地理上看,關中和中原聯絡緊密(透過潼關至洛陽一線),因此如果不保中原,即便得關中最後也會失去控制,或被北方奪回,或者關中自立。3就是這種情況。然而,要保有中原很困難,因為中原不易守,全是非險要之地2,4,5,6,皆如此。因為中原平原利於北方騎兵,即便短時間奪得,又因無險要防線過長,最終會失去。所以中原可奪不可守。要保持對中原的擁有,就必須把前線推進到燕山恆山一線,只有這裡才有對北方可守的天險。因此必須要佔據北京佔據北京的時候,需要考慮關中東出洛陽,或者山西從太行八徑,或者山東西出對北伐軍進行攔截。所以必須要解決這些威脅。唯一成功的一次北伐中朱元璋採取了堵住關中,山西的援助,佔領了山東,因此輕鬆拿下北京,獲得天險,爾後再佔領山西和關中。說到這裡,想起了諸葛亮,他的戰略是獲得涼州支援佔領關中,以關中之地而奪天下(秦朝這麼幹的),戰略上應該也是問題不大的。所以說北伐若不以佔領北京為目的一般都不能成功。現在我們看下岳飛的北伐,1.從其身份來說,以武將什麼北伐,獲得了極高的名望。樓主推薦文中有:“河北忠義四十餘萬,皆以嶽字號旗幟。願公早渡河!”,可見岳飛的名望有多高這可能很容易讓南宋朝廷想到劉裕。所以岳飛得不到後方支援,以前也曾嘆息岳飛若不理會所謂十二道金牌會如何,那麼岳飛軍的後勤,沒有朝廷的支援怎麼解決?以戰養戰一般是以侵略為目的的,在北伐上如此恐怕是不行的。因此岳飛的身份決定了北伐先天不足。2.北方百姓的支援,這個應該是毫無問題的。3.北伐的戰略正確度,從樓主所推文章來看,岳飛要直搗黃龍,不管黃龍是北京還是吉林某地,看來至少在戰略正確度上,應該也是沒有問題的。至於傳說中的農耕民族被遊牧民族所壓制是歷史必然,這個觀點我就呵呵了,當然要討論這個,是另一個帖子的事情了。綜上所述如果岳飛沒有干擾(即後方完全支援),在朱仙鎮,不需要增兵,岳飛也可以北伐收復中原甚至關中地區。
-
5 # 忻火相傳
國家沒有血性,多少軍隊也枉然。當時金國擁有長江以北大片國土,經濟軍事實力遠超南宋,南宋不被金國消滅就已不錯了,根本沒有可能打敗金國。南宋初期正是金國興盛時候,不可能收復故土。
回覆列表
談起岳飛,我們總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覺。為什麼宋高宗趙構會被奸臣秦檜矇蔽,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為什麼要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岳飛,致使趕走金兵、收復中原的抗金大業功虧一簣。然而我們並沒有去思考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岳飛究竟能不能獨自承擔起收復中原的重任,岳家軍有沒有足夠的兵力來打敗金國?
後人沒有思考這個問題,但身處歷史旋渦之中,肩負重擔的岳飛對此卻有著清醒的認識。紹興四年(1134年)六月,岳飛在《畫守襄陽等郡札子》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陛下淵謀遠略,非臣所知,以臣自料,如及此時,以精兵二十萬,直搗中原,恢復故疆,民心效順,誠易為力,此則國家長久之策也...六州之屯,且以正兵六萬為固守之計,就撥江西、湖南糧解,朝廷支降券錢為一年支遣,候營田就緒,軍儲既成,則朝廷無饋餉之憂,進攻退守皆兼利也。
經過敵我力量的對比,岳飛估計,打敗金兵,收復北宋故土,需用精兵20萬。固守六州,則需要精兵6萬。那當時岳家軍有多少軍事力量呢?
綜合各種材料來看,岳家軍兵力發展過程大概是這樣的:建炎二三年間(1128年)岳家軍僅有二千人,紹興二年(1132年)增為12000人,三年(1133年)三月為24000人,至紹興十年、十一年時,大抵為6萬人。照岳飛的估算,這6萬兵力,守土沒有問題,恢復故國則遠遠不夠!
為此,自紹興四年起,岳飛就一直努力去擴充隊伍,特別是招納得力的將領。如牛皋、董先就是他設法招納過來的,而牛和董的上司,一個更能幹的將領李橫,曾獨力打下東京,最後又因眾寡不敵而不得不南撤,嶽吃聞訊趕去招納,可惜晚了一步,沒有趕上。
紹興七年(1137年),岳飛迎來擴軍的最好一次機會,劉光世被朝廷免職。岳飛立即要求將其5萬多人馬歸到自己部下。宋高宗最初是同意的,但是和岳飛談了一次話後,又收回了成命。對話如下:
上曰:“飛頃入對,請由商、虢取關陝,欲並統淮甸之兵而行。朕問:何時可畢?對曰:期以三年。”朕諭飛:“駐蹕於此,以淮甸為遮蔽,若輟淮甸之兵,便能定中原,聯亦何惜,只恐中原未復,而淮甸失守,則行朝未得奠枕而臥也。”飛無以對。
客觀的說,岳飛的計劃是合理而穩妥的,他並沒有像袁崇煥一樣胡亂吹牛,而是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用三年時間奪取關陝的計劃,而非走收復北宋全部疆土。因為就兵力而言,岳家軍雖然增加到了十一、二萬人數,但仍然未達到20萬之數,能收復關陝就不錯了。
但宋高宗害怕了,退縮了,他擔心將這五萬兵力交給岳飛,在收復關陝期間,萬一金兵自淮而下,缺少了這5萬兵力的防守,紹興小朝廷的安全將受到威脅。想到七年前為躲避金兵而下海逃跑的狼狽經歷,他決定不再把劉軍家交給岳飛。
當然宋高宗改變主意可能有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把劉家軍交給岳飛,岳家軍的實力將大大增強,萬一失去控制怎麼辦,這也是宋高宗不願看到的局面。總之岳飛失去了擴軍的最好機會,岳家軍人數以後一直控制在6萬人左右,憑這點兵力,不可能打敗金國,收復中原,岳飛的悲劇命運也就此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