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的第九行
-
2 # 陳永金
朝辭白帝在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二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己過萬重山。怎麼解譯?這首七絕通給易懂,明白如話沒什麼好解,整首詩不就是說船快嗎。這是一種誇張手法,事實並非如此,船是一種交通工具,沿途有上客下客,不可能你李白一個人包了。官船就不同了,不與民共享比民船快得多了。字裡行間明擺著沒藏什麼東西,就二個字船快。
-
3 # 漢府古文化
《早發白帝城》,艱難歲月後的豪情和歡悅。
李白,在常規的認知裡,總覺得他是那個自帶神仙光芒的人。
高力士脫靴,美人呵筆,皇帝親手調羹,就這,還“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子酒中仙”。
凡人做夢都不敢想的榮耀,在他眼裡一文不值,又拽又炫酷。讀他的詩,總覺得我輩俗不可耐。
可是,李白的一生並不像他的詩那樣充滿了浪漫色彩,而是經歷坎坷,起起伏伏。
李白24歲時離開家,開始四處遊歷,並一直在為進入仕途而奔波,可直到42歲才在賀知章與玉真公主的引薦下,唐玄宗召令他為供奉翰林(就是陪皇帝開心解悶的御用文人)。
可是,這個職位讓李白覺得十分厭倦,於是他天天醉酒放歌,心也不在工作上,不久寫了封辭職信;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攜家人南下避難,隱居廬山。
本來在廬山隱居的李白,在57歲的時候懷揣著輔助賢王平定叛亂的美好夢想下山投奔永王。結果永王已平亂為名,實則造反,李白也因此被流放夜郎。
可李白畢竟是李白,流放路上,他憑藉詩名,到處交朋友,寫一首詩,就換一口酒,在陰悶的流放途中找到了點詩意與安慰。
慢慢地,在他快到夜郎時,忽然收到赦免訊息,他按捺不住喜悅,於是寫了一首流傳甚廣名篇《早發白帝城》。這首詩寫的是從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內的行程情況,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輕快。李白以58歲的年齡,被流放夜郎,拋妻別子,走向長途,忽然遇赦,得以歸家,心裡自然十分高興。
不同於普通的記遊詩、山水詩,這首詩借江水浩蕩湍急、舟行輕快倏忽以抒發詩人遇赦後歡快心情的抒情詩。
首句“彩雲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蓄勢。同時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暝轉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第二句描寫舟行迅速。“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極力形容船行之快,簡練有力,平仄相間,聲調抑揚,富有詩意。
這裡,巧妙的地方在於那個“還”字上。“還”,歸來的意思。它不僅表現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而“還”字卻親切得如同回鄉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細細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非常神妙。從奉節到江陵,中間要經過長江三峽,兩岸連山疊嶂,“常有高猿長嘯”,特別容易引起羈旅之人的傷感。詩人說“啼不住”,是因為他乘坐飛快的輕舟行駛在長江上,耳聽兩岸的猿啼聲,又看見兩旁的山影,猿啼聲不止一處,山影也不止一處,由於舟行人速,使得啼聲和山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
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感到十分暢快和興奮。瞬息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
這最後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驗的總結,因物興感,精妙無倫。全詩給人一種鋒稜挺拔、空靈飛動之感。
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過艱難歲月之後突然迸發的一種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歡悅。快船快意,留下了廣闊的想象餘地。為了表達暢快的心情,詩人還特意用上平“刪”韻的“間”“還”“山”來作韻腳,使全詩顯得格外悠揚、輕快,回味悠長。
-
4 # 湘潭市運動健康促進會
這首詩的寫作年代已不可確考。一般有二種說法。一說認為作於李白初次出蜀仗劍東遊之際,表現了青年詩人意氣風發的豪邁氣概。一說認為作於李白晚年。唐肅宗乾元二年 (759)春,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璘部隊,獲罪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貶地。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驚喜交加,旋即放舟東下江陵,因作此詩,表現了當時極其欣喜歡快的的心情。按此詩題一作“下江陵”,第二句又用“還”字,說明他不是初到江陵。所以,第二說似更為合理一些。
此詩的詩意極其明白曉暢。白帝城在今四川奉節縣東,江陵即今湖北江陵。詩人說,早晨告別了白帝城,順流東下,舟行迅捷,江陵千里之遙一日便到達了。當兩岸猿聲不絕於耳之際,詩人乘著一葉扁舟已飛快地穿越了萬重山峰。這裡,時間、地點、行程以及路途所見所聞,率皆如實寫來,脈絡分明。甚至,人們指出了它是完全取材於酈道元的《水經注》。《水經注·江水》 曰:“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在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屢引悽異,容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兩相比照,可以看出李詩寫從白帝到江陵舟行的迅捷、寫兩岸猿聲,確實從酈《注》脫胎而來。但很顯然,酈《注》完全是寫實,只是客觀描寫三峽該段的山情水態,主體精神隱而不見。
而李白,則將千里江山囊括於胸中,以強烈的主觀激情駕馭天地萬物,使之一一就列於自己筆端。千里江流水湧湍急,兩岸高山重巒疊嶂,彷彿皆因詩人的一腔豪情而設,順著筆底絡繹奔騰出來。首句妙在“彩雲間”三字。它雖似尋常之筆,漫不經心,卻頗富意蘊。它極寫白帝城之高聳入雲,暗示出白帝與江陵之間的勢差,不只在於遠近有千里之遙,還在於高低有天壤之別。這樣寫來,首先便為“千里江陵一日還”巧妙地墊上了一筆,使人不難想象,“一日還”的江中小舟,絕不是輕波盪槳,優悠自在,而是從高到下,由遠及近,駕著滾滾波濤,彷彿從彩雲中間俯衝下來,箭也似地彈射出去的。由此體悟,頓感“一日還”極富彈性與內蘊,給人以充分的想象餘地。而且,“彩雲間”云云,筆法帶有誇張,已委婉地渲染出詩人“下江陵”的愉快心情,很容易使人聯想起杜甫“春水船如天上坐”的詩句。彷彿詩人不是從塵世來,而是從雲中步入人間,宛如神仙下凡一般。所以,首聯雖似簡單交代時間、地點和行程,實已醞釀出一股難以抑制的氣勢,散發出一腔激越騰蕩的豪情,令人頓生企羨響往、心曠神怡之感。接著二句,則仍順此筆意,透過寫行程,進一步將“下江陵”的輕快愉悅之情盡情抒寫出來。這裡,詩人抓住時空的對立統一,咫尺之間,舒捲出萬里雲天。“兩岸猿聲啼不住”,極言時間短暫,倏忽一瞬間;“輕舟已過萬重山”,則又極言空間廣闊。
時的短暫與空的渺遠形成對立,詩人透過“輕舟”,輕輕一點,便在極短的時間範圍內,表現出了極大的空間範圍,使它們高度地統一起來。這裡,“輕舟”是連繫時空的導索,一個“過”,輕跳灑脫,咫尺千里,表現出了極富輕靈空闊意蘊的渺遠詩境。這兩句詩,還可使人在大小對比、動靜交錯之中,感受到詩境的博大與輕靈。兩岸峽谷,刀劈斧削,巉巖嶙峋;萬重山巒,連綿起伏,杳無邊際——此皆言其大者靜者;而一葉扁舟,凌波江上,倏忽跳蕩,一瀉千里——此又言其小者、動者。大與小的對比映襯,開拓了詩的廣度與深度,顯得堂廡特大,境界宏遠;動與境的迭加交錯,又點活了全詩的境界,使之呈現出精神飛越、逸氣靈動的風貌,極富清靈秀逸之趣。所以我們說,蜀地的奇山奇水,一入詩人胸襟,經過妙筆點染,便覺靈氣奔溢,雄峻挺拔,“驚風雨而泣鬼神”(楊慎 《升庵詩話》 評此詩語》。
詩寫山水,不求形似,重在傳神。寥寥幾筆,便把詩人的輕快心情充分表現出來。寓精神內蘊于山川形貌,可謂形神皆備,臻於佳境。清人沈德潛稱讚此詩 “寫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唐詩別裁集》),堪稱的評。
-
5 # 獨孤雲生
答:《早發白帝城》是李白流放途中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答:此詩寫作情形具體不可考,根據相關資料。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黔滇夜郎,取道四川趕赴被貶謫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唐肅宗赦免的訊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白帝下江陵”。
詩的第一句形容白帝城美妙風景,體現李白當時心境。第二句形容順流而下的暢快,也是李白當時心境體現。第三句,似暗示把他捲入永王案的人失敗了。第四句也隱含李白自己早有把握能度過危難。
-
6 # 曹宗國
《早發白帝城》是一首七言絕句
讀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看一葉輕舟從白帝彩雲裡飄然而下,劃過萬重峽山,那情景確實神采飛揚。然而細細想來,李白放飛的這葉輕舟其實並不超逸。它載著詩人的天性、載著自由的渴望,卻載不動一代天才命運的悲情。
李白的輕舟,曾經是押解他流放夜郎的沉舸。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具天質的詩人,22歲時正是經由三峽“辭親遠遊”,希圖實現“輔弼天下”的雄心壯志的。而三十三年後,李白不僅沒有成就任何功名,反而成了“世人皆欲殺”的罪犯,被鐵鎖枷身押解白帝城下。今天縱然是遇赦放舟東下,又豈能釋放他命運悲劇的沉重?
李白的輕舟,其實是一個古代士子的夢魘。李白出峽之後,一直在尋求建樹功名的機會卻懷才不遇。直到16年以後,他才被一個姓吳的道士舉薦進京,可是不到三年就被逐出了長安。詩人的天才只能附麗貴妃的霓裳羽衣,士子的功名意識受到政治勾當的卑鄙捉弄,李白因此悲憤交織、醉入江湖。
李白的輕舟,不過是一杯飲恨人生的詩酒。詩人的天性與世俗功名之道居然是如此水火不容,不僅造成了李白屢遭打擊迫害,更使他陷入內心矛盾的煎熬。李白蕩跡江湖,放浪形骸,借酒澆愁,佯狂發憤。“安得摧眉折腰事權貴”?為什麼仕途兇險如蜀道,為什麼報國無門難於上青天?天下多歧路,前程今安在?他“拔劍四顧心茫然”。他縱情詩酒、求仙問道,那隻不過是傍徨中的神志恍惚。李白這一時期的詩作成,其實很多是他精神痛苦的長嘯和人格分裂的呻吟。他說這是抽刀難斷醉酒難消的“萬古愁”,他大叫:“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李白的輕舟,也像是一出捉弄命運的魔咒。萬古愁緒始終沒有在李白身上消停,而命運更給他最後一擊。就在他56歲那年,皇朝的腐敗終於招致安史之亂,永王李凌奉命平亂,李白聞訊擲杯拔劍,激情重燃,披頭散髮下山應聘為幕府。豈知叛亂未平,內鬥先起,搶先做了皇帝的李亨認定李凌要爭奪帝位,發兵征討。李凌很快就兵敗被殺,李白也牽連被捕入獄。當時皇帝朝議,滿朝文武大臣居然都叫嚷要殺掉李白來顯示自己的忠誠。於是一夢之間,李白竟然莫名其妙地成了皇朝不可饒恕的罪人!
李白的輕舟,儼然是一縷千古難銷的冤恨。當李白來到白帝城下的時候,江岸上的人們看見這蓬首垢面的老犯人被牽過上岸的跳板,誰也認不出這位大名鼎鼎的詩人。碰巧他在潯陽大牢裡關到秋天的時候,一位素來仰慕李白詩名的將軍率兵路過這裡,將他保釋出來,李白更由此再生感恩之心,居然不顧年屆六旬,又自告奮勇隨軍平亂,但沒走多遠就在安徽宿松病倒了。儘管如此,朝廷卻並沒有因此而饒恕他的罪過,而是依然將他流放。
而最令人惆悵的是,李白的輕舟,居然捎帶著那麼多幻想和天真。
“五彩雲間雀,飛鳴天上來。”當皇帝的赦令傳到白帝城下時,剛剛被開啟枷鎖的李白居然這樣興高彩烈地歌頌。他以為終於得到皇朝的寬恕,有機會贖罪報國了。他滿以為禁錮之身終於解脫,而解脫的輕鬆和自由的渴望又使他簡直要起舞飛翔,飛到詩意棲息之地。然而,殘酷的現實證明這只不過是他天真的幻想。
可憐李白卻一直耽於這樣的幻想。在生命的最後三年裡,他依然“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直到病死的前一年,李白還掙扎著高叫“豈惜戰鬥死”,參加太尉李光弼率領的平亂軍隊,又一次病倒折回。他並沒有因此而得到朝廷的任何安撫,也沒有受到地方的絲毫敬重。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其實,李白的輕舟之所以這樣神采飛揚,是因為它並非飄在人間。人世間沒有一個真正詩人的歸宿,白帝彩雲裡沒有他的希望,江陵漁火又何曾是他的回還之鄉?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的輕舟之所以這樣令人神往,是因為舟載的不是塵世間的李白,而是他超凡脫俗的詩魂。只有兩岸的猿聲反倒真真切切,揮之不去,是永遠也啼不住的。
李白的輕舟,就這樣飄過我的思緒,飄在歷史的悲情中,飄在我們的文化記憶裡。
-
7 # 山水主人1
此詩寫於流放途中遇赦,哀樂相襯、抑揚互證,似寫山水之景之情,實寫出流放之苦、遇赦之喜。被稱為“驚天地泣鬼神”之作。
-
8 # 潮打的空城
只能說《早發白帝城》是據說是李白在流放途中所創作出來的一首詩,還有一種說法是李白年輕時候所寫。我本人比較偏向於第一種說法。這是一首七言絕句,我們就按照流放的說法來進行解讀。
《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要說起這首詩,就不得不提唐朝有名的大將郭子儀。李白與郭子儀算得上是鐵哥們兒了。鐵到什麼程度?當時有一句話“一代威名邁光弼,千秋知己李青蓮”,由此可見一斑。
當初郭子儀還沒有成大業的時候官職尚小,被別人栽贓陷害,而李白當時已經是名動天下的大文豪了。李白向皇帝求情救下了郭子儀。後來郭子儀成為了大將軍,為唐朝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安史之亂爆發,李白估計是年紀太大,老糊塗了,竟然跟隨了永王李璘造反。後來李璘兵敗,李白也被捕。皇帝大怒,想要殺死李白,郭子儀求情道:“要殺李白,先殺我。”因為郭子儀平叛戰亂有功,皇帝才免了李白死罪,改為流放。當李白流放到了白帝城時,趕上皇帝大赦天下,年近六旬的李白重獲自由,他激動的告別白帝城,順流而下,前往江陵,並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
解讀如果這首詩的背景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這首詩就可以解讀為李白重獲自由之後的興奮和對未來重拾信心。
首句朝辭二字就體現出來了李白當時的興奮之情,自己能夠重獲自由,便早早的離開,可見其心情按耐不住。而“一日還”不僅是寫水流的湍急,更是李白心情愉悅的寫照。在前一秒,自己還之是一個流放之人 ,為自己的人生髮愁,突然間自己重獲自由 ,這就像一個溺水的人抓住了稻草,身處黑暗的人看到了曙光,怎麼能不激動?重拾對未來信心的李白心情無比幸福,踏上了新的征程。“輕舟已過萬重山”,他人生中最大的一座山已經過去了。
總結:這首七言絕句不僅僅是寫景,更是李白重獲自由的興奮和重拾信心的寫照。 -
9 # 石徑斜
公元755年,爆發了 “安史之亂”。在這次戰亂中,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在逃亡途中把皇位傳給了兒子李亨即後來的唐肅宗。不久唐肅宗的弟弟永王李粼也起兵東下,想和唐肅宗爭奪帝位,兵敗被殺。李白曾經參加過永王的幕府,因此受到了牽連,被加上“附逆”之罪被判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次年西行至巫山時遇到唐肅宗宣佈大赦,他像出籠的鳥兒一樣,立即從白帝城乘舟返回江陵,在途中寫了這首詩來抒發自己遇赦後無比歡快的心情
首句“朝辭白帝彩雲間”首先點名時間是早上,“彩雲間”三字不但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而且也寫出了詩人興奮的心情。雲開霧散,朝霞滿天,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詩人一掃被流放的陰霾,全身無比輕鬆,像出籠的鳥兒一樣,順流而下,返回江陵。
第二句“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的詩善於誇張,我們熟悉的“白髮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都是誇張,同樣的這一句也是用誇張的手法來表示船行的飛速。這裡的“千里”並非真得就是“一千里”,“一日”也並非就是“一日”。詩人只是用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來表現出詩人心底的無比痛快和喜悅。
第三、四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倆句讀來更是讓人拍案叫絕。三峽地區自古以來景色壯麗,多姿多彩,兩岸重巒疊嶂,水流洶湧奔騰。遍遊祖國名山大川的李白在這裡沒有去描寫三峽的壯麗,而是僅僅抓住了兩岸此起彼伏的猿啼聲,重重疊疊的山影來襯托自己乘坐的小船飛快地行駛,以此來表達自己心中的喜悅和暢快。讓讀者彷彿感覺他乘坐的小船正如離弦之箭,順流而下。
全詩給人一種豪爽挺拔、空靈飛動之感。洋溢著詩人經過艱難歲月之後,內心迸發出的豪情和歡悅。全詩格調悠揚、輕快,讀來令人回味悠長。
-
10 # 崇陽37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一、此詩是李白經歷苦難放飛生命的華章。
對於李白的五七言絕句,歷代詩評家不知說過多少讚美的話。所謂“神品”“絕唱”,沒有比這個更高的評價了。但它之所以成為“神品”“絕唱”的原因,不少詩評家說得玄之又玄。象什麼“天才縱逸,軼蕩人群”(高秉《《唐詩品彙》)“心得而會之,口不得而言之。”(屈紹隆《粵遊雜詠序》)等等。
世界上哪有天上掉下來的天才?全不知作為詩仙的李白寫詩之苦與人生之苦。
我們先來看李白的刻苦用功。許多人看見李白一生大部分時間在漫遊中度過,而又好擊劍、飲酒、揮霍、求仙,總以為他決不是一個苦學的人,往往忽略了一個關於李白的極普通的故事。那就是《潛確類書》裡說的,李白少年時碰見一個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搗米用的杵。他問她在幹什麼。她答:拿它磨一根針。李白大受感動,回去馬上拿起書本。這個故事出在李白身上,當然不是偶然的。它正好說明李白曾經在學問上下過艱苦的功夫。
我們再來看李白的人生之苦。“安史之亂”初期,李白參加永王璘的軍事行動,永王璘失敗後,他被扣上“附逆”的罪名,初被囚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市),後來又被流放到夜郎(今貴洲東部)。囚放流浪,讓詩人經受多少悽苦?
乾元二年(公元七五八年),肅宗宣佈大赦,李白在赦免之列。訊息傳來時,李白正在巫山附近的白帝城。我們不妨設想一下李白當時的心情:他帶著刑徒的身分,一步步走向荒僻的遠處,加上滿懷枉屈,無從申說,心情壞到了極點。想不到一聲大赦,恢復了自由。
此時,艱苦用功得來的詩詞學問與運途多舛的人生,促成了詩人生命的放飛啊!於是,便有了《早發白帝城》
二、此詩是熠熠生輝的經典之作
此詩的意思是明白易懂的。長江的滔滔流水,似乎懂得詩人重獲自由的心情,歡快地承載著一葉扁舟,比箭還快。白帝城剛才還站在雲端一一因為城是建在山頂的一一一眨眼就脫出視野之外,只見兩岸青山一排一排飛快後退,山上猿聲此起彼落,宛如為詩人東歸而列隊歡送。詩人想起從前所說: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這回卻真是親歷其境。
整首絕句,純樸自然,語言生動,想象奇妙,摒棄了當時文人詩中最容易犯的毛病一一雕鏤字句,搬弄書本,炫耀學問,故作艱深曲折和顯出一副很有知識的神氣。它是那麼渾然天成,精光閃爍,言淺意深,語短情長,句盡而意不盡。
我們試拿輕快的情調來吟誦一下吧!詩人此際之情,江行此時之景,不多不少,二十八個字中,正好圓滿說盡。真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天然渾成,一個字挪動不得,高度概括了長江在山峽中的特有氣勢和人們的親切感受。
三、此詩是啟迪心靈的傑作
此詩,千百年來,是流傳度,影響度,引用度最廣、最深、最多的一首詩。之所以如此,是此詩具備了良好的寓意,使人獲意匪淺,開啟心智。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規律,增加了人們樹立遠大目標,藐視困難,不被困難所嚇倒的英雄氣概。這種絕句,也因此而成了名言、警句。
-
11 # 徐徐升起438
《穿越解讀》
動車朝發白帝城,
沿途盡興看風景。
老李吟詩才三句
廣播終點到江陵。
回覆列表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是唐詩中一首寫景的名篇。唐肅宗乾元二年春,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全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之遙,舟行之疾;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全詩鋒稜挺拔,似江水一瀉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遠。無怪乎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矣!” 這是人們普遍對這首詩的評價,即這首詩就是單純的寫景詩。千百年來人們的觀點似乎不曾改變過。誠然,這首詩是寫景的沒錯。問題是我認為,這裡詩人不單單是寫景。
為什麼呢?暫且放過這個問題,先來解答這樣一個疑問,我們大家都讀過酈道元的《三峽》這篇文章。文章中酈道元對自己瞭解的三峽有著這樣的描寫:“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可以看到三峽兩岸確實是山山相連,何止萬重。酈道元還寫道“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其水急舟疾的確如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二句所寫。這裡詩人和酈道元寫的是何其的相似,唯一區別的是詩人頭頂的天空是彩雲繚繞,而不是遮天蔽日。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呢?我們後面會談到的。酈道元是早於李白時代的人物,他的這篇文章我想李白定是讀過的。《三峽》中還有兩句流傳千古的名句“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有人懷疑詩人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似乎有抄襲酈道元的嫌疑。他們懷疑行舟途中是否聽的到猿啼。我認為則不然,因為酈道元寫的明明白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而詩人李白也寫得清清楚楚“朝辭白帝彩雲間”這是符合晴初的條件的。但毋庸置疑的是二者的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是酈道元的《三峽》是單純的寫景,而李白在這裡也是單純的寫景嗎?探其究竟,我們還得從這首詩談起。第一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前面說過,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趕赴貶地,行至白帝城忽聞赦書,驚喜交加,旋即放舟東下江陵。李白正是懷著這樣的心情寫下了這首不朽的名篇。這裡的宣告一下,這裡得赦免不是特赦,而是當時的肅宗皇帝大赦天下,李白既是唐人,當在赦免之列。即便是如此,李白的心情也是萬分的激動的,這時的李白雖然以至人生的暮年,但詩人所表現出的豁達使我們望塵莫及的。首句“彩雲間”不僅是寫白帝城霞光四射,而是借這種從晦冥轉為光明的氣象,所表達詩人對處境轉危為安的欣喜以及對生命曙光重現的興奮。第二句的“千里江陵一日還”。大家知道,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而詩人為何會有那種歸家的親切呢?還得從李白流放夜郎說起。李白因永王璘案鋃鐺入獄,後經親友多方奔走才得出獄,但還是流放夜郎,夜郎本是西南夷中較大的一個部族,或稱南夷。他們居住在今天的貴州西部、北部、雲南東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這正是李白的流放之地,而李白當時已經是五十八歲的垂暮之人了,此次流放,其結果可想而知。這裡詩人是借“千里江陵”的水流險急來告訴我們當時自己所處的險境,“一日還”既暗示詩人遇赦放還之事。所以這裡的“還”所體現的便是詩人對生命的親切,對未來的希望。第三句“兩岸猿聲啼不住”。眾所周知,李白詩才名揚天下,並且得到 當時的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 玄宗對李白的詩賦也是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 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 “以七寶床賜食於前, 親手調羹” 並令李白供奉翰林, 陪侍皇帝左右。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 同僚不勝豔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於是流言四起。所以李白不久便被排擠出京。而這次詩人流放,也是舊敵借題發揮的緣故。這裡的“兩岸猿聲”既是四處蔓延的流言蜚語。而詩人對這些“啼不住”的流言的態度是“輕舟已過”,用現在的話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就是詩人的境界。清人桂馥讀詩至此,不禁讚歎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我看是未解其中意。第四句“輕舟已過萬重山”,則是這首詩的靈魂。言簡意賅,如若“輕”字。直說船快,倒有些俗氣了,他或許有著更深的蘊意。而“萬重山”又單單說的是兩岸的群山嗎?先來看一首楊誠齋的絕句。“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的行人錯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 一山放出一山攔。”這裡的山所指代的是什麼?答案不言自明,他所指代的就是李白所指代的。我們又不得不為李白的人格所折服。詩人一生坎坷,歷盡磨難,然而詩人面對人生的重重大山,只用了一個“輕”字便欣然越過。這是何等的坦然和大氣。那麼到此為止,我們可以判斷,這首詩是不是單一的寫景詩。
可是讓我疑惑的是千百年來為何多數人只是單一的將其理解為這就是一篇寫景詩,我想這大概是源於酈道元的《三峽》這篇文章了。人們認為《三峽》就是單純的寫景,那麼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又怎麼會例外呢?不覺嘆曰:太白白帝遇赦還,題詩詩篇萬古傳。後世感此詩千言,不言重山非重山。這就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同時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當然了,我並不是要大家都贊同我的說法,純粹是一家之言。文學作品的賞析絕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而應該是“一個籬笆三個樁”或是“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鳳凰涅槃而後重生,那麼文學作品則應當是賞析而後重生,因為文章誕生後,它的作者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