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貓圖怪談
-
2 # 禪意與人生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哲學典籍,非一般意義上的軍事理論著作,它論述起點高,以哲學家的高度,從政治、外交、地理、氣候,甚至人文、心理多角度,多層次闡明軍事要旨。從世界軍事理論史上來說,它高屋建瓴,言簡意賅,達到軍事理論的顛峰,獨佔鰲頭,應言不為過。謝謝!
-
3 # 善良的二寶
毛澤東評價《孫子兵法》:"中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子書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說的,包括認識世界中的發展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的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我們不要輕看這句話。"又說:"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乃至今天仍是科學真理"。
-
4 # 雷諾123
自古以來,對於孫子兵法的評價就存在爭議。欣賞者認為,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遺孫子。孫子兵法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代表軍事理論的巔峰之作。而質疑者則認為,能言未必能行,能行亦未必能言。孫吳商白,難免於刑,說明其言過其實,行之不足。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需要用客觀辯證的態度去看待。首先要肯定孫子兵法的價值,是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對戰爭理論的分析總結是全面系統並且深刻的,其對於戰爭的指導意義是重大的。其次要重視,而不應神話。熟讀兵書的趙括馬謖,皆兵敗身死,而不讀兵書的霍去病卻能夠橫掃匈奴,封狼居胥。從側面也反應出理論與實踐之間,是存在一定差異的。科班打不過草臺班,正規軍打不過雜牌軍,在於科班重理論,草臺班重實戰。正規軍打仗按部就搬,雜牌軍打仗無章亂鬥,所謂亂拳打死老師傅,也許原因就在於此。因此實戰用兵,不要拘泥理論,要根據情勢,因勢利導,相應而動。孫子兵法講的是一般的常規的軍事理論,也並不是絕對,比如孫子形篇講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而克勞塞維茨則認為進攻是最好的防禦。勢篇講以正合以奇勝,還有一種打法,就是曾國藩的結硬寨打呆仗,步步為營層層推進。九地篇講深入敵國境內,死地決戰。統帥大軍深入敵國腹地,如果敵人堅壁清野,焦土抗戰,將後勤補給線及退路切斷,同時以遊擊軍出擊襲擾,則四面受敵,首尾難顧,也必將慘敗。拿破崙兵敗莫斯科,希特勒兵敗斯大林格勒都是典型的例子。戰爭無限變化,用兵也就要隨機應變,不要拘泥於兵法,要活學活用。
-
5 # wwb24
二千多年前的入門級兵法,不宜過於神化,雖然在當時是神話級的,現代人讀,主要是研究其解決戰爭問題的思維方式,謀略的思維邏輯。真正有用的是聯絡自己各自的實際,解決各自的問題。
-
6 # FriedrichWang
《孫子》,又稱作《武經》、《兵經》、《孫子兵法》、《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的兵書,作者為春秋末期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書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事見司馬遷《史記》:「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被奉為中國兵家經典,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吳王闔閭稱:「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表示他對孫武作品的欣賞。吳王知孫子能用兵,拜為大將。孫子以三萬兵,西破強楚二十萬兵,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因《孫子兵法》的關係,孫武被人譽作「兵聖」。
此書對中國古代的軍事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奉為兵家經典。它是中國古代軍人必須研讀的一本軍事著作,許多著名的軍事家都對此書作過註解。
《韓非子》裡面也有提到孫武的故事(但韓非的故事僅支援其論點,未必真實發生):某天吳王闔閭問孫武:「甚麼人都可以用兵法訓練嗎?」孫武答:「可以。」於是吳王把他的後宮佳麗全部交給孫武,要他練出一支娘子軍。這批娘子軍起初認為吳王只是開玩笑,仍在校場上嬉鬧。孫武為了建立軍紀,把帶頭的隊長,也是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當場斬首,其他佳麗於是震懾於孫武軍威,嚴格遵守規定,任憑孫武指揮。
東漢末年,曹操在《孫子略解》的自序中曾寫道:「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子所著深矣。」唐太宗李世民評論:「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明代人茅元儀在評價《孫子》一書時說:「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明朝軍事家劉伯溫的《百戰奇略》包含孫子兵法。孫子:「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劉伯溫:「凡興兵伐敵,所戰之地,必預知之。師至之日,能使敵人如期而來,與敵則勝。……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杜牧注孫子《用間篇》:「不知敵情,軍不可動;知敵之情,非間不可」:劉伯溫:「凡欲徵戰,先用間諜,覘敵之眾寡、虛實、動靜,然後興師,則大功可立,戰無不勝。」
《孫子兵法》流傳出中國後,對東亞及東南亞均有或輕或重不同程度的影響,而譯成西方語言後,在歐洲亦大受歡迎;相傳法國皇帝拿破崙更對此書愛不釋手。英國軍事理論家李德·哈特感稱:「在《孫子兵法》中,把我20多部著作所涉及的戰略和戰術原則幾乎包羅無遺。」
-
7 # 張不叄讀秦史
《孫子兵法》與其說是兵書,不如說是哲學書籍。
中國古代的兵書其實類別很多,不乏各種記載了古代戰爭細節的著作,比如《孫臏兵法》記載過各種陣法,《吳子》《尉繚子》有練兵的記載,《墨子》有關於守城的記載,《六韜》《三略》從兵器到陣法、各兵種的用法,無所不包,其他像《將苑》《李衛公問對》《太白陰經》《虎鈐經》《紀效新書》等更是有著豐富細節,把這些典籍通讀之後,人們對古代戰爭到底怎樣打,可以有一個大致的印象。
唯一的例外就是《孫子兵法》,它不講任何戰爭的具體細節,而是直接抽象提取了用兵思想。這裡試舉幾例: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這是強調不打無準備之戰。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這是強調發動戰爭之前要考慮減少自身傷亡。
最牛的是這幾句: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這些都主張因時因地運用戰法,帶有明顯的辯證思維色彩。
總之,《孫子兵法》裡缺乏戰爭細節的直接記載,但正因為它高度抽象了軍事思想,才得以超脫時代,成為歷代兵書之首。
-
8 # 贏在當下111111
孫子兵法是戰爭兵法,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政治的撕破臉,在生活中就是心不和而力強食弱肉,力弱而行詭詐的贏家通吃。與古代的儒家思想與現代的共和相牴觸甚至相悖,它是對敵取勝生存之道,非生活人情世故之路,也非治家理財快樂之本,它根植於人之性惡論,取自保陷害毀滅猜疑之計,但在現代,可保一時之安,免一時之險卻易走上歧途,非以情,理而是陷與力。要學孫子,先當婊子!
-
9 # 拆本書
現在的高考分文科理科,而在古代,則是文考和武考。歷來朝代想要安邦興業,就必須文武雙管齊下,剛柔並濟。
文呢,長期以來就是儒家當道,以及各種各樣的思想;武呢,最著名的就是《孫子兵法》了。李世民是這樣評價《孫子兵法》的,“朕觀諸兵法,無出孫武”。可見其評價之高。
- 競爭之道 –只要有競爭,那麼《孫子兵法》就能發揮作用,就有借鑑價值。在博弈的過程中,有勝就有敗,只是可能性的大小問題。
而《孫子兵法》講的就是“計”,計算的計,在戰前就要各種計算,戰略預測、戰略規劃、戰略分析等,這些都要“算”。
之後就是研究實戰中的基本手段和基本方法,如何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
- 戰略之道 -《三十六計》大家都喜歡,不過它更多講的是戰術,比如水攻、火攻等。這些戰術明顯很受限,一旦條件發生改變,可能就不實用了。而《孫子兵法》講的是戰略,是超越時空的,解決的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問題。
比如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比如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比如說“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這些戰略指導,能解決很多本質上的問題,不管是在以前的戰場上,還是在現在的商場上,或者就是在我們的個人人生上,都有很高的指導價值。
- 將帥之道 –以前覺得《孫子兵法》,兵法嘛,自然就只有為將者才需要學習,但其實並不是,《孫子兵法》運用的範圍之廣,你難以相信。
就比如說我喜歡的那句:“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我們沒辦法處處防備,畢竟兵力是有限。所以我們要的就是關注全域性,然後突出重點。不能覺得自己能什麼都抓,到時候可能就什麼都沒做好。
就好像我們立下的flag,總想什麼都做到,什麼都做好。結果,什麼事情都半途而廢,甚至是根本就沒開始。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你不懂得將精力與時間用在重要事項上,那麼可能到最後,一事無成。
-
10 # 愛悟道
《孫子兵法》是一部超越時空的經典著作,最重要的價值是其思維方法。其思維方法不管是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不會過時。
回覆列表
在我看來,《孫子兵法》是一本不適用於指導基層戰鬥,只適合主將作為個人情操培養的、被過度拔高的兵書。
《孫子兵法》以晦澀難懂著稱,大量的篇幅都在用來討論軍事中的形勢、國運,這些知識是需要一定的文化素質和體悟能力才能轉化為戰鬥力的。歷史上對這本兵書的註解和推演大概僅次於文字晦澀多解的《道德經》和《春秋》,彷彿不透過註釋人們就無法理解這本書的全貌了。這大概和《孫子兵法》的成書目的有關係。孫武寫作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進獻給吳王闔閭作為自己的進身之階。因此與其說這本書是給軍官的教科書,到不如說是用來展示自己對戰爭藝術理解的高階學術著作。想要吸引信徒,尤其是吳王這樣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思考能力的信徒,孫子必須要有所保留乃至故弄玄虛。這不是在黑孫子,而是對人心正常的揣度。如果他把《孫子兵法》寫成當時的大白話,而且讓基層軍官都能輕鬆看懂,還怎麼體現自己的思想水準呢?再說作為第一讀者的吳王闔閭,其實也不需要知道太多真正上戰場的事,以自己作為國家政治首腦的身份去看兵法書,如果能找到和自己職責相匹配的內容,那才能引起他的濃厚興趣。孫武也才能留在吳國謀個一官半職。最後的結果也算是皆大歡喜,齊國出身的孫子成為了吳國的將軍,幫助吳國一時達到鼎盛。吳王闔閭也在和孫子的探討中收穫了很多實用的統治者思想。可嘆的是,正是這樣一本需要最高統治者視野和經驗方可理解的深邃著作,後來變成了中國歷史上的軍官考試書目。自唐朝以後,中國的軍官就被文官視為“豪豬賤狗之輩”,是沒有思想沒有文化的肌肉棒子。他們自己倒也爭氣,大多數是半文盲,只是憑著舉多重的石鎖在軍中謀得差事。文武雙全的大將偶爾還能出現,識字的基層軍官就很稀罕了。指望這幫人理解晦澀的《孫子兵法》實在是強人所難了,讓他們去理解《孫子兵法》裡“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的彎彎繞軍事手段也沒有太大的願意。這就好比讓一個在核物理研究所負責後勤的中專生機修工先讀懂相對論再上崗,根本沒有什麼意義。他只需要把《電路維修手冊》讀通學懂就已經足夠應付工作所需了。讓他天天分析強子對撞的實驗結果,反而會讓他無法勝任自己的工作。這不得不說是《孫子兵法》流傳過程中被過度神化和拔高而造成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