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心齋侃畫
-
2 # 滅秦
觀察字的結構~高矮寬窄大小正斜關係
比較筆畫~長短粗細方向節奏關係
靜心,細心,多看
-
3 # 小寶的思考
讀帖對於學習書法來說至關重要,因為你只有讀到,才可能去表現。對於讀帖來說每個人的目的和方法都是不一樣的,下面我來談談自己的方法。
需要說明的是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目的,不要什麼都讀,惟有專注,才能提升!
讀帖我一般分為四個步驟:用筆,結字,章法,墨法
首先說用筆 ,用筆就是指用筆的方法,無外乎:方、圓、藏、露、輕、重、俯、仰、向、背!除了有這幾個意識以後,觀察的時候還得注意筆畫的入筆方向,這個非常的重要!因此我推薦從墨跡入手,碑刻很多重要的細節都缺失了!其次就是結字,在練習結字階段可以查閱相關資料瞭解該風格結字的基本特點以及該風格的大家的心得體會,然後再去讀帖來印證!這樣方向就明確了,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才能更快的摘到蘋果!
第三就是章法。先明確它的形式,是手札,碑刻,中堂,橫批等等,先掌握這些形式的特點,然後再觀察它字距,行距,以及穿插避讓等特點
第四就是墨法。有的風格都是黑字,有些有飛白,有些有暈墨效果,有些有塗抹等等
-
4 # 翰墨書道
讀帖也就是對字帖進行分析。一般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點畫入手。讀出點畫的方圓、大小、長短、粗細、輕重、急澀等等形狀特徵。讀出點畫的用筆技法之藏鋒、露鋒、提按、急速等。墨跡還要讀出用墨的濃淡乾溼枯等。
二是讀出單字的結構和點畫的方向位置等。比如單字是什麼結構形式,是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等。點畫的位置如何,角度如何,伸縮收放的狀態。
三是讀出一篇作品區域性和單字、筆畫的精氣神韻。這需要一定的書法理論知識和文學、藝術素養和知識。為什麼學習書法要多讀書的原因也是其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是較高極的書法欣賞階段,是我們學習書法,提升書法藝術內涵的重要的手段,也是不斷完善自我的書法水平和個人審美素質的重要手段。總的來說就是遠觀整體神采,近察單字的形勢和神態。
讀帖的目的是為我們臨帖實踐打好“胸有成竹”的心中之竹,眼中之竹的準備工作。讀帖既要考慮區域性又要讀出整體的資訊,最好能讀出心得和總結出規律。這樣在書寫實踐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
5 # 子衿書法
讀帖在學習書法中,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在高階階段,比臨帖的作用還要大。
讀帖的方法是一看筆法,二看結構,三看佈局。怎麼看筆法?這就需要高畫質影印版印刷的墨跡字帖。看他的起筆處是怎麼下的筆,用力點在哪裡,角度方向在何處,在何處轉,何處提筆,提的分寸是多少。再看他的行筆軌跡,是快還是慢,是平行還是略斜。最後看它的收筆在何處頓,出鋒收筆還是藏鋒收筆。每個筆畫都需要如此反覆的觀看多遍,心裡記著,手上跟著比畫。古人說的心追手摹,就是說的這個。看完筆畫看結構。每個點畫的位置長短,輕重,左右關係,上下關係,不要放過任何細節。最後是整體的佈局。現在的書店有整幅的字帖,把它全部開啟進行觀看,整體佈局是最後決定你作品高低的重要環節,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單字的練習上而忽視了整體佈局。
這是點畫,結構,佈局的讀帖方法。完整的讀帖還包括讀文,讀字,讀點畫,讀結構,讀佈局。字帖的全文要先讀懂,對字帖的作者有詳細的瞭解。不然別人問你學的什麼字型。基本的東西都回答不上了,這肯定不行。讀帖是相伴終身的學習習慣。對提高書法水平,有決定性作用。不能馬虎對待。讀一頁書,不會超過三分鐘,而讀一頁字帖,可能一天也讀不完。你要對字帖中的每一個資訊進行處理驗證並記憶。
學習之初,大家都是以臨帖學習為主,很少有人涉及讀帖。古人臨帖和我們現在不一樣,他們臨帖,是在經過了識字階段筆法訓練,能夠熟練的掌控毛筆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在臨帖時,不會有筆法的障礙。我們臨帖,是從零開始,對書法常識白白的小白,如果沒有人指點,靠自己要走許多彎路。如果遇上本身就不明的人指導,更是坑得你數十年修不得正果。學習掌握筆法,是書法的先決條件,掌握了筆法,才能進行後面的東西。
-
6 # 大魔康夫
用心去讀。前提是自己有了一定的理論聯絡實踐的基礎,即掌握了書法的基本理論以及對歷史上大師們的碑帖有過一定程度的臨摹。當然,讀帖不是不連續的一個瞬間或者一段時間,而是一個漫長的貫穿你的整個書法實踐的過程,從這點來看,它是連續的。臨摹-讀帖-感悟-臨摹-感悟-讀帖-感悟-臨摹……
以上是顏真卿書郭家廟碑中我認為寫得最好的“上”字,從中,你讀到了什麼?
下面是我用英雄鋼筆臨寫的這個字,自己也可以讀一下,讀出來什麼?與顏真卿郭家廟碑的差距在哪裡呢。
-
7 # 文鼎胡寶岐
關於讀帖,前面幾位朋友都說的好。我個人感覺,臨帖一筆一筆,眼晴看的是區域性。只有讀帖才能把握特點。在讀帖中,不僅讀點劃,結構,更重要的是要讀該帖的特點,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再次感謝
-
8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讀帖與臨帖,是書法訓練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兩個重要的科目,就像扭秧歌踩高蹺一樣,缺一不可。
不單初始階段在臨帖之前要好好讀帖,即使在臨帖進行時也要邊讀邊臨,尤其進入創作階段更要以讀為主,所以說,讀帖始終貫穿於學習書法全過程之中,猶如過山車的一根纜繩,忽視不得。
我是這樣認為的,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已經有了很好基本功的,不能把讀帖單純理解為反反覆覆看,光看是記不住的,要適當的寫,這種寫是試驗性的,與正式臨帖有所區別。其意圖是用肢體動作感覺加深對筆法、字法記憶,這就像“鐵燒紅了不能用手摸”的故事一樣道理。藉助寫,把讀的印象具體化,分析判斷讀的是否正確。這樣做的好處是,有助於消化理解問題要害,從而降低和分解訓練難度,為下一步順利展開臨摹做準備……
哎呀,不說了,乾脆發張我的日課圖片吧,一目瞭然,這就是讀帖,見下圖:
-
9 # 剖析與建構
個人覺得,讀帖是需要一定的理論水平,才讀的深,讀的明白。下面是結合導師對我們的讀帖要求,例舉重點來說一說:
漢代書家蔡邕說:“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唐代書論家孫過庭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
讀帖,當知“十觀”:
一、觀其起筆處藏露,點彈紙起,順逆鋒等。
二、觀其運筆過程,看清頓挫輕重,提按使轉。
三、觀其如何收筆。
四、觀其轉折處,方、圓。五、觀其筆畫連線處,連、斷。
六、觀其字的各部分關係,疏密、停勻。七、觀其字的整體,正側、大小比例。
八、觀其筆墨神采,領悟字的精神氣勢,總體給人的大感覺。
九、觀其章法佈局,字距與行距。
十、觀其落款鈐印。
當然,這基本都屬於技術層面的,除了這些,還要把握以下幾點:
一、要養成臨帖習慣要讓臨帖成為你生活習慣的一部分。如果隔上數天不臨帖,就覺得“手癢”,那麼這種感覺就對了。
二、要事先讀懂字帖的內容任何一篇法帖,都有其文字內容。在臨帖之前,一定要將字帖說了些什麼內容搞清楚,而不是單單挑出一些字來臨習。如果別人問你,某某帖是講了些什麼內容,別來一句“不太清楚”。
三、要搞清楚字帖所寫的時代背景無論是碑還是帖,碑立於何時,作什麼用的。帖寫於何時,是寫給誰的。等等這些基本的東西,都應該瞭解一下。
五、要反覆臨習對於自己喜歡的字帖,臨習一次是遠遠不夠的,這僅僅是開始。在不同時間段,對於同一字帖的不斷重複臨習,總有一天,你會有這樣的感受:現在所看到這本字帖的字形等等,與最初所看的感覺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
10 # 哥道可道
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強調:“察之者尚精”。要將古人的法帖學到手,要靠臨摹,比臨摹更重要的就是一個環節是讀帖。因為讀帖鍛鍊人的眼力心力,只有使帖看進眼裡,記在心裡,方能臨時寫的出來,顯於紙上。如果眼觀不準,心記不住,手是難以表現出來的。
結合我學書臨帖的所思、所想、所悟,我認為讀帖要做到:知帖方能臨帖,臨帖追求悟帖。
一是知帖,即知道該帖的背景。要結合名家的特點去讀帖,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各種法帖較多,楷、隸、篆、行、草,每種書體都有名家名帖流傳,不同的名人,不同的字型,就有不同的風格,就形成了不同的字帖。另外,要結合帖的形成環境、用途去讀帖,聯想作者在書寫過程中的外界條件和心境,像“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是王羲之乘著酒興所為,抒發了內心的情感,充滿了超脫、瀟灑、盡興的意境。而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祭侄稿》,是顏真卿為亡侄顏季明寫的悼詞,觀其書法作品,彷彿聽到了作者的悲傷、深情的傾訴,從而對作品中反映出來的雄渾遒勁、豪邁激盈的悲壯之氣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是臨帖,即知道臨帖臨什麼。一是看用筆。要看清筆畫的起止執行、提按頓駐、出鋒藏鋒、方圓長短、枯榮肥瘦等。二看結構。要注意範字如何對準中心、平衡重心、橫平豎直、疏密適當、左伸右讓等。三看神態。要領會範字的精神、氣韻、風采、架勢等。四是看篇章。從全域性著眼,看整體的佈局氣勢。
三是悟帖,即做到精一悟百家。帖不僅要臨,重要的還在悟,學書善悟,即從讀帖中領悟,有些古人優秀的法帖,不一定去臨帖,只要認真體味,積少成多,逐漸地吸收消化,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韻味,便會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書法創作之中。
-
11 # 汶水才子
帖子,是古人書寫的作品或碑帖。帖子太多太多了,沒類字型的帖子數不勝數,書寫者極其眾多。如何讀帖,我的建議如下:
一是搞清讀帖的概念問題。讀帖不是讓你讀帖子上的字,不是讓你看看帖子上的內容。也不是讓你給看畫報的一樣,翻翻看看就完了。
三是讀帖子裡的字,不是讀字而是審字,看字的外形結體,看字與字之間的連貫性,看看字的筆畫變化,看筆畫組合字的技巧和規律,看字如何用筆鋒寫出來的,看字何處用中鋒何處用側鋒,看偏旁部首的變化,看同一個字在帖子裡不重複寫法的變化,看字形結構的變化,看字如何長短,看字如何高低,看字與字如何連,看整篇文章章法,看字的倚仗,看字的斜正。等等。這些問題不是“讀”,而是你用心相面,用心揣摩,用心記憶,用心分析,用心欣賞,用心對比。讀帖後就是臨摹了,這是讀帖後提高自己的唯一途徑。臨摹是需要功夫的,需要注意字的每個細節的,有心之人把帖子裡的字放在米字格里來讀,來分析、來記憶。讀和臨必須同步進行,方是真正的讀帖。
-
12 # 清揚有儀
讀帖是學習寫字進行臨帖階段的重要方法,也是為欣賞古代書家墨跡提高眼力,進行書法創作的準備過程。
讀帖是從書法藝術的審美和技術的學習目的出發觀察字形,體會字質,品味字的意境和神采。
要看準點畫的形態,明白用筆方法,
理解結字布白的道理,
欣賞書作的藝術特點,領悟書家的藝術風格。
讀帖可以加深對書法的理解,提高辨別力和鑑賞力,故善“讀”有時比“臨習”收益還多【眼力看得到才會寫的到,眼和手是相互配合提高的,不用手眼要高是很難的,動手了就知道難易,眼睛看不到手幾乎做不到,就像平常所說的眼裡有活、心裡有數】。
歷代書家都十分重視:
“學書時時臨摹,可得神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意。”
--宋.黃庭堅《論書》
【隨意:和字帖的筆意相近】
“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臨摹”
--南宋 姜夔 《 續書譜 》
1.1. 讀帖五個方面
1外形、2體勢、3結構、4筆畫、5風格
1.1.1. 讀字的外形
看外形是方的、圓的、三角的、梯形的、菱形的、或者其他形狀,看外部幾何圖形,在腦中有個外部輪廓,幫助安排筆畫和部件,安排字的結構。做到意在筆前,書寫不出大格。
1.1.2. 讀字的體勢
就是看字的疏、密、大、小、長、短、偏、斜、堆、插、重、並、向、背、孤、單等字勢,讀貼時看懂字勢,書寫時便於筆畫部件的安排。
1.疏
是字的筆畫稀少,稀排點畫,疏開的架勢,字勢豐滿,筆畫相對寫得豐滿一些
川
2.密
字的筆畫繁多,結構複雜的字,筆畫緊縮,間架密佈,臨寫時以“密者勻之”的辦法處理,不侷促,給人以安詳之感
寵
3.大
形體大的字,有多部件組合,字勢自然要大,不能寫小。臨寫時筆畫也要緊縮在同一方格之內,不能寫的過大而溢位方格之外
贏
4.小
體形稍小於其他字,這些字筆畫少,筆畫要粗重豐滿,小中見大
王
5.長
體形窄長,橫短豎長,臨寫時要隨字定型,不能寫寬
帶
6.短
字形矮,豎短,不要寫高
曰
7.偏
筆勢偏重一遍的字,如,筆畫偏向左邊,末筆向右曳,來穩定重心。
已
8.斜
字形斜,體斜而心正,以斜取正。
母
9.堆
多個部件累累重疊堆在一起,如“器”五個部件既能獨立,又相互照應,結成緊密的整體。
器
10.插
中間有兩個以上的豎透過,字勢以中直線為準,左右對稱
曲
11.重
上下同形的字重疊,上小下大,
多
12.並
左右同形的字或部件相併,左稍窄小,右稍大,
弱
13.向
左右部向內相聚,左右筆畫伸縮得當,互相穿插,向勢如人之相迎,
妙
14.背
字的左右兩部分像背靠背,背也要彼此照應,背勢如人之背立。
馳
15.孤
橫和豎只有一二筆的字,筆畫要厚重豐滿,看來不覺得孤單。
二
16.單
筆畫不多,又無偏旁為伴的單一結構的字,字形窄長。豎畫不粗重,內含筋力
耳
1.1.3. 讀字的結構安排
左右、上下、包圍、分疆【謂】、三勻【轍】、兩段【費】、三停【棄】、全包圍【國】、左上包右下【居】,讓右【恍】、讓左【】、相等、上窄下寬【柔】、上寬下窄【資】。
比例恰當是楷書結字的一條重要規律,比例處理不好,影響結構的好壞,此外結字的疏密及變化也應仔細觀察。
1.1.4. 讀字的筆畫形態
寫字每一點畫都應該寫得精到美觀,讀貼要細看點畫的形態,
看起筆:藏、露、方、圓,
線條:粗、細、長、短,
筆勢:柔、剛、俯、仰,
筆畫都是什麼形態。
起筆處,看清露鋒、藏鋒
運筆過程,看清頓挫輕重
駐筆處,看清如何收筆
轉折處,看清方筆、圓筆
筆畫連線處,看清是連還是斷
1.1.5. 藝術風格
書家的書法藝術風格既是形象的又是抽象的,這是較難懂的內容,也很難用一兩個詞來概括。在反覆感知中總是給人留有印象,給人一種美感。
讀貼不僅僅讀要臨寫的帖,而且要讀其他同樣型別的法帖,也要讀各種字型的帖,開拓眼界,比較中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
1.2. 讀貼的過程
認識事物都要有個過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一步一步地深化。讀帖也是如此。
讀帖過程有三種情況:
一是臨寫前的讀,讀一個字,寫一個字,讀一句寫一句。這個過程時間短。
二是讀一本帖,這個時間就長
三是不僅讀要寫的帖,還要讀其他碑帖,廣泛吸取營養,這個過程就更長。
1.2.1. 初讀
初步與字帖接觸,處於感性認識階段:介紹和題跋,通讀全冊的字勢,運筆、筆鋒、字勢等,按讀帖的內容走一遍,得到對字帖的初步印象。
1.2.2. 再讀
感性上升為理性階段。從個別到一般,經過觀察分析,歸納得出帶有規律性的認識:字的外形看結字的創造性
1. 筆畫形態的變化【與基本筆畫的差異和借用其他書體的寫法等等】
2. 部件搭配的變化【移動、變化大小】
3. 布白疏密變化【就是空白多少的側重,筆畫的疏密處理】
4. 字勢的輕重變化
5. 字的結構變化
6. 變化的新意
1.2.3. 復讀
變化與和諧,新穎美觀,藝術境界【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平正與險絕】
“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立矣”--《石室神授筆勢》蔡邕
“凡世之所貴,必貴其難,真書難於飄揚,草書難於嚴重,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子難於寬綽而有餘”--《書論》蘇軾
初學書法,看的時間應比寫的時間要長才對,讀字的方法可以概括為五條
一看整體外形;
二看筆畫粗細、長短、欹正、俯仰等各種形態;
三看筆畫穿插和結構比例位置
四看字的整體疏密、輕重、收展、主次、黑白【布白】經營等特徵
五看字的筆法力度、神韻、風格。 把字看清楚了,再去寫字。
字是視覺藝術,不僅要動手寫,還要用眼睛看,不能忽視視覺形象思維的作用,如連字是什麼面目都沒有看清楚,如何能把字臨好。
1.3. 讀貼方法 自問自答
自己提出問題,自己透過觀察,憑初步感知回答。
觀察分析:五看分析。
體驗欣賞:審美知覺、審美想象、審美領悟、審美情感,體驗欣賞的方法幫助我們認識書法的神采、氣韻和力度,它是讀貼的主要方法。
讀貼就是耐心地觀察、體驗、品味字帖的筆法、字勢、章法、氣韻,深入感受其藝術特徵。
-
13 # 陳天哲
讀帖很多時候比臨帖更重要!
透過讀帖可以獲得四個方面的知識!
一,筆法!起、行、收在每一位經典法帖裡表現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我們只有認真讀才能找到不同!比如圖一“戴”字,每一個起筆都不同,有藏鋒,有露鋒,有緩和無頓挫式起筆,有重頓藏鋒,也有重頓露鋒!行筆更是不同:有緩和平均用力慢節奏行筆,有大刀闊爺筆肚挺著行筆,更有快節奏如閃電般行筆……
二,字法!中國書法之所以美,更多筆法,其更多在於字法,筆與筆之間的變化與呼應關係,區域性與區域性的疏密關係!還是以“戴”為例,上部、右部疏朗,左下部密集,但使轉、使折有變化,有的使用復筆……如此一分析,字法關係立即呈現出來!我覺得,透過字與字的比較,最能發現字法的精妙!我們透過書法字典找到王羲之“戴”字,圖三、四,字中重疊而成的塊面,在臨帖中是值得學習的!一幅作品,有幾個字如此效果,專業人士就會認為作者在收放關係上理解深刻!
三,章法的變化關係!字與字,三五成群,幾組字與下面的幾組字,與另外一行字的關係,都是需要我們去學習的!以圖五為例,字的大小變化、收放變化,字與字的字距變化,等等,都是透過讀帖去發現!
四,墨法的變化,還是以圖五為例,哪幾字墨色濃,哪幾個字墨色濃,其蘸墨的過程一讀便知!我們再找來王鐸的草書,其墨色的濃淡及濃淡變化非常明顯……
我覺得,最好的讀帖是分析,甚至於寫成很多篇的分析文章!這種做法看似簡單,學習效果也會慢,但是,時間長久了,積累的東西大不一樣!
-
14 # 程鵬文化
讀帖,是學書法的一個重要方法。所說讀,並非出聲去讀,而是"觀"之意。即在臨帖之餘,或臨帖之前,詳觀和揣摩帖中字的點畫、用筆、結體和神韻等,將它們觀之入眼,銘記於心,然後去臨習。
要將古人法帖學到手,要靠臨摹,而比臨摹更重要的一個環節則是讀帖。因為讀帖鍛鍊人的眼力心力。只有使帖字入於眼,記於心,方能臨時出於手,顯於紙。如果眼觀不準,心記不住,手是難以表現出來的。
首先,要仔細揣摩帖字的用筆方法,對點、橫、豎、鉤、撇、捺等逐一進行分析,看它用的是藏鋒還是露鋒,是圓筆還是方筆,是折筆還是轉筆,是明折還是暗折,等等。
然後,研究字的形體結構特徵,如筆畫的粗細、長短、大小、高低、斜正、收放、爭讓以及結體鬆緊、取勢縱橫,還要分析帖字的佈局和神情、意態等。對這些都瞭解和掌握了,臨帖就比較有把握了。
這裡拿一個字來舉例:
整體看,這個注字筆劃少,字顯的很疏朗。看上去很舒服。真是賞心悅目。
左右間距較大,左疏右密,處理恰當。筆劃秀美中透著剛健。 左面三點水一筆寫成,二筆部分少向左弓。最後提筆,轉折蹲的較重。重輕重變化豐富。上提破空,提筆勁健。 右邊主字。化斜點為橫點,以橫點入筆,使字更為穩健生動 富於變化 橫點折筆下帶,寫王之上橫。一橫重筆,由橫筆劃內下帶寫豎。 臨寫時注意輕重變化。豎由重到輕,翻筆挑起。翻筆挑起也是調鋒的過程。 中橫後的下帶用重筆,這是少見的。一般是橫重帶輕,此字卻反其道而行之。橫輕帶筆重。 -
15 # 孤鸞迴響
福星常在讀帖是在習字過程中實踐得來的公開的秘密,但凡寫字久一點的人都知道讀帖的好處,但能看到多少,得到多少和各自的修行有關了。
層次不同,讀帖讀到的東西不一樣,讀帖和你本身的實踐和經歷有關,把書法生活化就能偶爾得新意了。讀帖也是這樣時時常新。
因為眼界層次有高低,所以一些高手在你看不到的情況下把前面的路給你點出來了,而你沒達到那水平,往往造成的後果就是產生牴觸情緒不相信他人,孔子講四毋,毋意、毋閉、毋固、毋我。這是初學者很容易犯的錯誤。我的看法是先正心,多讀書,其次再去看帖。
讀帖就像開車自駕遊,先把地圖路線在腦子裡過一遍,不至於胡來,走錯路,心裡早做準備,早做打算,讀帖其實是另一種臨帖的過程,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去看字帖的內容,每個字帖都是一個故事,大略的去看一遍,多讀,在這一步時要學會雲淡風輕,閒時去讀能記住字帖,欣然;記不住也不要緊,日積月累,總會熟悉,總有進步。字帖裡面或是佛經,或是道經,或是表誦功德,記錄時事的,文辭大多很好,多讀讀一是理解裡面的內容,二是對自身的文學素養和了解歷史有好處。起到修正身心的作用。這是大觀粗覽
二是單純看字,這和你的眼界還有自身的接受能力有關,有的人一眼就能看到關鍵處,有的人沒練到,需要老師點出來,再有的人,老師給他點出來也消化不了,這是先知先覺的問題。
三是雙鉤,選一頁帖多讀幾遍,拿張白紙敷在上面描出來,時間久了,妙不可言。
四是在寫字中讀帖,寫字過程中把自己的字和字帖做一下對比,看一下自己有什麼未到之處。
五是臨完帖之後的看帖,再修正一下自己,這是讀帖的五種情況。
讀帖單獨去讀一般人不會發現什麼,讀帖在於對比,有參照物,拿自己的字去對比也行。
一看起筆。
二看行筆。
三看收筆。
四看筆畫搭接。
五看筆畫的方向
六看字形的結構。
七看字勢的連貫。
八看通篇的章法,氣韻。
這八步也可以反過來看,一是由微入顯,二是由顯入微。
福星常在,
最後祝大家吉祥如意,書藝大進。
-
16 # urna風之度0
讀貼分如下步驟。
一,縱析筆劃。二形觀筆墨。三以字觀技。四字群觀動。五以形觀心。六以文觀人。往下細說。
一,縱析筆劃。
筆劃就8種:點橫豎撇捺折鉤提。
以《蘭亭集序》的“點”為例:《蘭亭集序》一共28列文字,共有405個“點”(個人的統計),可以觀察“點”是如何變化、組合的。點的變化有8個形態:異點化、橫化、豎化、撇化、捺化、折化、鉤化、提化; 有各種形象:水滴式、連珠式、S式,等等。有各種組合:呼應的,背離的。讀這些點的變化,不要陷於其中,要觀察到作者是如何靈活用筆、造型。
上法無法。這個無法,暗含自然法則:興筆造勢,順筆就勢,接筆俯仰,聲東先西,處處異異,氣息合一,從心自由,以意馭筆。
其他筆劃,也可如此分析。
二,形觀筆墨。
以形觀筆,看筆是如何執行的。方圓、頓挫、直曲、提按、中(鋒)偏、正逆、快慢、輕重、抖穩、絞筆、刷筆等。可以發現王羲之除了靈活的腕法,較常人更多用了指法,所以寸方之間,筆勢靈動無比。
墨法,我沒見過《蘭亭集序》實圖,不敢說。
三,以字觀技。
單字的技法,無外八個字“守正出奇”“簡潔自然”的原則。
觀察筆劃結體的各種技術:主次、藏露(鋒)、剛柔、迎讓、穿插、疏密、正斜、順逆(勢)、誇大縮小、方圓、展(開)(收)斂、大小、粗細、直曲、排列、佈勢、對比、比例、空間位置、呼應配合、扭曲變形等等。
字形的欹正、重心、中宮結體、字勢與造型等。
字技有很多基本經驗,如黃自元間架結構92法,有時不一定管用。如:王羲之的“盛”與黃的經驗完全不同。
中級的字技,美觀,整齊,變化,工藝化,對比的技巧多。
高階的字技,字的背後有生命感,而不是筆畫的羅列。顧盼生輝而不是隻有形體無靈魂。
凡可重複的,都是字技範疇,就是今天您可以寫出這個形狀來,明天也可以再寫出這個形狀,天天都都行。包括字的造型彰顯的:筋骨肉,精氣神。如:重、拙、大,等風格。
四,字群觀動。
字群技,就是辯證法,對立統一。
對立,就是玩變化。
有:主次、剛柔、迎讓、疏密、正斜、俯仰、誇大縮小、展(開)(收)斂、大小、粗細、直曲、意列、佈勢、對比、比例、節奏、空間位置、扭曲變形等等。(注意,與前面字技有些變化,如:意列替代排列、俯仰替代順逆,等)
有幾個注意事項:1.排劃(重複的筆畫)要有變化,如:連三橫、三點等。2.單字重複出現的,單字造型各不同。3.同列的起筆收筆處理,都不重複。如:同列各字收筆很多字有“捺、鉤”,要有差異。更牛的,全篇都不重複。4.忌:行字都是一個節奏,無急無緩,無密無疏,無粗無細,無大無小,等。
統一,就是玩整體。
字勢相互迎讓,氣息、筆意有機一體,
忌:
1.每個字,字勢互不相干。無“形合”、斷“形連”。
字的勢力範圍(我的發明哈),簡稱“字勢”,指在字四周,沿字形,畫線圈起來的封閉形狀,即字實際佔用面積。如果“字勢”都是方的、圓的、長的、扁的。叫“形同”。這是一種工業化、工藝化的特徵,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
如果字勢沒有迎讓配合、甚至穿插,沒有變形而導致無“形合”,這是失敗的,無論上下兩個字距離有多遠。這叫斷“形連”。
2.字之間,銜接互不相干。無“氣合”,斷“氣連”。
人有呼吸,字也有。呼吸之間,有斷有連。如果滿篇字,只有字法,無字群法,字之間無筆劃銜接或“筆意”連,都是碎片,這種作品是滿篇斷氣的。
當然有另一個極端:一筆書。王獻之的一筆書,搞過頭了,如線裹粽子,並不美觀自然。
五以形觀心。六以文觀人。(打字太累,略)
-
17 # 悠然書法
我認為“讀帖”對於書法學習尤為重要
人們通常把臨帖和讀帖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臨帖前才讀帖,讀是為了臨。然而,這很不夠。“讀帖”和“臨帖”是兩個不同的學習方式。
臨帖前的讀帖,大多人都是簡單的看看帖上字的摸樣,就動手臨起來。所側重的是手的操作,往往把讀帖看的不很重要。正因為這樣忽略讀帖的重要性,才寫得不像,進步不快。
所謂讀帖,不是簡單的瀏覽,而是要認真的看,看清楚和看仔細,還要加以分析研究。讀帖相對於臨寫,是明確目標和心路,是必須的,是首要的。不然就容易陷入盲動,事倍功半。因此我們說,“讀帖”比“臨寫”更加重要。
這還因為讀帖價值更高,有的人臨帖並不是太多,結果寫的很好。除了手效能力強以外,主要是讀帖功夫很深。從這些人的經驗來總結,書法主要不是動筆臨寫成的,而是透過讀帖看會的。
臨帖,一方面是培養眼睛的觀察能力;一方面又是訓練手性的操作能力。而讀貼,不僅能夠培養眼睛的觀察能力,更能透過仔細地觀察和研究,發現字的點畫、筆勢,結構、氣勢,字與字間的關係、不同位置的差別,以及通篇的佈局、韻律等,來提高自己的辨別和鑑賞能力,同時加強和培養自己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和方法,以至於全面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和思考領悟的學求精神。
在向優秀看齊的努力中,抓住最主要的優點繼承,同時注意發揮自己的喜好和手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揚棄”。一個人只埋頭臨貼,不如讀貼和臨帖參半掌握得更快。只顧臨帖有時會走入死學,而潛心讀貼更能“明路”。因為“讀”,強調的是心領神會,探究和領悟。當然,這並不等於說,臨帖就一定不動腦筋,說的是側重有別。當我們沒有時間臨帖的時候,可以隨時讀貼,哪怕是幾分鐘都會有效。當人有了一定臨帖基礎後,讀貼就更顯得重要了,醒悟就在讀貼之中。臨帖應該先臨好一種書體,而讀貼卻可以同時兼顧多種,以放開眼界。
有的人就是因為一輩子死盯著一種書體學,才不容易出貼。學習,有選學、多學和不學之分,這應該是學習由淺入深的三個階段。既不能躥等,又不能沒有重點。選學很重要,眼界最重要。而讀貼是提高眼界的不可缺少的“法寶”。
讀帖的關鍵,在於讀懂點畫的起收處用筆,還在於讀懂結構上體勢的奇正、方圓和點畫之間的搭配關係。從細微處窺測書體獨有的特點,從宏觀上發現與他體的共同點,從而知道其出處或來歷。總之,只有讀帖入神,才有臨帖出神。
-
18 # 康橋筆談
讀帖,顧名思義就是對經典的範本碑帖進行有效的解讀。讀懂了帖,就是理解了這本帖,可以把領會的內容體現在臨摹實踐中。讀得越深,越能接近原帖經典,也就越能通變。
回覆列表
學習書法如何讀帖,這是一個司空見慣的問題,也是被很多人沒有重視,甚至是忽視了的問題!
陸儼少先生學習山水畫的時候曾經說過:“十分時間,四分讀書、三分練字、三分畫畫”。而我覺得這句話對於練習書法來說,也有很好的借鑑意義,可以改成:“十分時間、四分讀書、三分讀帖、三分臨帖”。由此可見讀帖在書法的學習當中是多麼的重要啊!
那到底該怎麼讀帖呢?首先需要安排出足夠的時間,養成讀帖的習慣。每天在讀書與臨帖之間,安排出足夠的時間來讀帖。可以每天在上下班的地鐵或公交車上,也可以是中午休息的時候,還可以是每天起床或睡覺前的時候,安排時間讀帖。當然每天臨帖之前與臨帖之後更必須反覆對照,仔細揣摩,養成讀帖習慣。
其次就是每次讀帖的時候都必須有明確的目標任務,不能無的放矢,更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每次讀帖,可以根據我們臨帖的進度,強行完成預期目標,做到眼中有字,腦中有字,心中有字。只有這樣,我們在臨帖的時候才能做到筆下有字。
最後我們在讀帖的時候,無論何時何地都要眼觀、嘴讀、心記、手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讀帖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書空,在書本上、在腿上、在揹包上、在被子上,甚至在空中,都要學會指手畫腳,我們書空字的數量,一定要遠遠大於我們實際的臨帖數量。
總之無論如何,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都必須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去讀帖,掌握好正確的讀帖方法,並養成良好的讀帖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