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輕舞飛楊11735255
-
2 # 瓊林夜話
李斯的成功,更主要的是源自於秦始皇的信任,而李斯的失敗也是他貪戀手中的權力。
李斯本是楚國一個小吏,在荀子那兒學習幾年後,偶然看到廁所裡的老鼠戰戰兢兢和倉庫中的老鼠無憂無慮,得出了一個人生至理:環境決定人生。他在分析了各國情況後,發現秦國才是真正的天下雄主,具有統一天下的實力,像楚國齊國,雖然地大物博,但只是個擺設,韓趙魏已經成了秦國的手中的玩物,八百年貴胄的燕國從來沒有真正雄起過。於是,他向荀子辭行西入秦國,以發揮自己的才能,為自己找到一個合適的環境。
果然,李斯入秦後,現給呂不韋做門客,參與編纂《呂氏春秋》,後來被秦王政發掘,逐步升遷,成為了嬴政的左膀右臂。鄭國案發,李斯一篇《諫逐客書》為秦國挽留了人才。統一天下後,又推郡縣,奉皇帝,到秦始皇晚年,已經官居丞相之位。
沙丘之變,李斯被趙高說服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答應他加官進爵。權力,很多時候都會矇蔽人的雙眼!趙高為了幹掉李斯,也是利用了他勸諫二世的心。對於權力的貪戀讓李斯苟且偷生,最後死時才醒悟過來。
縱觀秦國的功臣,自孝公到二世,僅有一個範睢可謂是功成名就,全身而退。商鞅被車裂,張儀黯然消退,蔡澤還沒幹幾個月就被免官,呂不韋賜死,李斯也被夷三族。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吶!
-
3 # 夢枕清風V
李斯為什麼會敗給趙高?我們需要從兩個進行分析。
第一方面是誰和皇帝的私人關係好,誰獲得皇帝的信任更多?那自然是趙高!首先因為趙高是胡亥的老師,長年教習胡亥學習律法,兩人之間的親密感情,絕不是作為後來者的李斯可比的。另外趙高身在內廷,個人情感方面更容易接近皇帝,可以時刻了解皇帝的思想動態以及好惡,並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皇帝的認知和決策。而李斯處在外朝和皇帝交心的機會少,這就讓他和趙高相爭時,完全處於被動地位。其次,是在對皇帝的擁立之恩上。雖然李斯和趙高都是擁立有功之人,但從胡亥的角度考慮的話,他的恩人只有一個那就是趙高。因為是趙高主導了整個事件的過程。李斯只不過是為了個人私立投奔到他們旗下的人員而已,他並非從思想上和行動上都始終支援胡亥的人,雖然他是最重要的人,但絕對不屬於最核心的人員。
第二方面,朝政措施不當、軍事失利。首先,戰場失利是李斯鬥爭失敗的主要原因。秦始皇死後不到一年,陳勝吳廣起兵了,不過三個月,關東各地皆反,幾十萬起義軍打破函谷關逼近了咸陽。這是秦國數百年曆史空前的慘敗。那麼,誰來為這樣的慘敗負責呢?作為主政朝廷的李斯必然要負主要責任。試想,如果戰爭勝利了誰還可以動搖李斯的地位?其次,李斯沒有自己的政治勢力集團。
李斯來自楚國,雖然地位極高,但在咸陽沒有氏族根基,也沒有一個堅定的政治集團作為靠山。在秦始皇時期,那是因為秦始皇看重他的才能所以得以重用。而到了胡亥時期呢,皇帝並不重視人才,自然他的作用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第三,戰略錯誤。在擁立帝王這件關係國本的事情上他不該把個人的私利和國家利益放到一起。既然和趙高合作擁立了新皇帝,他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不能和和趙高競爭,兩人要結成牢固的利益聯盟;二是在皇帝登基之初就剷除趙高,不能讓他有發展政治勢力的機會。他更加錯誤的是,在和趙高爭鬥的過程中才開始建立朝中的政治聯盟,本身這個聯盟並不牢固,反而引起了皇帝的猜忌。
總之,李斯失敗的原因很多。但他仍然不失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只不過是他使用的政治手段不適合趙高這個流氓罷了。
-
4 # 史無止境
後人認為,李斯之所以如此倒黴,全是因為指鹿為馬的趙高。李斯為什麼會敗於趙高?我認為,有3個原因。第一,李斯沒有把趙高作為敵手,而趙高卻把李斯當作了敵手李斯本質上是個文人,趙高本質上是個小人。文人和小人相鬥,永遠都不是對手。
第二,作為太監的趙高每天都和皇帝保持密切聯絡,想皇帝之想,思皇帝之思;而李斯想見皇帝一面都難,想讓皇帝信任他,實在不容易。
第三,趙高用威逼利誘的方式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勢力集團,而李斯始終沒有自己的勢力集團,這還是因為文人的麻痺大意。
先說第一點。在始皇時期,李斯的地位已經達到了最高一級,不可能再升高了。而趙高,雖然身份是宦官,本質是小人,但他也懷有升官掌權直至位極人臣的心思。李斯壓根就沒把趙高當成對手,他甚至還有文人的一種自我意淫的輕狂:二世若不是他,還當不了皇帝,上位後應該會感激他,長保他的富貴。對於趙高,他認為,只不過是一個太監,一個連小雞雞都沒有的男人,跟殘廢有何區別!文人從政,特別容易犯幼稚病,昨天的盟友很可能是今天的敵手。趙高跟李斯結盟,擁立二世成功之後,馬上就把李斯當成了最大的敵手。但李斯始終認為,對付太監趙高,是綽綽有餘根本就沒把對方放在眼裡。以致於一次次錯失機會,直到最後局面再也無法逆轉,他才跟皇帝說趙高要謀反。其實這也是誣告,李斯並沒有掌握任何趙高要謀反的證據。
趙高則不同,小人的可怕就在於他毫無底線,從來不會考慮人性之道,只求目的達到。為了陷害李斯,他假意擺出一副對祖國現狀憂慮的姿態,讓李斯向二世進諫,卻總是挑二世吃喝玩樂的時候帶李斯去。去了3次,二世都玩得很爽,正和妃子在床上談人生,你跑過來進諫,自然是掃了他的興。李斯在趙高的陰險安排下多次不合時宜地求見,二世最後發怒說,我常有很多空閒時間,丞相不來,我正在爽時,丞相就來找我,難道是丞相因為我年輕而輕視我?這時候趙高終於可以落井下石,說,皇帝啊,我也這麼覺得啊,“人臣之貴,必易主位”,當年沙丘之謀,他自認為對陛下貢獻很大,想得封地稱王呢。還有啊,他兒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可是陳勝吳廣都在附近起義了他不但不鎮壓,聽說他們還有書信來往呢。這下子本來就沒什麼腦子的秦二世毛了,立即把李斯打進大牢。打進大牢之前,李斯也慌了,作為一個文人,他的應對方式就很幼稚,說趙高謀反,但是沒有任何證據。二世自然會認為他說你謀反,你就說他謀反,你不是狗急跳牆嘛!自然不會信他的話。但是趙高整李斯絕對是步步驚心,步步為營調查李斯和李由謀反的事,卻發現李由已經被項梁給殺掉了,正好死無對證。《史記》記載,“趙高治斯,榜掠千餘”。趙高派人喬扮二世使者,只要不說實情,就嚴加拷打。後來到了真正的朝廷官員來了,他已經分不清哪個是二世的人,哪個是趙高的人了,先前已經被打怕了,為了避免再次捱打,直接承認有罪。朝廷官員把這一訊息報給二世,二世高興地說,如果沒有趙老闆,差一點被李斯這個老東西給騙了。
再說第二點。在現實生活中,文人們會常常納悶,為什麼小人總是得到領導的賞識。說到底,關鍵還是他們跟領導走得近,無論是明君還是昏君,都喜歡聽好話。關鍵是這些人服務的好,領導想吃好東西了,立馬安排;皇帝性飢渴了,總能找到風味不同的女人。文人天生就跟領導保持一定距離,時間長了,難免給領導清高的感覺。小人再為你吹吹陰風,自然得不到寵幸,這樣一比較,昏君如二世自然會寵幸趙高,而明君如乾隆也離不開和珅。正因為掌握了這種聯絡,所以當李斯向二世陳申辯書,趙高直接截下,當場撕碎,恨恨罵道:“囚犯怎能上書!”直接堵截了皇帝瞭解真相的機會。而當李斯被動地去彈劾趙高時,趙高立馬忠心耿耿,並不無哀怨地對二世說,“實際上丞相害怕的就是我,我一死,他就無所顧忌了”。二世肯定更願意相信身邊人。可想而知,凡是跟皇帝關係密切的人,接近權力中心的人,相對於其他人,在權力鬥爭中佔有優勢。所以你可以看看,為領導開車的往往比坐辦公室的還要升官快,其實也是一個道理。也因此,歷代想要固寵的人,無不想方設法打聽皇帝的愛好,揣摩皇帝的心思,不惜重金打通與皇帝的聯絡渠道。但李斯這樣的文人,是不會或者說不屑做這樣的事的,博弈之間,勝負就出來了。
最後說說第三點。李斯貴為丞相,百官之首,但沒有自己的私人勢力集團,這也是秦始皇始終信任他的原因。但是換了江山,二世最信任的人是趙高。李斯已經成為他政治上最大的敵手,在趙高的勢力還沒有膨脹的時候,立即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其實,以李斯的地位,完全可以做到。不過,他還是有點書生意氣,忽略了自己現在已經不是書生,而是一名政客了;政客要保護好自己,必須有槍桿子,槍桿子裡才能有保護自己的政權。
我們有了這些認識之後,再來詳細考察李斯倒黴的一生,就會有更深的感悟。李斯死了,死在了名利場上,他的身後是一片寂寞。留給世人的唯有他一手漂亮的小篆,後來記得他最多的也許就是他死法的慘烈。
-
5 # 祖佬爺
趙不是太監,呂思勉指出過,宦官類似秘書,趙高天天在二世面前,取得了信任,殺你個文官算什麼事?
秦皇殺大將都一紙詔書,何況李斯這種不群不黨之人
罪名是李斯兒子降楚,事實是李由力戰殉國。。。。
-
6 # 狐狸晨曦
秦朝丞相李斯,在政治鬥爭中輸給宦官趙高的原因,首先當然是“內外有別”“疏不間親”。
秦始皇時期,朝中大政主要出於丞相李斯代表的外朝。秦始皇對李斯也充分信任,並未如後世很多皇帝那樣,大力扶植內朝親信來制衡外朝大臣。那個時候,作為內廷官員的趙高,對帝國丞相李斯只有仰望和恭敬,絕不敢有絲毫與之爭權的念頭。
郎中令:趙高在秦始皇死後,李斯因為不能接受如果皇長子扶蘇即位,自己便要讓出相位給蒙恬、蒙毅兄弟之位,所以接受了趙高的教唆,發動“沙丘之變”,選擇了皇幼子胡亥即位為秦二世皇帝。
趙高是胡亥的老師,長年教習胡亥學習律法,兩人之間的親密感情,絕不是作為後來者的李斯可比的。因此,身在內廷,從官職到個人情感都更接近皇帝的趙高,便可以扯大旗當虎皮,挾天子而令大臣,這就讓李斯在和他相爭時,完全處於被動地位。
當然,作為多年輔佐秦始皇,一手打造了大秦帝國國家機器的李斯,在朝中威望無以隆高,親信黨羽遍佈朝野,其長子李由又手握兵權,駐守戰略要地三川郡,要擊敗這樣一個權傾天下的大權臣,單憑胡亥一個幼主、趙高一個宦官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然而,秦始皇死後不到一年,陳勝吳廣起兵了,不過三個月,關東各地皆反,幾十萬起義軍打破函谷關逼近了咸陽。這是秦國數百年曆史空前的慘敗。那麼,誰來為這樣的慘敗負責呢?
無論秦二世還是趙高,顯然不能為此事負責,當時他們遠沒有控制朝政。國家大政主要還是出於李斯。他當政下,秦國差不多丟掉了整個關東大地,還讓六國叛亂者打進了戰國數百年難攻不落的函谷關,所以,這等慘敗的責任,除了李斯這個丞相,誰還夠分量來負責?
對趙高來說,這是時來天地皆同力,
對李斯而言,這就是運去英雄不自由了。
而且,當幾十萬起義軍攻克函谷關,秦朝中樞居然到了此時,才知道關東已經大亂了,就算秦二世諱病忌醫,貪圖享樂,不願聽任何壞訊息,可李斯身為當朝權相,就可以眼睜睜的看著關東六國故地皆反,而拿不出任何有效的對應措施?
秦國曆史上,丞相範睢一度深得秦昭襄王信任,甚至聽信他的讒言,自毀長城,殺害了大秦軍神“武安君”白起。可是,到了範睢舉薦信用的鄭安國兵敗降敵,即使是秦昭襄王有心袒護,範睢也不得不因罪去職,按最新出土文獻,終究還是死於“坐法誅”,也就是被連坐而處死。
秦法森嚴,連始作俑者商鞅行到末路,也不得不感慨“作法自斃”。同為大秦丞相,商鞅如此,範睢如此,李斯又怎能例外?
秦國丞相:範睢少府令章邯組織驪山戍卒絕地反擊,擊敗了周文率領的起義軍,暫時化解了秦王朝這場危機。然而,章邯軍在平叛戰役中越是節節勝利,便越是反襯了此前李斯當政的無能。從二世皇帝胡亥的角度,一個本身權勢就讓自己忌憚、當政還如此無能,險些讓國家萬劫不復的丞相,他還有什麼存在價值?
秦二世:胡亥光二世皇帝一個人這麼想不可怕,可如果秦朝滿朝文武都這麼想,並因此站隊的情況下,李斯的處境立場當然就處於極端被動中。他上書勸諫二世皇帝,停修阿房宮,減輕賦稅徭役,企圖以此緩和秦朝和廣大民眾的矛盾。
【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進諫曰:“關東群盜並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戌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史記·秦始皇本紀》可這樣的謀國之言,在一心享樂的秦二世看來,(包括趙高別有用心的教唆),等於是李斯把無能禍國的責任,全一股腦推給了同樣大修墳墓宮室、同樣完全不愛惜民力的秦始皇。
所以,李斯被下獄拷打、腰斬於市、全家被殺,又有什麼可奇怪的?
-
7 # 清水空流
秦相李斯,與秦始皇共同開創了歷史,建立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秦。
李斯的倉庫的老鼠和廁所老鼠的讓李斯感慨不已,倉鼠理論也是李斯的處事原則和道德界線。但李斯忘記了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倉庫的糧食吃多了,老鼠也是要打死的。
李斯為何會敗於趙高之手,很簡單。在親疏,遠近,厚薄之間,李斯顯然不如趙高,李斯也許瞭解秦始皇,但絕對不瞭解秦二世,而趙高由於屬於內侍。他了解秦始皇,也更加了解秦二世。
就現在已經發現的史料來看,秦二世的登基應該是合法的。唯一的矯詔就是賜死長子扶蘇。可以說,自打矯詔那一刻開始。李斯的死局就確定了,換言之。除非李斯迅速處死趙高。才能獲得安全感。
李斯的富貴都是秦始皇給予的,但始皇屍骨未寒李斯就如此作為,實在是過分,而李斯如此作為就是出於自私。想保住自己富貴和地位。也可見李斯的也不是一個有遠見的人。與其說李斯敗於趙高之手,不如說李斯敗於自己目光的短淺。立壁千仞,無欲則剛。而李斯則慾望,貪慾。讓他眷戀的太多、不願意捨棄。也是李斯的敗於趙高的主要原因。
李斯是敗於趙高之手,但絕非死於趙高之手,李斯存在僥倖心理,認為自己沒有性命之憂。而趙高為了掌控朝局李斯是必須要除去的,但李斯卻沒有警惕心理,隨著時間的推移。此消彼長。李斯權力在逐漸失去,趙高的權力的在日益增加。再就是誅殺李斯首先是秦二世的意思,沒有秦二世的首肯,趙高也不敢。李斯敗於趙高,是敗於秦國的嚴酷律法,商鞅死於自己的律法之下,而李斯也是死於自己制定的律法之手,就是拿著刀劍的人也必將死於刀劍。
面對烽煙四起的大秦,李斯想的是要剿滅,而趙高要以此殺人。為此多次構陷李斯,而對此李斯沒有任何反擊之力。秦二世對李斯的管束也是反感和厭惡。趙高對於當時情況就是推卸責任,這個責任也只有李斯承擔、秦二世殺李斯就是讓他承擔責任。與趙高責任不大。
李斯敗於趙高,是由於自己的貪慾,放不下。其實就是敗於自己之手,至於殺李斯,秦二世應該承擔大的責任,也於趙高關係不大,至多不過是添了一把火。李斯的死九就咎由自取。
-
8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李斯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從最基層一步一步爬到了仕途的最高層,成為大秦王朝的丞相,可謂一萬之下萬人之下,權高位重。
趙高原本是一介宦官,因為善於察言觀色,工於心計,深得秦始皇的寵愛。特別是當秦始皇長子扶蘇有蒙恬等名將支援的情況下,他極有眼光的選擇追隨秦始皇最寵愛的幼子胡亥,併成了他的心腹。
秦始皇病死出巡途中後,趙高決定把胡亥推上皇位,他透過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李斯,二人合謀,通秘不發喪、假傳聖旨等方式,逼扶蘇自殺,直接把胡亥推上了皇位。
胡亥即位後,大權旁落趙高手裡。原因有兩個,一是趙高一直是胡亥的心腹,並且是推胡亥上位的第一功臣。他比"外來人"李斯更具政治支援等優勢。二是趙高比李斯更厚黑。趙高心狠手辣,為了權力無所不用其極。而相對來說李斯"善良"許多,再加上趙高有胡亥的充分信任,很快便掌握朝中實權。
一山不容二虎。趙高為了權力的需要對李斯痛殺下手,因為李斯在朝中是孤家寡人,沒有後臺和支援,成了趙高手下敗將,被屈冤至死也就不足為奇了。
-
9 # 我是趙帥鍋
在說起丞相李斯之死時,大家總習慣性的把它歸功於趙高如何玩弄陰謀,李斯如何被算計。總而言之,李斯之死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鬥贏趙高。但真實原因,顯然沒有這麼簡單,因為如果李斯可以控制朝廷的局勢,趙高即便再會玩陰謀,也是沒有用的。
事實上,李斯被殺的命運,從陳勝吳廣的大軍出現在函谷關時,就已經註定了。因為,幾十萬叛軍突然出現在咸陽城附近,就算秦二世不說什麼,李斯作為朝廷的首席執政官,也必須給大家一個說法。但問題是,李斯顯然無法給出一個讓大家信服的說法。
因為這樣巨大的叛亂,絕不可能一夜間,毫無預兆的形成。幾十萬叛軍,也絕不可能從天而降來到咸陽城下,甚至而言,幾十萬叛軍在向函谷關逼進的過程中,這種重大軍事秘密肯定是無法隱瞞的,你李斯在這之前,難道一點訊息都不知道?如果不知道,你這個丞相是幹什麼吃的?如果你知道,為什麼不通報,不採取措施?你李斯究竟想幹什麼?
更重要的是,叛軍想進入函谷關,必須得越過三川郡,而當時三川郡的最高軍政長官就是李斯的長子李由,在叛軍經過三川郡的時候,李由為什麼不積極阻攔?為什麼不積極向中央彙報?從這層意義上來說,三川郡守那是超級失職,甚至更有通敵的嫌隙!
如果事情僅僅到此,李斯也許還有救,因為現在事情已經發生,幾十萬叛軍現在距離咸陽城已不足一百里,這個時候再追究誰的責任已經沒有任何用處,當務之急是趕緊拿出辦法解決問題。可當時的李斯,卻根本拿不出一個讓大家滿意的辦法。關鍵時刻,還是章邯提議將咸陽城內幾十萬刑徒武裝起來,派他們出去圍剿叛軍。
如果事情僅僅到此,李斯還不至於死得太難看,但問題是,章邯率領這支由刑徒組成的軍隊,輕而易舉就把這幾十萬叛軍趕出了函谷關。事情到此,李斯自然無法挺起腰桿在朝堂上說話了。因為,如果章邯的軍隊,經過千辛萬苦九死一生才把叛軍趕出函谷關,李斯還可以解釋當初叛軍打到函谷關,並不是自己無能,也不是自己通敵,而且叛軍實在太厲害,一路勢不可擋,才造成今天的結果。
但問題是,章邯率領一支臨時武裝起來的刑徒,衝過去一個照面,就把叛軍打得落荒而逃。面對這種結果,李斯還敢說當初是因為叛軍很厲害嗎?現在,不要說別人,就是李斯的嫡系親信,在看到李斯時,恐怕也會覺得,李丞相要麼是老年痴呆,要麼是嚴重失職,要麼是通敵叛國。總而言之,李丞相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李丞相了。在這種背景下,大家自然會紛紛與李斯劃清界限,在李斯在帝國影響力越來越弱的情況下,趙高收拾他自然輕而易舉。
-
10 # 史學達人
李斯是很聰明,他從一個小民,一下逆襲成了大秦的宰相。可謂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這是何等的風光呀。
在李斯獨得秦始皇寵幸的時候,一個小小的趙高,怎麼敢去招惹李斯呢?
但是,為什麼到了秦始皇快死的時候,或者死了以後,他就敢了呢?
其實很重要的一點,一定不要忽視,那就是年齡。
要知道李斯比秦始皇大二十多歲,秦始皇死的時候五十歲。那時候的李斯已經七十多歲了,七十多歲的人,腦袋肯定不如年輕人的好用。
恰恰這個趙高的年齡,正在最好的時間,趙高是和劉邦是一年生的人,劉邦是四十七歲開始鬧革命的。
也就是說,當時是一個五十歲的趙高和一個七十歲的李斯在鬥。
這麼大歲數的李斯,肯定玩不過趙高了。
若是李斯在年輕十幾歲,說實話,十個趙高都不是李斯的對手。
趙高這個人品行肯定不咋地,他之所以敢無法無天,就是仗著自己是二世胡亥的老師,胡亥這個人又很沒出息,他早就把胡亥給看的透透的了。
趙高若是想把持朝政,他必須要弄死李斯才可以。
這時候的李斯雖然老了,但是,他還是大秦帝國的宰相,他還能分的清誰好誰壞。
有這樣的人在,趙高深知自己是不能為非作歹的。
所以,他就對李斯痛下殺手了。
趙高要殺李斯,他還不能以自己的名義去殺,他必須要經過秦二世的同意,假借二世的手來除掉李斯。
二世雖然有點二,但是他也不傻,秦始皇這麼重用李斯。這至少說明李斯是一個很有能耐的人。趙高每次向二世說李斯要謀反,一定要殺了他的時候,二世都覺得不可能。
所以二世派人三番五次的去審李斯的案子。
結果是無恥的趙高,派自己的人動用了手腳。李斯被拷打的害怕了,所以他就承認了自己謀反了。
趙高把李斯認罪的證書拿給二世看,二世這才相信李斯卻是謀反了。
就這樣李斯被趙高滅了族。李斯之所以輸給趙高,其實就是年齡太大了。
-
11 # 楊柳青青春之聲
秦朝丞相李斯為何敗給宦官趙高?
一、首先一點趙高與皇帝一體,始終伴隨皇帝左右在不停的行聖命,偽聖事、李斯更多的是在行臣命,辦臣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趙高本身能力超強,又以猜度聖意為生存的最高意識,他的出身就決定了他不得不這樣才能做到人上人。在《史記—蒙恬列傳》中: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賤。秦王聞高強力,通於獄法,舉以為中車府令。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趙高的歷世性格、他的心裡是扭曲的、陰暗的,賊心不絕於心,始終以聖命對待做臣子的李斯,甚至把李斯玩弄於股掌之中,李斯在趙高面前罕有不敗之理?
二、李斯也是人中之傑,聰明絕頂,能從老鼠的出處上看到人生的哲理,很不尋常,標新立異於秦朝之持國秉、貴重矣,他甚至認識到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很是明理,可是啊,戀權與利益纏身三次與趙高過招,均以失敗告終,尤其是第一次與趙高過招他太貪戀他的高貴權力與固化的利益了,作為秦帝國的丞相在自己的利益與國器面前竟然患得患失,動搖了國本,讓趙高抓住了機會,搶得了先機,賊人合謀,國祚焉能久矣,以此秦帝國的夯基開始發生根本的動搖,崩塌那是遲早的事,那李斯李丞相那?到頭來甚至與兒子想牽著黃狗出上蔡東門去追逐狡兔都是想象中的奢望,變易神器,國喪身誅,悲夫!
-
12 # 上弦月A
李斯,戰國末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由小吏出身,到千古一相,可謂傳奇一生,功勳卓著,後被趙高陷害,腰斬於市,夷三族。
一句話總結李斯一生☞ 生的卑微,活的傳奇,死的慘烈!李斯之死,和趙高、秦二世及自己性格都相關。
內鬥,趙高優勢無人可及趙高為宦官,即近身帝王、為帝王辦事之官。但趙高不是太監,早期宦官有的是太監,有的不是,太監在當時叫宦閹,而並無史料稱趙高為“宦閹”。西漢後宦官才逐漸都由太監擔任。
趙高優勢在於親近帝王,傳聖旨,辦理日常雜務等,必深諳權術和心術。長期歷練讓趙高對帝王心思、君臣之道、宮廷之事瞭如指掌,明招暗箭運用的爐火純青。這是讀書人李斯遠所不及的。
李斯,贏天下贏千秋,贏不了趙高李斯初為小吏,後拜師荀卿學帝王之術,輔佐秦王成就一統大業。大秦初定,李斯提出了君主立憲制加強中央集權☞ 後來2000多年封建制度的模板。後,李斯統一了度、量、衡、文字☞ 本質是統一全國思想。
可見,李斯謀略和精力都在朝廷,社稷。李斯非帝王身邊之人,他是個讀書人,這和一門心思玩宮廷權術的趙高沒得比。李斯殫精竭慮、披星戴月,或不及趙高在秦王面前一句話管用。
趙高指鹿為馬,李斯明哲保身始皇崩,趙高和李斯合謀廢扶蘇立胡亥。朝中人盡皆知趙高是帝王近臣,擅權術,後趙高指鹿為馬立威,更讓朝內勢力站隊趙高。
扶蘇賢能主見,與大將蒙恬甚好,繼位必重用蒙恬為相,而不會是舊臣李斯,而相對愚笨的胡亥才更需要他。故,李斯為自保與趙高合力滅扶蘇。
然而就是這個私慾讓李斯遭滅門之災,因為扶蘇被害後,趙李二人必然形成了直接交鋒局面。
趙高借刀殺人秦二世胡亥修阿房宮,耗財耗力,百姓苦不堪言,眼見反秦起義星火閃閃。讀書人脾性來了,李斯上書秦二世,讓這個二貨減少徭役。結果讓正在酒宴作樂的秦二世大為光火,把李斯關進黑屋子。
趙高的機會來了。李斯牢中多次上書秦二世,但書信都被趙高攔截了。彼時李斯之子李由正駐兵在外,趙高藉機陷害李斯父子欲謀反。李斯被屈打成招,最後千古名相就這樣被腰斬於市。李由後來也在對戰項羽、劉邦起義中犧牲。
↑公子扶蘇總結李斯的權力慾望和性格,趙高的宦官優勢和陰險,或許還有秦二世想拿李斯立威,都是李斯悲劇的原因。而趙高則充分發揮了自己優勢和姦才,同時利用了李斯的“天真”、秦二世的權力。真特麼是個人才!
太史公說,李斯初為小吏,見廁所之怯鼠瘦弱,而糧倉之碩鼠悠然,視人若無睹。於是感慨,立志做一隻糧倉碩鼠。但局勢在變,李斯若晚年釋然、淡然、安然,禍或避矣。李斯,成也倉鼠,敗也倉鼠。阿門。
-
13 # ww3721王建文
強龍難壓地頭蛇,何況趙高是皇帝本家。他犯死罪秦始皇都不讓他死,胡亥也是由著玩弄戲做,甚至被其殺死。子嬰都不敢正面交鋒,只好私自家裡動手殺了他。可見不是一般狡猾。是可夠朝堂上指鹿為馬,血洗異已的極大惡人。
李斯身無一兵,只有爛筆一支,皇帝信他,他是丞相有才能人。人家不信他了,他就是走狗一條,想如何吃它,就如何吃它。
比他厲害商鞅,白起,張儀,呂不為。更有秦武王,襄昭王的兄弟們都被殺乾淨。扶蘇胡亥兄弟也被屠殺乾淨,都是秦國血淋淋殘酷結果。是歷史傳統,他又如何能逃出秦人的魔撐和羅網。
不是敗給趙高,從為秦國賣命那天起,他的命運就註定了,會如同商鞅,呂不為一樣。秦人是不會對待客人有好結果的,那會讓外華人有享受和尊嚴。我們從歷史看,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給了商鞅權力榮譽,秦惠文王立王后就車裂商鞅,秦惠文王用張儀連橫,秦武王就趕走張儀,昭襄王趕走魏冉。贏政在統一國家制定國策時重用李斯,胡亥殺死李斯,胡亥趙高是傳統以毫無根據叛亂滅族人家,做法同如惠文王,秦始皇等他們前輩狠毒
,從對待客人上說,他們有六世之餘烈,繼承了前面事業,招賢納才,繼承前代國君功業,代代是明君。也是前代能臣也是血淋淋,殘烈烈,輩輩狠毒。不是個別現象,是傳統暴君所為啊胡亥對蒙恬蒙毅兄弟又是如何。他們代代都似有強烈的使命感,對待前面朝中有作為能臣,似豺狼虎豹而為 ,真的無法理解。
趙高再害,在繞不過皇帝的關口,而代代如此,是真得是信認人才嗎?他們代代用才不假,太了不起,形成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歷史必然,而人才都是結果殘烈,也是必然嗎?
秦孝公出生前,秦國經歷了厲公內亂。魏國趁秦國政局不穩之機 ,奪取了河西地區。秦孝公之父秦獻公繼位後,割地講和定邊境。連周天子無權了都不願意搭理。秦孝公下”求賢令“衛華人商鞅來到,秦國進行兩次有力改革舉措。取消世襲的特權,規定按軍功給予爵位田宅,以法治國,獎勵軍功,鼓勵耕織,迀都咸陽,廢井田制,統一度度量,設縣置,按戶按口徵收軍賦 使其郡縣組織日趨完備,使使秦迅速成法治制度先進,經濟發達,軍力強盛的強國。商鞅帶兵收復河西失地,商鞅因帶兵打仗,取得一系列勝利因戰功獲商十五邑為商君。前338年秦商鞅再次帶兵攻魏擊敗魏軍。孝公因病去世,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在 咸陽再處以車裂後示眾。並滅其家族。其實都是繼承者,為了能因快打擊能臣英名,以叛亂之罪滅他,而能使自已立即揚名,自己宣佈權威,樹立尊嚴撐握權力的血腥手段罷了,鞏固了自已權利和地位的手段,武王繼承者對兄弟屠殺是如此。張儀被趕走也是如此 秦始皇對呂不為下殺手無不也是如此當然胡亥當上皇帝殺兄弟姐妹,殺蒙恬兄弟,沒有達到,就是要再殺李斯。也是同樣罪名滅其家族。手段複製前輩,而趙高說其兇惡歹毒。還是為胡亥服務的。縱觀歷史統治者用這種手段,在中國歷史屢試不絕,罪名創新罷了。
-
14 # 閒行萬里
趙高就是一個目標幹壞事,真小人;李斯既想要婊子又要立牌坊三心二意,偽君子,當然會失敗。業務不精,想成功貴在專一!
-
1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眾人皆知丞相李斯精通權術,卻不知宦官趙高文武全才。
不要把趙高看成一般的宧官奸臣,趙高確是個有才能的人。
趙高原為秦國宗室遠親,後進入秦宮為宦官,秦始皇聽說趙高有才能,任命趙高為中車府令,掌管皇帝車馬的官員,為何任中車府令?一是趙高身強體壯,二是趙高懂車會駕馬,三是趙高會辦事,四是趙高得到秦始皇的信任。
趙高還是秦漢時期的書法名家,是秦國除李斯之外最有名的書法家,趙高所做《愛歷篇》六篇成為秦朝政府的識字教材。趙高精通法律,自幼鑽研秦法,因此秦始皇讓趙高教胡亥讀書寫字、研習判案。
趙高能得到秦始皇的信任不是沒有道理的,除了自身能力出眾,是個人才外,趙高的出身和性格也有很大原因。出身秦國宗室遠親更容易得到信任,趙高自身性格察顏觀色,善於逢迎獻媚,都讓趙高得到秦始皇及胡亥的信任。
沙丘政變後,胡亥即位,李斯是丞相掌外朝,趙高是郎中令掌內朝,三人本有一定的分工,權力掌握在三人手中,形成相對平衡。
趙高是胡亥的老師,對於秦二世胡亥再熟悉不過,當上皇帝后,胡亥大開殺戒,屠殺秦國宗室及不聽話的大臣,多半有趙高的教唆,之後胡亥偏重於享樂,對於政事並不用心,而丞相李斯稟報政事給皇帝,由於胡亥不上心就交趙高處理,時間一長,李斯見不到皇帝,並且所有大事都是透過趙高向胡亥傳達,而胡亥沉迷享樂,政事都交趙高處理,這樣一來,趙高掌握朝政大權,儼然成為皇帝的代言人,權力大大超過李斯,三人權力格局變成趙高一家獨大。
此時趙高想殺李斯易如反掌,趙高為了除掉李斯獨攬大權,設計圈套誣告李斯謀反,秦二世顯然相信趙高,顯然也不關心李斯的死活,更重要的是李斯根本見不到秦二世,於是趙高用皇帝名義逮捕李斯,腰斬於市,滅三族。
趙高和李斯的權力均來自皇帝,誰掌握了皇帝,誰就是權力鬥爭的勝利者。
-
16 # 時光之意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啊。。。。。。
你李斯權術再精通,用不出來也白搭。趙高不學無術,但有秦二世這把菜刀。
所以需要有平臺,沒有好的平臺再精的權術也無法發揮,有好的平臺(比如接近秦二世)稍微用點力就可以走很遠。
-
17 # 桃園小景
李斯敗給趙高,主要輸在年齡上。當時,李斯已七十多歲,精力不足,而趙高五十多歲,正年富力強,加上心懷不軌,奸臣當道,李斯敗給趙高不足為奇。
-
18 # 衣賜履讀通鑑
李斯雖是法家,但行為還是有底線的。趙高從歷史記載上來看,毫無底線,而又深得胡亥歡心,如此,李斯根本不是趙高的對手。另外,我個人認為,趙高不是太監。
-
19 # 均是天涯淪落人
很多時候個人的選擇是身不由己的,個人漫長人生都是由不斷的選擇組成的,只要在重大時刻選擇出現錯誤,所帶來的後果便是不可逆轉的,很顯然李斯在關鍵時刻便做出了錯誤的選擇,當初秦始皇駕崩前立下遺囑讓立扶蘇為太子,但是詔書還沒有發出去他便逝世了,趙高見此便扣留了詔書想要立胡亥為皇帝,可是這件事需要得到李斯的同意,在雙方經過數次溝通後李斯終於妥協了,他的退卻導致扶蘇被賜死,蒙恬等人被牽連,隨著時間的推移李斯與趙高的矛盾逐漸開始爆發,但是這個時候的趙高已經完全得到了胡亥的信任,在胡亥的命令下李斯的勢力不斷被瓦解,趙高趁機完全佔據大權,李斯在這樣的局面下所遭到的結果可想而知,因此李斯不是敗於趙高,而是敗在了胡亥於趙高的聯手。
-
20 # 剛日讀史
李斯,原是楚國的一名小吏,楚國上蔡人。當時是戰國時期,楚國屢屢被秦國打敗,丟失了大量疆土。但楚國的貴族們佔據著朝堂高位,卻沒有任何變法強國的意圖,他們只為了維持著自己醉生夢死的生活。
李斯當時在倉庫當小吏,過得很不甘。突然有一天,他發現在廁所裡的老鼠個個瘦小骯髒,看到人就害怕地跑走;而在倉庫裡的老鼠一個個卻長得肥大,看到人還不怕生。
李斯頓時就悟了,楚國就是這個大倉庫,寒門庶士,其實就是廁所裡面那一隻老鼠。想要改變命運,就只能擠進所謂的貴族階層。
李斯辭掉了工作,到齊國去拜大儒荀子為師,跟他學習禮法。學成禮法之後,李斯跑到秦國去投靠呂不韋,後來接觸到了秦始皇。秦始皇發現了李斯的才能,提拔他為客卿,天下一統之後,還任命李斯為丞相。
李斯為相斯間,制定了“廢除分封、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修馳道”等等策略,都得到了秦始皇的大力支援。他為相期間,門生故吏遍佈朝堂,實力之強,比趙高不知要高多少倍,但後來為何卻敗給了趙高了呢?
其一:物極必反,盛極而衰。老子曾經說過,一個事物到了進無可進的野外,一定會走向它的反面,正所謂“反者道之動”。其實李斯也知道,他的家族已經到了進無可進的地步了,他曾經就有過憂慮。
李斯的長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的時候,是李斯家族最輝煌的時候,那時候李斯的女兒們都是嫁給了皇族子弟。李由回咸陽時,李斯在家中設宴,那時候文武百官都去了,門前的車馬數以千計。
李斯當時就說了,我的師傅荀子就說過“物禁大盛”,我現在可是榮華富貴到了極點,然而事物發展的極點必然是向下衰落,我還不知道我李家的未來在何方啊?
後來,果然印證這一句話,李斯被腰斬,誅三族!
其二:李斯有弱點。秦始皇六次巡視天下到“沙丘”的時候,就駕崩了。“中車府令”趙高肋迫了李斯,發動了“沙丘之變”,李斯上了趙高的賊船,這種船一上,就很難下得來了。
當然,作為帝國丞相的李斯,這個時候竟然被趙高脅迫,《史記》記錄得有點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按理說,李斯可是堂堂丞相,怎麼會搞不過趙高呢?他本人也算是宦海沉浮數十年了,手段可是高超得很。
“沙丘之變”後,公子扶蘇被殺害,胡亥當上了二世皇帝。趙高是二世皇帝的老師,所以他比李斯更受皇帝的信任。
其理不言自明,李斯是朝臣、外臣,而趙高是近臣,近臣和朝臣還是有區別的,近臣天天伴在皇帝身邊,更容易得到皇帝的恩寵。
朝臣是要為天下負責的,而近臣只需要為皇帝的心情負責就好。那個時候的天下,早就起義風起雲湧了,二世皇帝還修建“阿房宮”,這下子更將天下的人民推向了痛苦的深淵。
為了統治階層的利益,為了帝國的利益,李斯聯同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連連上奏二世皇帝胡亥,讓他停止修建“阿房宮”,這讓胡亥惱怒起來。
秦二世天天飲酒作樂,但忠言逆耳,李斯的上書讓他煩不勝煩,於是便把李斯逮捕入獄。
其三:李斯入獄,李斯集團群龍無首,無法與趙高抵抗。趙高想要掌權,他只有除掉李斯和馮去疾,只有除掉左右丞相,他這個“中丞相”才能徹底地掌控朝政。
李斯下獄之後,失去了在朝堂上的話語權。緊跟著,趙高又對李斯集團在外的“地方勢力”下手了,他以“謀反罪”安在外帶兵的李由的身上。
趙高對李斯嚴刑拷打,讓李斯認罪。李斯也知道前途兇險了,他在獄中多次向二世皇帝上書,但都被趙高扣留了。
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迫認罪,被腰斬,夷三族。而他的長子李由,此時還不知道父親已死的訊息,仍然帶兵與項羽、劉邦在雍丘作戰,最後被起義軍斬於雍丘。
回覆列表
沙丘之變時,李斯的目的是保有權位,繼續宏達發展帝國法制,而趙高目的卻是把持胡亥獨攬大權。這導致了二者在後來的博弈之中,李斯始終在明,而趙高始終在暗,最終,陽謀不敵陰謀………李斯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