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號條頭史歷hhh

    1392年10月,李成桂在開城壽昌宮登基,建立朝鮮王朝,一直延續了五百多年。

    在改朝換代之前,李成桂自然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四年前,明王朝意圖擴張領土,步步緊逼,朝鮮國王王禑(後世稱為禑王)決定遠征大明。

    他將大量軍隊交給了當時的副執政李成桂。禑王不知道,他已經為自己掘下墳墓。

    李成桂知道,進攻明朝無異是以卵擊石,但是私自回京也是死路一條,於是他把心一橫,煽動將士一起回京。之後,手握重兵的李成桂就把京城佔領了,流放了禑王,擁立了其子王昌為王。

    韓劇《六龍飛天》王禑劇照,高麗王室姓王,但是李成桂後來說王禑是權臣辛盹之子,所以王禑又被記為辛禑,其子王昌被記為辛昌。

    但是李成桂可不滿足於做個權傾朝野的大臣。

    第二年,他又藉口辛禑和辛昌父子兩人根本不是皇室血統把父子二人流放,又找了個高麗王朝的遠方宗室來當自己的傀儡。

    李成桂的目標一直都是朝鮮的最高寶座。

    但是,那些高麗王朝的豪門貴族卻擋住了李成桂的登基之路。

    李成桂要做皇帝,就必須踢掉這些絆腳石。他掌握大權之後,開始實行土地改革。豪強大族的土地都被收歸國有,再由國家按照等級分配給文武百官。

    他也注重保障佃農的耕作權利。透過改革,李成桂逐漸剪除了反對者的勢力,還贏得了下層民眾的支援。

    只是高麗王朝的大學士不肯依附李成桂,這給李成桂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李成桂畫像

    1392年對於朝鮮來說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在這一年,高麗王朝的最後一位擁護者鄭夢周被李成桂派人刺殺。李成桂掃除了他建立新王朝的最後一個障礙,他登基的機會終於成熟。

    他擁立的末代君主王瑤本來就懦弱不堪,看見李成桂就嚇破了膽子。

    7月31日,李成桂給王瑤扣了個昏庸不堪的帽子就把他廢掉了,高麗王朝也就此覆滅。

    但是,李成桂不想被人們認為自己是謀權篡位的國賊,他依然需要一個登基的正當理由。

    於是他派使者到明王朝上奏。

    他說王瑤昏庸不堪重用,王瑤的兒子又是個傻子,不能繼承王位,那就只有自己代理國事了,李成桂極力渲染了自己登基的不得已。

    王瑤原為定昌府院君。1389年冬被李成桂等擁立,1392年被廢黜,李成桂即位後降封他為恭讓君。1394年被李成桂派人殺死,後被李芳遠追封為恭讓王

    此時的明朝皇帝是朱元璋,正陷在胡惟庸謀逆案中,嫌疑犯抓了一批又一批,殺了一撥又一撥。

    朝鮮半島上的事,只要依然臣服明朝,他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許了這件事。但是李成桂在東北修工事,設軍隊,讓朱元璋有些不舒服。

    於是8月5日,李成桂在開城壽康宮登基。

    他請求朱元璋賜新國名,朱元璋選定“朝鮮”二字。但是,朱元璋沒有給冊封李成桂為國王,也不給朝鮮印信。這就是朝鮮國號的來歷。

    明太祖朱元璋

    但無論如何,朝鮮半島進入了李氏的朝鮮王朝時代。

    此時的李成桂挺尷尬的,嚴格來說,他不是朝鮮國王身份。

    為了恢復得位不正這個瑕疵,李成桂遷都漢城,在那裡建立朝鮮王朝的新法統,同時重建了朝鮮的政治制度。

    李成桂算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帝王,營建了新都漢城後,鄭道傳在李成桂的支援下,編修了《朝鮮經國典》,趙浚也編修了《經濟六典》,證明了新體系和新制度的合法性。

    而為了解決朱元璋的猜忌,李成桂更是花了大力氣。

    朱元璋也一直懷疑朝鮮與北元、女真人勾結,還指責了朝鮮的貢馬羸弱無力,根本無法使用。朱元璋下令再次關閉了中朝邊境。

    李成桂便把兒子李芳遠送到了南京作為人質,就是這個時候,李芳遠和朱棣成了好友。

    李芳遠畫像及劇照,他和朱棣命運有相似之處,都是起兵奪位。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朱元璋認為朝鮮的國書蠻橫無理,勃然大怒,要求朝鮮交出國書的作者。

    李成桂派出的使節有雄辯之才,他們解釋了朝鮮王朝已經和北元決裂,成為了明王朝的忠實藩屬。朱元璋這才放回了以前扣押的使節,還稱讚李成桂忠心耿耿。

    這一系列的舉措之下,李成桂謹小慎微,基本消除了明朝對朝鮮王朝的猜忌。

    然而,因李成桂遲遲不能做出傳位決定,引發朝鮮王位繼承人之爭。

    1398年,李成桂傳位兒子李芳果,李成桂被尊為上王,1408年,這位在朝鮮半島叱吒風雲的帝王在開城的昌德宮去世。作為李氏朝鮮的開創者,他的廟號被定為太祖。

    李成桂的登基推動了朝鮮國內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他創下的制度在朝鮮沿用了400多年。

  • 2 # 澹奕

    在周天子時代,“朝鮮”這個名字就已經出現,其歷史相當久遠,高麗王朝結束後,明太祖裁定朝鮮為李氏王朝的新號。

    先秦時代,朝鮮之名已然誕生

    在秦王朝建立之前,無論是《山海經》還是《尚書大傳》,抑或是《管子》,大量的中原典籍之中都出現了“朝鮮”這個名字。

    《山海經》: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天毒……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

    《尚書大傳》:武王勝殷,繼工資祿父,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為周之釋,走之朝鮮。

    在先秦時代的諸多正式的典籍之中,都出現了“朝鮮”這個地方的名字,而按照古籍之中大致的地理位置描述,這個朝鮮位於中原東方的大海之中,其南方是海,北部是山川。而這些,與現代的朝鮮半島也的確一致,半島三面環海,北方是長白山脈。

    不過,在明朝之前的有關朝鮮之名的所有記載之中,並沒有出現過其名稱釋意的記錄,朝鮮到底是形容詞彙,還是半島之上的一個古代部族名稱,也不得而知。

    秦漢時期的《史記》等正式的史料之中,頻頻出現朝鮮這個名字,尤其在周王朝建立之後,殷商王室遺族箕子曾率領族人建立箕子朝鮮,後被衛滿朝鮮取代,漢武帝時期滅衛氏,設立“漢四郡”,其中樂浪郡之下設定有朝鮮縣。

    直到高句麗崛起之後,朝鮮之名逐漸消失,原本的朝鮮舊地悉數被源起於遼東的高句麗所統轄,而半島的南端,出現了所謂的“三韓”部落,三韓與高句麗,無論是族群還是文化等方面都截然不同,並非一脈相承。

    唐朝時期,高句麗被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後新羅在半島獨大,朝鮮之名也就歸於塵土,而在新羅之後,高麗誕生,取“山高水麗”之意,高麗王朝綿延長達五百多年,一直到明朝建立,也因此在宋元時期,“高麗”逐漸成為了半島的新的代號。

    明朝時期,朝鮮之名重現

    公元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發動“威化島回軍”,在奉命出兵遼東的半道上突然折返開京,後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

    按照自古以來半島與中原王朝之間的宗藩關係,李成桂派人前往南京,呈上“朝鮮”與“和寧”兩個名字,請明太祖選擇,朱元璋最終擇定朝鮮,作為李氏王朝的新號。

    按照李朝官修的地理志《東國輿地勝覽》記載:國在東方,先受朝日之光輝,故名朝鮮。

    被如今的韓國當成正史的高麗王朝時期的神話小說《三國遺事》之中,宣稱天神後裔檀君,於公元前2333年在半島建立國家,國號就是“朝鮮”。

    李氏朝鮮綿延的五百多年裡,一直都奉明朝為正朔,即便清朝建立之後,仍舊使用崇禎年號,祭祀明太祖、明神宗與明思宗,直到清朝晚期。

    晚清,朝鮮被韓國所取代

    清朝末期,列強不斷侵擾,而清朝的實力也大幅衰落,無法再成為藩屬的有效保護,甲午之後半島落入日本的手中,而這一時期的李朝,手打西方文化與日本入侵的影響,自立的意識不斷強化,開始籌謀改變。

    其中一樣就是改變名稱,“朝鮮”之名來自於中土,而除了朝鮮,半島在古代還有個名字,也就是“韓”,半島南端的三韓部落是半島上已知最早的本土文明,而“韓”也有廣大美好的意思,不過在中原,戰國之後沒有任何王權與朝代將“韓”這個字作為國號。

    1897年,李朝高宗正式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並自稱皇帝,以示與列國平等地位,韓國之名由此誕生,朝鮮被取而代之。

    只不過,朝鮮這個名字並沒有被束之高閣太久,大韓帝國建立後僅僅十多年,就發生了日韓合併,韓國被日本一口吞下,而日本則將半島的名字重新改回了朝鮮,設立朝鮮總督府,對半島進行管理統治,而同一時期在外反抗的半島人,仍打著“韓國”的名號。

    戰後,日本在半島的統治結束,不過半島卻一分為二,北方稱朝鮮,南方稱韓國,而北方通常將南方稱作南朝鮮,南方將北方稱作北韓,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有意思的是,其英文名“KOREA”並非來自朝鮮或者韓國的音譯,而是來自於“高麗”一詞的變音,近代半島與西方進行交流之時,倒是以高麗之名自居。

  • 3 # 虎皮貓大人1027

    北韓這個國家,對於我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中朝兩國是用鮮血凝成的友誼,但它的名字的由來得從元朝說起。懂點歷史的都知道,北韓以前是叫高麗。高麗這個國家,它建立於公元十世紀,這個王朝是取代了新羅王國成立的。在元朝建立後,元朝的統治者發兵攻打高麗,高麗那麼小塊地方當然打不過元朝,屈服了元朝。如果高麗就劃為了元朝的徵東行省。元朝可以隨意廢除高麗國王,其中一個目的就是透過和高麗王朝的通婚,將高麗牢牢掌握住。一直到元朝末年,一共有七位元朝的公主下嫁給高麗國王。和親這招是非常有用的,萬一打起來了,只要查一下家譜,發覺居然都是自家人,還怎麼打,只好收兵回家。元朝的目的還真達到了,幾代高麗國王都帶有元朝的皇室血統,正因為這種關係,高麗和元朝的關係特別好,哪怕是朱元璋趕走了元朝的統治者,把他們趕出了中原,高麗仍然依附於元朝。

    朱元璋非常明白邊界穩定是非常重要的,於是就派使臣到高麗國,想與高麗建立藩屬關係 ,雖然和元朝有親戚關係,但是實力還是佔上風,高麗國王還是斷了和元朝的聯絡,依附於明朝,接受明朝的冊封,但是高麗高層當中還是有好多元朝的親戚,這些人不甘心被元朝控制,親明和親元的勢力展開了長達十多年的鬥爭。後來十歲的江寧君辛隅繼位。這位國王偏向於元朝,(此時元朝還沒有徹底被消滅,北方還有一部分勢力,稱之為北元),但是又不想得罪明朝,牆頭馬上為他的父親請諡號,於是明朝就派了兩個使節去高麗,但是這兩個人在回國的路上被人殺了,身上的東西也被搶了。按理就這肯定不是高麗國五乾的,怎麼會在自己地盤上做這種招搖的事。表面上看肯定是北元乾的。朱元璋可不是這種好欺負的,於是表示絕不承認辛隅的王位。高麗也是一肚的苦水,沒辦法,只好再次向北前請封,北元就封了他為高麗國王,徵東行省左丞相。高麗和明朝可以說是徹底決裂了。

    洪武二十年,馮勝和藍玉打敗了納哈出,控制了遼東,設立鐵嶺衛並控制了鐵嶺,這個位置非常敏感,在元朝的時候是元朝和高麗的國界,高麗一直想佔領這個地方。王辛隅居然也搞笑,居然要求朱元璋把鐵嶺這個地方給他,搞得朱元璋啼笑皆非,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說給你就給你?朱元璋嚴詞拒絕了他。這個高麗國王也是血氣方剛的,二話不說就發兵攻打遼東。

    高麗帶兵的將領是李成桂,這個人不糊塗,一直反對和明朝決裂,極力勸阻都沒有成功,他知道打明朝就是以卵擊石,於是剛到鐵嶺就做手下的工作,然後一咬牙,反了。帶領軍隊打回了老家,廢了高麗王。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這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李氏王朝。李成桂馬上嚮明朝稱巨,向朱元璋遞交國書,然後向朱元璋討一個好的國名。朱元璋經過慎重考慮,給這個新王朝取名為:北韓,意思就是朝日鮮明之國。從此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朱元璋還下令,北韓國永不征討。明朝和北韓以鴨綠江為界,北韓以明朝為天朝,啟用明朝的年號。北韓就這樣成了大明的藩屬國。

  • 4 # 忠誠5978

    1392年,高麗王朝三軍都制使李成桂廢除了親蒙古帝國的高麗王朝第三十四代王,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這就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李氏王朝。李成桂為了鞏固政權,馬上嚮明朝稱巨,並向朱元璋遞交國書,然後向朱元璋討一個好的國名。朱元璋經過慎重考慮,給這個新王朝取名為:北韓,意思就是朝日鮮明之國。從此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朱元璋還下令,北韓國永不征討。明朝和北韓以鴨綠江為界,北韓以明朝為天朝,啟用明朝的年號。北韓就這樣成了大明的藩屬國。

  • 5 # 環球新事件

    據司馬遷《史記》中記載,商紂王叔父箕子(商朝人、華夏族),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北韓半島北部,在那裡箕子被推舉為國君,史稱“箕子北韓”。後來,在武王的勸說下,箕子歸附周王室,並被分封為諸侯。

    《三國遺事》中記載,檀君(北韓半島原住民一支)的後人在箕子來到北韓半島之後,為了防止和箕子帶來的人民產生衝突,遂帶領人民南遷,這些人後來成為“三韓”的始祖。

    北韓半島隨後又經歷了“三國時代”、“新羅時代”、“後三國時代”和“高麗王朝”後, 1329年,高麗國都統使李成桂發動政變,廢除高麗國王,自立為王,並改國號為“北韓”,定都漢陽(今首爾),史稱“北韓王朝”。此後,北韓王朝一直是中原各王朝的附屬國。

    直到1895年4月,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清政府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後,日本控制下的北韓政府,宣佈終止與清朝的藩屬關係。

    1896年,北韓高宗在俄國支援下,改名為“大韓帝國”,從此李氏北韓改國號為“韓”。

    隨後,日本吞併北韓半島。北韓人民進行了幾十年英勇無畏的復國鬥爭。1945年日本投降後,美、蘇軍隊分別進駐三八線南、北地區。1948年8月和9月,北韓半島南北地區先後成立南韓政府和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950年6月2日,北韓戰爭爆發,三年後的1953年7月27日,北韓停戰協議簽訂,在三八線的基礎上對南北軍事分界線進行調整,便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南韓。

  • 6 # 考古者說

    根據北韓現有的歷史文獻的記載,北韓民族的神話中有一位傳奇式的祖先人物——檀君,他是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中的女子所生,他在平壤建立起了王國,也就是“北韓”國的由來。不過史學界普遍認為,大約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中原的戰國時期,“北韓侯”稱王,為北韓建國的開始。還有學者考證,北韓作為國家的名稱,最初見於《管子》、《史記》等文獻之中。《史記》中就有“武王伐封,封箕子於北韓”,《漢書·地理志》也提到“殷道衰,箕子去之北韓”。

    關於“北韓”這一國名的含義,跟據《東國輿地勝覽》中的解釋是“國在東方,先受朝日之光輝,故名北韓”。也有說是“據東方日出之地,故名北韓”。總而言之,“北韓”這一詞都包含著東方朝陽初升、晨曦霞光鮮豔的意思。《南韓簡介》一書中解釋“朝”為“黎明”,“鮮”為“明亮”。北韓則是“明亮的黎明”,喚起早上東昇的旭日,Sunny照耀著稻田,驅散了山間霧氣。此時則是北韓半島上的居民開始繁忙的一日之前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的寧靜時刻。所以北韓還有“黎明寧靜之國”的稱呼。

    現在的《北韓之歌》開頭的兩句是“早晨的太Sunny芒萬道多鮮豔,我們的國家因此起名叫北韓。”從檀君建國的傳說到公元前的北韓,近代歷史學家稱它為古北韓。之後的歷史中,北韓半島上出現了百濟、高句麗和新羅三國爭霸的局面。中原王朝明代初期,李成桂發動兵變,控制高麗軍政大權,奪取政權並建成了新王朝。

    鑑於當時中國和高麗之間存在著封建宗藩關係,新立國號必須得到中央帝國政府首肯,才可生效。所以李成桂派使臣趕赴南京嚮明太祖朱元璋彙報請求下令。就國號來說,李成桂提出“北韓”和“和寧”兩個備選方案請朱元璋欽定。明太祖朱元璋則選擇了“北韓”。自此,北韓國號取代了高麗國號。史學界為了區別於古代北韓,將以李成桂為始祖的北韓稱之為李氏北韓。

    清代晚期,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朝戰敗,雙方簽訂《馬關條約》,承認北韓為完全獨立國,取消了中原王朝與北韓的宗藩關係,北韓才開始“獨立”成國(還是在日本的控制之下,直到在偉大的華人民志願軍的幫助下,趕走了美帝侵略者,北韓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獨立)。

  • 7 # 石頭說歷史

    北韓這個詞最早出現於《山海經》之中“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北韓。”據學者估計,《山海經》最早成書於戰國中後期,而它參考的資料年代可能更為久遠。也就是說至少在戰國時代北韓就已經被當作國名使用了。

    不過這裡所說的北韓指的是周代的一個諸侯國,範圍限於北韓半島北部的一部分,和現在的北韓不是一個概念。

    關於北韓國的資訊,司馬遷在《史記》中做了較為詳盡的記載:商紂王的叔父箕子不願意為服侍周朝,所以帶著5000人去了北韓半島。周天子得知訊息後,便把北韓分封給了箕子。箕子最終接受了周天子的分封,並前來朝見周天子姬發。於是他統治下的諸侯國被稱為箕子北韓。

    公元前194年,燕國大將衛滿消滅了箕子北韓,在其故地建立了衛滿北韓。公元前107年,漢武帝發兵消滅了衛滿北韓,在其故地設定了樂浪、臨屯、真番、玄菟四個郡(漢四郡),自此北韓作為國名在史籍中消失了1400多年時間。

    北韓再次作為國名出現是在明朝初期。

    1392年,高麗國王為幫助北元,派大將李成桂進攻明朝。李成桂自知不是明朝對手,便率軍回師發動兵變,推翻了高麗王朝。

    李成桂奪權後,迅速嚮明朝臣服,並擬定了兩個國名請求明太祖裁定。一個是半島古稱“北韓”,另一個是李成桂的出生地“和寧”,最終朱元璋選定北韓,理由是:

    “東夷之號,惟北韓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於是李成桂建立的政權國名為北韓,因其王室為李姓,又被稱為李氏北韓。

    李氏北韓存在了500多年時間,在甲午戰爭前一直是明朝和清朝的屬國,甲午戰爭後脫離清朝獨立。1910年,北韓被日本吞併,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後,北韓半島在蘇美兩國的影響下南北分裂,北部為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簡稱北韓。南部為大韓民國,簡稱南韓。

    最後來說一下北韓一詞的讀音。

    北韓兩個字都是多音字,我們現在讀作cháo xiǎn。其實追溯其本意,應該讀作zhāo xiān才對。

    成書於李氏北韓時期的《東國輿地勝覽》說道“國在東方,先受朝日光輝,故名北韓”。北韓歌曲集《北韓之歌》有一句歌詞為“早晨的太Sunny芒萬道多鮮豔,我們的國家因此起名叫北韓”。

  • 8 # 千佛山車神

    北韓是一個古國名,早在商代就出現了,並且古北韓是由中原漢人所建立的

    由於缺乏可靠的文字證明,北韓半島的早期歷史基本都是要參照中國史料。根據中國的史書記載,“北韓”一名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商朝末年。

    商朝末年,武王伐紂,商紂王的叔父箕子東渡北韓半島,見此地山清水秀,於是就在此建國,國號“北韓”,史稱“箕子北韓”,這也是“北韓”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史書中。根據後世的解釋,“北韓”有“朝(zhao)日鮮明”之意。

    周朝穩定天下後,箕子北韓臣服於周朝,被封為侯爵,成為周朝的一個侯爵國,因此箕子北韓也被稱之為“箕子侯國”。(戰國時期,燕國開始攻打箕子北韓,並奪取遼東地區)

    箕子北韓的國祚非常長,前後存在了926年,差一點就上千年了,比整個周朝的立國時間還要長,直到西漢初年,箕子北韓才被逃入境內的漢人衛滿所滅。

    衛滿本姓姬,祖上是衛國貴族,後遷至燕國居住。漢朝初年他逃亡箕子北韓請求避難,箕子北韓君主箕準拜他為博士,將箕子北韓西部方圓數百里土地封給衛滿,令衛滿守衛西部邊境。

    箕準這個人非常單純,他未加甄別訊息的真假就同意了衛滿的要求, 而衛滿則率軍向王險城進發。隨著衛滿大軍的不斷逼近,箕準這才發現情況不對,於是發兵與衛滿交戰。但箕準的軍隊沒能擋住衛滿,衛滿攻陷王險城,箕準則逃亡半島南部地區,立國近千年的箕子北韓滅亡。

    衛滿在佔領北韓之後並沒有更改國號,於是後世稱之為“衛氏北韓”。

    “衛氏北韓”和“箕子北韓”都是由漢人建立的,並且其國民有大量的中原移民,尤其是箕子北韓,在理論上它是周朝的諸侯國,只不過位置稍微偏了點。

    相比於箕子北韓,衛氏北韓只延續了87年就被漢武帝給滅了,至此北韓半島北部地區並併入漢朝的版圖,漢朝在這裡建立了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史稱“漢四郡”。而也同一時期,半島南部興起了馬韓、辰韓、弁韓三個帶有部落性質的國家,今天南韓的國號就是來源於這三個國家。(漢四郡)

    後來西晉滅亡之後,天下大亂,發源於中國東北的高句麗趁機崛起,至隋朝建立時已經佔領了遼東地區和北韓半島北部,而半島南部的三韓則演變為百濟和新羅。到了唐代,高句麗和百濟相繼被唐朝和新羅聯手消滅,此後半島南部被新羅佔據。

    在中國五代十國時期,新羅分裂成後高句麗、後百濟和新羅三個國家,到公元918,這三個國家又被高麗給同一了。

    高麗的建立者王建,其祖上據推測有可能是華人,而他在《十訓要》中也強調高麗必須遵守唐風,不得效仿契丹衣冠。

    高麗在建國之初向北宋稱臣,並長期敵視契丹,於是引發了契丹與高麗的戰爭,最後高麗雖然擊敗契丹入侵,但迫於契丹強大的軍事壓力,高麗只得妥協向契丹稱臣。

    金國崛起後,高麗與金國結為兄弟之邦,共同夾擊契丹,而高麗也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將版圖擴張至鴨綠江入海口。

    高麗國祚也非常長,前後共計474年,歷經遼、金、元三朝。在元代時期,高麗幾乎等同於元朝的內藩,元廷在高麗設立東征行省,對高麗的控制非常嚴密。

    元末中原板蕩,元廷要求高麗出兵一同鎮壓國內的紅巾軍起義,為此紅巾軍和高麗就結下了樑子。而作為報復,紅巾軍曾攻入高麗境內,佔領了高麗都城開京。不過由於紅巾軍麻痺大意,大軍在開京遭到伏擊,最後全軍覆沒。

    明朝建立之後,要求高麗交出遼東的鐵嶺衛,引起高麗的不滿,高麗國王王禑任命大將李成桂征討遼東。

    李成桂強烈反對與大明開戰,在多次上書無果之後,李成桂突然中途率大軍返回都城,廢除了王禑,掌握高麗政權,史稱“威化島回軍”。

    李成桂本人奉行事大主義,他上臺之後便以“權知高麗國事”的頭銜向朱元璋稱臣,希望得到冊封,但明朝政府並沒有立即承認他。此後李成桂多次上書,請求獲得承認,並擬定了“北韓”和“和寧”兩個國號,請求明太祖朱元璋定奪。(身著明朝衣冠的李成桂)

    最後,朱元璋以“東夷之號,惟北韓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為由,將“北韓”賜給李成桂做國號。而為了區別之前的“箕子北韓”和“衛氏北韓”,李成桂所建立的北韓被稱之為“李氏北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北韓王朝。

  • 9 # 福垊

    第一種、箕子建國命名說。第二種、周王封建賜名說。

    商朝末年,紂王無道。箕子苦苦相勸,紂王卻一意孤行。箕子怕管不住嘴又邁不開腿,不想做第二個比干,他決定裝瘋賣傻,離開這個瘋狂的王侄。誰知道紂王連“瘋子”也不放過——把他囚禁了起來。武王滅商後,箕子帶著景如松、琴應、南宮修、康侯、魯啟等殷商貴族和部分民眾“闖關東”了。抵達北韓半島後,與當地民眾融合一體。周武王打聽到賢人箕子所在後,封他為北韓國君。前196年,和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燕王鐵哥們盧綰投靠匈奴發動叛亂。其部屬燕人衛滿逃到北韓,北韓侯爺箕準對他以貴賓相待,並賜以封地。後來衛滿羽翼日豐,也就取而代之。箕準一路南逃,攻佔馬韓,自立為韓王。為什麼稱呼韓呢?因為該地都是秦朝後裔,但為王的卻是方士韓終的後裔。

    第三種、明帝封藩賜名說。

    李成桂祖上是漢人,因為世居關外,曾被國際專家認為其為女真人或蒙古人。應該說他可能存在著蒙古人或者女真人的習慣甚至血統。但說成是蒙古人或女真人就不對了,儘管從他的高祖到他的父親都有蒙古名,他們都是蒙古千戶兼達魯花赤,其高祖本為高麗全州人士。李成桂和他的父親李子春(蒙古名吾魯思不花)見元朝沒落,就投靠了他的母國高麗。李成桂能征慣戰,掃平國內叛亂,抵擋紅巾軍,殲滅倭寇,擊退女真。李成桂功勞越來越大,權力越來越高,高麗國王令李成桂攻打明朝的遼東。李成桂中途回來,殺向開京,廢立君主。逼王禑退位,立其子王昌。再廢王昌,立高麗宗室府院君王鈞之子王瑤,是為恭讓王。洪武廿五年七月十七日(1392年8月5日,週一),王瑤在壽昌宮將皇位禪讓給了李成桂。隨即李成桂嚮明太祖朱元璋上奏,並派出遣中樞院使趙琳乞求賜(選)國號。

    李成桂表示自己權知高麗國事,請求變更國號,特上呈“화령(和寧)”、“조선(朝鮮)”請天子賜國號。朱元璋一看“和寧”是什麼鬼?洪武二十五年閏十二月初九日,朱元璋下聖旨。賜國號為“北韓”。理由是東夷的國號,只有北韓最好聽,而且由來已久,還是箕子建立的呢?李成桂的近臣說:今天子賜號之恩,殿下復舊之德,實與武王之封箕子,箕子之治北韓同一揆也。這裡多說一句,和寧是李成桂的父親為官之地,參考宋太祖的建國號方法。1393年3月27日(農曆二月望),北韓大王(實為權知北韓國事,因為朱元璋沒冊封他為王)正式改國號為北韓。

    北韓國名的發音考

    北韓,韓語조선,又稱為大北韓國(대조선국),英語Joseon。

    那麼為什麼今天發成了北韓(chaoxian)的音呢?明太祖用北韓的稱呼大概就是強調宗藩關係。還要有一種說法北韓就是朝覲鮮矣的責備,是在說北韓朝貢中原皇朝來得太少的批評和提醒吧。

  • 10 # 小鎮月明

    “北韓”二字在古代有“朝日鮮明之國”之意。

    北韓古時候是中國的藩屬國,中國與北韓自古以來就是“一衣帶水,山水同依”的鄰國。而且在歷史上,北韓大部分時候都是作為華夏的藩屬國而存在。在北韓的歷史上,也曾用過高麗這樣的名稱,為什麼後來確定國名為北韓呢?

    公元918年高麗國建立,定都開京。高麗國共歷時400多年,這四百年來,弱小的高麗國,竟然甘願臣服中國曆朝歷代四百多年,曾經一度“為國之附屬,盡小國之物力”以每年定期定時朝貢的方式,獲得中國之歡心,以保證其安全。但是,高麗國曆時四百餘年,與境外民族摩擦很少,大動干戈的戰爭也幾乎沒有,何況還有中國當時的支援,為什麼在四百年後,高麗就被“北韓”代替了呢?

    第一,應該是目前最真實的一種說法。公元1392年,李成桂在高麗國開京廢帝自立,建立了新國家,這所謂的新國家也就是現在的北韓。當時為了獲得明朝的支援,李成桂派使臣出使明朝,提出主動向明朝俯首稱臣,甘願成為明朝的附屬國。

    當時李成桂為表決心,廢除沿用高麗這個國名,一改歷史,他向朱元璋請求“賜國名”。這個改名的使命落在了朱元璋的身上,朱元璋粗人一個但是唯獨此事經過他慎重考慮,為這個王朝確定了新的名字--北韓。一希望這個新興獨立的國家,今後猶如朝陽一樣,永遠鮮明下去。

    第二,有史書記載,北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771年的周朝時期。根據《尚書大傳》記載“武王勝殷,繼公子祿父,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為周之釋,走之北韓。武王聞之,因以北韓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無臣禮,故於十三祀來朝!”從此,華人的歷史上有了北韓國的初始記載。據此,可以推斷出北韓早在至少公元前1000年就出現了,關於這個“北韓”名字的由來,我們大概可以推算出“北韓”國名,源於周武王時代。

    第三,關於“北韓”名稱的由來,在古代曾流傳著一個傳說,叫做“檀君北韓”(流傳故事僅供參考)。此傳說最早出現於公元13世紀高麗王朝僧侶一然所著《三國遺事》中,此書中有幾筆隨意提及到天帝桓因次子桓雄下凡人間,降於太白山一神檀樹下,而後天帝與化為女子的黑熊結合誕下了一名凡間兒童,名為王儉,號為檀君(又作壇君),於唐堯五十年戊辰(公元前2333年)在平壤建國,國號北韓。

    拋開“檀君北韓”這個說法,畢竟這種說法太不靠譜了,其他的兩種說法中,北韓一詞的由來,都逃不開中原文明的影響。

  • 11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關於”北韓“這一國名的由來北韓人自己的說法是:天帝桓因的次子桓雄下凡人間,在一處山洞中遇到一頭虎和一頭熊,虎和熊請求桓雄把它們變成人,桓雄給了它們20片蒜和一把艾草並告訴它們吃完之後百日之內不能見Sunny。虎沒能照辦,因此沒能變成人;熊則幻化為一名女子。後來桓雄與熊女結合生下了北韓民族的始祖檀君王儉。相當於中國唐堯五十年戊辰(公元前2333年)王儉在平壤建國並定國號為北韓。這就是北韓民族的創世神話中關於”北韓“這一國名的由來,不過這似乎更多類似於一種神話故事。

    在中國現存的古籍之中”北韓“一詞最早見於《山海經》之中“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北韓”的記載。據現代史學界推測:《山海經》是成書於戰國中後期,而其參考資料的年代可能更為久遠,這也就是說至少在戰國時代北韓就已被當作國名使用了。需要指出的是:《山海經》中的這個北韓國是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之一,儘管這個北韓國的一部分疆土延伸到了今天的北韓半島北部,但嚴格意義上這個北韓國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和今天的北韓不是一個概念。這個作為周王朝諸侯國的北韓國在司馬遷的《史記·北韓列傳》中被稱之為箕子北韓:周武王伐紂滅商後並沒對商朝後裔趕盡殺絕,商紂王的叔父箕子與比干、微子並稱三賢,周武王也對箕子的賢德之名欽佩不已,於是向箕子請教人倫規範,箕子便作《洪範》,向周天子講述定國安民的道理。夏、商、週三代的改朝換代和後世王朝有一點很不一樣:後世改朝換代要麼就將前朝皇室趕盡殺絕;要麼好生優待,但嚴加監視。總之不會讓前朝皇族參與朝政,封一個空有其名的爵位倒是有可能。夏、商、週三代不這樣——那時華夏民族正由原始部族向文明國家過渡:商部族取代夏部族成為華夏各部族的聯盟領袖,但夏部族的後裔依然被冊封為商朝貴族,武王伐紂後對商朝後裔基本也延續這一政策。久仰箕子大名的周武王將北韓之地封給了他,當時所謂的北韓之地大體在今天遼寧省境內的遼河流域一帶,和今天的北韓其實並沒多少關係。

    戰國中期以前箕子北韓的統治中心一直在中國境內的遼河流域。直到燕昭王徵山戎、伐北韓,遼河流域被燕國佔據,箕子北韓被迫將其統治中心遷往北韓半島。正是箕子北韓的這次遷徙使其同北韓半島的歷史發生了交集:受殷商文明的影響,北韓半島社會有了迅速的進步,產生了自己最早的成文法——《樂浪北韓民犯禁八條》:相殺以當時償殺;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這裡“樂浪北韓民”指漢武帝時期設定的樂浪郡及其治所北韓縣的,過去箕氏王朝統治時期的百姓。對於“犯禁八條”這一成文法,中朝學者一般認為應該是商、周之際來自中國的流民集團制定的。而成文法的制定是一個社會具有較高文明的標誌。“犯禁八條”雖然內容記載不全,卻足以反映箕子北韓民眾的文明程度。從在北韓平壤城南發現的箕田也可看出殷商農業文明對於古北韓的影響。據北韓朝學者韓百謙的《箕田考》記載,箕田方正有規則,與中國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相吻合;每田分4個區,每區有田70畝,與中國“殷人七十而助”的文獻記載相一致。箕田的出現,決不是一個偶然現象,應該說是受商朝耕作制度影響的結果。箕氏北韓與中國之間的經濟聯絡更加緊密。在這方面雖然沒有留下具體文字資料,但從考古發現來看:在北韓半島北部各地出土了大量中國戰國時期燕國的貨幣——明刀錢,多者一次竟達千餘枚。這充分說明了燕國與箕氏北韓經濟往來的密切程度。但後來秦國滅燕時北韓作為遼東郡以外的邊界國家對六國為秦所滅的程序並沒發生影響。

    到了秦末漢初中原戰亂之際一個名叫衛滿的燕國流民逃到箕子北韓。箕子北韓君主箕準拜衛滿為博士,將箕子北韓西部方圓數百里土地封給衛滿,讓衛滿守護箕子北韓西部邊境。衛滿等到力量聚集雄厚後便驅逐箕準,自立為王,定都王險城,建立衛氏北韓政權(或叫衛滿北韓)。衛滿北韓的國土還包括高句麗、真番、臨屯、沃沮、夫餘五國之地,方圓數千裡,疆域遠超箕子北韓。衛滿死後王位傳給兒子,兒子又傳給孫子。衛滿的孫子名叫衛右渠。被衛滿滅掉的箕子北韓的後裔逃到半島南部建立辰國。衛右渠時代辰國和北韓半島上另一個小國真番同時上書漢朝表示希望遣使前去中國朝見。衛右渠擔心這兩個國家投靠中國後會打擊自己,所以極力阻撓。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此時雖集中精力打擊北方的匈奴,但對這種外邦慕名來朝之事是不會加以拒絕的,而衛右渠的阻撓行為就令漢武帝異常不滿。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遣的使節涉何抵達北韓首都王險城,與衛右渠就辰國、真番遣使朝見一事進行談判。衛右渠心想:要是我同意讓真番、辰國這些小國朝見中國皇帝,那我這個北韓半島的霸主還當得成嗎?所以衛右渠對中國使者採取強硬的態度,堅決拒絕漢使者的要求。儘管談判破裂,作為中國藩屬的衛右渠還是派出一位裨王護送中國使團到達漢、朝邊境清川江。就在這個時候涉何突然發難——擊殺護送的北韓裨王。自從張騫立功於絕域以來,大凡出使外國的中國使者,都渴望能立功於異域,博取功名。涉何遠涉萬里出使北韓,結果卻兩手空空,無功而返,心情很是鬱悶,所以心裡想道:不如擊殺北韓裨王,也好回朝領賞。涉何殺死北韓裨王后帶著首級返回長安,向武帝劉徹回稟。當然涉何編了一套故事,吹噓自己殺死北韓的大將。劉徹聽了很高興,認為涉何是個果斷勇敢可用之才,便拜涉何為遼東東部都尉。遼東與北韓接壤,涉何無故殺死護送漢使團的裨王,令衛右渠大為震怒,便發兵攻打遼東。涉何打仗卻是外行,面對北韓的軍隊抵擋不住,最後被北韓軍斬殺。北韓軍隊公然越境進犯遼東並擊殺漢帝國的遼東東部都尉自然引起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的勃然大怒,於是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秋季漢武帝劉徹將全國被判處死罪的囚犯赦免後組成浩浩蕩蕩的東征大軍。公元前107年北韓宰相尼溪相參收買了部分王宮中的近衛軍,又派出刺客潛入宮中,將國王衛右渠刺死,控制王宮,然後正式向漢軍投降。衛氏北韓滅亡後漢武帝在其故地設立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個郡,合稱漢四郡,統治北韓半島漢江以北地區。公元前82年漢朝將臨屯、真番二郡併入樂浪、玄菟二郡。樂浪郡治所仍在今北韓平壤;玄菟郡治所則初在夫租(今北韓咸興),後因受貊所反抗而遷往遼東高句麗(今遼寧新賓),統治夫餘、高句麗等族。東漢、曹魏和西晉皆保留了樂浪郡和玄菟郡。東漢末割據遼東的公孫氏分出樂浪郡南部設立帶方郡,併為魏晉所承繼。

    自漢武帝滅衛氏北韓以來以北韓為名的國家不復存在,北韓半島南部的辰韓部落聯盟逐漸演化為後來的新羅國,而從中國東北遷徙而來的扶余後裔在征服半島馬韓土著部族後逐漸演化為百濟國,源自中國東北的割據政權高句麗在被曹魏攻破丸都城後也開始向北韓半島發展。公元七世紀後半葉新羅在中國唐朝的幫助下滅掉了百濟和高句麗兩大強敵,之後又趁唐朝忙於和吐蕃的戰爭之機驅逐唐軍,完成了北韓半島中南部的統一。8世紀後期以後新羅同其宗主國唐朝一樣陷入內亂與衰落的窘境。9世紀末真聖女王統治下的新羅爆發了人民起義,導致新羅在北韓半島的統治土崩瓦解。在各處的起義勢力中弓裔和甄萱兩個亂世梟雄脫穎而出,分別打出了高句麗和百濟的旗號(史稱後高句麗和後百濟),與在金城(今南韓慶州)一隅之地苟延殘喘的新羅形成鼎立之勢,史稱“後三國”。公元918年六月十五日弓裔的部將王建發動政變建立高麗王朝,截至公元936年高麗已消滅新羅和後百濟,重新完成了北韓半島的統一。從公元1231~1259年蒙古大軍先後六次征伐高麗,高麗王室被迫流亡江華島。儘管不善水戰的蒙古人拿逃到江華島的高麗王室無計可施,但由於除江華島以外的國土全部淪陷,最終高麗在外有強敵、內遭政爭的局面下屈從於蒙古軍隊,高麗遂成為蒙古的附庸國:蒙古人在高麗和州(今北韓永興)設雙城總管府:管轄原高麗東北部地區——雙城總管府隸屬於元朝遼陽行省,存在近百年,其間蒙古派員入高麗監國,高麗世子入質大都。忽必烈繼任大汗後送高麗王子回國繼位並使他成為自己的女婿,此後的歷代高麗國王就有了蒙古血統。中國元明交替之際面對新興的大明王朝和退守漠北的北元勢力令高麗上層出現了“事元”和“事明”的路線方針分歧:元朝和高麗之前是爆發過戰爭的,在高麗政界和民間都有巨大的反元情緒,然而元朝征服高麗後將自己的公主嫁給了高麗國王並對其進行了全方位的控制,在高麗人民眼中高麗王室已徹底成為蒙元的傀儡,甚至由此引發了三別抄起義。最終高麗王室依靠元朝的支援才成功鎮壓了三別抄起義,至此高麗王室已完全依賴於元朝的支援才能穩固自己的地位。在這樣的局面下公元1388年高麗國王命大將李成桂征討明軍,然而正是此舉導致了高麗王朝的覆滅。

    1388年五月五月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上書要求班師,然而高麗國王王禑拒不接納李成桂關於班師的建議。於是李成桂在勸服和自己一同出征的軍都統使曹敏修後果斷在威化島回軍佔領高麗首都開京,隨即流放了時任門下侍中(首相)的崔瑩,此後高麗政權實際上已轉移到李成桂和曹敏修手中。六月王禑被諸將逼宮退位,李成桂主張另立王氏宗親,曹敏修、李穡則主張立王禑之子王昌,最終王昌即位,曹敏修和李成桂分任左右侍中,同時李成桂被任命為東北面朔方、江陵道都統使並賜忠勤亮節宣威同德安社功臣之號。至此擋在李成桂大權獨攬道路上的只剩下和他一起回師並同樣手握軍權的曹敏修了,到了這年七月李成桂指使自己的手下趙浚彈劾曹敏修,從而得以趁機獨攬政權。八月李成桂又開始擔任都總中外諸軍事,十月開始出任兼判尚瑞司事。這時已掌握高麗實權的李成桂透過獨尊儒術、削弱佛教以及私田改革等措施逐步為自己改朝換代進行意識形態轉換的準備:首先李成桂下令調查全國土地,1390年將所有現存的公私田冊檔都予以焚燬。次年頒佈了土地制度的新法令——科田法。規定科田只能取自京畿地區,按每人已有的官階對官僚集團成員實行分配,其他郡縣土地屬於公田。這樣高麗權門世族和佛教勢力的經濟基礎遭到徹底破壞,從而敲響了他們的喪鐘。另一方面私田改革也象徵著高麗王朝本身的沒落,公田的增長使政府收入相應增加,為李成桂的改朝換代奠定了經濟基礎。公元1392年七月十七日丙申李成桂廢黜高麗恭讓王,正式登基稱王。李成桂在廢黜高麗末代國王的第二天就派出特使來到南京朝見明太祖朱元璋並請求明朝的冊封。他為自己開創的新王朝準備了北韓、和寧兩個名字請朱元璋選擇,朱元璋自然樂意由這個對自己恭順的小弟取代親元的高麗王朝,冊封自然是順理成章之事,最終朱元璋欽定了北韓二字作為李成桂所開創的新王朝的名字,公元1393年李成桂正式下詔啟用“北韓”這一國號,至此延續474年的王氏高麗王朝被李氏北韓王朝取代。

  • 12 # 秦客逸民

    北韓(chao xian)地區在夏朝時,就已經被商華人兵戎相加,並且進行了相應的治理,後來成為了商朝統治者的大後方。但是那時候,是否已經定名為北韓,不得而知。正式定名為北韓國,應該是在西周初年。西周初年的時候,東北地區有三大勢力,鮮卑、肅慎和貊,其中肅慎受商文明影響較大,是禮義之邦,能主動與西周中央保持良好的和諧關係,而鮮卑和貊,文明程度較低,不容易控制。所以周成王將自己的一個弟弟,分封到了長白山南麓,建立了南韓。韓侯的職責就是監督管控貊人,一方面向他們徵收虎豹熊皮之類的貢賦,另一方面嚴防他們叛亂,保持他們臣服中央的狀態。韓侯的這個職責,或者說任務,被稱為“伯貊”,也就是做貊人首領的意思。貊就是後來的高句麗,世居長白山區。

    根據西周南韓建立的意義,可以推測一下北韓國建立的意義。伯貊與北韓,都應當是為防禦東北蠻夷而設立。朝為動詞,文言文的使動用法,意為“使…朝覲”,鮮是名詞,指鮮卑。北韓合起來的意思就是“使鮮卑來朝覲”。

    另外,北韓跟朝歌也是有關係的,兩者都是由有商氏建設起來的著名地區。朝歌是商朝末期的首都,地名所表達的意思是朝覲歌頌之地,不是早上起來唱歌的意思。把“曾是強御”的商朝首都說成是人人都早上閒的起來唱歌,這實在是太小看志向遠大的紂王了。紂王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需要萬國來朝,需要萬國對他歌功頌德。歌功頌德可能是下午,也可能是晚上,不必非得是早上。箕子任北韓侯,北韓的國名一方面蘊含著他的國防任務,另一方面也寄託著他對朝歌的思念。這個國名當是由周武王和箕子共同商議出來的,而不是周武王獨斷出來的,因為周武王對箕子非常尊重,把箕子當聖人來看待。

    西周南韓最初的封地在長白山南麓,這個是可以確定的。但是北韓最初的封地在哪,或者說北韓最初的都城在哪,不能完全確定,很有可能是在遼東半島。因為史書有提到,燕國東略北韓地兩千裡。燕國的封疆本在燕山以南,後來兼併了孤竹等國故地才擴充到了遼西,後來據有遼東半島設立遼東郡,那是從北韓奪來的。北韓國的中心在遼東,西北接鮮卑;南韓的中心在北韓半島,北接貊。應該是這樣的。平壤在漢朝時被半島南部的辰韓人稱為“阿殘”,阿就是陝西話我的意思,發音也是陝西話的發音,也就是我們的殘餘城市的意思,也就是說平壤很有可能是辰韓曾經的首都,後來被北韓攻破。西周南韓,在晉文公重耳稱霸之前就已經被滅了。漢朝時的辰韓,種種跡象表明,主體就是西周南韓的遺民。其實商國最初的國都在哪,也是個問題,其實並不在商丘亳州一帶,而是在遼河流域。商國的首都,亳,這個地方跟燕國和肅慎是近鄰,跟安徽的亳沒有關係。

    這是塵封的歷史,也是一段很重要的歷史。因為“北韓為京師東壁”,是名副其實的,北韓曾經被譽為“小中華”和“聖人之國”,也是當之無愧的。北韓二字該怎麼讀,歷代中原王朝一直都是那樣讀的,讀chaoxian,一直這樣,無需更改。所謂朝日鮮明,不過是土司的一廂情願而已。

  • 13 # 無雪7260

    北韓是因為境內的民族主要是北韓族,在國際中以主要民族命名國家名稱的有很多,比如蒙古,哈薩克,烏孜別克斯坦,烏克蘭,俄羅斯,蘇格蘭,德國,法國等,其實南韓原來也叫南北韓,由於民族自卑才改叫南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婚了孩子判給女方,可是女方現在經常把孩子丟給我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