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平陽侯

    史書說劉據性格仁慈寬厚、溫和謹慎。喜歡翻案。按才能來說也就一般。

    劉弗陵後期專任霍光,改革漢武帝時制度,裁官減稅,解決了漢武帝時期留下的很多問題,西漢王朝開始衰退趨勢得以扭轉,史書說“百姓充實,四夷賓服”。

    即便是劉據就一定能做到這一步嗎?

  • 2 # 環球文史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我們對未知的事物都有著極強的好奇心。因此我們不妨發揮想象力,暢想一下歷史。

    雖說是假設,但多少得有些依據。根據歷史記載,在施政方面,漢武帝用法嚴厲,任用的多是嚴苛殘酷的酷吏;而太子性格寬厚,卻也有固執己見的一面,經常將一些他認為處罰過重的事進行平反劉據這樣做雖然得百姓之心,但那些執法大臣皆不高興。

    因此,群臣中,為人寬厚的皆依附太子,而用法嚴苛的則俱詆譭太子。由於奸邪的臣子大多結黨,所以在武帝身邊讚賞太子的人少,故意詆譭的人反而多。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 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武帝嚴苛,劉據仁和,因此,在嚴苛的政治環境下,換一位仁和的君主,毫無疑問能一定程度上緩解一些矛盾。

    而且,經過精心培養,劉據在守成方面,應該是可以勝任的。然後,經過勵精圖治數十載,漢朝的國力只會更加強大,人民更加富足。

    然而,歷史只是對往昔的一種記載,而不容人們假設,或興或衰,自有定律。歷史於我等凡人,只可作為茶餘飯後之談。

    據《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太子冢比茂陵猶高,可見武帝晚年之悔。

  • 3 # 羈絆117720645

    我看了好多回答的,都沒答到點上。如果真讓劉據那個弱智繼位了,西漢亡國更快。一個重用齊儒,而不是公羊派的傻逼,只會讓漢武帝為止的好環境被破壞。提倡和親,這真是大漢的太子嗎,。看看劉拒反擊時南軍北軍根本不理他就知道他多不得軍方和大部分文臣的心了。

    典型的文青,狗屁不懂還裝聖人和朱允炆有點像,幸虧死了,要不死就沒有昭宣之治了。

  • 4 # 國史春秋

    公元前122年,劉據被立為太子,到公元前91年的巫蠱之禍,共在太子位29年。而漢武帝也由雄姿英發的壯年熬到兩鬢如霜的暮年。所以巫蠱之禍前,漢朝百姓一致認為劉據能繼承大統,再加上良好的口碑,承負大業便是人心所向。

    (劉據劇照)

    巫蠱之亂髮生時,劉據幾乎沒有一兵一卒,僅靠武裝起來的監獄囚徒與城中百姓同劉屈氂的正規軍激戰數日,最後漢武帝把胡人騎兵派到了陣前才逐漸扭轉了混亂局面。由此可見,大漢王朝的百姓們是把劉據視為未來皇帝追隨的,要不然怎麼可能為他如此地賣命。

    劉據去世四年後(公元前87年),漢武帝駕崩。之後繼位的西漢皇帝是分別是漢昭帝劉弗陵、漢宣帝劉詢、漢元帝劉奭、漢成帝劉驁、漢哀帝劉欣、漢平帝劉衎等。其中,昭帝、宣帝時期迎來的短暫的“昭宣中興”局面,到了漢成帝時期,外戚勢力熾盛,西漢王朝邁入名存實亡的深淵。公元8年,王莽篡漢立新,漢朝滅亡,此時距離漢武帝去世整95年。

    (漢武帝劇照)

    如果劉據繼承皇位,漢朝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實際上這個答案是很難想像的到的。因為我們只能從劉據生前的言行舉止、思想內涵、為政理念等方面推測他應該不失一位有作為的君王。漢武帝主張內儒外法、重用酷吏、徵發四夷,喜好巡遊封禪,痴迷求仙問道,揮霍無度,致使百姓愁困,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江山社稷岌岌可危。而做為旁觀者的劉據早已認識到漢武帝的部分施政弊端,所以他繼位之後的首要任務是收拾父親留下的“爛攤子”,施行富民政策,還百姓休養生息。

    因此不難想像,假如劉據繼位,漢朝必然也會迎來中興局面。實際上,漢武帝晚年已經開啟了“改弦更張”模式,等於是提前將劉據的施政理念付諸實施。但是,劉據之後的漢朝走向是誰也無法預測的,即便是諸葛亮、袁天罡、李淳風、劉伯溫等等能人異士都投胎到此也於事無補。更何況,從漢宣帝劉詢開始,皇權又重新回到了劉據一脈。

    (漢宣帝劇照)

    因此很難說,即便劉據繼位,他的孫子孫劉病已(劉詢)、及曾孫劉奭就當不上皇帝。而正是劉奭的繼位,才上演了西漢王朝不可逆轉的衰亡。所以,儘管劉據劉據當皇帝是眾望所歸,是後世兩千多年的一個情節,但西漢的命運依舊撲朔迷離。如果有人說,只要劉據當上皇帝,西漢就不會滅亡,大漢王朝輕鬆延續N百年,那自然是吹牛。因為,歸根結底,一個人的力量改變不了封建王朝興亡存廢的客觀規律,只能影響它的發展而已。

  • 5 # 聯建樓

    歷史不存在如果,人生沒有重來。所以不必糾結。非要設想一下的話歷史車輪不會因為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隊就會止步不前。

  • 6 # 泡麵侃史

    巫蠱之案太子劉據被小人江充等人誣陷,最後無奈自殺,知道真相的漢武帝,痛心疾首。

    建立了思子宮,以求太子劉據歸來的魂魄可以看到這位年邁的父親的心酸。

    同樣,太子劉據被殺,也引來了很多的人的猜想,如果太子劉據沒有死,漢朝會怎樣。

    但是這個問題無定論,我們只能從先人留給我們的隻言片語來分析一下可能性。

    父慈子愛、令人羨慕的父子關係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上每行幸,常以後事付太子,宮內付皇后。有所平決,還,白其最,上亦無異,有時不省也。”

    意思就是說,漢武帝晚年的時候經常出來遊歷天下,就把國家的事情全部都交給太子;

    而內宮中的事情就交給了衛皇后負責,如果有需要做決斷的事情,太子劉據經常等到漢武帝回來;

    把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告訴漢武帝,漢武帝基本就是聽聽意見,也不做評價,讓太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可見晚年的漢武帝對於太子還是非常的信任的,對於軍國大事,基本屬於放任狀態。

    除此之外,我們再看一段話,這段話更能體現漢武帝對於自己的這太子的喜愛。

    “太子每諫征伐四夷,上笑曰:“吾當其勞,以逸遺汝,不亦可乎!”

    大意就是說,太子和漢武帝說少用點兵,不要再征戰四方了,此時漢武帝只是微微一笑。

    說了一句,我來做這些苦差事,剩下比較安逸的事情,你來做不好嗎?

    我們知道,漢武帝非常的喜歡征戰,漢武帝名留青史的很多的故事都和軍隊有關。

    太子劉據不讓漢武帝征戰四方,漢武帝竟然還安慰太子劉據,可見對其喜愛程度。

    要知道劉據此舉代表的什麼,代表的是太子劉據直接和漢武帝說,我認為你征戰四方是錯誤的。

    大家品味一下了。

    雖為父子、性格相反

    《資治通鑑》記載“及長,性仁恕溫謹,上嫌其材能少,不類己;而所幸王夫人生子閎,李姬生子旦、胥,李夫人生子,皇后、太子寵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

    意思就是說,太子劉據和漢武帝的性格相反,而漢武帝也曾經說過太子劉據的個性和自己不像。

    加上衛皇后年紀已經大了,漢武帝對於其寵愛遠不如從前,而王夫人又生了幾個兒子。

    這兩件事情加起來,令衛皇后和太子劉據心中感覺非常的不安。

    從這一段記載來看,漢武帝對於太子劉據性格還是有點意見的,畢竟龍生龍,鳳生鳳。

    向漢武帝這樣人,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樣的強勢和有魄力。

    作為為人父母的漢武帝是這樣的想法,但是作為皇帝的漢武帝對此可是提出了不同想法。

    《資治通鑑》記載:” 太子敦重好靜,必能安天下,不使朕憂。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於太子者乎!聞皇后與太子有不安之意,豈有之邪?可以意曉之。”

    大意就是說太子劉據性格沉穩,以後必定能夠安定天下,不讓我擔心。

    現在的漢朝想要找一個君主,除了太子劉據,還能有誰更合適繼承我的皇位呢?

    我聽說太子和皇后擔心自己的處境,你就和他們說,不用擔心,他就是我的繼承人。

    這段話是漢武帝對衛青說的,讓衛青轉告給太子劉據、衛皇后的。

    從這段話來看,太子劉據雖然和漢武帝的性格相反,但是絲毫不影響漢武帝對其寵愛。

    前面我們說到,晚年太子劉據還敢直接和漢武帝說不想讓其征戰四方。

    這句話估計除了太子劉據敢說,朝臣中估計沒有幾個人敢說這件事。

    知道漢武的朋友應該知道晚年的漢武帝性格已經變化很大了。

    太子繼位、安定平穩

    前面我們說到了太子劉據和漢武帝性格想反,漢武帝對其寵愛仍然不減。

    這是為什麼呢?實際上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作為皇帝的漢武帝來看待。

    漢朝經過文景之治的沉澱,才讓漢武帝有錢財和能力去攻擊匈奴,這一點漢武帝很清楚。

    漢武帝對於國家的狀況自然也是非常的清楚的,常年的征戰,國家已經不堪重負。

    太子劉據的性格正好可以讓漢朝休養生息,安定天下的百姓,讓漢朝的經濟逐漸發展。

    這一點從上面漢武帝讓衛青轉告給太子和衛皇后的話,我們可以體會到。

    所以太子劉據繼位的話,漢朝雖然不會有什麼大的變革,但是必定會和文景之治一樣。

    處於一箇中興發展的時期。

    劉據的兒子漢昭帝劉弗陵我們知道,也是一代明君,也許劉據繼位侯,會出現一個類似於文景之治的兩代賢王。

  • 7 # 晴空萬里0809

    只能回答你三個字“很難說”,帝國的皇帝駕馭朝廷必須具備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有自己的勢力”,當初漢武帝登基之處想大有作為,但是在胡鬧之後就被太皇太后“竇氏”一個回合就被推翻,漢武帝還差點丟掉皇位,之後漢武帝學乖了,不在鋒芒畢露,而是小心謹慎,並慢慢培養自己的勢力,最終武將有“衛青、霍去病”等一大批自己的勢力,後來的劉據的孫子漢宣帝也是按這個套路來的慢慢的培養自己的勢力,最後一舉剷除了“霍氏”的勢力。至於說劉據能不能有一番作為很難說,劉據有一個很厲害的爹,這就限制了他很難有作為,他的舅舅衛青又死的去太早,無法扶持他。至於他能不能順利培養自己的勢力,只能說很難說。不過看巫蠱之亂中可以看出劉據很受民眾愛戴,但是他這個太子當的太窩囊,舉兵事,居然只能號召一些手無寸鐵的平民,軍隊一個也調不動,最後失敗是必然的!

  • 8 #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皇帝的好壞,大都取決於其性格走向。劉據性格寬厚,溫和謹慎,沒有武帝之風,但武帝在位時前期雖屢有建術,後期卻頻頻用兵,把文景二帝之繁榮盛世揮霍一空,百姓迫切需要休養生息。

    如果再出現一個武帝似的人物,大漢王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正好劉據彌補此等的不足,武帝在位時,每當用兵,劉據都會勸阻,武帝則說,“我掃平四方,你可安享太平,豈不好!”

    武帝用法嚴厲,因此多用嚴苛的酷史,而劉據性格敦厚,常常為一些冤枉之人平反,此種做法,深受人民愛戴,但卻讓執法大臣不悅,這樣做使得寬厚之臣皆依附太子,而執法嚴苛之臣則想法詆譭太子。最後終因巫蠱之案被人陷害身死。

    漢武帝死後,年僅八歲的弗陵繼承帝位,由於昭帝年幼,由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輔政。 一年後,金日磾病逝。為爭奪權力,發生了燕王劉旦、長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造反之亂,叛亂被平定後,霍光掌握了漢朝軍政大權。

    因禍得福,漢朝在霍光的治理下,日漸繁榮,從武帝窮兵黷武所造成的財政虧空陰影下走了出來,使國力開始恢復,開始了昭宣中興之路。後人對霍光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把他比作周公一樣的賢臣,輔佐昭帝二十餘載,忠心耿耿,殫精竭慮,治理國政,成績斐然。

    如是劉據沒死,從他的性格上看,註定是一箇中規中舉的皇帝,不會有多大成績,那時叛亂雖可以避免,但霍光不一定得到重用,就算得到重用,也沒有弗陵時代那麼大權力,在多方掣肘的情況下,漢朝的實力不會恢復的那麼快。也有可能向不好的方向發展。

    昭帝時代,因為皇帝太小,漢朝都是霍光在治理,霍光的能力當然比劉據強多了,這是不容置疑的。劉據治理漢朝所取得的成就是絕對超不過霍光的。

  • 9 # 手機使用者5464642219

    往事悠悠怎可點評?我們家的遠祖是漢武帝第四子劉胥,因無人脈後臺,一生平平,封了個江都王,到也快樂的過了一生。

  • 10 # 網路施工隊

    如果劉據當了皇帝,我認為至少可以改變漢武一朝窮兵黷武的局面,劉據和他老爹性格上就完全不像,我們都說漢武帝雄才大略,這個雄才大略是建立在他常年對外征戰且結果還不錯的前提下的,如果常年征戰,但是又是經常打敗仗,就完全可以換一個詞,即窮兵黷武,漢武一朝,除了晚年,前面幾十年都是對外征戰,古時候的肉搏戰,講究的是人要多馬要壯,因此如果仔細去研究的話,漢武一朝,百姓都在為戰爭做準備,死了多少人,多少家破人亡,這些因為在歷史塵埃中已經找不到記載,但是如果回到那個時代,人們肯定是厭戰的。因此,劉據繼位,首先會改變的就是休養生息,發展農業,百姓安居樂業,鞏固國內,百姓富足。

  • 11 # 點亮心燈201470800

    漢武帝和明成祖有很多相同點,他們都喜歡開疆拓土,他們都喜歡走出去加強中外的經濟文化交流,他們都喜歡“窮兵黷武”,他們都“好大喜功”,還有就是他們的兒子都是“子不類父”。假設劉據能繼承大統,他會取得怎樣的成就呢?我們只要參考“明仁宗”朱高熾就可以窺探一二。朱高熾只做了10個月的皇帝,但是歷史評價相當高,如果他能活的久一點,功績會更多,歷史評價會更高。以此來假設、衡量劉據,我覺得公平公正合理。因為歷史有很多地方都是驚人的相似,這是歷史慣性,也是歷史週期律。

  • 12 # 科普大世界

    如果沒有江充、蘇文等人造成的巫蠱之禍,那麼戾太子劉據當皇帝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只可惜劉據於年富力強之時卻蒙受冤屈自殺身死,如果他不死並且當上皇帝的話,肯定不會有後來的霍光專政,那麼他能把國家治理成什麼樣呢?這個還要從劉據的為人處事上來分析。

    劉據是漢武帝的長子,為寵妃衛子夫所生,出生於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春天,此時漢武帝已經29歲,他的出生讓漢武帝非常欣喜,元狩元年(前122年)夏四月丁卯日,漢武帝將時年7歲的長子劉據立為皇太子 ,讓德高望重的長者為太子太傅,太子劉據喜歡讀《春秋》,對公羊和穀梁學都有研習,他的老師包括石慶、瑕丘江公,嚴青翟 、石德(石慶之子)、趙周、周建德 (周勃之孫)、卜式,這些人都做過太子太傅。漢武帝還專門為劉據興建了一座宮苑,名為博望苑,以作為其交往賓客之用,並允許劉據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喜好行事。可見漢武帝和劉居兩人的父子關係本來是非常好的。

    劉據性格仁慈寬厚、溫和謹慎,結交人不問出身,因此對三教九流都有接觸,漢武帝對劉據的性格和為人處事之道還是很認可的,他曾對劉據的舅舅大司馬大將軍衛青說:“我朝有很多事都還處於草創階段,再加上週圍的外族對中國的侵擾不斷,如不變更制度,後來者就將失去準則依據,如不出師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們受些勞苦。但倘若後代也像朕這樣去做,就等於重蹈了秦朝滅亡的覆轍。太子性格穩重好靜,肯定能安定天下,不會讓朕憂慮。要找一個能夠以文治國的君主,還能有誰比太子更強呢?”這說明漢武帝也看出了劉據是一個能以文治國的領導者。

    漢武帝經常對匈奴等地用兵,作為太子的劉據就經常勸阻他儘量少對外用兵,漢武帝見他這樣心裡很高興,就笑著說:"由我來擔當艱苦重任,而將安逸的事情留給你,不也挺好嗎?" 所以無論是以劉據的個人性格和處事方法,還是漢武帝的著意培養,劉據都會成為一個以文興國的帝王。

    其實劉據雖然沒有做過帝王,但是他實際上曾經代替漢武帝處理過國政,比如漢武帝晚年常年外出遊幸天下,便將國事交付給劉據,宮中事務交付給皇后衛子夫,劉據的表現也讓漢武帝十分滿意,即便從他在巫蠱之禍中與江充、蘇文等人的鬥爭上分析,也能看出他是一個很有辦法的人,雖然他失敗了,但是他能做的該做的都已經做了,他畢竟還只是太子,能利用的只是太子的名分,而江充、蘇文,乃至丞相劉屈氂等,代表的卻是漢武帝的權力。

    因此,綜合多方面來看,如果劉據繼位為皇帝,那麼它將會像漢文帝、漢宣帝、漢明帝、唐高宗、唐宣宗、宋仁宗、明仁宗、清高宗等皇帝相似,成為歷史上的英明仁慈的君主,西漢最強盛時期的昭宣盛世,將會在劉據的治理下以另外一種姿態出現。

  • 13 # 楊朱學派

    漢武帝如果早死25年,太子劉據即位做皇帝,會怎麼樣?

    回答這個假設之前,先說一下不容假設的真實歷史。

    韓非子認為,國君立太子後,太子和母親便希望國君早死。群臣皆有陽虎之心,隨時準備謀反。

    於是,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羅織罪名,製造冤獄。屠戮群臣和骨肉至親。漢武帝藉助巫蠱之禍,殺害太子、皇后、長公主。

    漢武帝不僅用法家掌管刑獄,還重用法家桑弘羊為御史大夫,大肆斂財。賣官鬻爵,死罪可花錢免死,徵收人頭稅。傾天下之財,尋仙求長生。塗炭生靈,民不聊生。

    漢武帝后期,吏治腐敗,餓殍遍野,人口減半。相當於今天死了7億人。國家千瘡百孔,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還沒滅掉匈奴。

    西漢最貧弱的時期有二:一是建國之初,二是漢武帝后期。漢武帝可謂一代熊主——狗熊的熊。

    然後再回答這個假設:

    如果漢武帝早死25年,文治武功的太子劉據即位。第一件事,就是罷黜法家,廢除誹謗罪,放開言論。廢除夷租連坐等惡法。重用儒家、道家和黃老。

    大漢最鼎盛的孝宣中興可能會提前到來。匈奴或者被滅,或者首領單于入長安,朝覲漢天子,向大漢稱臣。

    劉據成為與唐太宗並稱的,文治武功的一代雄主——凡江河所至,日月日月所照,皆為漢土。

  • 14 # 歷史春秋網

    先說接替漢武帝班子的,是漢昭帝劉弗陵,當了十三年皇帝,但二十一歲就駕崩了。也就是說,正當青年時去世,大部分時間是輔臣說了算。期間發生了很多事,因為漢武帝給他留了三位輔臣:大將軍霍光、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這三位輔臣並不和,明爭暗鬥,結果想暗殺霍光的上官桀、桑弘羊、長公主、燕王劉旦反而被殺。漢昭帝一朝,霍光權傾朝野,基本上霍光的權力和皇帝差不太多了。但霍光是一個忠臣,因此在他的輔佐下,“百姓充實,四夷賓服”,史稱“昭宣之治”。

    如果劉據當了皇帝,就沒有劉弗陵什麼事了,自然更不會霍光輔政了。因為劉據是個成年皇帝。繼位就可親政,沒有大將軍輔政的必要。再分析劉據這個人怎麼樣?第一,劉據學識淵博,漢武帝為他聘請了石慶、瑕丘江公、嚴青翟 、石德、趙周 、周建德 、卜式等老師,或為太子太傅,或私下學習。所以劉據是一位飽學之士;第二,劉據性格仁慈寬厚、溫和謹慎,常勸武帝減少戰爭。所以劉據如果當了皇帝,必和文帝、景帝一樣是一位仁慈之主;第三,劉據面對江充的誣陷,在無法見到漢武帝自辯其冤的情況下,沒有象扶蘇一樣自殺身亡,而是憤而誅賊,雖然最後被漢武帝一時氣憤,遭眾賊誣陷失敗,但也不失有智有勇,並非坐以待斃的柔弱之輩。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劉據繼位,漢朝應提前開始昭宣之治,或好於昭宣之治。開創另一個文景之治的盛世。

  • 15 # 南方鵬

    漢武帝劉徹當了十多年皇帝,私下裡的流言蜚語從不能生孩子變為不能生男兒,連他母舅田蚡也以為外甥的皇位要傳給旁系了,向淮南王劉安大送秋波,在劉徹二十九歲那年,衛子夫為他生下第一個兒子,武帝大喜若狂,祭告天地祖先,取名劉據,“據,杖持也”。滿朝慶賀,枚皋,東方朔等文臣不吝溢美之詞,連上賀表,劉據七歲時便被立為太子。

    劉據的出現有力地鞏固了漢武帝的權位,劉徹對這個兒子也寄予厚望,立他為太子時,大赦天下,封全國家長爵位一級,還延請德高望重的萬石君石奮的兒子石慶為太子太傅,並命通請經學的大儒輔導,在不遺餘力的栽培下,劉據博聞強記,性格溫厚,喜歡結交善用三教九流之士,有信陵之風,武帝對這位兒子也高度信任“上每行幸,常以後事付太子”。而太子劉據則為政寬厚,屢屢平反冤案,深得民心。這樣的人繼承武帝是符合理想的。

    劉徹雖不是開國皇帝,但他做了很多開國之君才能做的事,如獨尊儒術,北逐匈奴,鑿通西域等,耀武四鄰。欲行文事,必先有武備,劉徹做好“武”,需要劉據來做好“文”才算圓滿,如後來不得已由於昭帝年幼,而採用的霍光輔政的方法,導致險象環生,時時有覆船之危。

    如劉據接位,年長之君,把控朝政更加有力,有人認為剷除衛氏勢力說明劉徹不想劉據接位,如果前提成立,那麼恰恰相反,消除劉據外戚勢力,非常有可能是為接位鋪路。行武事之君以仁厚之君接位,歷史上的實踐效果都不錯,若劉據繼承武帝,漢宣中興的局面會提前到來。

  • 16 # 大秦之歌

    “作兒子的擅自動用父親的軍隊,其罪應受鞭笞。天子的兒子誤殺了人,又有什麼罪呢!我夢見一位白髮老翁,教我上此奏章。”公元前90年,漢武帝劉徹看著給高祖守陵的小郎官田千秋送上來的奏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禁不住老淚縱橫,想起被自己冤死的兒子劉據。兩年前的七月,漢武帝聽信江充、蘇文等人的讒言,掀起了“蠱惑慘案”,太子劉據不幸牽扯其中,為求自保,劉據起兵自衛時因兵敗逃走,先是隱藏在潼關一戶農民家庭,後被當地一個富商朋友出賣,面對圍捕他計程車兵,劉據因不願受辱而自殺,死時年僅37歲。

    劉據是漢武帝劉徹的皇長子,母親是衛子夫。劉徹登基成為漢武帝之後,一直沒有自己的兒子,心裡非常著急。皇帝子嗣關係國家社稷,就在劉徹及太皇太后為皇室沒有龍子龍孫而萬般著急時,已經生了三個女兒的衛子夫非常幸運的誕下一個男孩。劉徹而立之年喜得龍子,心情異常高興,親自取名為“據”,意思是讓兒子永遠成為有作為的人,成為大漢江山社稷的扛鼎之人。劉據七歲時便被漢武帝封為太子,並大赦天下,賞贈百官及全國老人,一時間整個大漢朝廷因為劉據成為皇太子而全國歡慶。母因子貴,衛子夫也因生了龍子被劉徹冊封為皇后。

    為了讓兒子劉據將來能成為更有作為的好皇帝,劉徹在劉據少年時就著力對其進行全面的培養。給他請了當時最好的老師石慶作為太子太傅,此人是石奮的小兒子,石奮是漢景帝劉啟為劉徹選擇的老師,在當時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父子三人均是當時大儒。劉徹選擇石慶作為劉據的老師,他的用心非常明顯,就是想讓石慶把劉據培養成像他自己這樣的皇帝。繼石慶之後,先後有嚴青翟、石慶之子石德任太子少傅,趙周、周勃之孫周建德、卜式任太子太傅。這些人都是當世一等一的學問大家,劉據先後從這些老師那裡學到了良好的文化思想知識。他聰明過人,悟性很高,對於先秦以來的文化思想有了深刻體會,逐步在政治上形成了自己的獨立主張。

    隨著年齡的增長,劉據逐漸有了自己一幫朋友,這些人既有當世大儒,也有江湖遊俠,當然這些人裡面也有一些對時政有不同看法的人。在漢武帝看來,兒子劉據多與這些賢能之士交往,積極吸收百家思想,集思廣益,博採眾家之長,對於他的成長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為鼓勵兒子多多學習,漢武帝還劃撥轉款,在城南杜門外五里之地專門為劉據修建了一個博望苑,讓他在這裡和朋友們切磋學問。這對於喜歡專權的漢武帝劉徹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但為了劉據,他還是毫不顧忌這麼做,也能看出他對劉據的喜歡程度有多深厚。

    不僅如此,漢武帝更是放手讓劉據參與朝政,每次他要出去巡視考察,都會讓劉據坐鎮長安,大膽管理。劉據知道父親經常任用酷吏,執政剛猛,難免會有一些冤案錯案,遇到這種情況,他就會親自過問,給與被冤枉的官員和百姓平反昭雪。這些寬慰臣民的舉措深得人心,讓很多人看到了大漢王朝的未來充滿希望。劉據性格仁厚、寬政為民的執政作風讓母親衛子夫深感不安,告誡兒子一定要多聽父王的話,多順著父王的做法走。劉徹知道這些事情後,不但不加責怪,反而稱讚劉據做的非常對。

    衛子夫年老色衰,雖貴為皇后,但卻很少能見到劉徹。而漢武帝劉徹現在也不止劉據一個兒子,武帝所寵幸的王夫人生了皇子齊懷王劉閎,李姬生了燕刺王劉旦、廣陵厲王劉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劉髆,這幾個兒子也都慢慢長大,有人為此揣測劉徹心思,以為劉徹有易儲之心,衛子夫和兒子劉據更是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劉徹知道這些事情以後,就專門找到衛青說:“我朝有很多事都還處於草創階段,再加上週圍的外族對中國的侵擾不斷,朕如不變更制度,後代就將失去準則依據;如不出師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們受些勞苦。但倘若後代也像朕這樣去做,就等於重蹈了秦朝滅亡的覆轍。太子性格穩重好靜,肯定能安定天下,不會讓朕憂慮。要找一個能夠以文治國的君主,還能有誰比太子更強呢!聽說皇后和太子有不安的感覺,難道真是如此嗎?你可以把朕的意思轉告他們。”衛青趕緊把劉徹的話告訴姐姐衛子夫,衛子夫和劉據深感內疚,專門跑到劉徹哪裡去謝罪。

    劉據對於父親長年用兵北方匈奴的戰事也有自己的看法,也多次和父親當面進行溝通,他認為朝廷長年對北方用兵,讓朝廷的壓力太大,讓全國的老百姓壓力很大,應該採取休戰養民的政策。劉徹聽完心裡很是寬慰,覺得兒子能為民請命,確實不失為一個帝王的應有品德。但為了大漢王朝的長治久安,劉徹對兒子劉據說:“就讓我去做那些吃力不討好的惡事吧!我不能把一個危機四伏的大漢王朝就給你,我要交給你一個國家安全,百姓安樂的大漢,你就踏踏實實做一個收成皇帝好了。”

    公元前92年5月,漢武帝在甘泉宮養病,因江充、蘇文等人太子劉據有過節,所以一直想找機會離間漢武帝劉徹和太子劉據的關係,藉口武帝得病是因為有人在用“蠱惑”之術詛咒武帝,並將矛頭指向太子劉據,漢武帝當時甚為震怒,於是發動了漢代歷史上最血腥的“蠱惑慘案”。漢武帝身在甘泉宮,而劉據在長安,當時無法接觸到父親,也不瞭解父親的身體狀況到底怎麼樣?於是,他的老師石慶就以公子扶蘇的事情提醒他,劉據聽完老師之言,頓時明白這可能是一次“沙丘政變”,江允就是秦帝國時的趙高,大漢王朝有可能面臨著滅頂之災,他不能做俯首就擒的扶蘇,他要做大漢王朝的捍衛者,要立刻消滅江允等奸邪之人,於是立刻起兵自衛,並將自己的計劃告知母親衛子夫。母子一起守護漢室,卻不想鬥爭到最後,還是兵敗逃走。在離潼關不遠的一戶山村農戶家庭,劉據和兒子劉進、二個孫子等幾個落腳隱藏,農家的日子太苦。劉據又去附近現場找一個富豪朋友,喜歡得到接濟,不想這個朋友人品不端,將他的行蹤告知當地官府,遭圍捕而自殺。

    劉據能面對複雜情況,面對奸邪之人的誣陷,能親自謀劃,親自帶兵自衛,讓很多人看到了他的血性、強悍和充滿正義的性格。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後來雖然死了,但讓後人感覺到他比優柔寡斷、性格懦弱的扶蘇要乾脆利落很多。從這些事情裡面,我們不難看出劉據在性格、能力以及劉徹對他的態度上,已經具備了一個帝王應有的素質和能力。

    劉據7歲時被漢武帝冊立為皇太子,在太子之位上呆了整整37年,期間也參與了朝廷很多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將近30年的從政經歷,讓劉據具備了一個帝王更應有的品行、能力。如果沒有“蠱惑慘案”,劉據以年富力強的身體繼承皇位,一定會把漢武帝留下的千瘡百孔江山社稷,修復的更加穩固繁榮。只可惜,歷史卻與他擦肩而過,沒有給他施展才華的機會。

  • 17 # 劉一千五

    司馬遷寫過一篇《報任安書》。裡有就有個任安。太子劉據曾向他要兵,他因為沒給劉據軍隊,劉據就兵敗逃亡,致使後來被殺。漢武帝在這一事件後,意識到自己魯莽,查覺到太子有冤情,就調查事情細節。這一查就查到太子劉據曾向北軍大營任安要兵而任安因沒有聖旨不發兵。漢武帝就說任安"老吏油滑,觀望取事"。把任安下獄。司馬遷因為自己的遭遇,把文章寫得悲憤異常,對漢武帝的老來昏亂,造成許多冤案痛恨不已。

    漢武帝與阿嬌無子女,漢武帝因此廢阿嬌。立衛子夫為皇后。衛子夫頭胎生男,漢武帝大喜過望,立為太子。這太子碰上長壽老爸。當了三十餘年太子而乃父尚在帝位上不挪位。

    漢武帝一面打擊匈奴,一面整頓宗室郡國朝堂。兩手齊抓,從不鬆動。漢武帝給太子找了許多德高望重的老師,對他精心培養。這一培養就是二十餘年。

    漢武帝好仙,也迷信鬼神。第一次"玉蠱之禍"是陳皇后阿嬌因為信了巫女楚服詛咒衛子夫。漢武帝讓酷吏張湯去查,結果連累了許多無辜。阿嬌被廢,幽居長門宮。

    江充這個小人,因與趙王鬧翻,無入容身,就跑到京城告狀,說趙王們驕奢淫逸,宮中內亂,同輩通姦。漢武帝就讓御史去查。結果查出有結果,也象江充所言。於是漢武帝就信任江充。江充一得勢,就去抓王公大臣王子公主們的短處。得罪了許多人。連劉據也同江充結下樑子。

    漢武帝一旦老去,劉據一繼位,這對江充很不利。江充就勾結丞相劉屈髦,太監蘇文等。放言說宮中有"巫蠱"之妖。就派人去掘。連皇后,太子宮也不放過。劉據一國儲君,遭此誣陷,心中大怒,就殺了江充。小太監蘇文就跑到正在養病的皇帝面前,說太子發兵反了。不久丞相劉屈髦也這麼說。漢武帝大怒,心想這太子等不及了哈,想奪位?就派兵鎮壓。劉據打不過,一家老小別了皇后衛子夫逃出城去,亡走他方,皇后一見大勢己去,禍事己成,就自殺了。

    不久,躲在村民的劉據外出求助,為貪婪的朋友所賣。官民圍捕太子一家,因抗拒逮捕,除一個小孩外,全部殺死。

    就些看來,如果劉據上位,漢朝會繼續發展,劉據有能力把國家治理得更好。

  • 18 # 蘇綻

    漢朝在漢武帝以後,其實走向了良性的發展道路。劉據雖然沒有當上皇帝,而劉據當上皇帝也可能會是一代好皇帝,但是漢朝並沒有因為劉據被冤殺,而落得不好的下場。更沒有重蹈秦朝扶蘇被殺,而胡亥登位導致秦朝滅亡的情況。

    因為漢武帝以後的漢昭帝,也就是劉據最小的弟弟劉弗陵,其登基以後也是一代明君,同樣也為漢朝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為漢朝的巔峰,也是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昭宣盛世奠定了基礎。

    漢昭帝以後,漢朝雖然短暫經歷了昌邑王的胡鬧,但是很快又擁立了劉洵做皇帝。劉洵是劉據的孫子,是漢朝最有作為的帝王之一,將漢朝帶到了鼎盛時期,被列為漢朝皇帝僅有的“三宗”之一。

    因此,到這個時候,其實漢朝的皇位還是回到了劉據一脈。劉據雖然沒有當上皇帝,但是劉據的後人,畢竟當上了皇帝。劉據沒有完成的事,他的孫子也替他完成了,甚至可能完成得比他還好。

    所以,就算劉據沒有當上皇帝,漢朝也沒有什麼影響,因為代替劉據做皇帝的人,都做得比較出色。當然,劉據如果當上了皇帝,其德行和魄力、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同樣也會是一個好皇帝。

    不過,如果說劉據當了皇帝,會有什麼不同的話,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漢朝的權臣時代不會這麼早就到來了吧。由於昭帝繼位的時候年幼,武帝遺詔讓霍光等大臣輔政,開啟了霍光權傾三朝的時代,霍光也由此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大權臣。雖然霍光同時也是一個忠臣,也為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這種情況還是為後代的權臣弄權,遺留下了惡果。如果劉據能夠當皇帝的話,以劉據之威望和控制能力,是斷然不會出現權臣當道的情況的。

  • 19 #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有時候不得不佩服漢武帝是一位精明睿智有著遠見卓識的君主。他能吸取呂氏篡權的教訓把一切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從賜死鉤弋夫人一事中就能看他為為維護劉氏江山的順利傳承所展現出來的帝王心術狠辣的一面。漢武帝最大的特點就是馭人之術,他對權力的收放自如隨心所欲在西漢歷代帝王中當為翹楚,他大膽任用外戚當然也能掌控嚴厲。

    由是我推斷如果太子劉據當了皇帝,西漢王朝不會過早的出現外戚專權的現象,能為西漢王朝延續至少兩代的時間。

    西漢出現外戚勢大臣當權的現象也是從漢武帝這裡埋下的禍根,他雖然殺了鉤弋夫人但也為霍氏以及後來的王氏專權打開了端倪,這也是漢武帝在他人生的最後時刻萬萬沒有預料到的,“巫蠱之亂”是他在皇權的傳承當中留下的最大敗筆。

    漢武帝死時劉據已當了近三十年的太子,成年的劉據從小受到漢武帝的薰陶和歷練,其治國安民的水平和駕馭群臣的能力當然也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再加上能臣輔佐也不失為一代明君,而且劉據師從名儒江公熟讀春秋轂梁受到儒家人物的推崇,在漢武帝出巡當中劉據代理輔政也做的有聲有色。劉據即位最大的隱患已經沒有,衛青霍去病早已去世,這也應該讓漢武帝能夠放心。雖然劉弗陵也是聰明睿智但畢竟年紀較小且英年早逝,這就為一些權臣詰臣提供了機會,西漢的外戚專政也由此開始。假如劉據即位後他可以在治國安民上彌補安撫漢武帝窮兵黷武帶來的經濟蕭條現象,勵精圖治若干年後同樣能出現一箇中興之世。即便劉據將來駕崩他的兒子也不會是一個尚在襁褓之中受人輔佐的幼主,所以我說西漢能延續兩代是很有可能的。

    劉據是一個可憐可悲的太子,他的死很大原因是不懂得如何隱忍,還有漢武帝早期對他的溺愛放縱。

  • 20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據的諡號是“戾太子”,這個諡號是他的孫子漢宣帝與眾臣評的,“戾”這個字表示劉據是受了極大的委屈,表示劉據的死就是一件冤案,當然這件冤案漢武帝也是認同的。

    那麼劉據是怎麼樣一個人呢?如果他當了皇帝,漢朝會怎麼樣呢?

    劉據是漢武帝登基做皇帝后的第十三年才得到的皇長子,當時漢武帝已經29歲了,這個年紀,在古人看來,已經算晚來得子,劉據的出生,很得漢武帝歡喜,劉據7歲的時候,就被漢武帝立為皇太子,成為大漢帝國的儲君。

    劉據稍為年長一點,漢武帝就為劉據挑選一些有名望的老師,教其學習儒家經典,劉據從小學習的都是儒家學說及治國之道,漢武帝也的確是把劉據作為未來帝國的接班人來培養。

    劉據20歲成年後,遷往太子宮,並且漢武帝允許劉據按自已的喜好結交賓客,劉據門下的賓客既有平民百姓,又有達官貴人,還有遊俠異見者,可見劉據用人不拘一格。

    劉據從小熟讀儒家經典,長大後性格仁慈寬厚、溫和謹慎,而漢武帝用法嚴厲,晚年多用酷吏,父子兩人的政見逐漸不同,漢武帝喜歡徵征伐四方,劉據經常勸阻,但漢武帝對劉據還是相當信任。

    劉據死於巫蠱之禍,死時年僅37歲,但卻當了30年的太子。如果劉據不死而當上皇帝,那麼西漢的昭宣之治想必一定會提前到來。

    劉據當了皇帝,肯定實行仁政。

    一、軍事上。四方休戰,維持漢武帝時期的疆域規模,變攻勢為守勢,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讓大量士兵解甲歸田。

    二、經濟上。休養生息,減輕賦稅,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逐漸恢復漢武帝時期被大肆透支的國力。派遣使者及商隊出使西域,積極進行貿易,打通絲綢之路。

    三、政治上。任用賢能忠厚之臣,廢除酷刑,打擊漢武帝時期的酷吏政治,為巫蠱之禍中冤死的人平反。設定選拔人才的官方制度,形成固定制度,以此為大漢帝國選拔人才。

    經過劉據十幾年的治理,開啟了大漢帝國的又一個開平盛世,使漢朝國力空前強大,疆域遼闊,四海臣服。

    但任何事都有正反兩面,人一旦習慣了安逸,就再難艱苦奮鬥,劉據當皇帝后為大漢開啟了一個太平盛世,使漢朝的國力達到頂點,但經過兩代人的發展之後,物極必反,到劉據的孫子們當皇帝后,漢朝肯定要開始走下坡路,而且一旦當皇帝不再英明,那麼其它政治勢力必然崛起。

    劉據的母親的是衛子夫,衛子夫的弟弟是衛青,衛青的外甥是霍去病,如果劉據不死當了皇帝,那麼衛青的兒子們也不會死,包括他們的親戚公孫賀父子也不會死,劉據當政,必然會任用這些外戚,當前面一兩代英明的皇帝去世後,外戚的勢力也越來越大,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直接導致外戚干政,西漢最終的結局如同歷史上的王莽專權後再篡漢一樣,歷史又回到了原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宰治是一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