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軍營裡的好莊稼
-
2 # 埃羅芒卡老師
我來談談我的看法吧。
第一,圍點打援的前提是有援軍,不提日軍海陸的競爭,就算日海軍大公無私,拋棄往日恩怨,全力救援島上守軍。結果呢,可能日本滅亡的更快。要知道此時日海軍已經被美軍打殘,自保都來不及,哪來的力氣去救援友軍,何況還是死對頭。所以說圍點打援根本不存在,日海軍基本不會來救援守軍。
第二,不殲滅島上守軍,直接進攻日本本土,一舉消滅聯合艦隊。想法是美好的,可惜不現實。不說別的,補給怎麼辦。不佔領島嶼,一場戰鬥下來,彈藥,油料如何補充?傷員如何治療?艦船如何修理?你總不能打一次海戰回一次珍珠港吧。你要是說去中國,更不可能,你打算帶著沒有彈藥的艦隊橫跨日佔區?再說了,中國也沒有這些東西給你補給。所以說直接進攻日本本土是不現實的。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如有不對,還望見諒。
-
3 # 華夏圖騰
太平洋戰爭中的陸上戰場因其地形地貌為猙獰突兀的石灰岩質島礁,再加上島礁內部有一定空間,從而被日軍改造成長期的屯兵洞穴,並備足了相當的糧食淡水和武器彈藥。所以,註定只能以慘烈的登陸作戰的方式解決。由於島嶼面積遠遠小於廣袤的大平原,所以島嶼並不適於大部隊大範圍機動。再加上盤踞在島嶼洞穴中的日軍都是各自為戰,所以根本就用不上只適用於大平原作戰的所謂圍點打援戰術。在太平洋島嶼登陸作戰中,通常先在某目標島嶼開闢一臨時的進攻基地暨大本營,然後先以海上密集猛烈的艦炮炮火覆蓋,以儘可能摧毀島嶼上的防禦工事,接著再實施步兵突擊強攻。但這就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傷亡,如反映硫磺島登陸作戰的《血戰鋼鋸嶺》。
-
4 # 卡莫夫的蝸牛
一、海軍戰艦在巡邏、待機、交戰需要大量油量,不可能長時間待在戰區。
二、封鎖的艦隊少了容易被各個擊破。
三、太平洋是大洋不是陸地,對方支援艦隊不可能只有幾條固定線路來支援。這是太平洋戰爭的特點。
-
5 # 日暮鄉關
一是無援可打。二戰後期,日本敗局已定,其強大海上兵力在瓜島海戰中已被殲滅,日本已失去制海權,對太平洋島嶼上的日軍已沒有支援能力,各佔領島嶼只能依託工事各自為戰。此時日本已收縮戰線,將主要兵力兵器集中於日本本土,準備實施“全體玉碎”作戰。
二是瓦解敵人戰鬥意志。二戰中,日本在太平洋上佔領了眾多的島嶼,在島上修築了堅固的永備工事,如果不攻佔這些島嶼,日本就會依託這些島嶼進行頑固作戰,牽扯盟軍向日本本土發起攻擊的兵力,日本就不會輕易投降,消滅日本海外所有力量,孤立日本本島,利於瓦解日本的戰鬥意志。
三是美軍在太平洋上也不是逐島爭奪,而是採用蛙跳戰術,對威脅盟軍補給線和前進路線上的島嶼實施重點登陸作戰,使日本失去太平洋上的重要支撐點,剩下一些小的孤島讓日本自生自滅或等日本本土問題解決後再來慢慢解決,反正在廣闊的太平洋上,困守孤島的日軍既發揮不了什麼作用也跑不了。
-
6 # 思悟心蕾
圍點打援,是在對方有兵可增,有將可派的情況下進行的戰鬥。
其一太平洋諸島本身就佔用了日本很多的兵力,已經兵力匱乏,無兵可增的條件不充分如何打來援之敵。
其二太平洋戰爭看似是現代戰爭,更像古代行軍的攻城戰。如有一個島礁遺漏,就可以引發該島對自己後路的騷擾偷襲。
其三攻島戰是建立在龐大絕對實力的情況下進行,沒有必要為了圍點打援而消耗時間。也是速戰速決的快速突進的方法。
其四若如為了圍點打援而打援,是否要等待日本把其他戰場的兵力抽過來。那樣會加重自己的損失。
其五,圍點打援針對的物件很講究,要佔有士氣,民心兩種,太平洋島礁作戰屬於異國戰,不像中國的內部作戰,敵中有我,我中無敵的夾心菜戰術。
同時美軍也沒有我們毛主席的智慧方略,這是建立在人民戰爭為基礎上的圍點打援。
-
7 # 浩蕩揚子江
美軍為什麼不圍點打援而執意登陸作戰,主要是因為這些島地理位置很重要,拿下他可以獲得前進基地,更可以發揮美國空軍的優勢。圍點打援是不足取的,自從瓜島戰役日本失敗後,日本基本放棄增援,因為美軍已經掌握了制空權,增援無疑送死,所以日本每個島都囤積了物資準備血戰到底,圍困他也打不了援。還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資源。延緩了戰爭的程序。
尼米茲選擇了 “蛙跳”戰術對付日本人。1943年的太平洋戰爭陷入了一種拉鋸狀態:以美國為首的盟軍開始反攻,日軍則負隅頑抗。南太平洋上島嶼星羅棋佈,雙方逐島爭奪,戰爭異常艱難。為了加快戰爭程序,一個大膽的想法在美軍的兩大名將麥克阿瑟和尼米茲的腦海裡產生了:放棄一線平推的傳統做法,跳躍前進,越島攻擊。太平洋戰區的盟軍在他們的指揮下,兩路並進,利用海軍優勢,避開日軍的一線防禦要點,攻取其戰略縱深中守備較弱的島嶼,得手以後再以此為支撐繼續開展進攻,從而使戰爭的程序大大加快,僅用半年多時間即突破了日軍的內防圈。
回覆列表
這個是二戰中後期島嶼作戰的需要吧!太平洋上的小島太多、太分散,圍點打援需要的精力、人力、物力在當時的環境下供應不上,尤其是戰爭時間消耗不起,美軍要快速解決戰鬥,拿下島嶼當做後勤保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