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腦回路歷史
-
2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關羽殺龐德而不殺于禁,有三大理由,其中最直接的理由就是龐德寧死不降,而於禁投降了。同時代的呂蒙曾經這樣評價關羽:“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凌人。”如關羽這般“自負”、“凌人”,自然不屑於殺于禁這樣的降將。
而龐德呢?不僅不降,而且還在關羽勸降時“Diss”過關羽:“堅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整個三國時代,只有關羽“Diss”別人,哪有別人罵關羽是豎子的?所以關羽殺龐德也是情理之中。
第二個理由,是關羽與于禁有舊交,與龐德則毫無瓜葛。劉備投奔袁紹時與關羽失散,當時關羽曾短暫投至曹操麾下,還為曹操殺了顏良,解了白馬之圍。關羽參加了官渡之戰,與曹操麾下眾多將領都有交情。而龐德降曹是在曹操平定漢中之後才隨張魯降的,所以與關羽並不相識。
第三個理由,是于禁是曹操的親信,極受曹操信任;而龐德新降,曹操不以為心腹,留著于禁總比留著龐德要有用。不過,雖然于禁極善用兵,但關羽想必也是不可能以于禁帶兵的了,所以當時孫吳的謀士虞翻如此評價于禁降關羽之事:“還之雖無所損,猶為放盜,不如斬以令三軍,示為人臣有二心者。”在虞翻眼中,不殺于禁是實在是失策。
如果關羽在襄樊之戰中大勝而歸,或至少能全身而退,那于禁的下場也不會太悲慘。只可惜關羽被孫權所敗,孫權又將於禁再獻給了曹操,這個“五子良將”於是輾轉成了三國之將,由此晚節不保,也是讓人悲嘆……
-
3 # 慕容振北
不要說于禁無氣節,于禁投降是為了保住他手下幾萬士兵,而投降後這些士兵最終都放回了魏國。這些士兵已經沒有戰鬥力了,你不投降,難道為了一個人的名節拉上萬人陪葬,非要讓關羽帶人來屠殺嗎?降將怎麼了?關羽張遼沒有當過降將嗎?太史慈張郃不是降將嗎,于禁五子良將之首,治軍嚴明曹魏第一,前期大多數時候獨擋一面,但在三國演義出場機會不多,因為羅貫中是吹捧劉備軍團的。于禁是曹操愛將,名望很高。為了減少士兵不必要的犧牲,為大局而投降。此義舉就如石達開投降曾國藩。
-
4 # 馬忻的文創
所謂的有氣節無氣節,是站在後人旁觀的角度看的,所以不能成為問題點。
關羽傲上而憫下,他其實是個心軟的性情中人,會同情人,但不會佩服人。
在關羽眼裡,龐德就是個不知死活的囂張之徒,哪有什麼氣節可言?斬了正好震懾天下英雄,犯我神威者,以此為戒。所以龐德必死。
于禁與關羽有舊,又是曹操重臣。既斬龐德,那麼放于禁正是恩威並施之道。再說于禁已被震懾得肝膽皆裂,已無鬥志,殺與不殺已經不重要。所以于禁可活。
用現代人的角度去看,很多事情都會有問題。知人知故,便可理解。
一家拙見,見笑。
-
5 # 炒米視角
而我們看當時的史料《三國志》這類書,我們基本可以瞭解幾個概念:第一,當時戰場失敗投降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關羽還正是因為投降過曹操反而德了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美名;
第二,三國期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凡是戰場上被俘的有名的將軍,基本上地方主帥都會出面勸降,勸降不成,才會無奈推出斬首;
第三,注意一個名詞叫“假節鉞”,凡是某個將領的職務稱謂裡提到了這三個字,那這個人就是擁有獨立統兵權的一方封疆大吏,他們是駐守所在地方的最高軍事長官。關羽是,馬超是,于禁也是。
第四,關羽或許是被《三國演義》過於美化過,但是他有兩件事情是足以證明他的實力的。第一件是殺顏良。整個三國期間真正歷史實現“陣斬”就兩次,一次就是關羽殺顏良;另外一次就是黃忠殺夏侯淵。其他都是編的。而第二件事就是關羽水淹于禁的七軍。《三國志》稱其為關羽經此一戰,威震華夏。
第五,龐德之所以死戰不降,不是因為他有節氣。而是他不能降。龐德曾經是馬超的部下。看看馬超的為人,龐德自然不會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忠義,畢竟自己也是離了馬超投降的曹操。曹操會拉攏人自然沒錯,但講龐德有多大的忠義我覺得未必。最主要的是,首先大話說出去了,侮辱了關羽不說,還順帶了劉備。(當然他並不知道其實即便如此,按照關羽和劉備的處事,龐德投降的話,劉備和關羽也會放過龐德的。)並且問題還出在另一個人身上,那就是他的舊主馬超,龐德從馬騰的時代就跟著馬家了,自然知道馬超是個什麼樣的人。龐德為何投曹,和後來彭羕的事情證明了馬超對兄弟夥刻薄寡恩、疑心甚篤。如果你站在龐德的立場上,他覺得跟著曹操更有希望,還是跟著劉備更有希望?說白了如果投降,他的下場不會更好,索性不如死在戰場上,落一個忠義的名聲。曹操也必然會善待自己的妻兒老小。
第六,剛說過於禁是假節鉞的。通常官當到這麼大,自己實際上也算是一方諸侯了。他考慮問題已經不像龐德那麼簡單了。他作為一方守將,丟城失地,回到曹營罪當問斬。即便曹操念及其多年功勞,那他以後的日子也是沒有盼頭了。而他選擇了投降關羽,畢竟自己是曹營的高階武將,能力自然了得的,劉備需要人才,自己卻還有被重用的機會,至少保得住一命。很多人評價于禁說其“晚節不保”。但憑什麼說他跟了曹操30多年,為曹操出生入死30多年,最後只為求個保住一命,卻被批評為對不起曹操。這是個什麼荒唐邏輯,但這就是我們的傳統精髓!
第七,關羽敗走麥城後,東吳抓了關羽,也沒有說要殺他,也是一味地勸降他。而關羽之前拒絕過與孫權聯姻,罵孫權是碧眼小兒,罵孫權的兒子為犬子。所以一個剛威震華夏的勝利者,一下子落敗到如此地步。他無法面對劉備,無法接受失敗,無法臣服於這個他看不起的孫權。所以誓死不降。孫權無奈便殺之。如果關羽學了于禁,後世就沒有關公了!
回覆列表
一、關羽性格與背景
人無完人,忠義典範的武聖關二哥,也有負面性格,就是驕而自持,剛愎自用!而此戰被《三國志》稱之為“威震華夏”!是關羽一生中的巔峰。此事件必然會加劇關羽性格中驕而自持的一面。
二、為什麼不殺于禁不要把于禁想得那麼不堪,于禁跟著老曹混了一輩子,持假節鉞。地位之高,俯覽曹魏一眾名將;權力之大,甚至可以臨陣斬將,都不帶請示的。剛好關羽也是蜀漢的假節鉞。關羽能俘獲敵軍如此高階的將軍,必然不會隨意決斷,畢竟於禁有極大的政治價值。
其次,于禁好歹是五子良將,以關羽的正面的性格,必然會惺惺相惜,不想殺他。
最末,于禁都投降了,關羽還能說什麼呢。
三、為什麼殺龐德關羽都藐視馬超了,更何況馬超的部將龐德!雖然是演義,但也可以窺得關羽性格中剛愎自用,極其自負的一面。而且龐德投靠曹操,是比較後期的事情了,他在曹操集團中的地位必然不高,怎可與于禁相比,殺了就殺了,掀不起什麼風浪。
相對於于禁的投降,龐德不僅立而不跪,而且大罵關羽,罵的極其難聽,正常人都受不了,何況是極其自負的關羽呢?更何況是達到人生巔峰的關羽呢?(綜合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