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UHD4K碟優惠店
-
2 # 平楠說史
客觀來說,處於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軍隊,不應該以同樣的標準來進行衡量。
漢朝步兵的強大和宋朝步兵的孱弱,都是在特定的條件下所產生的片面結論,把兩者強行作橫向比較,顯得有些不公平。
從戰果來看,宋朝確實差得多漢朝時,李陵曾經率領步兵五千人與數萬匈奴騎兵對抗許久。雖然最終的結局仍受到懸殊差別的人數影響,但李陵雖敗猶榮。
在整個抵抗的過程中,漢朝士兵的強悍素質完美地展現出來。
漢朝軍事實力的強大毋庸置疑,然而,在訴說其強大之時,人們總會想起令人感到悲哀的宋朝步兵。
與漢朝的強大有所不同,宋朝的征戰幾乎都是“多數人的慘敗”。
從實際情況出發,不得不承認宋朝軍隊數量遠超漢朝,但是對外作戰時,其勝利頻率根本無法與之媲美。
最明顯的一點是,宋朝的步兵在對上騎兵之時幾乎沒有反抗之力。即使是在人數上擁有幾倍的優勢,也無法挽救其與遊牧民族鐵騎對抗時的脆弱。
漢朝士兵非比尋常首先,需要明確一點,西漢將軍李陵所率領的步兵並不是漢朝的普通士兵,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可以肯定是精兵中的重步兵。
而且,漢朝時期,中原地區唯漢獨大,周邊其他的一些少數民族根本無法與之抗衡,強大的民族自信在國家實力面前凸顯了出來。
民族自信也是促使其在面臨懸殊的戰場局面之時,保持絕對鎮定和堅韌的主要原因。
儘管,李陵一方計程車兵數量與匈奴有著數倍的差距,但胸懷大志的漢朝士兵卻用自己的堅定意志抵抗住了匈奴一次又一次地進攻。
這一場戰爭只能用四字來形容,那就是雖敗猶榮。
其次,匈奴軍隊雖然單人作戰能力比較強,但是對於規模作戰模式並沒有太多經驗。
這就導致在兩軍對壘時,匈奴一方經常出現一些混亂情況,他們的軍隊力量無法團結在一起,很容易就被漢朝軍隊衝散。
這種整體上的劣勢,也是促使李陵能夠帶領自己麾下的五千多人,一直對抗下去的主要原因。
再次,漢朝的選兵制度比宋朝嚴格許多。
可以明確,漢朝士兵大多是經過專業的軍事教育之後才成為一名正式士兵的。
李陵將軍麾下的步兵尤其如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李陵將軍所帶領的這五千多步兵代表著漢朝步兵的最高水準。
可以說,他們超強的戰鬥力是漢軍隊伍中的一個特例,不具有普遍性,拿這支軍隊的作戰經歷與宋朝尋常步兵相比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
況且,在漢書記載當中,儘管李陵所帶領的這五千多步兵堅持了許久,但最終還是敗給了匈奴。
也就是說,儘管是素質如此之高的隊伍,在面對巨大的人數差別時,他們也沒有創造出令人驚豔的反敗為勝的奇蹟。
碩果累累的宋朝軍隊雖然受冗官冗費以及吏治腐敗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大多數人對宋朝軍隊持一種特有的偏見。
人們普遍認為宋朝士兵的軍事素質比較低,其人數的優勢在戰場上並沒有發揮出來,而且大多數士兵都不具備基本的作戰素質。
實則不然,宋朝步兵也曾經創造過戰敗騎兵的盛況,郾城之戰就是其中之一。
這場戰役的主角便是岳飛,當而岳飛所面對的就是用步兵對抗重灌騎兵。
岳飛給步兵下達命令,利用突擊方式迅速進入敵方的騎兵隊伍中,然後在不仰視的情況下,用刀砍下儘量多的馬足。
從實際作戰來看,一旦仰視就有可能給予對方騎兵攻擊的機會,而馬的足部是馬最脆弱的地方,經過攻擊之後很可能會給敵方騎兵以重創。
此外,作戰過程中,如果一個騎兵的馬匹倒下,周邊的騎兵受到影響的可能性極大。也就是說,只要他的步兵能夠砍倒一匹馬,就相當於同時滅掉了多個敵人。
這種戰術看似非常簡單而實用,但實際上也有較大的難處。
難度在於,進入敵方陣營中的步兵有極大的可能性會失去性命,他們在作戰中的意義等同於敢死隊。
簡言之,能夠和對方騎兵相抗衡的步兵都需要有巨大的勇氣和無畏犧牲的精神,恰巧地是,當時岳飛手下最不缺的正是這種人。
戰爭雖然險勝,但犧牲的人不在少數,即使是岳飛也不禁悲慟。
結語宋朝末期,由於政治機構的混亂導致了冗官冗費等現象產生。
但是,在參差不齊的宋朝軍隊中,總會有素質突出的隊伍存在,不可能整個王朝的軍隊都如同螻蟻一般。
過分抨擊宋朝軍隊,認為其孱弱的說法具有很強的偏頗性,這樣的刻板印象並不是看待歷史的最佳姿態。
同理,漢朝軍隊過分英勇神武的印象,也同樣不適用於看待漢朝軍隊的發展史。
漢朝在對外戰爭上的強悍確實是毋庸置疑,但是這也並不意味著其軍事實力遠超宋朝。
畢竟,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社會的進步是不可逾越的,軍事力量的前進也包含在其中。
-
3 # 大腳汽車
漢代匈奴沒有鐵冶煉技術,只有輕裝甲皮革保護,強大的弓弩可以殺傷,宋代是和東北的鐵浮屠騎士打,歐洲的騎士差不多怎麼打的過
-
4 # 宅宅史記
李廣是西漢時期的名將,和衛青,霍去病並列。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成年後,被選拔為建章宮羽林軍的長官,他擅長射箭,十分愛護手下計程車兵。李家世代為將,漢武帝讓他帶領八百騎兵。李陵曾帶兵深入匈奴腹地二千餘里,偵查地形,但並未發現敵人。後被命名為騎都尉,率丹陽郡的楚軍五千名,在酒泉、張掖一帶教練射術,以防備匈奴。 天汗二年秋,漢武帝遣貳師將軍李廣利帶騎兵三萬攻打匈奴,派李陵為李廣利軍監護輜重。李陵不願幹後勤,向漢武帝申請出戰,承諾說:“不須給馬匹,願以少擊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保管殺掉十萬匈奴”。漢武帝被他的勇氣感動,同意讓他出戰。李陵就帶著他的這群輕裝的,無鎧甲的,無戰馬的純步兵出發了,帶了五十萬支箭,最後李陵的五千步兵殺了匈奴數萬人。就五千步兵為什麼能與匈奴對抗這麼長時間,是因為步兵弓的頻率和穩定性遠好於騎兵。步兵射箭是在地面,非常穩,他們又經過專門的訓練,還有“箭步”,可以藉助腰胯的力量使出更大的力氣。而匈奴都是騎兵,都在馬背上,很難使出最大力氣射箭,並且身體重心不穩,平衡失調,自然是打不過訓練有素的李陵步兵的。而宋代,北方遊牧民族騎兵具有很強的機動性,重步兵在他們眼中根本就是廢物,打不過也追不上,根本不能和騎兵對抗。如果騎兵攻打紫禁城,一群重步兵迎戰,跑不過馬,也追不上敵人,只有被捱打的份。
-
5 # 沂藍書院趙月光
西漢李陵能以五千步兵對抗匈奴數萬騎兵很多天,北宋數萬步兵經常面對數千金國騎兵一觸即潰。原因有這麼幾條:
1,西漢是全民皆兵的時代,北宋末年的募兵腐化西漢的建立是經過了殘酷的戰國時代和楚漢之爭的時代,尚武精神非常強烈。西漢要求每個男丁都要服兵役兩年,所以是一個全民皆兵的時代。
西漢繼承了秦律的大部分制度,重視軍功授勳。
宋朝重文輕武,對武將的束縛處心積慮,經常是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禁軍採用募兵,一到災荒年份,就把一些饑民招募到軍隊裡。宋徽宗時代的禁軍更是腐化的沒有戰鬥力。
2,匈奴是早期騎兵,戰鬥力完全比不上金國的鐵浮圖重騎兵匈奴騎兵有幾個技術弱點:1)沒有馬鐙;馬鐙是南北朝時期才發明。匈奴人沒有馬鐙,在馬背上要用腿夾緊馬,所以射箭的發力較小,射程遠遠比不上李陵的步兵。匈奴人只有被李陵射擊,但匈奴人射不到李陵,等李陵的箭射完了,匈奴人才俘虜了他。
2)沒有馬掌;匈奴人沒有馬掌,戰馬的損耗是非常嚴重的。
3)缺少盔甲。現在出土了極少數的匈奴青銅盔甲,大概是匈奴貴族的。大部分的普通匈奴騎兵沒有盔甲,只能用皮甲和木甲,很容易被漢朝的弓弩射穿。
4)匈奴人的武器落後匈奴人雖然可以製造銅鐵武器,但技術落後,產量低。
匈奴人的箭鏃混合使用銅、鐵、骨,仍然有大量骨質箭頭。
匈奴人只有30釐米左右的短刀、1米左右的劍和短矛,缺乏長武器,更沒有長彎刀。
金國的鐵浮圖,人馬全是鐵製鎧甲,對弓箭的防護較好,有長槍等長武器。如果是金國的3千鐵浮圖衝擊西漢的李陵步兵,大部分的鐵浮圖能躲過李陵的第一、第二陣箭雨,然後重甲騎兵就衝到面前了,這時李陵的步兵就完了。
南宋劉錡、岳飛、吳玠等發明了,用重甲步兵(步人甲)打敗鐵浮圖的戰術。以拒馬和騎兵保護步人甲的兩翼,中間的步人甲方陣用神臂弓、長矛、長刀、長斧對抗重騎兵。
-
6 # 上將噯福斯
騎兵和騎兵是不一樣的。
匈奴騎兵的戰鬥力不能與金兵同日而語。匈奴騎兵的鎧甲是皮質的,防護效能相對較弱。
金兵的鎧甲都是鐵質的,鐵浮屠更是身披重鎧,一般的弓箭都射不透。
匈奴騎兵沒有馬鐙,金兵有馬鐙。
所以,匈奴騎兵基本都是輕裝的弓騎兵。
金兵有三分之一的重騎兵,其衝擊力遠非匈奴騎兵可比。
步兵和步兵也不一樣。李陵的五千布卒,是他精挑細選的精銳之士,補給充足,訓練嚴格,戰鬥力很強。他們主要依靠強弩作戰。遇到匈奴騎兵之後,用戰車在外圍城一圈作為掩護,阻止匈奴騎兵衝擊。步兵居中射弩,一日發射弩箭50萬支,給匈奴人造成了重大殺傷。
但是戰車在唐代就已經沒落,不知道為什麼,宋軍放棄了戰車這種行之有效的戰術,非要讓步兵列成陣勢一排一排直接暴露在金國騎兵的衝擊之下,焉有不敗之理?
當然宋軍也有以少勝多、步兵戰勝騎兵的光輝戰例。南宋川陝戰場,名將吳玠,在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利用險峻的地形,充分發揮宋軍弓弩優勢,以數千步兵,連續打敗金兵進攻,包括金兀朮親自出馬的兩次十萬人規模的進攻。保全了四川、漢中。
岳飛郾城大捷,是步兵騎兵相互配合,大敗金兵。其中步兵不用弓弩,專用長槍大刀巨斧,殺得金兵人仰馬翻、狼狽不堪。
-
7 # 歷史吐槽機
這個問題老朽知道點細枝末節,試著回答看看。李陵的五千部卒所以能硬抗幾萬匈奴騎兵首先是因為那不是一般的兵卒。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一支李陵親自訓練的特種部隊,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也就是說這是一支既能近身肉搏又能遠端打擊的全能型特種部隊。
第二個原因是武器,這支部佇列裝的是不是弓箭,是強弩。面對缺少重甲防護的匈奴騎兵,強弩兵的殺傷力是非常可怕的。匈奴的弓箭射程不足強弩的三分之二,一旦被弩兵密集打擊,很難衝起來。後來李陵失敗被俘說的話也證明了這一點。他大概意思是,只要再給我的部隊每人三支箭,我就能殺回長城內。可惜那時候他連一支箭都沒有了,只能說說敗火。
第三個原因是李陵作為指揮官的戰術素養很高,他在浚稽山和匈奴的戰鬥是精心選的戰場,位置在兩座山之間,騎兵無法衝擊他的側翼。前面用大車做柵欄,後面是長戟兵,再後面是強弩兵。這樣的佈置,騎兵根本沒法展開攻擊,在體力枯竭、弩箭用光之前,匈奴有多少兵都沒法形成人數優勢。只能用添柴戰術硬消耗,苦捱打。
至於宋朝的步兵也沒有想象中那麼菜,廂軍的戰鬥力確實不行,但禁軍戰鬥力還可以,更高一級的上軍也是很精銳的。但是因為宋朝一直沒拿回幽雲十六州,後來河套的產馬地也丟了,所以他們走上了重灌步兵的邪路。
宋朝的精銳步兵基本上都是重灌的力士型,無論北宋初期的龍衛軍和虎翼軍,還是後來南宋的岳家軍都是這個型別的部隊。按照《武經總要》裡的記載,這些步兵的甲冑為至少60斤的步人甲,鐵質甲片鈍化後用皮條或鐵釘連線成甲,是全身防護的重甲,除了對鈍器和重武器的防護能力稍差外,防護方面幾乎沒有弱點。武器則使用大刀和大斧這種既重又能劈砍的武器,全身裝備下來100斤是起步,不怕浪費,反正爺窮的就剩下錢了。
宋朝步兵的組建思想似乎是我知道我很難幹挺你,但你也別想輕易幹挺我,打不死你我也噁心死你。就和玩《星際爭霸》時候經常遇到的防禦塔流選手一個德行,一切戰術都是為了苦捱打準備的。這樣的步兵確實很強,但我也說了,這是條邪路。因為這種部隊只能打防禦戰和遭遇戰,打不了殲滅戰。打得過的追不上,打不過了又跑不了。所以給人留下了戰績很差的印象,比如岳飛的郾城大捷,之所以沒有擴大戰果就是因為最後打鐵浮屠的不是騎兵背嵬軍,而是重步兵。
-
8 # 大明雄魂
這個問題就涉及一個科技進步的雙面性問題了。漢代時期,騎兵是沒有馬鐙的,而匈奴人也沒有什麼鍊鐵技術,他們的騎兵雖然彪勇,但也只能是算作輕騎兵,而且自身的防護特別差。漢軍當時已經可以給步兵配備鐵甲和鐵製弓箭頭。這種步兵,在對付只有皮甲和動物骨箭頭的匈奴騎兵時,只要訓練有素,以寡敵眾是完全扛得住的。而到宋代,形勢逆轉,馬鐙發明了,而且遊牧民族也掌握了鍊鐵技術。有了馬鐙的情況下,配備鐵製重甲的重灌騎兵成為可能。而遊牧民族天生具備馬匹的資源優勢,以數量龐大的重灌騎兵騎兵來對付宋代漢人的重灌步兵,優勢就巨大了。
但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看待問題。宋代真正精銳的重灌步兵在與遊牧民族重灌騎兵的對陣中不是那種弱不經風的存在,透過很多補充性技術手段,至少在防禦性作戰中是不落下風的。但真正能全面克服遊牧重灌騎兵的優勢,只有近代熱兵器的普及特別是後膛槍以及軍刺的普遍使用,騎兵統治戰場的時代才告結束。
-
9 # 觀瀾說史
李陵帶5000兵與匈奴主力部隊交戰並非既定計劃,而是並未預料到的遭遇戰,是不得以才打的一仗。最後,這一仗是以5000漢兵全軍覆沒收場的。別說宋軍,即使漢軍在正常情況下,也不會派處於絕對劣勢的幾千漢兵去進攻匈奴幾萬人。因為軍隊打仗的原則是: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而非逞一時之勇。逞一時之勇對軍隊而言等於自殺。
-
10 # 日常刷下線
沒什麼不敢的,能打起來是關鍵,現在有一股騎兵無敵論,說騎兵對步兵是屠殺,這是沒有任何道理的李陵的事說明在空心大方陣和高水平射手面前騎兵是多麼的無力。
騎兵的優勢是機動性,和較好的資訊化能力。在戰場上,不是說勝負是騎兵說了算而是打不打騎兵說了算。騎兵可以透過斥候獲得開啟戰爭迷霧的手段。當發現對手部隊很多,他馬上撤退,步兵憑什麼追的上騎兵,當發現對手少於自己,或者戰備不足的情況下就一口吃掉。
就李陵這一戰看來,匈奴單于在確認李陵部隊只有5000人並且沒有後援的孤軍深入情況下,下重注把所有騎兵全部壓上,形成3對一甚至5對一的戰場絕對優勢,在戰術選擇上沒有錯誤,但是李陵憑藉的是置死地而後生的精神,在精良的武器裝備,和極高的戰術素養的加持下可以在運動戰中不斷突破單于的騎兵阻攔。不得不說也是古代中國步兵使用的一次巔峰!
-
11 # 路遙lgy
謝謝邀請!李陵!祖父李廣!父親李當戶是李廣的大兒子,早亡!李陵是遺腹子!史記記載,李陵到壯年後,被選為建章營監,管帶全營騎郎!他擅長騎射,愛護士兵,天子認為李家世代帶兵,便讓他帶領八百名起兵。曾經深入匈奴境內兩千裡,沒有遇到敵人回返。被任命為騎都尉,帶領楚兵(丹陽)五千駐守酒泉張掖一帶! 過了幾年,天漢二年秋,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領三萬起兵到祁連山攻打匈奴右賢王,而李陵領兵射手五千人出居延海以北約千里,想以此分散匈奴兵力,不讓他們專門馳襲貳師將軍。李陵到約定日期就回,單于用兵八萬圍攻李陵墓部隊。李陵只有五千人,箭以用完,士兵死大半,而所殺敵人也有一萬有餘!他們邊打邊退,連續作戰八天,還未撤到離居延海一百多里的地方,道路狹窄,被匈奴截斷歸路李部缺乏糧食又沒救兵,敵人一面攻打一面勸降李陵。李凌說,我沒臉回去見皇上了!便投降了匈奴!他的部隊全軍覆沒!剩下得以逃亡回返漢朝只有四百多人! 匈奴單于知道李凌家的名聲,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李凌以表示尊重。漢朝知道後,便殺了李凌的母親,妻子和兒女!從此,李家名聲敗落! 這裡的問題說李凌敢以五千兵與匈奴一戰,而宋不敢!這問題不屬實!到宋朝時匈奴已經滅亡,而是產生了金國遼國!宋楊繼業領兵被遼軍包圍也是奮力作戰而後被俘,絕食而亡,何等的悲壯!要比李凌之降要好的多!
-
12 # 庭州行者
在正常情況下,任何一位將軍都不可能去拿步兵硬碰騎兵,兩種情況除外:一是情勢所迫,不得已只能硬碰;二是這個將軍是個蠢材。李陵屬於第一種情況,而宋朝沒有將軍是蠢材。
李陵為什麼敢和匈奴硬碰?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無論如何,李陵都是逃不掉的。李陵的部隊本就不是主攻部隊,而僅僅是給李廣利押送糧草輜重的。在浚稽山和匈奴主力遭遇,是一場意料之外的遭遇戰,不拼根本贏不了。但凡有可能,李陵絕對不想用5000步兵和匈奴八萬主力騎兵對戰。
而宋軍根本不存在這種情況,既然沒有遭遇戰的話,為什麼要拿步兵去送死?宋朝對付騎兵的辦法也不少,比如在平原地區種樹,限制騎兵的機動性。如果僅僅是為了證明自己"敢去"拼而拜拜犧牲,豈不是很愚蠢?
-
13 # 磨劍十年
李陵的五千步卒能和數萬匈奴騎兵對抗許久,為何宋步兵做不到?
這個原因有三:第一,漢武帝時期,全國皆兵,而且好戰勇戰,從上到下都有一種捨生忘死的念頭,尤其是漢武帝對軍事人才的重用,更是使得全國的部隊十分勇於戰鬥,各個將軍也是勇武之輩,尤其是衛青、霍去病的出現更是使朝廷的尚武之風,愈刮愈烈,再說李凌的五千步卒可是精挑細選出來的精壯之士!比之宋朝的軍隊,強大不止一丁半點!所以漢軍能做到的事,宋軍就做不到。
第二,匈奴騎兵所使用的武器比之金國精銳的鐵浮屠,根本無法比較!當時匈奴的武器只有弓弩和不到一米長的鐵質或者銅製彎刀,而漢軍的裝備則是強勁的弓弩,鐵質長刀,再加上匈奴的鎧甲不過是用獸皮製作而成,根本防不過漢軍的鐵箭,而金國的騎兵穿的是用鐵甲片製成的鎧甲,所以說匈奴的部隊根本與金國的騎兵相提並論。
第三,宋朝是一個柔弱的時代,從皇帝到百姓都對武將十分看不起,只是喜歡文人帶兵,整個朝廷對將才不甚瞭解,而漢朝則不一樣,漢武帝尚武之風可以說普及全國,全國的老百姓都有一種捨生忘死的念頭,可是宋朝一直都是武力低乏的時代,因此說,李凌的五千步卒可以與匈奴對抗許久,而宋朝的部隊無法應對金國的鐵騎。
回覆列表
那時遊牧部落,金屬工藝差,弓也不是複合弓威力小。不容易射穿漢軍的鐵甲。馬凳也沒發明,騎兵作戰效率還沒完全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