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匆匆過客6868

    張神童,執政革新,用一條鞭政策,增能提效,裁冗用賢,成就萬曆中興,但其只知謀國不知謀身,長期把持朝局,架空萬曆帝,沒有果斷還政於萬曆帝,最後導致人亡政息,禍連家族……!

  • 2 # 史不知味

    張居正有一大功,那就是工於謀國。

    張居正有一大過,那就是不曾謀身。

    明朝自朱元璋於1368年開國至朱由檢於1644年自盡,歷經276年。

    而在這276年之中,若論為臣之人,張居正絕對是站在最頂端的能臣之一,另一個則是于謙於少保。

    于謙雖有不臣之處,但是卻幾乎以一人之力為大明續命兩百年。

    張居正亦有不臣之處,可也一樣以一人之力再為風雨飄搖的大明續命六十年。

    此二人出生在大明,可謂是大明之幸。

    不過,張居正和于謙又有所不同,畢竟所處的時代已經相差了一百多年,整個天下的局勢已經大變。

    不僅天下局勢大變,大明的國力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張居正所處的時代,大明財政幾乎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不解決財政問題,大明根本撐不到1644年。

    也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張居正站了出來。

    張居正掌權十載,其實只幹了一件事,那就是推行變法。

    中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幾次規模較大,影響較為深遠的變法,而上一次如此大規模變法是在宋朝。

    也是在張居正出生之前五百年,北宋大文豪王安石在熙寧年間發動了變法,為北宋注入了一絲新鮮血液。

    王安石更是因為熙寧變法,而被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不過,若是從王安石變法和張居正變法的結果和影響來看,張居正變法實際上比王安石變法更成功。

    大明傳承到萬曆這一代的時候,已經半截身子入土了。

    不論是政治也好,是經濟也好,又或者是軍事也罷,大明其實都已經陷入了一個頗為窘困的地步。

    嘉靖從即位之初就在和士大夫鬥,鬥了幾年,又理了幾年政,然後就開始了一段很長時間的折騰。

    海瑞之所以會說“嘉靖,就是家家戶戶被颳得乾乾淨淨”,原因就在於大明快被嘉靖給折騰廢了。

    而嘉靖折騰了幾十年之後,大明傳到萬曆手上的時候還能剩下什麼呢?

    說白了就是一個爛攤子。

    可是萬曆即位之時也才十歲而已,就像高拱所說的那樣,朱翊鈞一個十歲的小皇帝,懂個屁的治國?

    然而就是一個不懂治國的小皇帝在位期間,至少在萬曆前十年,大明的國力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而且萬曆掌權之後,為了國本之爭和士大夫鬧了幾十年彆扭,後來又大費人才財力物力打了三大徵。

    萬曆的能力和權謀還不如嘉靖,嘉靖尚且不能在不上朝的時候為大明添磚加瓦,萬曆就更做不到了。

    而傳到了朱由校這個木匠手上的時候,外有遼東之患,內有宦官集團和士大夫集團鬥得你死我活。

    後來到了朱由檢手上之時,這個臨死之前還寫“小紙條”推卸責任的皇帝更是昏招不斷,僅有的幾張好牌被他親手撕爛。

    然而就是這樣三個皇帝,大明卻還是撐了六十年之久!

    原因何在?

    原因就在張居正變法,是張居正硬生生以一人之力扭轉了大明的頹勢。

    雖然他也沒有辦法徹底扭轉頹勢,但是那次變法所帶來的好處,卻顯而易見。

    倘若沒有張居正變法,萬曆連打三大徵的財力都沒有,更不用說在遼東之患日漸惡化的情況下撐到1644年了。

    只可惜天不假年,張居正掌權僅僅十載就病逝而去,變法也戛然而止。

    雖然變法戛然而止,可是仍然有一部分在發揮著作用。

    倘使再給張居正十年,乃至是二十年,張居正變法帶給大明的變化只會更大,帶來的好處也只會更多。

    張居正用十年時間為大明謀六十年國祚,這就是他的大功。

    而張居正之過就在於不曾謀身。

    很多人都說張居正是拙於謀身,不過在我看來,張居正並不是拙於謀身,而是根本就不曾謀身。

    張居正多聰明的一個人,他豈能不知道謀身的重要性?

    可是如果他謀身了,那他就沒有辦法用最大的力度謀國。

    為什麼?

    他如果謀身的話,他在變法之中的很多事根本就沒有辦法進行。

    他如果選擇了謀身,那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動士大夫的蛋糕,做事的時候就會畏首畏尾。

    畢竟所謂變法,歸根結底就是從士大夫口中奪食!

    他如果選擇了謀身,那他就不能再忽略萬曆皇帝的情緒和意見,反而很多事會受到萬曆的掣肘。

    對於張居正而言,是謀身重要,還是謀國重要?

    顯然,張居正更看重的是謀國,而不是謀身。

    謀身,只是為張居正一人謀身。

    而謀國,卻是為天下數千萬百姓謀身。

    站在張居正的位置,沒有任何一個人既能夠做到謀身的同時,還能夠盡全力謀國。

    況且自古以來,每一個主持變法的大臣,實際上也都無法謀身,甚至因為變法而招致殺身之禍。

    張居正如此聰明之人,對於這種結果,他其實早就料到了。

    既然謀不謀身,結果都一樣,那有何必去謀?

    所以,張居正乾脆選擇了放棄謀身,然後徹底放開了手腳去謀國。

    也正因為張居正放開了手腳謀國而不再謀身,所以他不僅得罪了士大夫集團,也得罪了萬曆皇帝。

    而這最後也就導致了張居正病逝了之後,不僅遭到了士大夫集團的報復,也遭到了萬曆的清算。

    張居正之過就在於不曾謀身,可他一旦謀身,那就無法盡全力謀國。

    他一旦無法盡全力謀國,那麼為大明再續六十年國祚這一大功也就無法出現,這就是一個不可解的死結。

    然而不論如何,張居正仍然不愧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 3 # 怪人童心

    其實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對於一個人的評價是從不同的角度,角度不同對於這個人的評價就不同,那麼他的功過也就有了差別。

    功績就是張居正在萬曆年間的改革,在吏治上實施“考成法”整頓吏治;在財政上的“一條鞭法”清仗田地;在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年輕將領保證邊防。這個改革影響了明朝,有人說如果明朝繼續堅持這個改革不會這麼早滅亡。

    過失有的人是他破壞了祖制,沒有守孝,這個問題影響了很多官員,也惹怒了大多數的官員。還有就是改革影響了幾乎所有當朝官員,觸動了所有人的利益,破壞了政治平衡導致大明從萬曆開始衰落。

    所以很多時候對於一個人的評價,角度不同那麼他的功過自然就是不一樣的。

    怪人胡說多謝點評!

  • 4 # 青言論史

    這個問題,我覺得得兩面性的看。對於當時的明朝來說,張居正改革當然是功大於過;但對於整個明朝的走勢來說,他是過大於功。

    張居正的改革,在當時確實是對已經暮氣沉沉的明朝官場來了一針強心劑,也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多角度讓明朝重新煥發了生機。“萬曆中興”的開創,其總設計師毫無疑問就是張居正。可以說,如果沒有張居正長達十年的改革,明朝下墜的慣性可能會讓這個國家的國祚不到兩百年。

    但是張居正改革帶來的一個副產品就是黨爭,這一點跟四百年以前的王安石改革幾乎如出一轍。明朝大臣之間的相互結黨以及隨之到來的彼此之間的攻擊,就從張居正時代開始,在他死後達到第一個高峰,並且從此以後再也平息不了,直到這個國家徹底完蛋。而鬥爭的最開始,就來自於對於張居正改革的意見。從這個角度來說,張居正以及他的改革,雖然幫助明朝續了命,卻把它推向了更深的深淵。

  • 5 # 直江信綱

    張居正的功大家都知道,這兒就不多說了。談談他的“過”。

    人們一般認為張居正的“過”,有這麼幾點。

    1.奪情問題。

    萬曆五年(1577)張居正父親病死,張居正為了不離開首輔之位,想辦法要皇帝批准自己“奪情”,就是不需要離職守孝。這在當時的人看來是違背禮制之舉,也導致了大量的反對者公開上書彈劾他,其中甚至包括自己的門生。(古代的座主門生,就好比政壇的父子,一般沒有門生反出座主門下的)

    2.言路問題。

    張居正在“考成法”中提到過,“科臣有容隱欺弊者,臣等(內閣)舉之”,這就將相對獨立的言官監察權也納入了內閣的統轄之下。歷來國家不予言官以高位,但是給予他們自由言事,(幾乎)不被報復的權力,所謂“品卑而權特重”(顧炎武語)者也。但是張居正的新政之下,言官可以被內閣控制(張居正自己就藉口星變展開京察,罷免了一大批不聽話的言官),這對於言官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他們認為這破壞了固有的政治平衡。

    言官多為“清流”出身,名望頗重,所以很多人都成了學子楷模,甚至被貶退後開辦書院等等。他們主張“開言路以養士氣”(沈思孝語),與還沒有進入政壇但是一腔熱血想要針砭時弊的學子不謀而合。他們以書院為核心,在地方上臧否時政,這也就是張居正封閉天下書院的原因。

    3.經濟問題

    張居正好豪奢,喜排場,這是很多材料都不諱言的。大家印象比較深刻的可能是那架三十二個人抬的大轎子。雖然張居正死後抄家時並未抄出多少財產(當然這個不多是相對於他的“前輩”嚴嵩、徐階等人所言),但是也絕不是什麼兩袖清風之人。至於這“黃金萬兩、白銀十餘萬兩”哪兒來的,佛曰不可說。

    至於張居正與明末黨爭的關係,毋庸置疑東林黨的形成與張居正時代有一定的關係,但是不管是向前看還是向後看,張居正時代的黨爭還並沒有到誤國的地步,這與張居正的強勢有一定的關係,同時這時候的清流也算得上公忠體國,不是南明“水太涼”的那群人可比的。從唯是非論的政爭到唯親疏論的黨爭,這個鍋不能扣到張居正頭上。

    總體上看,張居正對於大明的功勞可以說是非常顯著的。從另一個角度看,彭勇、許大齡、鄭天挺等人將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去世後的明朝稱為晚明,也凸顯了張居正對於明朝中後期的重要性。

    張居正通識時變,勇於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謂非幹濟才。而威柄之操,幾於震主,卒致禍發身後。——《明史·張居正傳》

  • 6 # 明月清風閣

    如果只看歷史的表面的話,毫無疑問,對於張居正的評價肯定是正面的,對於張居正的結局也是同情的。但是如果深度刨析的話或許張居正應該是“過大於功”的!既然說到萬曆首輔張居正,自然張居正改革是主講。

    明朝中後期因為官紳貴戚不斷佔用百姓土地,各地藩王除了獲取封地外也是利用各種手段兼併民間耕地,在萬曆年間土地兼併問題已經達到歷朝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明朝統治者也不是不知道這個問題,但因為建階級的侷限性和不能輕易觸動統治階級的基礎導致歷朝歷代亡國因素裡必有土地兼併這一項。嘉靖年間的首輔徐階和繼任首輔高拱都曾針對明朝的種種危急做出過一些措施,但最後都不了了之,並沒有起到實際性的效果。

    張居正改革是大刀闊斧的改革,更是一次十分全面的改革,其中涉及到官員任用,和地方行政、軍事、邊防、、田賦、稅收、水利等多個方面,政治、經濟、軍事是這次改革的主要內容,其中經濟更是重中之重!下面那一條鞭法為列子簡單一說!考成法就不說了!這次改革的閃光點是“一條鞭法”,丈量全國土地,讓隱瞞的土地浮出水面,增加國庫稅,不在繼續區分銀差和力役,同意納銀,提高商人地位,讓自古以來的重農抑商思想淺化,鼓勵手工業發展,推動商品經濟流動,白銀流動。一條鞭法實施後效果十分明顯,可以說是立竿見影!但是潛藏的弊端隨之而來,最嚴重的便是兩稅收取的是現銀,百姓在繳納賦稅時糧食產物折算成白銀,所以繳納兩稅時要和商人換取現銀,商人趁機又將銀價抬高,造成了十分嚴重的惡性迴圈,因此很多以耕地為生的百姓拋棄土地去做工,反正種地還是做工到最後都是繳納現銀,種地又不如做工現銀來的輕快,到了天啟年間,願意種地的人越來越少,荒地一望無際,明末時連年戰亂,軍營缺少糧食的供應,戰士氣低沉,戰鬥力低下,即使在佔有優勢的情況往往下也因為缺少錢糧,急於速戰速決,最後導致慘敗。這就是一條鞭法遺留的弊端中十分明顯的一條。張居正死後,很多有利的措施也被廢除,明朝基本上已經是病入膏肓無可救藥了!這時候的明朝再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了,也沒有哪個人敢效仿慘死的張居正般真正為君分憂!萬曆三大徵後,張居正改革取得的碩果,基本上也被揮之一空!張居正改革相當於給已經垂暮的明王朝打了一針雞血,更像是給疼痛不堪的明朝打了一針毒品,暫時緩解了明朝的疼痛,但代價就是導致了另一種危機從而惡性迴圈!但張居正改革的確是是給明朝象徵性的續了命,讓之後的幾位皇帝還可以繼續體驗擁有皇權的感覺,繼續享受壓榨百姓的快感!

    簡單一談,個人看法,勿怪!

  • 7 # 楊仔同學

    評價張居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很多人喜歡張居正,認為他是歷史第一名城,將大明王朝挽救於危難之間,但有些人不喜歡張居正,就認為張居正是個權臣,而他,所作所為有為一個臣子所所能夠,代表的忠孝仁義的本分。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北江陵人 ,時人又稱張江陵(今湖北荊州)。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嘉靖四年(1525年),張居正在荊州府江陵縣(今荊州市)的一位秀才的家裡出生。其曾祖父因做了一個這樣的夢:月亮落在水甕裡,然後一隻白龜從水中浮起來,於是其曾祖父信口給他取了個乳名“白圭”,希望他來日能夠光宗耀祖。

    張居正作為徐階的徒弟,他是徐階,留給萬曆皇帝一個最大的禮物,我們都知道,嘉靖後期首先從鎖骨下沿開始,就,面對了全程嚴嵩,而夏言被嚴嵩幹掉之後,嚴嵩權傾天下,這個期間,徐階做了一輩子烏龜,終於得到一個機會把嚴嵩給幹掉,之後,徐階就徹底走上了,歷史的舞臺,而這一點期間,徐階依然,沒有推出自己的徒弟張居正,而最終徐潔被高拱幹掉之後,所以,張居正才算正式的走入了歷史的舞臺。

    張居正作為萬曆皇帝的老師,他和高拱其實有個異曲同工的益處就是,他,都逮到了,歷史的轉折點,像隆慶皇帝,對於高拱和萬曆皇帝,對於張居正,所以當時的萬曆皇帝因為年紀小,張居正一家獨大,張居正有機會有能力有實力去,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萬曆新政的施行,也確實讓垂死的大明王朝煥發出了生機,很多人都在遺憾,如果給張居正15年的時間,大明王朝似乎就不用走到,那樣的末路,但是事實並非,一定按照所有人所希望的劇本去走,張居正最後還是死掉而,明朝也從此走入到了,歷史的轉折點

    我們評價張居正一定要客觀的,從兩面性來看,張居正不是一個好人,但張居正卻是一個能成,她作為臨朝最被看重的一代名,成,他所代表的萬曆新政所取得的成績,是歷代變法所不曾有過的,而張居正也憑藉自己的政治抱負,最終,在歷史名城當中留下自己的名。

    萬曆十年(1582年)7月9日(六月二十日)張居正卒,享年五十八歲,贈上柱國,諡文忠(後均被褫奪)。張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去世後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恢復名譽。

  • 8 # 尋找不答應

    張居正是一代名臣,功在社稷,過在私德。

    張居正,字太嶽,是江陵人,所以當時的人也稱他“張太嶽”或“張江陵。”23歲時就考中進士,入翰林院供職,後來受徐階賞識,43歲就入內閣輔政。1572年,在李太后和司禮監秉筆太監馮寶的支援下,不到50歲的張居正成為內閣首輔,開始了他一生中最為傳奇的改革歷程。

    在政治上,推行考成法。加強對官員的監督考察,,賞罰分明,約束官員行為,利於反腐清廉,提高行政辦事效率,增強為民服務意識。張居正也重用了一批人才,為國家立下不小功勞比如說,潘季馴,一代治河大師,即使是到了清朝,治河的人都一直在參考潘季馴總督的治河治水患經營。

    在經濟上, 清查土地和一條鞭法。重新丈量土地,主要是清查地主土豪的田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同時改變富農擁有大量土地卻少徵稅的局面,維護社會公平,削弱貧農和地主富農間的矛盾。一條鞭法則是統一賦和役的徵收科目,防止地方官員巧立名目壓榨百姓,從中貪汙。同時要求國家賦稅多以銀子繳納,促使農產品進入商業流動,既保證市場白銀的流通又能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

    在軍事上,重用當時的名將戚繼光和李成梁,用於北方防守。同時在邊關開設茶馬互市的交易市場,利於明朝和外族的和平,同時,明朝也能透過市場交易獲得外部的戰馬,利於明朝軍事實力的提高。

    張居正的改革,朝廷財政收入大幅度提高,改變了國家財政長期入不敷出的局面,財政收支相抵出現結餘。邊境和平少衝突,國庫米糧夠用好幾年,白銀也結餘好幾百萬兩。

    但是,張居正私德有虧。雖然張居正晚年驕奢淫逸,兒子中狀元、榜眼也可能是自己偏頗,但是這些都不是最致命的,或許他是在自汙。然而,張居正這人太霸道,專權,六部都成為下屬,官員不同意他的都會遭到打擊,官員關係不好。同時,皇帝也從敬重他、感謝他,也變成怕他、怨他到恨他。

  • 9 # 大可5677035018122

    張居正就如同他那乘超規制的大抬轎子:鎮攝天下,卻引來天下嫉恨。在有明一代,那是一個文人相輕頂峰造極幾乎到了沒有底線的時代,黨同伐異,這也就註定了他死後家敗名裂的結局。張居正可比蘇勤,善謀天下不善謀身,一條鞭法中興一時,卻抽刀斷水,他只是一個時代洪流中的強大的螞蟻,其功也禍,其過也禍,如是而已。

  • 10 # 緑威特新農人

    首先我們先來對張居正做個簡單的介紹:

    張居正,字叔大,少名白圭,號太嶽,諡號“文忠”,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又稱張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內閣首輔,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

    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了秀才,16歲中了舉人,23歲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併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初年,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決。

    張居正當政前後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短短十年,把衰敗、混亂的明王朝治理的國富兵強。張居正在強力推進改革的同時,不但以赫赫威勢彈壓群臣,而且還以道德之師自命,多次制止萬曆皇帝、李太后鋪張浪費的額外支出,迫使朱翊鈞收回成命。此時的張居正至皇帝與無為之地,而已首輔總攬全國政權。萬曆帝早已對張居正的震主之威耿耿於懷。萬曆十一年(1583年)張居正死後,朱翊鈞便下令剝奪了張居正的官銜和勳級,下令抄張居正的家,還差點開棺戮屍。一代名相之家竟落到如此可悲下場。

    縱覽張居正一生,他是一個天才,生於紛繁複雜的亂世,身負絕學,終成大器。他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不畏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點,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是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後人曾評價他一句話----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而是一個複雜的人。在複雜的時局、複雜的朝政中他不忘初念做了一個有理想、有良心的人。即使他的理想和良心並不被當時的神宗及大臣們認可!

  • 11 # 歷史挺有趣

    他終於等來了這個機會,萬曆即位以後,作為皇帝的老師,他也名正言順的當上了內閣的首輔,藉此進入權利的核心層,有機會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憑藉萬曆對他的絕對信任和個人權威,他開始了一項又一項的改革,例如考成法、一條鞭法等等,這一現象措施的實行確實讓國庫充盈了、行政效率提高了、腐敗減少了,張居正憑藉個人力量讓整個大明王朝重新煥發出了勃勃生機,讓整個帝國顯示了中興之兆。

    在首輔任期內,他一方面大力培養、扶持自己的力量,在朝廷內外到處安插自己的親信,一方面全面打壓異己勢力,將不聽話的官員降級或免職,形成了個人在文官集團內的絕對領袖地位,因此他推行的各項政策和措施都能得到下級官僚的快速響應和執行。這種做法很難以為公或為私來論斷,各項政策的有效貫徹和施行必須上下層級在思想上保持一致,否則會遇到重重阻力,當初前朝北宋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正在於此,張居正正是看清了這一點,不惜動用權力的手段干擾正常的人事任免,以達到整個官僚階級由身居廟堂之上的京官至遠在邊區的縣官的思想整齊劃一,他的目的也正是基於此,與之前的首輔嚴世蕃不同,嚴黨廣羅黨羽是為了控制朝局謀求個人利益,張居正培養自己的勢力更多是為了改革鋪路。

    在任期間,他可以憑藉皇帝的寵信和個人權威控制住局勢,反對勢力不敢輕舉妄動,一旦去世之後,大範圍的倒戈清算便開始了。在進行改革之初,明朝的社會層級結構趨於穩定,整個社會上層階級都由官僚和一些名門望族佔據,依靠兼併自耕農或放高利貸形成了錯綜複雜、根基深厚的利益集團,張居正在經濟方面的改革毫無疑問會觸動他們的利益,首輔在世時他們敢怒不敢言,去世後個人影響力不在了,就開始聯合起來“倒張”了。中國曆朝歷代的改革家多數都面臨相識的經歷,命運跌宕起伏,有的還在其位就遭到了殺害,例如秦朝的商鞅,有的是改革進行之中被迫離職,例如王安石,張居正與他們則幸運得多。

    和事佬申時行。從張居正最後被反攻倒算的經歷中,申時行汲取了經驗,知道張居正採用激進改革的方式已不可行,只能在現狀下尋求一種平衡,包括文官集團內部、皇帝與官僚階層的平衡,維持平衡的目的是不讓朝局失去控制,維持帝國像之前一樣的正常運轉。這種平衡體現在具體工作上,就是調和各種矛盾,保持統治階級的和諧局面,將中庸之道發揮的淋漓盡致,正是這種思想束縛住了他前進的步伐,沒能在張居正業已開創的局面開啟新的篇章,改革的嘎然而至加快了明朝覆滅的速度。

    在當時倒張運動中,為避免引起更大波瀾,牽連更多無辜的官員,申時行運用自己的名望在皇帝和文官之間斡旋,調和折衷雙方的矛盾,將張居正事件對朝局的影響程度減少到最小,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一場大規模血流成河的政治清算。面對提撥自己進入內閣的張居正死後的悲慘境遇,他深刻認識到表面是皇帝痛恨其所作所為,下旨查抄所有財產並流放其子弟,實際上背後的原因是文官集團整體利益受損採取的報復行動,名義上文官集團是治理國家的工具和手段,實際上也是主人,如果對他們太過苛刻和嚴厲,必然會引起他們的集體反抗,一旦文官集團內部出現激烈的衝突,整個國家也必將陷入巨大的動亂之中,正是因為認清了這一點,所以他採取了較為柔和的策略,從個人角度來說,也符合他的溫和謙讓的性格。

  • 12 # 佩琪曉舞

    張居正在萬曆新政中有那些功與過?他後來的下場是否與他當首輔中的作為和他的性格有必然的聯絡?

    張居正,有人說他是魔鬼,他獨裁、奢靡、驕縱、拉幫結派;更多的人說他是偉人,他善政、勤勉、縝密、力挽狂瀾。一個人尤其是政治人物,其天然是複雜的,其事業的成敗也任由後人評說,但幾百年間如此爭論不休、如此為人津津樂道的,也只有張居正和他的萬曆新政了。

    張居正是善政的,在其當政的短短十年裡,完成了稅收改革(一條鞭法)、人事政策調整(考成法)、全國農業普查(丈量全國土地),在古代政府的行政效率下,完成這樣的任務幾乎是天方夜譚。

    但是張居正太過於善政,以至於雖然他並不是沒有幫手,但是他的改革明顯缺少朋友。申時行、張四維都非平庸之輩,進入內閣只能給張居正當提線木偶,因為張居正不需要一個並肩作戰的朋友。獨裁者是強人政治的頂峰,是行政效率的極大化,是斬斷改革阻力的投槍,但沒有朋友和接班人的改革往往“人亡政息”,這為張的悲劇性後果埋下了伏筆。

    勤勉是毋庸置疑的,在張居正人生的最後歲月裡,他就像一個陀螺,為大明王朝努力拼盡了最後的光和熱,可以說是張居正的死換來了萬曆朝黃金十年。了這麼多,張居正的功過都有所涉獵。沒有朋友的獨裁者、過度奢靡令帝王憤怒、驕縱自大埋下的禍根,這都為其悲劇埋下了伏筆,但這是張居正的問題嗎?難道說張居正不是優秀的政治家嗎?

    不,是因為張居正選擇了最困難的道路。高拱也驕縱自大而跋扈,但仍得善終;徐階家族瘋狂圈地而奢靡,卻安度晚年;明代獨裁的權臣為數不少,又有誰落得如此下場?

  • 13 # c林燦c

    《詠竹》

    律遍瀟湘外,

    疏竹玉露寒。

    鳳毛從勁節,

    只上盡頭竿。

    瞧瞧這詩中霸氣側漏的沖天之志,你就知道這位13歲的小傢伙絕不尋常!

    詩的作者,張居正。妥妥的學霸,而且是神童。十歲通四書五經。有朋友可能會想不就會讀個四書五經嗎,不啥“神”的?

    “通”四書五經的意思,不是會讀,而是能讀會解可以舉一反三……

    什麼是“四書五經”?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朋友們,還記得於丹的“灌迷魂湯”般的品《論語》嗎?把《論語》解得能氣死孔子的于丹,也是個大學教授……

    現在大師滿天飛,能略解《周易》的又有幾人?

    所以大夥想一下子,張居正10歲能通四書五經,是不是很“神”?

    瞅那小詩寫的:只上盡頭竿。做人就做人上人!

    這小子是說到做到呀!

    16歲就中了進士。大夥可以對比一下40多歲才中舉的范進,也可以參考一下清朝名臣曾國藩父子的屢試不第,就能明白一個道理:不是封建考官制度有多落後,是考生天生就分三六九等呀!

    張居正恰好就是那極少數的第一等……

    中了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兩年後升任翰林院編修。少年、青年一直開外掛,性格上還沒磨出來,得罪了嚴嵩,張居正為自保託病歸家,三年後在徐階幫助下又重返翰林院。

    徐階搞下了嚴嵩,成了首輔,在翰林院又磨了7年的張居正被徐階舉薦到了裕王朱載垕身邊侍講侍讀。

    皇帝家那點破事,全在嚴嵩、徐階、張居正這幫子人精的腦子裡,整明白皇帝家的事就和看自己手紋一樣簡單。

    果然,張居正迅速得到了裕王朱載垕的賞識。張居正燒了兩年的香,世宗就死了,裕王即位,成了明穆宗。

    穆宗賊精,知道自己玩不過這幫子朝臣,也沒心思跟他們瞎耽誤工夫,朝政不理,你們隨便……

    穆宗繼位第2年2月,張居正任禮部右待郎兼翰林院學士,後又改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進內閣,參朝政了。這一年4月,他又遷任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

    張居正這回算是爬到竹竿子最上頭了,只被最頂的幾片樹葉遮著了。

    沒過多久一片葉子掉了。

    穆宗繼位第3年的7月,徐階退休了。

    又過了3年,穆宗崩了,神宗即位。神宗朱翊鈞當時才10歲,穆宗臨終遺詔: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位內閣外加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同為顧命大臣。

    這時候高拱控制了內閣大權,張居正只要搞掉高拱就能獨上竿頭,於是張居正與太監馮寶結盟,把高拱搞掉了,張居正成為了新的內閣首輔,終於完成了“只上盡頭竿”的政治抱負。

    問張居正作為首輔大臣的功與過,就有必要從他是如何當上首輔大臣說起,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功與過,與他是如何當上這首輔大臣的密切相關,所以上述內容才會仔細的記述了張居正是如何一步步當上內閣首輔的。

    下面我們要來了解一下,張居正十餘年的首輔之路,有何功,又有何過。

    功:“海內肅清,四夷讋服,太倉粟可支數年,冏寺積金至四百餘萬。成君德,抑近倖,嚴考成,綜名實,清郵傳,核地畝,洵經濟之才也。”

    這是《明神宗實錄》裡對張居正政績的評價。除了第一句有一點點虛之外,其餘都是沒吹沒黑!

    我逐條說,大夥細細看:

    一、海內肅清,四夷讋服

    神宗時期,張居正明確邊防的重要性。“當今之事,其可慮者莫重於邊防”,這是原則。

    “外示覊縻,內修戰備”,這是方針。

    “積錢穀、修險隘、練兵馬、整器械、開屯田、理鹽法、收塞馬、散叛黨”,這是方法。

    說別的不新鮮,落後就要捱打!有了錢,有了裝備,兵強馬壯,軍隊有戰鬥力,才能威懾潛在的敵人,使他們不敢放肆。好比當年北韓戰爭,漂亮國想直接參戰,開上軍隊就來了,為什麼我們國家那時候窮。那麼現在無論是漂亮國還是咖哩國成天事事的,實際上他們都是虛張生勢,為什麼?我們強大,他們不敢放肆。

    人的因素永遠是最最重要的,特別是邊防將士的選拔,可以直接決定一個軍隊的戰鬥力。好比讓秦檜去領導岳家軍,那岳家軍早玩完兒了……

    北方防務上,張居正重用譚綸、王崇古、方逢時、張學顏、鄭洛等德才兼備的將領。

    張居正積極的改善漢蒙關係,1571年,也就是穆宗駕崩前一年,俺答汗與明朝議和,此後“邊境休息,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數千裡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

    張居正針對邊防的改革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張居正執政時期及其後二三十年裡,明朝就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這有利的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更穩固了明朝的統治。

    大家可能對戰爭沒有概念,居家過日子,隔長不短就要被動的出去跟人打架,那家裡的日子才叫難過!所以“不打仗”就是最勝利的戰略!這是張居正送給大明的一份大功。

    二、核地畝,洵經濟之才也。

    明朝怎麼收稅?

    按土地畝數收。

    朝誰收?

    誰有土地朝誰收?

    誰有土地?

    貴族、官僚和地主。

    這裡邊有毛病沒?

    有,虛報少報地畝數。

    把10萬畝報成100畝,只需要賄賂一些官員既可……

    所以,明朝國庫它能不連年虧空,而且窟窿越來越大嗎?

    更要命的是,大地主兼併了小戶的土地,卻不承擔小戶的稅賦,使得大量農民失去土地後,依然要承受沉重的稅賦,被迫走上了流亡的道路。這流民反而成了社會不穩定因素……

    這個事皇帝知道,大臣知道,老百姓也知道,但是沒人敢動!誰敢動誰就得得罪大部分的貴族、官員和地主。而這幫人加起來比皇帝還厲害十倍!

    這位曾經的神童,現在的大明王朝手腕最硬的ceo張居正,他動手了。因為再不動手,國家稅源衰竭,必將嚴重影響明王朝的統治。

    萬曆5年,張居正提出清丈全國土地。第二年在福建搞了試點,到了萬曆8年就陸續推廣到了全國。到了萬曆9年,全國田地丈量完竣,總共為700多萬頃,邁原來統計的整整多了近一倍!

    清丈了土地,後面就得解決稅收問題。

    明朝初期,田賦分為夏稅和秋糧。

    夏稅就是交麥子,秋糧就是交米。可以直接交米麥,這叫“本色”;也可以用其他實物折納,這叫“折色”。

    賦役名目也很多,均徭、力差、銀著等林林總總。

    張居正搞了個“一條鞕法”簡化了徵收專案種手續,計畝徵銀。

    以前收役銀,按丁按戶收,現在改了,按丁、按田收。田多的豪強、地主再想偷漏稅銀就難了。這一招太損了,把這些豪強、地主氣的夠嗆!

    萬曆4年,湖北廣州試行“一條鞕法”,萬曆9年,全國推行。

    一條鞕法是中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結束了中國歷史上實行了2000多年的三徵稅制體系。

    什麼是三徵銳制,就是徵粟米、徵布帛、徵力役。

    一條鞕法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豪強漏稅,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促進了農業、工商業的發展。

    但是,它無法徹底執行!錢,在任何社會都很香,貪,在任何時代都很普遍……

    三、成君德,抑近倖,嚴考成,綜名實,清郵傳。

    嘉靖年間以來,明朝的吏治那是相當的腐敗。貪官汙吏從朝堂到地方,遍地開花!張居正對吏治腐敗痛心疾首,他比誰都清楚,吏治不整,國破家亡。

    萬曆1年,張居正對上下官吏搞了個“考成法”。什麼意思呢?加強考核,隨事考核,考核各級官吏的政績優劣。以前都是上邊吹吹風,下邊耳旁風,現在用“考成法”一項一項考核你,不合格就請走人。這下子官吏們緊張起來了,但還沒害怕。

    因為,誰來考核?怎麼考核?考核後怎麼辦?都是事!人們不相信他張居正能憑一己之力整肅吏治。

    張居正人狠話不多,加強了內閣的行政責任與督察責任,提高了六科的督察職能。

    內閣出頭,說明規格高,從上到下動真格的,提六科是給督察權,代表內閣去具體督察。

    六科是什麼呢,就是六部的督察部門,就是專門督察六部的。

    六部是: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六科是:吏、戶、禮、兵、刑、工六科。

    六科的工作有哪些呢?

    侍從、規諫、補闕、拾遺、稽查六部百司事。

    這六科是張居正設立的嗎?

    當然不是,明初朱元璋就給搞好了建制。

    那為什麼沒有遏制明朝吏治腐敗的發生呢?

    因為六科的人官太小!

    六部最高長官為二品官,六科最高長官為七品官。官大一級壓死人,七品怎敢查二品!雖然制度上規定六科長官可以對二品長官具有封駁糾劾的權力,可是沒去較那個真!張居正就用內閣給六科撐腰,讓他們去可勁的叫真!

    這一弄可好了,各級官吏對朝庭政令再不敢隨意敷衍塞責了,“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效果還不錯。

    清丈後銳收改革不是有推行阻力嗎?就拿收稅這事考核你,“以錢穀為考成”,追欠稅不足,那就等著被處理吧。

    一方面整吏治,一方面追稅,一方面讓官吏、豪強窩裡鬥,一箭三雕,十分高明。

    張居正還大力培植了很多有能力的官員,作為改革的中堅力量。他堅持“唯才是舉”,只要有真才實學,就可以被破格錄用。

    他還特許府、州、縣的考生越級報考京師的國子監,將各地人才收羅到中央,形成了改革的中堅力量。

    下面談談張居正身為首輔後的“過”。

    一、逾禮

    萬曆5年,張居正的爸爸沒了。

    現在的人,沒了爸爸,用幾天料理了後事,就又可以跟沒事人一樣了。

    古時候不行,官員更不行。明朝更更不行。按當時的禮制,張居正自知父親死那一天起就得立即辭官守孝去。

    守幾個月?

    二十七個月。然後期滿了你還官復原職。

    如果官員有意隱瞞,一律削職為民!而且不許“奪情”!

    什麼是奪情,就是求皇帝說情複用,不許!

    萬曆5年正是張居正大搞改革的初期,也是改革最困難的時期,這時候他一“守孝”,一切就都完了。所以張居正寧可逾禮也不敢守孝!

    張居正想賴著不走,舉國上下可都看著呢!總得有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吧!否則人們打也要把他打回家去!

    張居正讓15歲的神宗幫忙演戲,神宗對他那是言聽計從,君臣就搞了一出鬧劇:

    張居正上書請敵回家守孝,神宗堅決不允!張居正再請辭,神宗再不允!……

    然後張居正就留下來了……

    他也不領俸祿,也不穿官服,就在內閣主事……

    各位想想,別人能幹嗎?

    當然不幹,很快就有翰林院編修吳中行?檢討趙用賢等人上奏,說張居正不守制;又有刑部員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聯名上疏彈劾張居正“忘親貪位”。

    張居正對他們根本不屑一顧,他說:“你們說我不孝、貪位、如禽獸,是天下的恥辱事,我覺得還好!沒什麼恥辱的!”

    然後他乾淨利落的把吳中行、趙用賢、艾穆、沈思孝處理掉了。

    怎麼處理的?

    前邊倆廷杖六十,逐出京城;後邊倆更慘,廷杖八十,流放充軍。

    要說張居正的“過”也就是這次的“逾制”了。

    實際上他也只是為了國家犧牲了自己的名節,這算大過嗎?

    二、張居正死後的“過”。

    萬曆10年,張居正病故,五十七歲。

    神宗為了樹立起自己的權威,向死去的張居正下手了。

    神宗先辦了太監馮寶,接著查出張居正與馮寶聯手搞掉高拱的證據。查出張居正曾先後賄賂馮寶名琴7張、夜明珠9顆、珍珠簾5副、金三萬兩、銀二十萬兩。

    張居正死後2年,神宗又指責張居正“罔上負恩,謀國不忠”。然後下旨削了他的官職和諡號,剝奪他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又抄了家產,還差一點要把張居正從地下挖出來“斫棺戮屍”!

    總結:

    張居正的功就是“為國為民”,“死而後已”。

    張居正的過就是“承擔了社會變革的重任”。

    我是林燦,喜歡就點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歲半的孩子應該怎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