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木曰兮歷史系
-
2 # 凝140776000
說下個人觀點,諸葛亮評論天下大勢及應對方法是沒問題的,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劉璋闇弱,張魯在北;孫權據江東,國險而民附等等,但不對的幾個地方也很明顯:1.忽視曹操孫權一統天下之心,按隆中對的意思,劉備要奪取荊州西川漢中等地,曹孫就得看著不動,讓你孫權當外援你就得當外援,曹操你得不動,等你自己有變我們好攻擊你。而事實卻是孫權擊黃祖,襲荊州;曹操赤壁之戰後立刻徵西涼奪漢中,如果不是曹操得隴不忘蜀,恐怕三國也就沒劉備什麼事了2.誇大百姓對漢的嚮往及認同,比如待天下有變,一路出秦川,一路出荊州,百姓簞食壺漿以迎(憑什麼百姓就認你劉備,不認曹操啊!),而後諸葛亮北伐,無論氣勢上多麼山崩地裂,口號多麼正義,都沒引起廣大中原地區百姓的響應。
-
3 # 宮廷大鍋菜
核心知識點是對時局精準分析,為深處困境的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戰略方針,政治謀略和規劃。基本戰略規劃就是主攻荊州 奪取益州 ,聯吳滅曹統一全國。
諸葛亮分析,董卓在洛陽專權之後,東漢政權已形同虛設,而此時各路豪強割據一方,相互之間征戰不斷。此時曹操已經逐漸佔據北方,手中有百萬大軍,更是挾持著漢獻帝,以劉備目前的實力,對抗曹操無異於以卵擊石;而此刻東吳孫權雖然整體勢力比不上曹操,但是自孫堅開始,孫氏一族已在江東經營了三代人了,因此根基穩定,並不是劉備可以撼動的,因為有曹操這個威脅的存在,從孫權來說,雖然他也想擴充地盤,但他肯定不想和曹操為敵,如果有個勢力能夠居中作為緩衝,那麼他應對起來就從容多了,因此孫權是可以結盟的盟友。目前劉備能爭奪的就只有荊州與益州這兩塊領土了。荊州的戰略地位還是很重要的,如果劉備一舉佔據荊州與益州,就有了與曹操和孫權抗爭的資本。劉備就可以以荊州為根據地,直攻洛陽,以荊州與益州的大軍攻打關中,就可以收復中原,最終光復漢室了。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深處困境,胸有大志,但是在亂世中又難以生存,急需找到出路的劉備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也堅定了劉備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的決心
回覆列表
是非功過任評說
曉木說說自己對隆中對的看法!
先分析以下《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再結合實際說明以下《隆中對》的實現程度:諸葛亮在與劉備的對話中,首先以曹操能勝袁紹的例項,說明事在人為,成功要靠人謀(戰略)的基本道理,即“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接著就根據當時的天下形勢分析,並獲致四點結論:一、不可與曹操爭鋒。二、江東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三、荊州為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四、益州劉璋軟弱,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基於以上的分析,則劉備所應採取的大戰略遂至為明顯:一、奪取荊益二州,以為霸業基地。二、利用內政外交以鞏固權力基礎。三、天下有變,始發動鉗形攻勢,以期一舉而興復漢室。計劃趕不上變化,諸葛亮雖然謀事在人,但可惜成事在天,曹操南下太快,而劉表死的也太快,幾乎沒給劉備奪取荊州的機會,結果導致在赤壁之戰前後,荊州的形勢變化,遠遠超出《隆中對》中諸葛亮的預計:建安十二年,曹操方才北征烏桓,第二年才開闢玄武池訓練水軍,而隨即南征劉表,問計荀彧:可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結果七月出徵,八月劉表病死,劉琮接位,九月曹操就進駐新野,劉備得知訊息太晚,隨即南撤途中,又被曹操追擊擊敗,只能逃往夏口。這個時候,“荊州為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的形勢,已經是曹操佔據襄陽,江陵兩城,荊州已經是曹操囊中之物的情況,你要知道,劉表當初一介書生,蒯越出謀劃策: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之後赤壁之戰,孫劉勝,曹操敗退,曹操方面仍然保有襄陽,周瑜苦戰攻下江陵,劉備只是南收四郡,之後從孫權手中借去江陵(南郡),才能勉強成氣候,這也為之後的借荊州的導火索。至此、荊州形勢變化之大,已經從劉表時代的,“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的割據一方的形勢,變得殘破不堪,龐統說: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而諸葛亮亦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荊州形勢,已經不在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說的“用武之國”了。等到劉備取四川,諸葛亮,張飛相繼入川,孫劉聯盟開始破裂,曹操方面依舊持有襄陽,南陽、章陵三郡,劉備又割還孫權長沙四郡,關羽只剩下南郡(江陵)、武陵、零陵三郡、孫權則有:江夏、長沙、桂陽三郡,魏蜀吳三方面在荊州局勢形成一個平衡,無論誰先出手,都會受到另外兩方的聯合打擊。連鎖反應之下,變化最大的還是,孫劉聯盟在蜀漢北伐所佔的重要性太大,大到足以決定蜀漢的興衰:諸葛亮在《隆中對》的戰略規劃裡,江東的孫權是“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但是隻是“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在後來的兩分兵力的鉗形戰略裡,出兵的先決條件是:若跨有 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在諸葛亮的最初策劃之下,孫吳方面只是蜀漢方面的附加值,也只是輔助作用,而由於曹魏方面的人謀,奇襲之下,一舉而得荊州,劉備喪失了獨抗曹操的能力,只能求救於孫權,“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從“為援”變成了“求救”,赤壁之戰以周瑜為主導,劉備只是助攻,之後周瑜更是拿下艱難的荊州南部核心地區南郡,而劉備只能南收四郡,看似數量上佔優勢,實際上只是仰人鼻息,因為江南四郡,無論是對荊州局勢,還是威脅東吳,或者北伐襄樊,都是無足輕重。最後還是周瑜施捨南郡部分給劉備立足。“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之後,劉備更是親自向孫權求取南郡,還差點被周瑜扣留: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在劉備取得益州之後,孫劉聯盟出現危機,孫權派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劉備親自領兵下公安來爭,後來因為曹操下漢中,不得已和孫權聯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劃分孫劉在荊州的勢力範圍,孫劉聯盟短暫複合。這次的孫劉衝突,荊州的南部四郡,呂蒙輕而易舉的襲取三郡,暴露了劉備勢力在荊州地區的不穩定性,後來關羽北伐,何止大意,簡直就是作死。等到後來關羽被殺,劉備兵敗夷陵,荊州就和蜀漢徹底無緣了。之後諸葛亮北伐,只能獨自出秦川,缺少荊州地區的響應,不僅僅是無法減輕關中地區的軍事壓力,同時還無法實現將孫吳“引以為援”的效果,缺少了荊州一部的軍事,孫劉聯盟從此變得鬆散,雖然不再互相攻擊,但也無法形成像赤壁之戰一樣合擊曹魏的聯盟,聯盟之中,無人能做老大,一方也無法對另一方作出有效的震懾,諸葛亮想借助孫權實行鉗形攻勢也沒什麼太大效果。總而言之:第一、在劉備顛峰時期,跨有荊益二州的戰略沒有完全達到,荊州一分為三,殘破不堪,關羽自保有餘,北伐危險。第二、“江東為援”的戰略,前期赤壁之戰,變成孫劉聯盟中,孫權為主導,劉備仰人鼻息。劉備勢力做大之後,孫劉衝突不斷,而經過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兵敗猇亭後,吳蜀聯盟只相當於互不侵犯協議,連最起碼的緩急可共,出兵救援都困難,所謂北伐中原,平分天下,不過是畫餅而已。第三、“天下有變,發動鉗形攻勢”的計劃,更不用多說了,劉備也好,關羽也罷,或許從來都沒有當回事吧。關羽盲目發動襄樊之戰,丟失荊州、劉備衝動東征報仇兵敗猇亭、只剩下諸葛亮一人率軍北伐,太祖評:三分兵力,安得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