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論歷史

    公元前210年,劉邦帶領上百沛縣人趕往驪山,任務是去修秦始皇的皇陵。

    為什麼劉邦被選中帶隊呢:

    其一、劉邦前幾年前曾去過咸陽服役,屬於輕車熟路。

    其二、劉邦是沛縣泗水亭長職責所在;

    其三、劉邦在沛縣人緣好,等於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這些服役者能夠聽從劉邦的指揮。

    萬萬沒想到半路上,許多的人徦借“上廁所”之名紛紛逃走,等劉邦一行到豐澤西時,整個隊伍就剩下了幾十人,“解手”成為上廁所代名詞從此而來。

    就算劉邦把剩下人送到驪山,規定的服役人數不足,肯定要遭受秦法處治,一看情況不妙,劉邦於是對剩下的人說“公等肯去,吾亦從此逝矣”,也就是讓大家都散了吧,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看到劉邦是如此俠義,剩下幾十人就拜劉邦做首領,劉邦就帶領幾十人逃到芒碭山裡去了,這就是歷史上的“豐澤西縱徒”的故事。

    秦國法令之嚴格,秦國每年上繳的糧食的數量,地方基層官吏要在收割之前,親自去麥田裡清點每一株穀粒數,再清點每塊地裡有多少植株數量,等秋季收割時,按照提前統計的數量,徵收農民的糧食數量,誤差按照97%來計算,如果有人徇私被發現,肯定要受到嚴厲的制裁。

    在雲夢澤出土的秦律中,每件兵器上都有製造人的姓名,如果在戰場上兵器出現質量問題,依律懲治鍛造兵器的工匠;秦朝每次戰爭中,會嚴格統計殺敵的數量,嚴格按軍功爵制度,獎懲相應的將軍與士兵。

    秦國的農民的戶數、人數、每家的土地大小、樣圖到秦始皇時期,秦朝的官吏管理郡縣是一應俱全,再加上秦國法令嚴明,劉邦豐西澤縱徒肯定是死罪。

    當時的劉邦47歲,剛取呂雉嬌妻也就四五年而已,劉邦家有父母妻兒,作為泗水亭長未必天天吃香喝辣,劉邦的生活也不會太差,“豐澤西縱徒”是不是劉邦故意而為之成為一個歷史之謎。

    豐西澤縱徒後劉邦與大夥一起喝酒,酒後大家就往芒碭山上走,半路上大夥被一條巨大的白色蟒蛇阻攔,一群人嚇壞了不敢前進,劉邦衝出人群拔劍斬殺了白蛇,當場劉邦這個首領的形象就更高大了。

    他們繼續往山上走,路邊一個老媽媽哭泣,說兒子是“白帝之子”化身一條白蛇被殺了,大夥一聽大驚,想想劉邦肯定是神人,老媽媽說完以上的話,化身青煙散去,這就是劉邦“斬白蛇起義”的傳奇故事。

    至於劉邦在芒碭山中“頭頂上有紫氣圍繞”,呂雉每次都能準確找到芒碭山的劉邦,當年秦始皇巡遊天下,就是相信術士的話“東南方有天子之氣”,這“紫氣東來”的傳說,讓現代人一看便知,又是古代帝王用來忽悠老百姓的鬼話。

    神化劉邦天子的輿論造勢中,“呂太公選女婿”、“呂雉芒碭山尋夫”可見呂雉一家是不遺餘力,對於2200多年前的老百姓,肯定會相信“紫氣圍繞劉邦”的神奇。

    豐澤西縱徒的訊息傳回沛縣,劉邦因罪禍及妻子,呂雉被關進監獄,在監獄中呂雉遭受嚴刑逼供,當時是沛縣的獄吏任熬與劉邦交好,暗中保護了呂雉,不然呂雉能否活著離開監獄都難說。

  • 2 # 歷史課代表張大同

    老規矩,先說結論——劉邦斬白蛇起義是當時發生的一件偶然事件,意義是後來逐漸新增上去的。

    其實所謂起義,也是後來追認的,當時只是闢吏,逃避徭役而已。

    當時逃避徭役是相當普遍的,到把它說成起義時,就需要一個標誌式的事件,與千千萬萬其他人的逃避徭役區別開來,斬白蛇就被越說越神了,畢竟見血了嘛,雖然只是蛇血。

    可要是不見這點血,怎麼能算起義呢?七月,陳勝吳廣起義,鬧得那麼大,也沒見劉邦打出跟風的旗號,到九月,陳勝部將周文已經攻入函谷關,沛縣的秦朝官員都坐不住了,要參與改朝換代,來找劉邦配合,劉邦才正式起義,拿下沛縣。

    芒碭山跟下來的百十來個弟兄,是起義初期劉邦的核心力量,也是蕭何曹參以及其他沛縣豪紳推舉劉邦當領袖的主要原因。司馬遷認為蕭何曹參推舉劉邦當頭,是怕起義萬一失敗,自己要遭族滅。假如蕭何曹參成為領導,劉邦部下那些人在芒碭山的苦熬,意義就會被逐漸淡化,最後變得沒有意義。只有劉邦繼續當領導,他們芒碭山革命的老資格,才會被承認。

    而這百十來個人,就是日後不斷神化斬白蛇的積極分子。

    他們又是當事人,參與者,又是故事員,這件事使他們在革命隊伍中地位穩固。劉邦?當然樂觀其成,可能在項梁部下,楚懷王那兒的時候,劉邦會關照部下少說幾句,免得招忌。到了他自建大漢旗號,就開始由著他們大膽放心神化,各種高人也參合進來,陰陽五行也搬出來了,故事就傳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最後,我和大家講個故事:

    話說起義不久後的一天,劉邦帶著大家宿營,撿好柴火,生上火,大家圍坐在一起,後面的兩人姍姍來遲,劉邦大罵:TMD!真能磨蹭!等大家忙完,你倆才過來坐享其成。滾到後面去做!

    兩個滑頭馬上笑著說:邦哥,不是我們躲懶,剛才我們看見個老婆子在哭,說自己兒子被你殺了!劉邦就罵:扯淡!老子什麼時候殺過?兩滑頭笑著抖包袱:老婆子說白蛇就是她兒子,還是白帝之子呢,說是被赤帝之子殺了……繪聲繪色,有模有樣,劉邦也笑了,罵罵咧咧地讓大家擠擠,給他倆一個火邊的位子,繼續吹牛……

    神話,就這麼在火堆旁誕生了。

    歷史總是這麼讓人頭大……

  • 3 # 記錄怪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劉邦的斬蛇起義,只是劉邦為了建立自己的威信,而過度宣揚的故事。說得更直接點,這個斬蛇的故事,只是劉邦建立自己威信的手段之一。

    01.斬蛇故事的發生背景:

    劉邦還是亭長的時候,有一次奉命押送役徒,前去驪山服役。

    那些役徒們,心裡知道此去驪山,必定凶多吉少。於是,在去驪山的路上,大多數的役徒,都乘機逃跑了、劉邦心裡盤算著:現在役徒們跑了這麼多,即便按時將剩下的役徒,送到驪山服役,自己也會以為役徒的數目不對,而承擔罪責。多半也是凶多吉少,乾脆把剩下的役徒們,都放了,自己也逃命去。

    就這樣,劉邦從一個秦朝的亭長,淪落為逃犯。讓劉邦略感安慰的是,很多役徒們,感念劉邦的恩德,自願跟隨著劉邦亡命天涯。於是,劉邦帶著這群役徒,藏匿在沛縣附近的大山裡。

    就是藏匿在大山裡的這段時間,發生了劉邦斬蛇的故事。也不知道這個故事的真假,總之,這個故事,就是在這個時期發生的。

    02.劉邦為何要斬蛇起義?

    其實仔細分析之後,我們就可以發現,劉邦的斬蛇,只是一種手段,最後的起義,才是目的。

    那麼,劉邦為何要藉助斬蛇,達到他起義的目標?

    第一,那個時候的社會風氣,是很迷信的,相信鬼神之說。

    比如天子的說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天子,就是所謂天神在人間的代表者。統治者們,往往會宣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都是上天賜予的,是理所當然的。

    在這種社會觀念下,劉邦等人想要迅速獲得老百姓的支援,就必須有一個可以,和秦始皇自稱白帝之子的說法,相抗衡的好故事。

    第二,斬蛇的故事,是劉邦為了在這群役徒中,建立起自己威信而編造的故事。

    這種說法,也是很有說服力的。因為按照當時的情況,是有這種可能性的。那些役徒們,是出於感念劉邦放他們一條生路,而跟隨劉邦的。但是,這種感念能夠存在多久呢?

    隨著時間的推移,終有一天,這種心理會消失。到那個時候,劉邦就無法控制住這群役徒了。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劉邦必須採取某種措施,來建立起自己在這群役徒中的威信。藉助赤帝斬蛇的故事,宣揚劉邦的神奇之處,就能夠起到這種作用。

    03.結語:

    對於歷史上的很多事件,應該結合歷史人物,當時所處的環境,去深入理解。這樣才能發現,那些藏在事件表面下的真正原因。

    比如劉邦斬蛇的故事,表面上看,是一個充滿了傳說色彩的神話故事。但是,深入瞭解之後,才能發現藏在故事背後的政治意圖。

    參考文獻:《史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最重要的戰機是哪一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