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研習社
-
2 # 火星的孩子521
感謝激請。
明代宦官權力比較大的幾個時期,當時明朝皇帝有的由於各種原因不參朝政,宦官由於與皇帝的親密關係,在相對隔絕中外的情況下,一定程度上相當於代行了皇帝的權力,故而權力極度膨脹。
加上明朝皇權較之前代更為專制集中,故而代行皇帝權力的宦官的權力也相應地更大。
加之在外廷計程車大夫,即使與其結盟也是看中了他能夠影響皇帝決策,但當皇帝都拋棄了宦官的時候,士大夫就更不會冒著名聲受損的風險幫助與他了。
而且明朝宦官並不像宋朝宦官在走到高位後會轉為武資,真正接觸兵權。明朝的宦官多半隻能使用廠衛系統,而且廠衛系統內部也是互相監視制約;而且司禮監和御馬監等多半不會掌握在同一大璫手中,也就是宦官系統內部文武也往往分權制約,因此宦官手中多沒有靠得住的兵權。
明朝皇帝懷疑大臣是不準確的,中國曆代都奉行中央集權制來維護國家統一,而地方官員的權利擴大對於政權的統一穩定和國家的發展是有很多隱形弊端。
-
3 # 合光同塵
崇禎皇帝在上吊的時候身邊就一個老太監,這就說明了很多問題了,而哪些大臣們呢?城門一開,立馬變成帶路黨了。
明朝皇帝建立東廠,就是為了制衡哪些大臣們,現在不是有個說法麼?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亡。
在用人方面,魏忠賢雖然貪,但他還是有點低線的,能清楚認識到當時大明最大的危機來自關外,魏當九千歲的幾年重用袁承煥和毛文龍,關寧鐵騎不用裁員,軍餉給足。所以遼東局勢一片大好,寧遠大捷大炮轟傷努爾哈赤(回盛京後不久死去)。寧錦大捷明軍多次重創皇太極。丁卯之役,毛文龍在朝鮮拼盡血本擊退阿敏數萬八旗軍,阻止了阿敏當朝鮮王的夢想。皇太極東奔西突累到吐血沒撈著什麼好處,只能龜縮在盛京。
魏忠賢針對工商業、對外貿
易發達的江南地區,從新設立了萬曆末年被東林黨廢除的工商稅、海稅;但他沒有給農民加賦,河南遭災時,還能免除賦稅,從內庫撥款賑災。
在看看他死後,哪些大臣東林黨們幹了些什麼,為了自己的利益把江南地區商稅取消了(光茶葉稅每年就20萬),農民遭災後還要加稅,國內民不聊生,軍隊軍餉不發,國庫內能餓死老鼠。
崇禎實在沒錢了,想讓大臣們湊點錢,給軍隊用,結果只湊到20萬,等李自成進來誰便一搜,8000萬。。。。。。。。
-
4 # 史論縱橫
宦官問題,歷來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政權的毒瘤。歷朝歷代,能將這個問題處理得好的並不多見。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宦官專權的時代:第一次是在東漢後期,出現過十長侍專權的現象;第二次是在唐朝後期;第三次就是本文要說的明朝宦官專權。
朱元璋:內臣不得干預政事
朱元璋作為一個布衣皇帝,解決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在加強中央集權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可以說開創了一個很好的朝代,在對宦官干政方面,朱元璋特意鑄了一塊鐵牌,懸掛在宮門上。鐵牌上寫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明太祖朱元璋
然而朱元璋千算萬算,沒有想到他剛死不久,兒子朱棣就氣勢洶洶從北京殺到南京,取代了他皇孫的帝位。也不知道朱元璋在立儲的時候怎麼想的,自古皇帝選擇太子都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及。可是太子都死了,你不傳兒子傳孫子,你讓你的兒子們情何以堪,結果可想而知,不是你孫子殺了你的兒子,就是你的兒子們殺了你的孫子。
朱棣設立東廠,宣宗設太監培訓學校
到朱棣奪得皇位的時候,太監在裡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相對於權臣和封疆大吏來說,還是太監比較可靠安全。其中在靖難中立下戰功的鄭和率先得到了重用,就是有名的“鄭和下西洋”。永樂十八年,增設東廠,全部由太監組成,這裡成為太監插足特務機構的起點,從此,東廠與錦衣衛相互制肘,共同為皇權服務。
鄭和下西洋
到明宣宗時期,由於各種機構都啟用太監,出使、徵稅、監軍、特務等都需要大量的太監,提升太監的文化素質成為皇帝的當務之急,為了給自己輸送大量的宦官人才,明宣宗設立了“內書堂”,就是宦官進階培訓機構。想要成為一名出色的太監,必須從小進入這個機構培訓,後來在皇帝身邊的太監除了魏忠賢,其他都是有點文化的人。
宦官給明朝帶來的第一波傷害
到了明英宗的時候,出現了明朝第一次宦官專權的高峰,英宗即位時候太小,太監王振就帶著他遊玩,於是得到英宗的信任,並且給與了宦官典兵之權,就是掌管軍隊。
後來蒙古瓦刺部落開始嚮明朝入侵,王振極力鼓動英宗御駕親征,結果走到王振家鄉的時候,王振合計把皇帝領家去一定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但是耽誤了軍機,最終在土木堡被瓦刺大軍給包圍了,結果那叫一個慘,皇帝被俘,全軍覆沒。從此,明朝從興盛開始走向衰敗,當然,這只是宦官專權給明朝帶來的第一波傷害。
按理說,經歷過這樣一次變故,朝廷應該削減宦官的權力,但是任性的明朝皇帝大聲說:不!我就是要任用太監。
西廠標誌著明朝宦官權力達到巔峰
英宗的兒子明憲宗統治時期,為了加強特務統治,於東廠之外增設西廠,西廠與東廠、錦衣衛合稱廠衛,使明朝的特務機構達到巔峰,並且任命太監汪直為提督,獨攬軍政大權,當然西廠作為最短命的機構只有兩個提督,第一個是汪直,第二個就更了不得了,就是武宗時期的太監劉瑾。
劉瑾之所以上位,是因為太會玩了,領著武宗玩出花樣,堪稱歷史上最會玩的皇帝,劉瑾牢牢的控制了朝政,整個明廷的官員都忌憚他,得到權力的同時就是斂財,劉瑾斂財方式簡單粗暴,給錢升官,不給錢下崗。據史家考證,劉瑾的家產合為33萬公斤黃金、805萬公斤白銀,而李自成打進北京時,崇禎一年的全國財政收入為20萬公斤黃金!
到劉瑾的時候,明朝的宦官權力已經達到巔峰,後世最後一個成名的大太監魏忠賢也不過如此。
歷史就是這樣的歷史,朱元璋最怕宦官專權,明朝的太監卻達到了歷史上的巔峰,然而,不論怎樣,明朝都是皇權不斷達到巔峰的時期,太監作為皇帝直接掌管的特務機構,說到底還是聽皇帝的,皇權越高,太監也就越厲害,明朝臭名昭著的汪直、劉瑾、魏忠賢,哪一個不是被皇帝一句話就拿下的!
回覆列表
明朝,是一個名監輩出的時代。在大家的印象中,明代皇帝大都是昏庸無能的,而太監是陰險狡詐的,大臣們則是正直善良的。所以陰險的太監騙取了昏庸皇帝的信任,欺負善良的大臣。真是讓人聞者傷心,聽者嘆息。陳坤飾演的太監雨化田,原型為汪直
不過,真相果真如此嗎?如果說太監們陰險狡詐還靠點譜,說大臣們正直善良就有點無厘頭了,而認為皇帝們都是昏庸無能的,那就更是小瞧這些個明朝皇帝了。
明朝才是首個嚴格貫徹科舉制度的朝代,這一政策的負面後果就是—文官集團的空前強大。皇帝大都生於深宮之中,對社會民情實在缺乏深入體察。國家各方面情況究竟如何,只有下邊這幫文官們心裡清楚。一旦他們互相勾結隱瞞,皇帝也只能乾瞪眼。科舉考試事實上,這種事情在明初就已經發生了。號稱文臣楷模“三楊”之一的楊榮,經常私下收受邊將的馬匹。這事兒被朱瞻基知道後,找了另一個“三楊”—楊士奇,要處理楊榮。近臣結交邊將,本是犯忌諱的大罪。但是楊士奇卻極力為楊榮開脫,朱瞻基最後也就不好說什麼了。楊榮聽說這件事兒後,極為感激楊士奇。楊士奇得了好處,可國家卻虧大了。還有楊士奇的兒子楊稷,在地方飛揚跋扈,打死多人,楊士奇聽說後也不咋管教,而各級官吏也視而不見,一直瞞著皇帝。直至被太監王振發現,並捅到英宗那裡,才終於將其逮捕治罪。
楊士奇畫像“三楊”還算是幹了些實事的,越到後來的大臣們問題越多。到了憲宗時,竟有來歷不明的人混到了皇宮之中,憲宗懷疑大臣們有所隱瞞,便派太監汪直私下查探,才得以瞭解實情。於是英宗便派汪直成立“西廠”為自己打探情報。汪直也不負所托,相繼揭發了楊榮曾孫楊曄貪汙案、公船私用案等官員們的眾多不法行為。等到憲宗的兒子孝宗登基,這位被儒家教育精心調教出來的“聖君”,十分信任大臣,嚴加管束太監。等到了弘治十七年,也就是他死前一年,首輔李東陽到山東祭孔,回來以後報告說:“沿途所見,挽舟者沒有完好的衣服,荷鋤的人面有菜色,四處盜賊猖獗。江南、浙東的路上滿是流民逃戶,軍隊兵員空虛,倉庫裡的糧食不夠十天吃的,官員的工資拖欠了好幾年。再這麼下去,恐怕會有難以預測的事變發生!”朱佑樘讀了之後大為震驚,他總算知道大臣們吹捧的“弘治中興”到底是個什麼情況了。
明孝宗朱佑樘從這裡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明代的皇帝們會給予太監特權了。在皇帝看來,大臣們是很不靠譜的,而從小一起長大的太監們則是可以信賴的忠誠奴僕。他們聰明地給予太監監察的權利,使其只能依附於皇帝而生存。所以明代近三百年,名監輩出,卻沒有一個能真正反噬到皇帝的。
所以,有明一代,皇帝重用太監,是有著深刻的政治考量的。太監儼然是皇帝手中的一把“紀檢利劍”,用來監察百官,防止他們欺騙皇帝。不過,這把劍還有另一面,由於太監出身底下,性格偏激,容易招人反感,再加上文官集團不遺餘力的詆譭和宣傳,太監以及信任太監的皇帝全都變成了負面的形象。皇帝們未必不知道史書會如何評價自己,但他們卻仍然義無反顧地選擇使用太監。只能說,這是皇帝在兩害相權之下,取其輕者的無奈選擇。
參考文獻:1. [清]張廷玉著,明史,中華書局出版社,2015.2. 李曉鵬著,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中國發展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