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倪說歷史

    張居正改革是明朝中後期最為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

    在當時,封建統治日漸黑暗腐朽,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流民運動、少數民族反抗不斷,到嘉靖年間,更形成韃靼不時南下騷擾和倭寇不斷入侵東南沿海的所謂“南倭北虜”的局面。面對“內憂外患”,有識之士在嘉靖初年和隆慶年間掀起了改革浪潮,至萬曆初年形成集大成的張居正改革。這些改革措施,一度使吏治整肅,國庫充裕,邊防鞏固,緩和了緊張邊疆局勢,並完成白銀的貨幣化,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透過張居正的改革,它一度使明王朝轉危為安。軍事方面,隆慶議和之後,明朝不僅成功地解決了兩百年來與蒙古族緊張的對峙局面,李成梁在遼東的防禦也頗見效果,東南沿海在弛海禁後,也遏止了倭寇的侵擾。政治方面,張居正以考成法入手,以提高國家機構運轉效率為目的,整肅吏治、綜核名實、賞罰分明,使官場作風大為改觀,腐敗的吏治得以矯正。經濟方面,清丈田畝、清理積欠,一度解決了明朝的財政危機問題,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時人有評價說:“自正、嘉虛耗之後,至萬曆十年間,最稱富庶”,絕非虛妄之言。

    當然,張居正改革也引發了統治者階層內部複雜的權力鬥爭,君主的專制與獨裁,加上改革觸動一大批當權者的既得利益,也損害了廣大中下地主和農民的現實利益,改革阻力重重,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張居正死後,明朝更是江河日下。

  • 2 # 送歷史個放大鏡

    張居正是明朝最出色的內閣首輔,沒有之一。在他勵精圖治的幫助下(當時萬曆皇帝還小,全盤張居正在掌國),明朝軍事、政治、經濟等,越來越清明,越來越好,那10年積累下來的錢財為後面萬曆三大徵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張居正延續了明朝的壽命,與萬曆共同開創了史上有名的“萬曆中興”。但是張居正也不是什麼善類,排除異己,打壓同僚,貪汙錢財等,這些壞事一個沒有少幹,但是與他的政績想比,這些顯然微不足道!

  • 3 # 粉黛薄妝晚

    張居正字叔大,湖廣江陵人,十二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人皆稱道。23歲中進士,由庶吉士入職翰林院編修,43歲授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併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初年,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權皆由張居正一人裁決,在經濟上清丈田畝,於湖廣實行填湖造田,晚明和清代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可見影響巨大。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改革了中國的稅制,在軍事上重用戚繼光,李成梁等人。封俺答為順義王,對遼東土蠻等部全力打擊,用戚繼光守薊州,李成梁守遼東。整頓邊防,為改革提供的良好的政治環境,任用潘季訓治理黃淮,卓有成效。在吏治上用考成法整頓吏治,大舉裁換公務員達到了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的行政系統,為明王朝打了一針強心劑。使其迅速煥發生機。然其為人生活奢侈,表裡不一。《定陵注略》這本書中說人知江陵威福自諮,不覺聲色震於幼主之前,後來之禍宜其及矣!,《明史》說他威柄自操,卒致禍發身後。大思想家李贄說他是古今“宰相之傑”,他也確實無愧於這一稱號,然而在他死後差點被鞭屍,人亡而政息。雖然他幾乎以一己之力,為大明王朝續命。就個人卻是個悲劇,是行走在官場裡的孤獨的靈魂,正所他曾說,前年冬偶讀《華嚴經》誓發一宏願,願以身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確實基本上做到了。他精於謀國,卻拙於謀身。曾拜讀過他曾在給友人的書信裡寫道。不穀持家忘驅,以循國家之事,持之慾力,略不少回,故不得稍有建立,得失譭譽關頭,若打不破天下事無一可為者。~《答南院李公言得失譭譽》可見他是將國家看的比名節,榮辱更重要。在萬曆八年他上了一道奏章名曰《歸政乞休疏》中說自己戰戰兢兢無一日不臨於淵。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孤獨的改革者的心境,《明實錄》對他的蓋棺論定,既肯定他的改革業績,也指出另一面:“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鉗制言官,倚信佞幸。”這十六個字,刻畫的就是一副政客面貌。個人認為張居正不是完人,暇不掩瑜。雖然他有很多的缺點但是他確實是一個理想自我實現的人。當他得到了無上的權力正卻為了一個虛幻的概念國家,去得罪同僚,壓制皇帝,只為他那救國救民的理想因為他知道老百姓也需要活下去。所他所說的。浮言私議,人情概不能免。只待後人評說,《張太嶽集》中曰留此一段精誠在天壤間,古人所謂知我,罪我。仙翁意在是乎。張居正留在天地間的那種精神,遠比他改革業績更重要。

  • 4 # 夢馬天堂工作室

    張居正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是一個有抱負的人,一個隱忍的人,心繫蒼生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張揚跋扈、陰狠的人。總的來說,他並不是一個完人,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毛病的普通人。

    1. 才華:

    少年即成名,12歲參加童試,機敏靈俐深得荊州知府李士翱的憐愛。參加鄉試其實也很成功,但是年輕時收到過多讚譽而走上歪路,湖廣巡撫顧璘刻意讓他落榜磨鍊他一下,要不然他可能也會像黃觀、商輅那樣連中三甲。

    2. 隱忍:

    嘉靖年間,嘉靖只顧修仙練道荒廢朝政,嚴嵩飛揚跋扈,朝堂混亂,所以他有些失望,沒有加入夏言和嚴嵩的內閣首府黨派之爭。而是對國家由內到外的進行分析和研究,對朝廷的政治腐敗和邊防廢弛有了直觀的認識,也許正是這些不被重用的苦悶時間,讓他的改革藍圖一點點的在心中形成。

    3. 抱負和心繫蒼生:

    他告假回家過一段時間,但是在看到繁雜賦稅、貪官花樣百出的貪汙方法使得百姓困苦不堪。心繫蒼生的執念促使他重返政壇,當他排除萬難,坐上首府的位置後,便開始了著名的"萬曆新政","一條鞭法"使得全國土地從新丈量,賦稅清晰,國庫充盈,藏財於民。"考成法"使得各級官員不敢怠慢懈工,朝政上下肅然。同時也是一個工作狂人,十年如一日的在崗位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

    為什麼不得善終:

    1)張居正因勞瘁而死,由於他的"一條鞭法"和"考成法"得罪了很多“當官發財”的官員,在他死後,遭到了汙衊和陷害,導致他被抄家,家屬或餓死或流放(當地官員為了邀功將其家門圍死,導致家屬幾乎全部餓死的慘劇),同僚也被彈劾棄用。

    2)看到這,你以為老張是個完人。那就錯了,老張到了生涯後期,身上光環無數,有點飄了,出門居然用三十二抬轎,有點飛揚跋扈。對於對手高拱以及反對他的人,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一招致命,有點陰狠。

    3)明神宗是張居正的學生,從小受張居正的影響,對張居正其實很崇拜,但是當明神宗慢慢長大,想釋放自己的光輝時,發現這個天下全是老師張居正的光芒,再加上老張政治後期有點飄飄然,皇帝自然不開心,於是慢慢的遠離張居正,想攆他下臺,其實也不如說是嫉妒和由愛生恨。最終在那些佞臣的幫助下,明神宗最終還是幹掉了張居正的勢力。一代名臣就此覆滅,但他的政策("一條鞭法"和"考成法")以及他的憂國憂民使得後代對他讚譽有加,流芳百世。

  • 5 # 尚峰心歷

    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張居正,晚明名臣,十五歲成為諸生,後中舉人。嘉靖二十六年,成為進士。

    張居正拜師徐階,前首輔夏言死於非命,後見識恩師十幾年隱忍敗嚴嵩。徐階代替嚴嵩成為內閣首輔後,最信任的人就是張居正,不久升為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

    神宗皇帝繼位後,馮寶持兩宮皇太后詔旨驅逐高拱,張居正於是代替高拱成為內閣首輔。繼位後的神宗皇帝重用張居正,執政後的張居正以尊崇皇權、考核官吏、統一號令為主。

    居正為政、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張居正任內閣首輔十年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期中最有名的考成法和一條鞭法。尤其是一條鞭法的推行,使明政府的歲入有了顯著的增加,財政狀況也有不少改善,國庫儲備的糧食多可供五六年食用。

    整頓軍事,提拔優秀將領,其中就有我們後世熟知的抗倭名將戚繼光。

    帝疑居正多蓄,益心豔之。言官劾篆、省吾並劾居正,篆、省吾俱得罪。新進者益務攻居正。詔奪上柱國、太師,再奪諡。

    張居正病逝後,由於神宗皇帝抄沒馮寶鉅萬財產後懷疑張居正的家產更多,心裡尤其羨慕。言官彈劾王篆、曾省吾彈劾張居正,王篆、曾省吾都被認定有罪。新升官的人更加賣力攻擊張居正。後神宗皇帝下詔削奪張居正的上柱國、太師,再除奪諡號。

    直到萬曆朝結束為止,都沒有人敢為張居正申冤。

    明熹宗年間才下詔恢復張居正原來官職,按照禮儀給予安葬祭祀。

    崇禎三年,恢復張居正蔭職和誥命。崇禎十三年,張敬修的孫子張同敞請求恢復所蔭的武職。崇禎皇帝同意他的請求,恢復張敬修的官職並提拔張同敞為中書舍人。

    總結

    張居正,有能力,有手段,有魄力,有謀略。憑藉著他的改革大明才能又延續半個多世紀。張居正善於謀事,不善謀人,工於心機,拙於長策。

    而玩弄權術、排除異己則是他的致命傷,但他的政績是抹殺不掉的。所以後世對張居正的評價是:大政治家、改革家,他的政治能力足以和王安石、諸葛亮比肩。

  • 6 # 思維館

    張居正的名字也許大家都陌生,在古代的階層如此固話的情況下。 他更是傳奇一般的存在,作為明朝的首輔。 他的工作盡心盡力,不僅發揮自己的政治天賦也為明朝續航了50年的時間。

    沒有家庭背景的幫助,張居正可是全憑藉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 父親一輩子都沒有考上舉人,張居正確13歲中了秀才,在家裡積極學習準備和父親一起考舉人(父子一起上陣考舉人也是一段佳話)。16歲因為申論寫的受到了當時才子顧東橋也是當時的江南省委書記的接見。

    而之後的政治生涯也是精彩萬分,在和嘉靖皇帝時期和當時首輔嚴嵩鬥爭就註定了他輝煌的政治生涯。

    在隆慶朝時期,雖然只有六年。但是在這期間實行了隆慶新政,由於政治鬥爭壓力逐漸的減輕,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實施。 但是這在張居正眼中是遠遠不夠的,了隆慶新政距離張居正的目標還是有很大的出入。

    而張居正真正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的時候,是從他得到了首輔的位置開始的。在出任首輔以後,他開始了自己的改革。

    首先是國家竟然拿不出給朝廷官員的俸祿了,改革的急迫性就顯示了出來。他實行稅制改革,把嘉靖時期的財政問題一一得到了解決。在新政得到實施以後,國庫開始變的充盈了。在萬曆年間,曾有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他把張居正稱為世界經濟第一人。極大的讚賞了張居正的執政能力,而後來的"以田為宗",擁有多少土地就繳納多少稅的改變也十分的公平。 雖然得到了利益集團的阻撓,但是還是順利的實施了。之後重新丈量土地的政策,要企圖透過隱瞞土地的官員的美夢破滅了。

    而在做了這些以後,,明朝還面臨著對外的戰爭。明朝的土地比較完整,但是周圍的鄰居卻都是虎視眈眈。這時候軍事上,他啟用了李成梁和戚繼光這些人,這些人的加入極大的改變了對外戰爭的局面。

    而萬曆皇帝也一直都是生活在張居正的陰影下,從小就是自己的老師對於自己十分的嚴厲, 就連自己做錯事情,母親都是拿張居正來嚇唬皇帝。出自於一個老師的道德也可能是張居正很想把皇帝培養成明君。張居正對於年幼的皇帝是十分嚴厲的。可能是對於皇帝太嚴厲了,在萬曆的心中張居政留下了很大的陰影。

    而張居正也是有一個讀書人的清高的,每一個讀書人都想自己能左右皇帝,改變皇帝不對的行為。 這彷彿是體現自己的價值得到體現一樣。 但是反而遭到猜忌的也是很多。所以在萬曆親政以後,他的不滿和恐懼開始發作。 他廢除了張居正的新政,開始了新的方案。

    如果張居正新政還能繼續下去,我想以後明朝的命運也許能作出改變也說不定那。

  • 7 # 小格格爸比

    說實話不好回答,怕回答不好,暫且拋磚引玉吧。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他以其個人強大的能力,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使大明王朝國祚起碼延長了半個世紀。是的,這個神一樣的男人就是張居正,是明萬曆年間的改革先行者,人稱“救時宰相”,因厲行改革而彪炳青史的大V。

    他在內閣首輔(國務院總理)任職期間,實行了一攬子改革措施:吏治上,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嚴掃各種不正之風,整治尸位素餐之輩;財政上,重新丈量全國土地,解決土地兼併問題,革新稅賦,推行一條鞭法;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守邊疆。他一己之力,像追逐風車的堂吉訶德一樣,使大明王朝發出最後絢麗的一幕。

    同樣,張居正狂妄自大,是封建時代有名的權臣,他雖無皇帝之名,卻行皇帝之實,萬曆年幼,他掌國之權柄,行生殺大事,視小皇帝於無物,極盡享受之能事,僅舉其奉旨歸葬途中一例,沿線官員為供應他老人家的吃喝絞盡腦汁,即使這樣,老張也時常覺得沒有食慾。(ps:餘以為可能老張有點自汙的趕腳,就像秦朝大將王翦一樣,讓皇帝覺得自己可用,還在掌控之中)

    他的種種表現,以封建社會正統道德觀念來看,是不被認可的,即使從現代政客操守的角度看,也是極其惡劣的。因此,對張居正的評價要功罪分明。引用清人紀昀在《四庫全書題要》中對他的評價:振作有為之功,與威福自擅之罪,俱不能相掩。這是再恰當不過的了。喜歡就關注我,三藏說史,與你一起做有趣的事。

  • 8 # 午夜隨風lost

    嘉靖二十八年,二十四歲的張居正在他的《論時證疏》裡,已經大體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其文開篇所言“其大者曰宗室驕恣,曰庶官疾曠,曰吏治因循,曰邊備未修,曰財用大虧……”

    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取消宰相統領六部,以大學士為顧問組閣自己直接管理國家,實行中央政務高度集權。後期建文帝設立輔政內閣(類似於秘書處,首輔即秘書長)輔佐皇帝管理政務,國家行政管理機構一直處於弱勢地位。

    至萬曆朝張居正任內閣首輔,首先進行政務改革,其實一直實踐著《論時證疏》裡提到的政治主張。他透過吏制改革強化了內閣權威,保證了中央政務有效管理。軍事上利用個人權威任用有能力的軍事首長(戚繼光、李成梁)督軍邊關,基本解決了困擾大明多年的“南倭北虜”邊疆危機……最能體現他政治貢獻的是經濟方面的“一條鞭法”,透過“攤丁入畝”稅銀改革,削弱宗室優待,發展民力,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發展!

    站在歷史角度看,張居正改革提振了中晚明時代的頹靡,增強了國力,對鞏固明王朝統治起到了極為積極的作用,可以和洪武時代肅貪相提並論(不要小覷了殺貪官,大明立國之初的良好基礎賴於此)!

    從現代文明歷程看,張居正改革雖然並不算太成功(時間短,依靠個人權威,沒有形成制度化),但催發了資本的萌芽狀態,緩解了特權階級和老百姓的矛盾,奠定了王朝後期軍事防禦體系(直到李成梁死,後金崛起),從而減輕了可能戰爭造成的傷害。

    張居正做為有明以來最成功的國家政務管理者和改革者,其進步意義主要體現在稅銀改革,其個人的施政套路和政治手段爐火純青,幾百年來雖有褒貶,但也算青史留名!

  • 9 # 德厚致遠

    張居正為救時宰相,受命於危難之際。一是主少國疑,萬曆皇帝即位,年方十歲。二是奸臣嚴嵩的專權亂政,國庫空虛,內憂外患,邊疆動亂,政治腐敗,社會動盪。

    明穆宗駕崩,年僅十多歲的神宗繼位。張居正擔任了首輔,他以高瞻遠矚頗具見識的政治主張,決定實行改革,革除時弊。決定從省議論、振綱紀、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個方面提出改革方案,其核心在於整飭吏治,富國強兵,其具體實馳綱領為:

    政治上提出"考成法",著手督查官員政績,矯治政風士習,透過逐級考核,使各衙門機構相互制約和監督,使各級官吏都不敢敷衍塞責。防止官吏貪瀆舞弊,欺榨剝削百姓,強徵暴斂嫁禍於民,造成老百姓人窮民困,傾家蕩產,民不聊生,挺而走險。不利於社會安定。

    經濟上推行一條鞭法,統一役法,攤丁入地,不再區別銀差和力役,一律徵銀。提出在全國重新丈量土地,實現開源,限制豪強,查出歷代瞞報少報耕地三百多萬頃,既為朝廷增加稅收,也打擊了豪門地主勢力,解決了貴族縉紳隱田漏稅問題,減輕了農民的納稅負擔。

    軍事上加強邊防,精選將領,整頓器械,屯田墾荒,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王崇古等著名將領平定邊患,穩定邊疆。

    張居正改革的成功,不僅挽救了明朝廷的頹勢,穩定了邊疆國防建設,緩解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增加了國庫收入,延長了明王朝的國祚,也使明王朝有了萬曆中興氣象。

    然而,改革必定觸犯官僚地主利益,定會遭遇貴族勢力的反對,無法避免他悽慘的悲劇。身前尊榮,死後多悲,抄家受辱,長子自盡,少子充軍。

    救時宰相張居正,富國利民建功勳,終究還是為明朝廷延續了一段壽命。如果變法繼續執行,吏治澄清,國庫充盈,也許就會給難民賑災,給士兵發餉,給明朝希望。

    張居正死後,申時行晉升首輔,趁機教會萬曆皇上“留中“既不批奏章,也不上朝堂,萬曆明神宗朱翊鈞學會了抽大煙,學會了迨政,縱情酒色,直到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大金,反叛大明,萬曆朱翊鈞才如夢方醒。

    張居正死後不過幾十年,大明帝國開始坍塌,那些清流言官、達官貴人手握重金,身價培增,紛紛投靠李自成,希望重新任用,卻慘遭酷刑,既沒能拯救天下蒼生,更沒有挽回自己小命。

    故《說苑》總結,人臣之行有六正:一曰萌芽未動,形兆未見,昭然獨見存亡之機,得失之要,預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處,如此者,聖臣也。二曰虛心盡意,日進善道,勉主以禮義,諭主以長策,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如此者,良臣也。三曰夙興夜寐,進賢不懈,數稱往古之行事,以厲主意,如此者,忠臣也。四曰明察成敗,早防而救之,塞其間,絕其源,轉禍以為福,使君終以無憂,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職事,不受贈遺,辭祿讓賜,飲食節儉,如此者,貞臣也。六曰家國昏亂,所為不諛,敢犯主之嚴顏,面言主之過失,如此者,直臣也。

    在其位,謀其政,國家幸甚,黎民幸甚。

  • 10 # 端木賜香

    對張居正的評價,歷史上分為兩種,讚譽者將他比作商朝的伊尹、西周的周公,譴責者則將其視作代唐的朱溫、篡漢的王莽。看來,所站的角度不同,自然會做出不同的評價。

    今天我想從明制的角度對其進行評估。一句話,張居正乃是一個典型的越軌違制者。

    萬曆元年至萬曆十年,張居正任內閣首輔期間,以強硬的手腕大力推行改革,整肅吏治,在財政、軍事等方面均了得了不菲的成績,有論者認為,他為大明王朝延長了七十二年的存在。弔詭的是,其本人雖然得以善終並極盡哀榮,但死後不久就差點被“斷棺戮屍”,並禍及兄弟兒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有論者認為是因為他的改革影響了權貴階層的利益,樹敵太多,也有說是因為他威權震主,萬曆的清算是出於立威的需要。當然有這些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或許是因為他得罪了整個士大夫群體。他政治上越軌、禮儀上越制,突破了制度的紅線,註定會是一個悲劇性的結局。

    一、政治上的越軌,以行政秘書的身份行總經理之實。

    明初,明太祖朱元章廢除了相權,自己不僅當董事長,還親自兼任總經理,參與大明公司的全面管理,整天累得跟孫子似的。明成祖朱棣也像他爹一樣勤勉,可又經常御駕親征,實在是分身乏術,於是成立了一個幫他處理政務的機構——內閣,但這是和西方內閣完全不同的組織。明朝的內閣就是皇上的秘書處,人數不固定,人員也不固定,全看皇帝的心情。皇上看上你了,你就來輔一段,討厭你了,你馬上就需要從皇帝面前消失。至於誰來當內閣的頭頭,也就是內閣首輔,也沒有譜。今天你是首輔,明天皇帝派來個比你資格更老的,你就得靠邊站。總之,內閣也就是個收集整理材料,提出建議的機構,決策權全在皇帝。

    對於朱棣這樣精力過人的英主來說,這自然沒有問題,但到了後期,對於那些深宮婦人太監手中長大的後任董事長們來說,不僅要批閱後宮三千佳麗,更有K歌、桑拿、健身、煉丹、幽會民間美女等重要的事情要幹,那有時間和心情處理那些讓人心煩的政務,於是就乾脆把印璽交給了那些身殘志堅的公公們。公公們正閒得無聊沒有成就感呢,這下可有得幹了,遂時常拿內閣開涮——別看你丫的是狀元、榜眼,在老子這裡也就是個鳥,不,爺沒鳥,你們鳥都不算。

    在這樣一種體制下,內閣基本上幹不成什麼大事,能像明初輔佐過成祖、仁宗、宣宗的夏元吉一樣維持下去,最多略微修補一下已經不錯了。可當了首輔的張居正偏偏想幹事。他幹了一件空前絕後的大事,以首輔之尊和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交好,以獻媚馮保為代價,換來了馮保的不掣肘、不監督,聽任居正去折騰。就這樣,居正從隱匿幕後的大秘變成了實際上的總經理。

    在十年首輔任上,張居正的政績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用“考成法”整肅吏治,成效顯著。二是開源節流,使國庫日漸充盈。三是北定俺達,南平倭寇。單從這些成就來說,稱張居正為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一點不為過。但為了自己上位,他在恩師徐階危難之時,不僅沒有幫其解圍,反而有落井下石、助徐下野之嫌。為了自己所主導的改革的順利進行,他於萬曆七年下令毀滅私設的書院,逮捕了批評他乾綱獨斷的陽明學派學者何心隱。

    二、觀念禮儀上的越制。

    萬曆五年九月,張父去世,按明代禮制,張居正應該回鄉守制27個月,在內閣同僚的呼籲下,萬曆皇帝詔準他奪情視事。儘管是皇帝詔準,可誰能說不是因為他自己貪戀權力呢?上疏反對他奪情的,除了挨板子,不是被削職就是被流放,分明都的他的意思啊!萬曆六年,其回家葬父,神宗特派司禮監太監到郊外餞送,文武百官也一概出郊遠送,這是何等的榮耀!其出行的儀仗更是威風得不要不要的:乘坐的是聞所未聞的“三十二抬”大轎,前有尚寶少卿和錦衣衛官員開道,後有戚繼光派來的銃手和箭手護衛,沿途巡撫、巡按出疆迎送,府、州、縣官跪著迎接……比皇帝出巡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萬曆十年春,張居正病重期間,朝臣們個個放棄本職工作,奔走於佛事道場為他祈福,之後再把祈禱的表章恭送至張府,重金賄賂其家人以求居正過目以博其歡心。京都如此,各地也爭相效仿。後來神宗病重時也沒出現過這種舉國若狂的舉動。

    這難道不是一種嚴重不正常的政治生態麼?

    政治制度上的越軌,觀念禮儀上的越制,都為傳統士大夫所不恥,張居正所得罪的不僅僅是神宗,更是整個士大夫階層,其死後遭到清算也就是一種必然了。

    居正死後,張家遭清算的慘狀不說,咱們來看看其越軌對朝政帶來的後遺症吧。張居正當政十年,不顧首輔之尊,討好司禮監,使司禮監主動放棄了監督稽核權,其享用了獨裁的甜點,但在其身後,失去了制約的內閣卻變成了黨爭的角逐場,朝堂內訌不斷……神宗皇帝鑑於居正的專權,對臣下不唯不放心,甚至心存怨恨,所以死死抓住權力不放,對於朝臣們的奏疏,他既不輕易相信,也不輕易允准,就是要朝臣們難受……難怪《明史•神宗紀》說:“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可神宗如此的乖張,不正是張居正造成的麼?站在神宗的角度,明之亡就是亡於張居正了。

    這相當於一個權己界線不清的婆婆,你固然給兒媳又是買房,又是抱娃的,但是你事事滲入兒子兒媳的生活,人家正睡覺哩,你就撞人房間拖地哩,你說你招人嫌不?

    名不正言不順的對面,就是名順行不正哈!

  • 11 # 無意不驚

    站在張居正自己的角度講,他為了明代封建帝王的統治穩固奉行專政,搞高度集權,禁錮人民思想,做事果斷嚴苛,生前無一人敢說他不好,可見其政治手段的高壓。這些都是他身居高位為了君主集權必須做的,無可厚非。

    但是站在歷史和社會發展的角度去評價張居正就是另一番情形了。張居正當權後進行了許多的改革。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後,其政治主張和措施遭到了那些人的反對。那些人中的知識分子往往以書院為場所講學和批評時政。明中葉以來,由於時局動盪,社會危機表面化,書院也成為發表各種言論、譏評時政的集中地。張居正為統一思想、禁止反對者講學而封閉了書院。先後共毀壞書院64處。一時之間,清產查封,驅逐山長,消散生徒,全國為之震動。這實際上是張居正為了統 一想、推行改革而打擊改革反對派的措施,但同時也嚴重地挫傷了廣大在學士子透過科舉以入位的要求,限制了他們的積極性。大有秦朝李斯“焚書坑儒”的遺風。事實表明,遇到不同的思想時,堵不如疏,全國禁言的結果會加速一個王朝的沒落。

  • 12 # 有得觀史

    評價張居正,無論如何離不開他的改革。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場變法最出名,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萬曆新政。商鞅變法成功了,但人死的很慘,王安石變法失敗了,萬曆新政成功了,但張居正死後卻遭到清算。

    從古至今,變法都是難事。變法必然要動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變法者鬥爭。這鬥爭是殘酷的,主張變法者很有可能搭上身家性命,沒有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極強的能力,是不會、不敢、也不能涉足改革的。

    張居正是一個有遠大理想,為實現理想,信念堅定,不屈不撓的人。

    張居正和高拱同遊香山,站在長城上,看大好河山,各抒其志。張居正說,“鞠躬盡瘁,當為國事,死而後已,功業自成。”這展示出他遠大的政治抱負。

    改革路上阻力重重。實施考成法有三成官員遭到處罰甚至革職。實施一條鞭法,需要清查地主隱匿的土地,難度相當大,張居正鐵腕推進,不管是皇親國戚、還是達官貴人,一律同樣對待。為了剛剛啟動的萬曆新政不至於被毀,張居正在父親病故時,揹著不孝的罵名,堅持奪情,不回家丁憂為父守孝三年。可見他對實現萬曆新政的堅定信念。

    張居正能結合實際變法,採取霹靂手段落實,結果成效非凡,透過變法使空虛的國庫得到充實,使即將激化的社會矛盾得到緩和,使百姓生活得到保障。這體現了他政治能力之強。

    應該說,張居正這種為了實現理想不懈奮鬥的精神,這種為了國家、社會、百姓甘願付出,不畏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具有這種精神的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

    張居正變法成功了,可是他死後,他的學生萬曆皇帝,徹底廢除了他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萬曆新政。這裡邊有萬曆的責任。萬曆繼承了他爺爺嘉靖的懶政,繼承了他外公的貪婪,三十年不上朝,掏空了國家財政,毀了大明江山。難道張居正的教育沒有問題嗎?

    張居正是萬曆的老師,對萬曆實施的是典型的中國式教育:嚴格、包攬、壓制。

    小萬曆寫了一篇很好的毛筆字,高高興興讓張居正看,張居正說,皇帝應該以治國為主,不能像宋徽宗那樣會寫字不會治國。

    萬曆已經到了親政的年齡,不讓他親政,要扶上馬再送一程,結果培養了萬曆的懶政,到最後,張居正生病,想把朝政交給萬曆,萬曆都不接,以致於張居正累死在崗位上。

    萬曆到了青春期,逆反心理嚴重,他要花錢張居正不讓。張居正封李成梁世襲爵位,萬曆也要封自己老丈人世襲伯爵。張居正說萬曆老丈人沒軍功不行。萬曆拿出祖宗成法,張居正不得已同意,但還是不讓世襲。

    張居正培養萬曆嘔心瀝血,但是他嘔心瀝血培養出的是大名王朝的掘墓人。與現代我們的家長辛辛苦苦培養孩子,結果事與願違,是何等相似。

    張居正對萬曆的教育,可說是中國最失敗的教育,教訓深刻,發人深思啊!

  • 13 # 四十五度說

    張居正一條鞭法

    張居正年過半百才名正言順的進入了那個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輔。當時的小皇帝不能僅十歲,尚且不能判斷是非對錯的年紀,所有的朝廷大事都需要首輔來決定。張居正死前不久,北京糧倉有足夠的存量以滿足此後九年的需要。

    在張居正尚未之前明朝的國庫一直處於空虛狀態,基本上沒有儲備糧食。各地往往因為軍餉發放不到位而引起軍隊譁變,甚至巡撫被殺等惡性事件,國家國庫空虛,在邊防及大型工程方面,一無所為。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無論多麼賢能的人都無能為力。無論從改革的結果還是改革的開始都可以清楚的瞭解到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並算不上成功,全國土地的重新丈量也沒有真正開展就胎死腹中。

    古代一直遵從的都是百善孝為先,當時張居正處於輿論的風浪尖口是因為他父親去世,其未能去職而服喪守制。在中國,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做能吏是一件苦差事。大家喜歡清廉的官員,喜歡能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官員,但是否是能臣,老百姓不太在乎。

    他啟用有事業心,能做事,實幹有革新精神的能吏,而且在中央層面,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和支援;他給帝國各地的下屬小弟寫私信,授之方案,然後作為皇帝顧問,批准自己的政策;他沒日沒夜,十年如一日的在大情小事上為這個暮日帝國操勞,補救這個腐朽的官僚機器,為明帝國帶出了一批有才華的人士,也帶來了久違的效率。張居正在位的十年,幾乎做到了那個時代在中國社會傳統政治情況下,人力所能做到的極限。張居正作為一個出色政治家的歷史地位。

  • 14 # 陳大舍

    張居正是歷史上有些爭議的偉人。一方面作為中國歷史上作為典型的治世能臣而名垂青史,另一方面又因其個性的過於鮮明而招致了不少議論。

    張居正墓及張居正故居,都是新建的。

    民國時期張居正墓,後毀於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

    在張居正所有個性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快意恩仇。而這種性格可以說和他的家族是分不開的。 張居正是南宋抗金名將張浚的後人,七世祖張關保居於鳳陽府定遠縣,即今之滁 州。與明太祖是同鄉,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張關保和鄉親們 一起造反,追隨明太祖打天下。張居正在《先考觀瀾公行略》中很自豪的記下了祖先英勇的戰功: “張 關保,國初以軍功授歸州安御千戶。 ”也就是說張關保因軍功而被授封為世襲的武將,並安置到了荊州府的歸州,今湖北秭歸。曾祖張誠因為是次子,不能繼承世職和家業,於是分家遷至江陵,開始讀書經商。張誠一生功名僅為秀才,雖沒有富貴但是為人仗義疏財,成為當地的有頭有臉的人物。張誠次子張鎮,也就是張居正的祖父,為人豪邁,任俠自喜。他重然諾,輕功利,路遇不平總是拔刀相助。在那個綱紀猶存的時代,耿直熱血的少年總是會得到同齡人的認可,很快張鎮就成了江陵城的一位“社會大哥”並被招進了江陵的遼王府,當了一名護衛。

    由於張鎮性格豪放,人品也君子,所以很快和王府上下都交了朋友,跟主公遼莊王夫婦也經常聊些家常。到了張鎮晚年更是常常跟人誇讚到孫子張居正的天才(十二歲中秀才,十六歲當舉人),有時也帶張居正去王府玩耍,所以在當時神童張居正不僅是張氏一門的驕傲,也是整個遼王府的榮耀。但是遼莊王夫婦有個小世子憲㸅,與張居正同齡,為人頑劣的很。兩口子經常拿張居正來對他說教,所以這位小世子就對這位發小十分嫉妒。在張居正中舉後,小世子以慶祝好友中舉為名大擺宴席,席間不斷向張鎮敬酒,以至於張鎮因為飲酒過量,回家便溘然長逝。這次悲劇性事件可能並不是小世子有意為之,但他卻在張居正心中卻埋下了仇恨。 若干年後,張居正成了大明朝的公卿,而遼世子憲㸅也登上王位,是為遼愍王。這時兩人的差距已經不僅僅是私人的恩怨,更多的是政治立場的分歧。遼愍王在繼承王位後投機政治,與明世宗一起修道煉丹,被封為清微忠教真人。

    明後期一位宗室的畫像。

    倚仗著天子的恩寵,遼愍王迅速墮落為暴君。欺男霸女、貪財好貨自不必說,不忠不孝的事也幹了不少。 到了明穆宗隆慶元年和二年,惡貫滿盈的遼愍王先後遭到彈劾。罪狀足足十三條,一方面是違反禮制,荒淫無道,還有更嚴重的是勾結方士,圖謀不軌。 穆宗於是派刑部侍郎洪朝選前往調查真相。面對著調查組的到來,遼愍王竟然幹了一件怎麼看都是作死的事,在自己的府邸門口,豎起了一面白旗,上面寫著大大的四個字:“訟冤之纛”。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舉旗是造反的一種常見模式。事情性質一下子變得嚴重起來。當時湖北的按察副使施篤臣正在江陵,一看遼王府豎起一面莫名其妙的大旗,當即派遣五百名士兵,把遼王府包圍。幸虧洪朝選在事後仔細勘察得出結論:遼愍王暴虐、亂倫、腐化、違反禮法制度,但確實沒有造反。由於洪朝選的秉公上奏,最後穆宗下旨,將遼愍王廢為庶人,終身監禁。

    遼愍王落得如此下場可謂惡有惡報。但是這一切幕後的推手正是當今的天子的股肱之臣張居正,目的就是為了給祖父報仇。而在十餘年之後的萬曆八年,張居正已經是大明天下實際上的君主。,就在這時,那個把遼愍王從謀逆大罪中解脫出來的洪朝選卻被打入大獄,最後活活餓死。 於是坊間開始流傳,說當年張居正要洪朝選羅織遼愍王謀反,而洪朝選秉公辦理,只問荒淫之罪,不肯捏造謀反之罪,所以得罪了張居正,終於在多年後被張居正整死。 而萬曆十年,在張居正薨逝之前不久,遼愍王也病死獄中。因此又有傳言,一生快意恩仇的張居正最終還是出了一口惡氣。

    張太嶽相國

  • 15 # 新儒哲

    頌江陵(張居正) 

    內聖外王和外王內聖是儒家提高自己的兩條路徑,張江陵顯然走的是外王內聖的路,明知前方荊棘遍道毅然決然而往,在事業時艱中鍛鍊精神,於風雲際會間澄澈本體。觀對江陵正反兩面的評價,執反面者多象本人之前一樣,未能深諳中華文化內涵所在,乃至於精義處一無所知。 

    曾因反對張居正被下令廷杖八十的鄒元標幾十年後目睹吏治敗壞、國運衰頹,再回想萬曆新政時朝廷的勃勃生機,便深切感到張居正是明朝難得的中興名臣。他說了如下一段話:"江陵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國家之議,死而後已,謂之社稷之臣,奚愧焉?" 

    熊十力對張居正這位荊州先賢的評價很高,但他對張的認識也是分階段的。第一階段,認為他是優秀的政治家,但晚節不保;第二階段他也認為張居正使用了不應該由自己使用的權力,有權臣之嫌,但又不肯定。張居正使用這些權力為社稷與老百姓謀了不少福祉;第三階段熊十力又認為張居正並沒有越權行政,因為管理國家的權力,本身就應該屬於宰相用的,他只不過做了中國第一人。 

    熊十力與友人談論張居正:“漢以後二千餘年人物,真有公誠之心,剛大之氣,而其前識遠見,灼然於國覆種奴之禍,已深伏於舉世昏偷,苟安無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擔當天下安危,任勞任怨,不疑不怖,卒能扶危定傾,克成本願者,餘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竊嘆江陵湮沒三百年,非江陵之不幸,實中國之不幸。 

    江陵學術宗本在儒,而深於佛,資於道與法,以成一家之學。……以佛家大雄無畏粉碎虛空,蕩滅眾生無始時來一切迷妄、拔出生死海,如斯出世精神轉成儒家經世精神。自佛法東來,傳宣之業莫大於玄奘,而吸收佛式精神,則諸實用,則江陵為盛。”(源自熊十力《與友人論張江陵》) 

    1950年,一向不問政治的熊十力寫出《與友人論張江陵》一文,批評張居正“惡理學家空疏,遂禁講學、毀書院”之舉與秦始皇之焚書無異,並以此引申說:“學術思想,政府可以提倡一種主流,而不可阻遏學術界自由研究、獨立創造之風氣,否則學術思想界思想錮蔽,而政治社會制度,何由發展日新?江陵身沒法毀,可見政改而不興學校之教,新政終無基也。”他還寫信與老友梁漱溟論道,指出辯證法的根底在鬥爭,而大易之學卻是以仁義為常道。 

    張居正與好友談證悟的三封信的摘錄與評價: 

    (張的信件所述之證得內容很實在,且有前後遞進的層次表現。熊氏的解說也很精到。) 

    《寄高孝廉元谷》:此行雖勉強涉世,乖其本圖。近日靜中,悟得心體原是妙明圓淨,一毫無染,其有塵勞諸相,皆由是自觸。識得此體,則一切可轉識為智,無非本覺妙用。故不起淨心,不起垢心,不起著心,不起厭心,包羅世界,非物所能礙。恨不得與兄論之。將試不必多作文,但凝神養氣。曹孟德臨敵,思意安閒,如不欲戰,亦可以武喻文。 

    評:詳上諸書,則知江陵師心而不待求師於外。其從入處雖不背孟子陽明,然只識得心體虛明,猶未徹在。心體未嘗不虛明,然含萬德、備萬理、肇萬化,其沛然油然充塞天地者,虛而實,明而不匱,儒者故謂之誠。君子貴思誠,思者,猶雲常惺惺。而存之於隱微之地,慎之於息息與天地萬物感通之幾,達之於事業。合內外,貫動靜,莫非誠也。造化之原,吾心之實,唯誠而已。虛明者,誠之照用也。二氏徒保任此虛明,去實相甚遠。實相謂本心,亦即目宇宙本體,所謂造化之原是也。儒者不偏向虛明處認識本心,從此實踐中體現得來。 

    《答羅近溪宛陵尹》:學問既知頭腦,須窺實際。欲見實際,非至瑣細、至猥俗、至糾紛處,不得穩貼,如火力猛迫,金體乃現。僕頗自恨優遊散局,不曾得做外官。今於人情物理,雖妄謂本覺可以照了,然終是紗窗裡看花,不如公等只從花中看也。聖人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非意之也,必洞於其情,闢於其義,明於其分,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人情物理不悉,便是學問不透。孔子云:"道不遠人。"今之以虛見為默證者,僕不信也。 

    評:詳此所云,畢竟遵循儒家規範,否則高談澈悟,終不見實際,不得穩貼也。 

    《答西夏直指耿楚侗書》:辱喻謂比來涉事日深,知虛見空談之無益,具見丈近精實處。區區所欲獻於高明者,下在於此。但此中靈明,雖緣涉事而見,不因涉事而有。倘能含攝寂照之根,融通內外之境,知此心之妙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者,初非由於外得矣。 

    評:至此所造已深矣。其於《中庸》涵養未發之中、合內外之道與淵泉時出之妙,已有會心也。 

    另外,還有對六藝的論述 

    在《答胡劍西太史》中曰: 

    弟甚楊誠齋《易傳》,座中置一帙常玩之。竊以為六經所載,無非格言,至聖人涉世妙用,全在此書。自起居言動之微、至經綸天下之大,無一事不有微權妙用,無一事不可至命窮神,乃其妙即白首不能彈也,即聖人不能盡也,誠得一二,亦可以超世拔俗矣。兄固深於《易》者,暇時更取一觀這,脫去訓詁之習,獨觀昭曠之原,獨復有得力處也。

  • 16 # 魔童的自我修養

    1. 歷史上少見【得善終】的改革家

    眾所周知,歷史上的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商鞅都因推進改革得罪利益集團,導致最後“改革未成身先死”,但張居正不僅全面推進實施了改革、在世時一直身居高位直至善終。

    相比那些個性張揚又理想主義的改革者來說,張居正的高明之處主要在於改革的務實性和本人強悍老練的政治能力。張居正首先取得了太后和小皇帝的支援,結盟馮保、善於團結能團結的力量,打擊反對力量。其次,一條鞭法並非張居正首創,但張居正善於策略,使改革更務實有效易於操作,透過強化中央集權,使之“法之必行”、“言之必效”。

    張居正的改革包括經濟、政治、軍事各個方面,全面鞏固明朝政權,使國家一度出現“中興”之象,為大明王朝“續命50年”。

    2. 生前顯赫、死後遭殃的獨裁者

    張居正雖然因為政治能力和手段比同時代的高拱、徐階更強悍得以推進全面改革,但其獨裁強勢的作風依然留下了非常多的隱患:小皇帝在他嚴厲的教導下長大,對其怨恨之心日益增加;改革得罪的利益集團在他生前不敢放肆,但死後怨恨之氣全部發洩出來。最終張居正的家人慘遭抄家清算。

    3. “能臣不是賢臣”、個人品行之不可說

    張居正是難得“心中裝著百姓”的政治家,其改革充分考慮了百姓的利益,有效緩解了社會矛盾。但本人品行與傳統華人心中的道德楷模相去甚遠。他的善於斂財成為死後被抨擊的一大罪狀。在個人生活上,據傳妻妾四十餘人,死於縱慾過度。

  • 17 # 華悅71

    歷史是檢驗人生的考官。看待一個人,不以一時觀之,也不能以個人觀之,須視長時間的社會影響力,須以對大眾生存的影響力。以這樣的角度,張居正應該是一個對社會發展進步產生積極作用的政治家!

  • 18 # 唐寶楨

    評價張居正當然是有大功於社稷,從私情上來說對萬曆孤兒寡母也是盡心盡力。但是古往今來舉凡改革者大多數都是沒有好下場的,像著名的商鞅改革秦國富強了而商鞅卻被車裂了。可是商鞅是被秦孝公的兒子秦惠文王殺的,從這一點來說萬曆的刻薄寡恩更異於他人。張居正雖然是臣子但是卻盡到了做父親做老師的責任,這樣才使得他們孤兒寡母穩坐江山。

    張居正看到了明朝從嘉靖到萬曆,國家是如何的艱難已經到了不改革都不行的地步了。他也著手做了這些事情,國庫充實軍備強大這一切都離不開張居正的努力。但是明朝有一個奇怪的官場文化那就是清流一派,這種人過分愛惜自己的羽毛只求名聲而不幹實事。每一位改革者都是不願意使用這樣一群人的,這也為以後清算張居正買下了伏筆。在這個世界上不幹事的人永遠比干事的人會說並且還說的好。

    張居正結盟的三個人,一個馮保自身難保一個李太后畢竟是女流之輩其實很難謀事。為了成事盡最大的努力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馮保,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難免會被影響。李太后要求將自己的兒子輔佐到三十歲,可張先生卻早早走了。在被清算的時候我們就沒有看到這個女人的身影,或許知道不會有結果但是人情的冷暖世態炎涼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她的心目中活著的張先生至關重要,死了以後就無關緊要。

    張居正識人不明作為老師的他沒有教育好萬曆小皇帝,在萬曆的骨子裡是有祖父的獨裁又有外祖父的貪婪。這樣一顆不安分的心讓張老師壓制的時間越長反彈力道也就越大,張居正為他積累的財富不可能用之不竭。一種突然的暴發戶心理作用過或者想要大權獨攬帶來的快感已經使他失去了方向和理智的急不可耐。張居正是前面為萬曆擋風遮雨的大樹,可他卻想將大樹連根拔起。也順便拔起了大明王朝的根基,世間再無張居正。所謂國難思良將良相,到崇禎皇帝給張家平反時也已經沒有多少意義了。

    總之張居正的一生是輝煌的,他完成了歷史給他的任務。至於說有詬病,那就只能留給後人評說。

  • 19 # 過去即歷史

    明代萬曆首輔張居正是一個功勳卓著的改革家。也沒有貪汙受賄的記載(常例銀除外),張居正已經特別注意這一點了,但在其他方面注意得還不夠,以至於授人以把柄,給家族帶來災難。

    改革本來就是一個得罪人的事,但在明末那種環境下,社會階級固化,權貴階層又慾壑難填,明王朝的統治根基正在被侵蝕。張居正就是儒家出身的知識分子,儒家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至高理想,張居正進入官場後,看到大明王朝危機四伏,就想實現自己心中的政治抱負。所以才有了與宦官馮保結盟趕走高拱的政治鬥爭的事,張居正也因此走上了內閣首輔的位置,開始了自己的改革。

    張居正改革的內容涉及很多方面,但我認為“一條鞭法”和內閣管理言官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內容。“一條鞭法”實質上就是勞役貨幣化,全部稅收貨幣化,特別是以前需要為朝廷服勞役現在改為交錢,再由朝廷花錢僱傭他人為朝廷幹活就可以了。內閣管理言官制度是張居正把以前那些在朝堂上“指點江山”、甚至作為政治鬥爭的槍手的言官直接下放到地方,去監督地方官員落實改革的情況,同時張居正還整了一套“績效考核”制度。官員領到內閣派發的任務,等官員完成任務,就需要到內閣說明完成,然後內閣核驗任務完成情況。在規定的期限完成不了任務,就官降一級,若每次都完成不了,就一直降,直到降為平民,回家抱孩子為止。

    很多人認為張居正改革的核心是“一條鞭法”。其實那個內閣管理言官制度才更重要,也是“最招人恨的”措施。張居正改革措施最先被廢除的就是改革中最重要、最關鍵的內容。

    無論什麼樣的改革措施都需要官僚隊伍去執行,如果管理不好官僚,那改革就是空談。北宋的王安石改革為什麼會失敗,王安石的動機是好的,就是要透過理財增加稅收,來增加國庫收入,但王安石沒有對官僚隊伍做任何變革,還靠原來的官僚隊伍去執行改革措施,那些官僚社會關係複雜、利益攸關方更是龐大。本來對王安時就存在牴觸情緒,他們去執行王安石的改革措施那還不往歪了執行。比如方田均稅法,丈量天下田畝始終得不出真是數字,富人隱瞞或者轉嫁土地數量到農民頭上,就是為了少交稅或者不交稅,把應繳稅額轉嫁到農民頭上,農民承擔了不應該承擔的稅收,甚至出現無地而被徵稅的情況,農民怨聲載道,王安石把方田均稅法搞成了一場災難。

    再比如市易法就是朝廷在市場中設定機構,物價下跌的時候,朝廷收儲某種商品;物價飛漲的時候,朝廷把儲存的商品投入市場,這本是平抑物價的辦法,動機是好的,但官員們卻囤積居奇,賤賣高買,成了官員們掠奪民脂民膏的工具。官員們當然覺得自己沒錯,自己按照變法的要求做了,他們就會甩鍋給王安石,用執行的效果來否決變法的可行性。他們在瘋狂的鑽王安石變法中的空子。張居正改革就堵上了這個漏洞,嚴格管理官僚隊伍。但他們是官老爺,以前生活的很舒服的,談天說地,搞政治鬥爭是他們的特長,張居正改革不僅要他們東奔西跑,搞得筋疲力竭;還要他們的官位變成了“彈性飯碗”,他們恨張居正很正常,不恨才吊軌。

    張居正變法深度其實不深,就是把以前收不上來的稅收給收上來。張居正改革前,朝廷能收上來30%就已經很不錯了。但明末皇室的各種開支、官員的俸祿、賑濟災民和對外用兵等方面都需要國庫支撐,稅收完不成就會陷入僵局。張居正改革,已經把60%的稅收給收上來了,所以明朝皇室也有錢花了,打仗也有錢了。國庫也有了盈餘。而就是這樣,權貴階層、官僚集團都容不下張居正,張居正死了,也要對其家族進行清算。他們拒絕一切的變革,因為任何變動都會影響他們的既得利益。

    官僚集團當然不能直接說張居正變法影響到他們的既得利益,來攻擊張居正。張居正變法確實出於公心,為了大明朝。但他們會死盯著張居正的一舉一動,發現張居正的毛病就小題大做,大而化之,然後添油加醋的在皇帝面前一說,最後波及到張居正主導的改革措施多數被廢止,張居正死後其家族遭到嚴厲的清算就是這麼來的。

    為了黑化張居正,他們還說張居正死於縱慾過度,但我瞭解的是張居正死於切除痔瘡手術的術後感染,才不治身亡的。不僅如此,連張居正起用的戚繼光、李成梁等武將一塊黑,藉此證明張居正多麼“奸臣”。

    做改革本來就是得罪人的事,得罪的還多是權勢人物,張居正身居首輔位置,又得聖寵,權貴階層拿他無可奈何,但他們們一直在默默等待,伺機反撲。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主持改革,自身一定不要有汙點,尤其是不要有被政敵利用的汙點。王安石雖然變法失敗,北宋的權貴階層不是不想清算王安石,而是他們實在找不出攻擊王安石的理由,王安石是自身沒有什麼汙點,所以他平安落地了。

    離張居正不遠的嘉靖首輔張璁也主持過改革,也得罪了不少人,而且在大禮議中還得罪了不少人,可張璁沒有遭到任何清算,同樣是找不到張璁身上的汙點。張璁做首輔期間,他兒子連重要官職都沒得到。張璁離任物品沒有什麼珠寶,一馬車裝了了。

    張居正做首輔期間,他兒子居然考上了狀元,有幾個人相信張居正沒有利用手中的權力運作?!張居正作為萬曆的老師,一直要求萬曆皇帝,不能亂花錢,一定要勤儉節約。而他自己卻不講究,一天換好幾套衣服,回鄉還坐30人抬的轎子,這哪是轎子,這簡直是一座移動的別墅,裡面臥室、書房、衛生間等都有。而正是這些事,成為張居正遭到清算的“禍根”,張居正的改革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因為張居正而受到牽連被廢止。也可以說是官僚集團,借打到張居正的機會,廢掉張居正改革的措施,後者可能是他們的根本目的,清算張居正家族只是在洩憤。這時候萬曆皇帝該清楚,什麼該廢什麼不該廢,這點萬曆皇帝就不如秦惠文王,秦惠文王雖然殺了商鞅,但沒有廢止商鞅變法的措施。張居正家族遭到清算,自己還險些被開棺鞭屍。

    在古代為什麼這麼多官員不願意做改革的事,就是容易得罪人,自己還可能遭到清算。而他們的反撲,是極為殘酷的。

    張居正後來被天啟皇帝恢復官位,崇禎皇帝為張居正翻案。

  • 20 # 玉犀情緣

    我們評價張居正,主要看他的政績和影響。無疑,他是明朝歷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具有傳統政治家的優秀的政治品格。他曾說:“得失譭譽關頭若打不破,天下事無一可為者。”“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真是大呂黃鐘般的錚錚之言。他教育、輔佐幼主十年,弼成萬曆初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堪稱一代良相。張居正利用專制權力,強化管理,振衰起弊,使明朝出現了短暫的中興,是少有的治世能臣,是傳統意義上的大政治家。

    張居正對舊制度修修補補,使其得到加固,如同給垂死的舊制度服了一劑強心劑,延緩了它的壽命。但是,透過加強專制鞏固舊制度,是與當時迅猛發展的社會經濟和思想解放潮流背道而馳的。所以,張居正死後,社會變遷的潮流如同洪水沖決堤岸,不可阻擋,明朝歷史進入了轉型期。張居正成了最後的衛道士,歷史走向了他的反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一個人關係再好,也別拿對方的理想和事業開玩笑”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