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白加小黑
-
2 # 雛菊西瓜Peterpan
嚴格來說,艇艉魚雷發射管已經是過去式,現代潛艇已經取消艇艉魚雷發射管。原因很簡單:現代武器的制導技術已經不需要也不適合在艇艉佈置魚雷發射管。
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出現的潛艇都帶有艇艉魚雷發射管,包括我國在60年代初期由蘇聯引進R級常規潛艇技術發展的033型常規潛艇也是佈置有2具艇艉魚雷發射管的。70年代開始服役的035型潛艇首制潛艇也是配備艏6艉2共8具魚雷發射管,直到量產後才取消2具艇艉發射管,只保留全部艇艏6具發射管
當時設定艇艉魚雷發射管是因為魚雷技術不夠,都是直航魚雷,所謂直航魚雷就是隻能跑直線,沒有制導能力(包括聲導和線導)。當時的潛艇主要靠被動聲吶以及潛望鏡為探測手段,聲吶員探聽目標大致方位和運動引數,再由潛望鏡深度對目標進行目視探測確定最終目標運動狀態。而魚雷在發射前要進行一系列三角函式計算交匯位置、發射深度、發射角度等等引數,發射後魚雷直線航行直至擊中目標或者脫靶。此時艇艉魚雷發射管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果只在艇艏佈置魚雷發射管,那麼想要攻擊位於艇艉位置的目標就需要潛艇轉向180度,如果你的艇艉處存在一艘驅逐艦,那麼可能沒轉完180度就已經被擊沉了。此時艇艉魚雷發射管那麼就可以直接攻擊,運用起來非常靈活。下圖1為美國SS-319“大梭魚”號潛艇,可見艇艉2部魚雷發射管,圖2為美國二戰使用的MK-14型直航魚雷
但是這種直航魚雷命中一定程度也要“看臉”,沒有自主制導只能對目標命中的機率實際並不大,目標如果提前發現航行中的魚雷甚至可以機動規避。在這種情況下,潛艇的探測手段以及魚雷也要不斷升級,潛艇增加主動聲吶系統,魚雷由原先純粹的直航無制導魚雷升級為帶制導。艇艏巨大的主動聲吶陣列為魚雷提供製導依據,潛射魚雷發射後首先透過有線制導方式在魚雷航行初段和中段將聲吶資訊傳遞給魚雷,攻擊末段魚雷尾部的制導光纖切斷,利用尾流自導等制導手段主動追蹤目標。由於這種大型聲吶陣列布置在艇艏方向,所以魚雷攻擊角度還是偏向於潛艇的前半球,艇艉發射將沒有制導能力,那麼艇艉魚雷發射管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艇艉可以佈置拖曳聲吶,進一步提高潛艇的對潛探測能力。下圖2中魚雷尾部的罐子就是導線桶
另外,取消艇艉魚雷發射管與魚雷填裝技術和潛艇的推進佈局的改變也有很大的關係。早期潛艇的魚雷填裝方式基本是人工手動操作起重裝置填裝,單枚魚雷填裝的時間大概要15-20分鐘。在這種情況下,潛艇儘量多的安裝佈置魚雷發射管以保證短時間內發射魚雷的數量,所以艇艏位置放不下就佈置在艇艉。直到德國XXI型潛艇首先使用魚雷液壓裝填系統,10分鐘內可以填裝全部6具魚雷發射管,極限情況下20分鐘內可以發射18條魚雷,這樣就沒必要堆魚雷發射管數量了。XXI型潛艇也沒有佈置艇艉魚雷發射管,6具全部為艇艏佈局。
另外,戰後的潛艇有原先的常規型逐步發展為水滴形,為了保證潛艇噪音控制,也逐步由雙軸推進改為單軸推進。這樣,在艇艉中心位置佈置的螺旋槳及傳動軸就擠壓了艇艉魚雷艙的位置,自然也就不需要艇艉魚雷發射管。
所以我們說,艇艉魚雷發射管並不是沒有,而是隨著現代制導技術的提升被淘汰了。
-
3 # 戰情解碼
如題主所言,早期的潛艇的確都是採用的這樣的設計,艦尾一般都佈置有魚雷發射管,可以向後方發射魚雷。如二戰期間德國裝備的U型潛艇和蘇聯在1950年代裝備的W級潛艇都採用了前面4具後面2具魚雷發射管的設計。而隨著潛艇技術和魚雷技術的發展,以及潛艇作戰模式的改變,現代潛艇基本已經放棄了艦尾安裝魚雷發射管的設計了。
(德國U型潛艇)
早期的潛艇在設計上並不想今天那樣融入了很多流體力學的知識,採用流線型或水滴型的設計元素較少,在外形設計上更偏重於軍艦的造型,螺旋槳佈置在艦尾下部的兩側,潛艇的整體機動能力比較低。採用後置魚雷發射管,在佈置上並無困難,還可以有效攻擊追擊的敵人,彌補機動性不足的缺陷。同時,早期的潛艇採用的是直航式魚雷,攻擊距離較近,只能直線發射。而且聲納探測能力也比較原始,更多的是依靠潛望鏡搜尋目標。而潛望鏡很容易被反潛兵力所發現,一旦被發現,由於作戰距離近,潛艇機動性不佳,調整潛艇戰位會花費較多的時間。戰場瞬息萬變,較長的調整時間往往會把潛艇置於危險的境地。所以,後置魚雷發射管有利於快速進入攻擊戰位,提升作戰能力。因此,採用後置魚雷發射管更有利於保障潛艇的安全和作戰能力。
(早期潛艇機動性不好,使用直航式魚雷作戰,作戰距離較近)
不過,隨著冷戰來臨,潛艇技術處於爆發式的發展。為了追求潛艇的機動性和靜音性,在外形設計上採用了流線型或水滴型的設計,使得尾部空間受到了壓縮。為了佈置較大空間的動力系統,潛艇的尾部通常被佔用大量的空間,使得佈置魚雷發射管變得很困難。同時,隨著聲納探測技術和魚雷技術的不斷髮展,早期全靠潛望鏡目視發現目標的方式已經被全面而先進的主被動聲納探測和成像技術所取代,潛艇的探測距離和探測能力都有了極大的提高。而制導魚雷和潛射導彈的出現,大大拓展了潛艇的的攻擊範圍,不僅可以攻擊敵方的潛艇和軍艦,還可以利用導彈對水面和陸上目標進行打擊。目前潛艇使用的魚雷多為線導魚雷,發射後魚雷透過線導接收潛艇的聲納探測資訊,待距目標一定距離後切斷線導,使用自身聲納搜尋目標並控制自身姿態,衝向目標完成攻擊。因此,現代潛艇可以憑藉制導武器完成全向打擊,作戰能力和直航式魚雷不可同日而語。
(線導式魚雷可以進行全向攻擊)
(潛艇技術的進步使得後置魚雷發射管作用越來越小)
綜合來看,潛艇對機動性和靜音性追求,導致潛艇外形設計不再適合佈置後置魚雷發射管。而潛艇的探測能力和作戰能力的增強,使得潛艇不必再像以前一樣使用直航式魚雷去短兵相接,而是可以在較遠的距離使用線導魚雷或反艦導彈等制導武器發動攻擊。後置魚雷發射管既無佈置空間,也沒有很高的作戰價值,自然也就逐漸被淘汰了。
-
4 # 和平閒者
那我請問你,那小的空間,發動機放哪裡?放前面去嗎?放前面去了,雷達又放哪裡?放中間嗎?放中間去了,那麼請問燃料放哪裡?出航至少十天半個月,長的半年一年核動力,這些物資全是需要空間的,魚雷和導彈只能佔用一部分空間,屬於戰略武器,魚雷逼不得已是不會用的,潛艇在其它攜帶武器的船面前,簡直就是弟弟,二戰時期潛艇都是襲擊商船用的,後面變成戰略武器,打完就跑,我怕你是沒見過驅逐艦是有多快,水雷是能覆蓋多大面積,只要被驅逐艦水雷繞一圈包圍了,就基本可以說這個潛艇作廢了,水雷是紅外熱感追蹤,除非你關閉發動機,但關閉後你還是停在那裡。
-
5 # cyangnaoxei
二戰以前的潛水挺尾部都有發射管。因為當時的魚雷都是直航的,現在的魚雷都是自導式。所以沒有必要在潛艇的尾部不設發射管。
-
6 # 笑看世事
潛艇是一種潛航於水中,以水體和水中各種雜波掩護作戰的武器。潛艇的動力系統位於艇尾,由於動力系統存在高溫高躁音,體積龐大這些因素從而使的魚雷無法安裝於艇尾。潛艇在水下魚雷的發射前要發現目標,發射中跟蹤目標事後確定目標是否被擊中都需要聲納來解決,但艇尾動力系統是全艇躁音最高的地方,不利於聲納工作。打完一發直接跑是因為魚雷發射後敵方就可以透過魚雷的軌跡執行時間速度發現潛艇從而對潛艇進行打擊,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還是跑了好。
-
7 # 蝦兵寫將
潛艇能依靠其優異的隱蔽效能,在水下悄無聲息地給一些戰艦致命一擊,除了可以用作攻擊敵人軍艦外,還可用於偵探、突破封鎖和保護海岸等。在一戰後,這一武器得到了廣泛應用,不過,作為一種戰略性武器,它的研發也並不簡單,對工業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
早期製作出的潛艇聲吶水平低下,鎖定目標需要依靠潛望鏡,魚雷也都是直航魚雷,發射魚雷只能依靠人的技術及經驗。正是因為這一原因,對敵人進行攻擊時要保證距離在自己的目視距離以內,不僅如此,在潛望鏡浮出水面後有很大可能會發現敵人在自己身後,為了不浪費時間調轉方向,在二戰前後的潛艇,大多數艦尾都是有向後發射的魚雷管的。
不過,早期的潛艇採用的是船型構造,螺旋槳位置在潛艇下部兩側,而現在的潛艇為了水下航速更大,採用的是流線型設計,尾部大螺旋槳作為推力,這樣的設計對潛艇艦尾安裝魚雷有很大挑戰,因為不確定它們在何時會面臨惡劣的水流環境,另外,如果在艦尾安裝魚雷,那麼線導魚雷的線還時刻面臨著被螺旋槳絞斷的風險。
第二個原因是現在魚雷的發展,早已不再當初的直航魚雷,現在的魚雷有方向舵和螺旋槳,可以實現在海洋中自由轉彎,具有很強的機動性。第三點,聲吶技術的不斷進步讓潛艇脫離了需要依靠潛望鏡鎖定目標的時代,這讓潛艇在發現目標後可以迅速調轉方向,調整最適合的攻擊姿態,而不需要依靠向後發射魚雷。
最後一點,現代潛艇上像艦首的被動聲吶,潛艇兩側的被動聲吶陣列等各種偵查裝置已經佔據了潛艇太多的空間,對潛艇而言第一準則是發現目標,所以以前用來安裝魚雷的位置已經被偵察裝置完美取代。
總而言之,不將發射管安裝在艦尾的原因主要就是短兵相接的時代已經結束,聲吶技術的發展可以保證更快速的發現目標,魚雷的進步可以保證其能根據引導進行180度機動攻擊潛艇後部目標,而且,偵察裝置的增多對命中率的提高也帶來了極大幫助。
-
8 # 血染戰旗紅
潛艇的艦艏艦艉都安裝有魚雷發射管,一般來說是艦艏兩具,艦艉一具。如果只安裝在一頭,那敵人從另一頭來,你還得調過頭去才能對敵人進行攻擊,實在太費時間了。而且在戰場上時間就是生命啊,指不定你頭還沒調好,人家就把你給收拾了。
-
9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在潛艇艇尾裝魚雷的事情在二戰前期各國建造的軍艦中就已經被玩爛了,而且在潛艇艇尾裝1發的想法是不是有點保守了?二戰中美軍的潛艇在艦尾最都裝過4根發射管,是所有潛艇艇尾裝魚雷數量中最高的,而同樣有4根魚雷發射管的還有法國的絮庫夫級。美軍從鼓魚級潛艇的時候就開始,拋棄鱸魚級首4尾2的魚雷管佈置,而是採用了首6尾4的佈置。這相比之下德軍潛艇除了後來的U-21型外,全都是採用首4尾1的發射管佈局。而日本潛艇、法國部分潛艇都有在潛艇艇尾佈置魚雷發射管。
其中最為特殊的是法國絮庫夫級潛艇,這艘水下排水量高達3300噸級的潛艇是當時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潛艇,而這一紀錄知道二戰末期日本水下排水量3550噸的伊-400型潛艇才打破這一記錄。而法國的絮庫夫級潛艇除了它特殊的雙管203艦炮外,特殊的地方在於它艇尾的魚雷發射管。像普通的潛艇魚雷發射角度不會超過10度,有的甚至是固定的,而絮庫夫的尾雷的射擊角度卻高達可以250度以上,所以在遊戲中纏鬥的可以在和艇身垂直甚至是超過90度的時候發射魚雷,很容易打出個措手不及。
而在實際的作戰中,其實發現尾雷的使用率其實並不高,所以日系和德系後續的潛艇都取消了尾部的魚雷發射管,從而節省噸位和空間,而像日系的伊-400更是將8根魚雷發射管集中到艇首,而現在潛艇的魚雷發射管也是集中在潛艇的艇首,大部分也是8根魚雷管。而艇尾的魚雷發射管使用率比較低,所以後續建造的潛艇也不再在艇尾佈置魚雷發射管。圖片來源:如圖/網路/九命妖蟑《海戰世界》影片截圖
-
10 # 皇家橡樹1972
我軍033型潛艇艇艉的兩根533毫米口徑魚雷發射管,編號為7號和8號。箭頭所指為0330型艇艉部的兩根魚雷發射管。
早年間的潛艇在艇艉處都有魚雷發射管,目的就是攻擊尾隨而來的敵人反潛艦隻,起到“回馬槍”的作用,但是包括033型潛艇在內的老式潛艇都是使用的老式直航式魚雷,這種魚雷都沒有聲吶,也沒具備線導能力,是先由聲吶兵監聽到敵艦的遠近,再經過測算出敵艦的方位/航速/水流速度,然後發射魚雷,至於說魚雷能否擊中目標要有一定的運氣成分在裡面,發射10枚魚雷要是有5枚擊中敵艦就已經謝天謝地了。033型艇的艇艏6根魚雷發射管,從下到上依次為1~6號管,具備再裝填能力。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潛艇已經不在尾部安裝魚雷發射管了,因為現代技術已經時魚雷的智慧化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即可以自動跟蹤敵艦發出的噪音進行攻擊,也可以使用雷尾部的導線與潛艇的主動聲吶操控臺相連,由主動聲吶提供敵艦的跟蹤資料,透過魚雷的尾線控制/引導魚雷進行攻擊,而潛艇尾部再佈置魚雷將沒法接收到主動聲吶是資訊,也就沒法控制/引導魚雷進行攻擊了,而且潛艇的尾部都安裝拖曳式聲吶,艇尾部再安裝魚雷發射器對拖曳聲吶工作影響很大。有拖曳式聲吶是各種裝置佈置佔據了空間,艇艉也沒法再安裝魚雷發射管了。現代反艦/反潛魚雷大部分都是由線導控制進行攻擊,由於有潛艇艏部的大型主動聲吶精確的探測和定位,命中目標艦船的機率大大增加了。
線導魚雷的作戰過程大概是:先由潛艇的被動聲吶探測到敵艦較為準確的方位→潛艇開始跟蹤,魚雷裝填進發射管並且接好魚雷尾部的導線→跟蹤到攻擊敵艦的最佳距離時主動聲吶開機,最後確認敵艦的位置、航速→魚雷發射管前蓋開啟注入海水→海水注滿後,魚雷發射,主動聲吶探測到的敵艦資訊不斷的透過導線引導魚雷進入到攻擊航線→距離敵艦10公里內魚雷尾部的斷攬刀將導線切斷,同時魚雷本身的聲吶開始跟蹤敵艦,直至將敵艦擊沉。俄羅斯“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的艇艏柱型主動聲吶,它是由一千二百多個大型“鈦酸鋇壓電陶瓷”模組製成的發射/接收基陣,其探測靈敏度極高,有了功率強大、靈敏度高的聲吶才能更好的引導魚雷進行攻擊。俄羅斯最新“亞森級攻擊核潛艇”艇艏主動聲吶,它是球狀的,“基陣模組”數量多於“阿庫拉級核潛艇”,探測距離和靈敏度進一步提高。
總得來說,隨著科技的進步潛艇和魚雷的效能都由了非常大的進步,同時魚雷也成了昂貴的武器,一枚MK48型魚雷在1990年代初價值150萬美元和一枚“戰略戰斧”(可攜帶核彈頭)價值相當,現在的一枚MK48型魚雷已經漲到了500萬美元左右,超過了“戰略戰斧”一倍以上!這麼昂貴的武器必須要打的準才行,否則就是極大的浪費,為了打的準就必須要有更加先進的裝置對它進行引導和控制。
-
11 # 麥田軍事觀察
這有一個誤解吧,早期的潛艇在尾部設有發射管,這是很普及的現象,但是在二戰之後逐步被取消,目前基本上都僅在首部設定魚雷發射管。
這屬於潛艇技戰術的進步,因為對於潛艇來說,使用尾部為發射管的機會越來越小,僅僅使用首部的發射管就已經足夠了,而且從結構上來說,也可以簡化潛艇的結構,在設計上也顯得更為合適。潛艇的首要需求不是攻擊目標,而是在於隱蔽性有多好,對隱蔽有利的設計自然要採用,隨著技術的進步。
現在已經沒有必要強調使用尾部的魚雷發射管了,在戰術上已經沒有什麼意義,自然被取消了。
-
12 # 狼煙火燎
其實在二戰前後的潛艇,艦尾基本都有向後發射的魚雷管,這與最初的潛艇技術水平有關。早期的聲納水平低下,基本都是靠潛望鏡鎖定目標,魚雷也都是直航魚雷,靠的就是人的技術和經驗。由於攻擊距離都是在目視距離以內,如果潛望鏡浮出水面後發現敵人在後方後側後方,這時候要調轉過來就非常浪費時間,畢竟戰場的時機轉瞬即逝,甚至也許快那麼數秒,就是決定生死的數秒,因此為了快速反應,早期潛艇大多數都是有後射魚雷管的!
而且早期的潛艇很多還不是現在的流線型,而是船型構造,螺旋槳也在下部位置的兩側,直航魚雷發射出去也就完成任務了,即使到了二戰後的類似中國033級潛艇,螺旋槳同樣採用在後部的兩側,而尾部安裝兩根魚雷發射管,發射魚雷時候一點不會被幹擾!
但是現代潛艇為了保證水下航速,採用了水滴形艇身,而且採用後大螺旋槳推動方式,以及巨大的“十”字或“X”方向舵,這樣推動的後部水流環境惡劣,以及對向後空間的巨大遮擋,對後部安裝魚雷已經是很大的挑戰了,更何況現代魚雷很多都是線導魚雷,後射線島魚雷的線有被螺旋槳絞斷的風險,因此潛艇艦尾安裝魚雷在技術上已經不太可行了!
第二個方面,偵查手段的巨大進步已經不需要向後發射魚雷了!首先聲吶技術的進步和不斷髮展,潛艇從全靠潛望鏡偵查的時代,變成了主、被動聲吶偵查時代,發現敵方目標的距離大大增加,已經不是二戰那種靠潛望鏡這種短兵相接時代,潛艇發現目標有充足的時間調整自己的攻擊姿態,而且潛艇機動性加強也讓這種調整變得非常的快!(當然也有潛艇靜音效果極好,發生水下相撞的情況!這個畢竟是極少數)
第三得益於魚雷的進步,現代魚雷已經不是二戰那種直航式魚雷了,現代魚雷感覺更像是迷你潛艇,尾部不但有推進的螺旋槳,而且還有方向舵,他們可以在海洋中轉彎,甚至根據引導進行180度機動攻擊潛艇後部目標。即使是短程的自導魚雷,也同樣具有很強的機動效能。
第四佈置後射魚雷不僅技術上沒必要還要擠佔寶貴空間。現代潛艇上有各種偵查裝置,比如艦首的被動聲吶,潛艇兩側的被動聲吶陣列,還有尾部的拖曳式聲納系統等等。而整個潛艇後半部分本來就是較大的動力艙和傳動系統,佔據的空間已經很大,現在又要擠出一部分來安裝拖曳式聲納,因此以前設計安裝魚雷的位置已經被偵查裝置取代了,畢竟率先發現目標才是潛艇的第一準則!
綜合來說,潛艇尾部取消魚雷發射管的原因,主要就是尾部大螺旋槳構造影響;聲吶技術能夠遠距離發現目標,短兵相接看誰反應快的時代已經結束;魚雷優秀的機動效能夠攻擊後部目標;以及空間有限等等。而且走到今天,潛艇尾部魚雷的取消都是實踐一步一步的驗證過來的。而且現代重型魚雷的價格基本都在150萬~300萬美元的價格,比導彈還貴,如此昂貴的武器必須要有更優秀的偵查裝置進行引導,這樣才能保證更高的命中率,而偵查裝置的不斷增多勢必會擠佔掉很多空間,也就沒有後部魚雷艙的位置了!
-
13 # 薺菜糰子
二戰時候大部分潛艇艇尾都有魚雷發射管。現在倒是大多不裝了。因為現代魚雷主流多是制導魚雷,可以控制魚雷做出各種機動,攻擊範圍角度很大,就算從前邊發射攻擊後方也是辦得到的。所以不必非要在後邊佈置魚雷發射管。再加上現代潛艇結構與線型原因,在後邊佈置魚雷發射管也不太方便。
回覆列表
你這想法挺不錯,最起碼理論上可行。
但是基本上所有的理論都要用資料試一下。
正常反潛用驅逐艦/巡洋艦的航速,你拿這個和正常潛艇的航速做個對比。
你就會發現其實省這個迴轉的速度一點意義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