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中歷史精講

    因為決定生產力的是勞動工具。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為人們開闢廣闊的耕地,興修大型水利工程,帶來了方便.耕地面積和農業產量大幅度增長.農業的發展,使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生產和以個體經營為特色的小農階層產生,所以使得井田制的“千耦其耕”、“十千維耦”的集體勞動形式不再適應生產力發展,而分散的、一個體的、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封建經濟形式興起了.因此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促進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 2 # 黑板前的胡楊林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算是勞動工具和土地所有制之間的問題。所以,今天我們就要從土地制度的演變來分析,為什麼鐵器牛耕的出現會導致土地私有制的盛行?

    一、石器時代——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底下,沒有先進的勞動工具(比如,我們都知道的舊石器時代,相信大家都見過課本上畫的勞動工具,可想而知這樣的勞動工具,能有多大的勞動效率?),所以大家要一起勞作,把收貨的食物統一分配,這時候的食物能吃飽就已經算是不錯了,哪還能私藏?

    這種統一勞作,統一分配的制度,就是中國最早的土地所有制度——氏族社會的土地公有制。當然,那時候的公有制,也不是完全共有的,我們要看到氏族二字,這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共同勞作,共同享受勞動成果。

    原始社會末期,由於新的勞動工具的出現,勞動力大大提升,生產出來的東西也就多起來了,這樣就出現了剩餘產品,私有制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出現的,不過這時候的私有隻是掌握在少部分人手裡的。

    青銅器時代——土地國有制

    中國奴隸社會可以從夏算起至戰國結束,這一段時間內盛行的土地制度就是赫赫有名的井田制。據記載,井田制出現於商代,盛行於西周,瓦解於春秋,廢除於戰國。

    大家比較熟悉的應該是西周時期的井田制,因為當時的土地被劃分為九塊,每塊都有百畝,遠看上去就像是被“井”字劃開似的,固稱“井田制”。

    井田制名義上是歸君王(國家)所有,所以說是國有制。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周王朝的分封制,卻是把國家的土地分封給了那些奴隸主貴族,土地的實際所有者是這些諸侯王。當時的諸侯王對土地只有世代的享用權,卻不得轉讓和買賣,每年向周天子繳納一定的賦稅。

    井田制能在奴隸制時代出現,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因為勞動工具——青銅器時代的到來。大家可以想想,你是拿著一個石頭磨的工具幹活利索,還是拿著青銅製作的勞作工具幹活利索?當然是後者!所以,隨著勞動工具的進步,生產力大大提高,生產水平也提高了,產物也就多起來了,有了剩餘就會出現私有。

    因此,奴隸社會的井田制不能算是一種土地國有制,而是一種名為國有,實為奴隸主貴族所有的土地制度。直到春秋時期,鐵器牛耕出現,土地制度開始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鐵器時代——土地私有制

    鐵器牛耕的出現,大大提升了土地的生產力,人們對土地的開發能力越來越強,越來越多的私田被開墾出來。各諸侯王為了在爭霸戰爭中取勝,相繼進行了各種改革,比如齊國的“相地而衰徵”、魯國的“初稅畝”等。而這些改革,恰好在客觀上承認了土地的私有,同時也刺激了人們對土地的開墾,這也就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土地被開墾出來,進而促進了井田制的瓦解。

    井田制被明確廢除卻是出現在戰國後期,商鞅變法明確規定:費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承認了土地的私有制。

    到這裡為止,土地私有制已經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了,直至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封建土地所有制大體可分為:國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三種所有制,不過隨著封建社會的土地兼併的發展,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漸成為主流。

    所以說,生產工具決定了生產力,生產力又導致了各種各樣的生產關係,最終影響所有制的變化。

  • 3 # 南朝居士

    最開始,是“井田制”,中間是王田,也就是公田,收成給領主,四周的八塊收成是農戶的。

    這樣的模式本來還行,因為生產力低下嘛,把王田耕種好了,有了時間就種自己的。

    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鐵器和牛耕的出現,把井田耕種好了,有時間也有條件去開荒,那些大面積無人耕種的土地,就成了你的私田,也就是私有制產生了。

    當你有了屬於自己的私田,還去耕種井田嗎?估計是不會的,這樣井田制就被破壞了,卿大夫這個群體就瓦解了,新興地主出現了。

    這就是生產力的作用,也就是你說的鐵器、牛耕的作用,

  • 4 # 馬兒說歷史

    我是馬兒,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是一個農業大國,古代農業經歷了原始農業和傳統農業兩個階段。當然,今天我們還有機器農業。

    在石器時代,農業是相當的落後,我們把他稱為“刀耕火種”,勞動工具就是原始的石器,後來有了進步發展有了耒耜(leisi),但是這都是一種非常落後的一種生產方式,那時候基本上是停留在奴隸社會階段,土地基本上就是公有,這裡的公有,指的就是歸統治階級所有,我們稱為“井田制度”。

    勞動工具的改進對於農業來說那是非常重要,在春秋戰國時期,在一些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鐵器牛耕的使用,比如說秦國,在漢朝時期,大量普及鐵器牛耕技術,極大的促進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不要小看這個技術的革新,對社會進步的作用那是相當大。

    鐵器牛耕技術的使用,使得原來的農民幾天的工作量在一天之內就完成了,所以他們除了在國家的公田上進行勞動之外,有了更加的多時間和精力去開坑新的荒地進行精耕細作,而且勞動成果全是自己的,時間長了許多的人甚至不願意在公田上耕作,導致公田沒有人耕作,所以就不斷的開墾新的荒地,成為自己的私有財產,極大的促進了生產積極性,也促進農業的發展,“井田制度”,逐漸被土地私有所取代。這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趨勢,進入了封建社會。

    但是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導致土地可以買賣,土地兼併現象非常嚴重,貧富懸賞嚴重,出現了後期的“貧者無立錐之地,富者田連阡陌”。統治階級有采取各種措施限制土地兼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孫尚香抱阿斗走,為什麼不怕趙雲?獨懼張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