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研習社

    秦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千古一帝”,但他身上的謎團也堪稱是千古未有。比如說他的名字就經常被現代人叫成“嬴政”。但實際上這並不是正確的稱呼。秦始皇帝姓嬴,趙氏,名政。在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是兩個不同的姓族通婚時稱呼女子的,是為了區分兩族,避免族內婚。而氏是姓族中的一些男性貴族才有的,是身份的體現。而一個大的姓族中可能會有許多小的氏族。比如嬴姓一族,就有徐、莒、終黎、黃、江、秦等很多氏,秦始皇帝一族就是嬴姓中的趙氏。那麼秦始皇帝的姓和氏是從哪兒來的呢?秦始皇帝的祖先來源於今天的山東。嬴姓的祖先伯益(或大費)曾經帶領整個宗族協助大禹治水。當時的舜帝便賜予伯益一族“嬴”姓。本來禹想把王位禪讓給伯益和他的兒子,結果還是被禹的兒子啟奪王位。嬴姓一族從此便有了嫉恨,直到商湯滅夏時,便毅然追隨商湯滅夏,後成為了軍旅大族。到了武王伐紂後,原來奄國的贏姓一族曾經試圖叛亂,反抗周王朝,遭到鎮壓後被驅趕到西方抵抗戎狄。 徐悲鴻的名畫《八駿圖》原型即是造父所馭周穆王八駿

    嬴姓還有一支選擇了臣服周王朝,出了一位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造父。造父是周穆王的馭手,以駕車聞名。有一次周穆王巡遊恰值國內叛亂,造父駕車一日千里回國鎮壓,立下了大功。周穆王封他在趙城,於是造父的後人就有了一個“氏”,那就是趙氏。

    非子牧馬圖

    有一支嬴姓的旁支沾了造父的光,得到了“趙”氏。這一支出了一位非子,以擅長養馬著稱,後來被分封到“秦”這個地方,建立了秦國。那些原來被趕到這裡的奄國的嬴姓族人成為了秦國的下層百姓,而非子帶領的嬴姓趙氏一族成為了秦國貴族。秦始皇帝正是非子的直系後代,所以說是嬴姓趙氏。按照先秦女子稱姓,男子貴族稱氏的習慣,秦始皇帝的名字應該是“趙政”。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簡《趙正書》

    《史記》裡面有“趙政”的說法,但找不到“嬴政”的叫法。在近幾年發現的北京大學藏西漢竹簡有一篇記述秦始皇帝晚年的事蹟的“趙正書”,正是稱呼秦始皇帝為“趙正”(政和正是通假字)。而“嬴政”這個叫法是秦漢以後“姓”和“氏”逐漸混同之後才出現的。

    參考文獻《史記·秦本紀》林建鳴:《秦史稿》梁雲:《早期秦文化的探索歷程》趙化成:《北大藏西漢竹書<趙正書>簡說》李零:《秦始皇本姓趙,他才是原始意義上的中國貴族》

  • 2 # 宋安之

    秦始皇屬於贏姓趙氏,也可以叫做趙政,但是按照現在傳統叫法應該叫做贏政。

    在遠古時代,姓和氏是分開的,秦漢時期才開始合二為一,姓氏的關係就是先有姓後有氏的,氏好比是姓的分枝,當然是以姓為主。

    當然大概戰國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西漢時也是稱呼秦始皇為“趙政”,西漢末期隨著姓氏的完善發展,稱秦始皇為“贏政”,一直沿用至今。

    在秦始皇的時代,他可以叫做“趙政”,漢以後姓氏制度完善,大家都稱之為“贏政”,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叫法吧。

  • 3 # 憨貓說歷史

    歷史上,對秦始皇姓名的稱呼,有三種情況:第一是嬴政;第二是趙政;第三是呂政。

    首先看第一種情況,秦始皇能不能被稱作“嬴政”呢?在春秋時代,這肯定不行。但到了戰國,這個還不一定,因為“男子稱氏不稱姓”,那畢竟是幾百年前的老黃曆了,在戰國那個姓氏合流的大環境下,這就不好說了,《戰國策》中就有一個羋戎(不知道這個人?罰看《羋月傳》五遍)。——只許你叫羋戎,不許我叫嬴政?天下沒這個道理。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現存所有戰國(包括西漢前期)的史料中,沒有見到任何給秦國國王冠以嬴姓的例子。——“嬴政”這個稱呼,就我所查到的,最早是西漢末年揚雄的《揚子法言》中這麼說。

    我們看到史料中提到秦國宗室的人,或者是稱“公子”,如公子虔;或是氏+名,比如樗裡疾;或是直接稱名,如異人。——唯獨沒有叫“嬴”啥的。

    這似乎說明,在戰國時期,雖然社會上的大環境是姓氏合流,但在秦王室這樣傳統深遠的家族中,還是較為頑固地堅持了舊時代的姓氏制度。

    ——所以,“嬴政”這個叫法,在秦始皇當年確實不曾有過。

    再說“趙政”。

    《史記》中多處記載秦始皇叫“趙政”,如《秦始皇本紀》中說:“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但這只是表明秦始皇兒童時代在趙國時,叫做趙政。卻未必說明秦王室的氏就是趙。

    現在很多人都錯誤地認為秦王室氏趙,是以為秦趙源出同祖,是故造父受封趙城,其後為趙氏。就以為秦人也同樣為趙氏了。

    其實不然。從秦、趙世系來看,兩家都是飛廉後代,飛廉兩個兒子,一為季勝,一為惡來,季勝即為趙氏先祖,而惡來為秦氏先祖。且造父受封時,距離飛廉已經五代了。——換言之,當造父獲得“趙”這個氏的時候,秦趙已經是相互獨立的兩個家族了。

    可能的情況是什麼呢?造父受封了,得氏了,發達了。這在這支嬴姓族人中是無比光彩的事情,是啊,雞窩裡居然飛出了個金鳳凰,大家都感到很驕傲,於是七大姑八大姨都來認親戚了。就這樣,原本和造父一系已經沒多少關係的秦人,也來湊熱鬧稱趙氏了。《史記·秦本紀》記載“以造⽗之寵,皆蒙趙城,姓趙⽒。”——這個“蒙”字我覺得用的恰到好處。

    也就是說,秦人在還沒有發達的時候,沒有氏,因為自己的親戚造父發達了,所以攀附冒稱自己是“趙氏”。——然而在此之後,非子受封於秦,那秦人還會繼續冒用下去嗎?顯然不會。他們有了自己的封地,當然也就有了自己的氏——“秦”。

    梁玉繩在《史記志疑》中說得好:“豈有秦國之君而以趙國為氏乎?”

    所以,秦王室的氏絕不是趙。否則,你看史料中可有把秦孝公叫“趙渠梁”的?可有把惠文王叫“趙駟”的?可有把秦武王叫“趙蕩”的?

    那《史記》裡為什麼單單要把秦始皇叫“趙政”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出生在趙國啊。如高誘所言:“始皇⽣於趙,故⽈趙政。”

    請注意,秦始皇出生時,形勢是很惡劣的。他出生在秦昭王48年,前一年,就是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盡被白起所坑殺,趙國精壯為止一空。就在秦始皇出生的當年,秦軍開始圍攻邯鄲。在秦始皇2週歲時,秦軍對邯鄲大舉圍攻,於是趙國打算殺死秦始皇父子,在這種危急時刻,他父親異人在呂不韋的幫助下潛逃,只留下兩歲的秦始皇和他母親。幸虧他外公是邯鄲的豪富,得以將他母子隱藏,躲過了趙國的殺害。

    ——在這種情況下,為保命計,我覺得他父母給孩子取個假姓名,理所當然啊。正好他出生在趙國,就讓他姓趙,叫趙政吧。——這不順理成章的事情嗎?

    所以,秦始皇叫趙政,是一個特殊情況下的個例,絕不表示秦王室也是趙氏。

    最後說說“呂政”。

    《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末尾,有一段班固回答漢明帝的話(至於為什麼史記裡會出現班固,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史記何時成書?成書後有無修改? - 三種不同的紅色的回答),在這段話裡,班固提到“秦直其位,呂政殘虐”。

    為什麼秦始皇又被稱作“呂政”呢?很簡單啊,不都傳說秦始皇是呂不韋的私生子嘛,那就讓他認祖歸宗好了。——這其實是後代一些看不慣秦始皇的文人故意在那裡噁心秦始皇罷了。

    最後說一下,對秦始皇的稱呼,其實也不用多麼精確,“嬴政”的稱呼從西漢末年就開始了,到現在叫了兩千多年了,也用不著去改。倒是“趙政”的叫法,在西漢時期比較流行(順便說一句,2009年,北大收購了一批流失海外的西漢竹簡,其中有一部書名字就叫《趙正書》,專門講述秦始皇之死和秦國滅亡的歷史的),但到後來就沒有人這麼稱呼了,你現在要叫一聲“趙政”,恐怕沒人會立刻反應過來你在叫秦始皇吧。

    所以,這個事情,從俗就好。要是你是個處女座,總是覺得叫“嬴政”心裡不痛快,那就叫“秦王政”吧。

  • 4 # 歷史有知社

    今天我們對姓與氏並不作區分,可是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知道在先秦時期,姓與氏是有明確區分的。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所述:“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姓是用來別婚姻的,氏是用來別貴賤的,所以同姓異氏不可以結婚姻,異姓同氏是可以結婚姻的;貴族男子是絕對不會稱姓的。

    我們都知道楚國王族稱熊氏,春秋時期的齊國公族稱呂氏,那麼秦始皇以及秦國公族應該稱什麼氏呢?據司馬遷《史記·秦本紀》以及《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述,都似乎明確告訴我們秦始皇氏趙名政。可是,對此我一直有疑問。

    一說;秦始皇是生於趙地邯鄲,故為趙氏。但如果可以因為出生地就可以以當地為氏的話,就未免就太隨意了。如果秦始皇他爸當初再被改派到燕國做人質,在燕國也生個兒子,也以當地為姓氏,再被改派到楚國做人質也生個兒子的話………而先秦時期,在各諸侯國之間發生這種事也絕不會太少,想想都比較混亂還怎麼別貴賤呢?另一方面,也顯得太有點數典忘祖了。在那個時代,能有資格做人質的。哪一位沒有值得榮耀的先祖呀?他們會輕易拋棄自己原先的“氏”嗎?

    另一說;是因為秦趙同源的原因。按《史記》所述: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造父有功於周穆王被賜以趙城,由此為趙氏。而秦的先祖惡來是季勝的兄長,故秦也為趙氏。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造父被賜以趙城,以趙為氏。秦與趙這兩支已經離同祖蜚廉隔了六代了,按《禮記》來說,早已經出了五服了,已經可以不算作親族了,還怎麼可以因為造父被賜以趙城,此趙為氏,也稱趙氏呢?而且這種“氏”的傳承通常都是直系往下傳承的。因為疏遠親族的關係就因此為趙氏的說法並沒有一定的依據。而且秦的先祖雖然發跡比趙的這一支要稍晚一點,但可以說是後來居上,秦的先祖非子因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地,成為秦國始封君,到春秋時期秦襄公就被正式列為諸侯了,而趙的一支到戰國時期才正式為諸侯。

    明末思想家顧炎武也說:“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秦這一支即使採用過“以趙為氏”,在發跡後也可以重新選擇自己新的“氏”,像晉國的魏氏後來就衍化出了令狐氏、呂氏等。而再從秦國曆代君主的姓名稱謂上,除秦始皇被司馬遷稱作趙政外,就再沒有其他君主被冠以“趙氏”。所以,因此就認為秦國公族為“趙氏”就有些說不過去了,也許正是這些原因,稱秦為趙氏的才會越來越少,以致稱秦始皇為嬴政的越來越多。

    那稱秦始皇為嬴政合理嗎?“贏姓”為上古八大姓之一,稱秦國公族為“贏姓”這顯然不符合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的常理。而且,如果秦始皇真的稱嬴政的話,那麼秦國的宗族也必然都稱“贏姓”。秦朝滅亡以後,雖然的宗族遭到項羽的屠殺,但主要也侷限於秦始皇這一支的小部分,項羽在關中待的時間很短,劉邦又沒有迫害過秦的宗族。那麼已經發展了六、七百年的贏姓宗族一定是個大宗族,贏姓發展到今天的話,也應該是個人數眾多的大姓。

    另一個上古八大姓之一“姬姓”發展到今天的話,更應該成為今天的第一大姓,周王朝一共分封了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了五十三。原本就是上古八大姓之首,再經這麼多佔據方方面面資源優勢的諸侯國的幾百上千年的傳承。“姬姓”實在找不到任何理由不是今天的人口第一大姓,那麼今天的人口大姓前四位就絕不該是“李王張劉”。可是今天的“姬姓”、“贏姓”按人口數量排的話,能在百家姓中排到前多少位呢?所以不但秦始皇不該稱作“嬴政”,就連周文王被稱作“姬昌”、周武王被稱作“姬發”也都是近人的稱法,並不符合當時人的稱法。

    那秦始皇既不能稱作“趙政”也不稱作“嬴政”,那該稱作什麼呢?對照先秦書籍,按當時的稱法,秦始皇繼位前稱為“王子政”,繼位為王后可以稱為“秦王政”,稱帝后可以稱為“秦始皇政”。像後來的秦二世胡亥、秦王子嬰並沒有找到贏胡亥、贏子嬰或者趙胡亥、趙子嬰的叫法。那秦國公族到底採用什麼“氏”,我認為秦公族無氏,不但秦國公族沒有。陳國公族、宋國公族也沒有,周及周之同姓諸侯國的公族、像吳國、晉國、燕國、魯國、衛國、鄭國等都沒有。

    我們知道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姓氏是一種特權,只有武士階層才有姓氏,而平民是沒有姓氏,到明治維新後,平民階層才有姓氏。但是,直到現在日本的皇室還是沒有姓氏,為何沒有?那是因為沒有必要有,姓氏是用來別貴賤的,皇室已經是最尊貴的了,顯然就不需要用姓氏來別貴賤了,所以才沒有姓氏。而根據明末大儒顧炎武在《原姓》中所述也是這樣:最貴者國君,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次則公子,公子無氏,不稱氏稱公子……最下者庶人,庶人無氏,不稱氏稱名……

    所以,在我們的先秦時期,諸侯國國君的兒子都稱作公子某某,嫡長子通常稱作世子某某,如公子重耳、公子小白、世子忽等等。如果是國與國之間交往,為了區分彼此,再把“某國”冠在前面,如晉公子重耳、齊公子小白、鄭世子忽等等,就一目瞭然。這些公族子弟成年以後,沒有繼承國君的,或獲封采邑、或被授官爵,這些公族子弟於是有的以采邑為氏的、有的以官位為氏的等等,逐部分流、才造成“氏”越來越多。

    那為何楚國、齊國的公族有“氏”呢?,那是因為這兩個國家被封為諸侯之前就已經有“氏”了。齊國因為姜子牙的先祖被封在呂國,便以呂為氏。楚國原就不受周王室待見,被視為蠻夷,楚人祖先稱有熊氏的歷史也遠遠早於被周王室分封為諸侯。像後來戰國時期的韓、趙、魏三國原就是由晉國的三家大夫而來,也都是先有“氏”才有“國”的。

    諸侯國公室在失國之後,便不可能再有貴賤之別了,於是還沒有“氏”的公族通常以國家的名稱為“氏”。例如吳以吳為氏、鄭以鄭為氏、秦以秦為氏、魯以魯為氏等等。

    所以,鑑於上我認為無論稱秦始皇為嬴政還是趙政都是欠妥的。

  • 5 # 奕天讀歷史

    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趙政或者秦政都是對的,只是不同叫法,所包含的隱含意義不一樣。這個就要從中國的姓氏發展歷程說起了。

    在人類的母系社會時期,並沒有完善的婚姻制度,而是亂婚,所以,就造成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狀態。

    為了規範婚姻,避免近親相婚,逐漸產生了姓氏制度。

    姓是用來標識家族血統的

    在母系社會,由於不知其父,只能從母親確定血統,所以,中國最古老的姓大都是從女字旁,比如姬、姜、姒、姚等等。

    而氏是用來標識父系血統的,多以居住地為氏。

    隨著進入父系社會,後代已經多跟父親生活,姓就多用來確定父系大家族的血統,在同一家族下又分出很多氏。

    姓同不可以通婚;氏同,姓不同,是可以相互婚配的。

    而發展到現在,姓氏已經不分了。

    嬴政的贏,就是用來標識家族血統的姓。

    在古代女子一般繼承姓,比如羋月,羋就是姓。男子除了姓以外,還繼承氏,比如楚懷王熊槐,熊就是氏。如果熊槐生女兒就只能姓羋,不能姓熊。而當時楚國的屈氏、景氏、昭氏也都是羋姓,只是他們沒有繼承王位,並且有了自己的封地,就以封地為氏。

    楚懷王熊槐,我們也可以叫他羋槐,不過這時候表達的意思就不太一樣了。

    古代一般用姓來稱呼女子,如果用姓來稱呼男子,就含有侮辱、蔑視的意味了。

    如果嬴政活著的時候,有人當面叫他嬴政,必然會被拖出去砍了。

    贏姓趙氏的來歷

    按照《史記》的記載,秦之遠祖為五帝之顓頊。傳到柏翳時,因養鳥有功,被帝舜賜贏姓。

    再傳到周繆王時期,其先祖為造父。造父善於駕車,被繆王看中,賜封地趙城,從此成為了趙氏。

    趙氏之後分成了兩支,一支是被封在秦地的趙非子之後,即秦國王族。另外一支就是趙衰的後人,先為晉國大族趙氏,後來三國分晉,趙氏建立了趙國。

    戰國時的秦國和趙國都是贏姓趙氏之後,有共同的先祖。

    而趙非子也叫秦贏,秦贏生秦侯,秦侯生秦公伯,秦公伯生秦仲,秦仲生了秦莊公,之後大家就應該比較熟悉了。

    趙非子一支,因為被封在秦地,所以稱他們為秦氏,也是沒錯的,因此,嬴政即可以叫趙政,也可以叫秦政。

    但是由於秦始皇的暴虐,特別是“焚書坑儒”之舉,讓後世文人一般都蔑視的稱其為嬴政,而不稱為其為趙政,或者秦政。

  • 6 # 楊朱學派

    《史記·秦始皇本紀》開篇曰: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那秦始皇為什麼不叫趙政,而叫嬴政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捋清先秦的姓氏。

    先秦時代,姓與氏是不同的。以魯國為例,國君及嫡出為姬姓,庶出別枝為姬姓季氏。如季氏名曰季孫肥。雖與國君同宗。但季孫肥不能叫姬孫肥。

    楚國的情況最為特殊,國君原本是熊姓,周天子又賜予其羋姓。所以楚國嫡出一系既是熊姓,又是羋姓。從這個意義上講,《羋月傳》又可以叫《熊月傳》。楚昭王名為熊軫,也叫羋軫。前者如番茄,後者如西紅柿。

    與楚國國君同宗的有羋姓(即熊姓)項氏、羋姓屈氏。

    魯國大夫季孫肥,楚國貴族屈原,雖然與國君同宗。但都屬於庶出別枝。是沒有資格繼承國君之位的。

    同理,秦國嫡出是嬴姓。庶出是嬴姓趙氏。秦始皇與父親異人都屬於秦國的庶出別枝。父親名曰趙異人,秦始皇名曰趙政。庶出別枝的趙氏,在血統上只能做大夫,無法繼承國君之位。

    《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國君為太子。安國君有子二十餘人。安國君有所甚愛姬,立以為正夫人,號曰華陽夫人。華陽夫人無子。

    呂不韋花了很多錢,打通各種關係,讓趙異人拜見華陽夫人。為表示對母親的思念,痛哭流涕流,哭爹叫娘。因華陽夫人是楚人。異人改名為子楚。華陽夫人無子,晚年也不想孤獨終老。就認下了這個兒子。

    為了能認華陽夫人為嫡母后,名字從趙異人改為趙子楚。庶出的趙子楚成為嫡出後,又成了嬴子楚。

    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國君立為秦王,華陽夫人為王后,子楚為太子。此時秦始皇名字還為趙政。趙國把子楚的妻兒送還秦國。趙政這個庶出別枝飛上枝頭變鳳凰。改名為嬴政。

    趙政改名為嬴政,從血統上,就有資格繼承大統。

    秦王立一年,薨。太子子楚被立為秦王,是為莊襄王。莊襄王嫡母華陽被尊為華陽太后,生母夏姬尊為夏太后。嬴政被立為太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司馬懿是靠三千死侍,還是靠自己取得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