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溪百轉

    晏嬰二桃殺三士的計謀要得逞,第一步就是需要三士中有人率先出來拿桃,拿桃的這個動作產生以後,才會有後面的形勢變化。

    從博弈心理的角度來講,在有兩個桃的情況下,率先出手拿桃的人就不會有太多的顧慮,反正我有功勞,我拿走一個,又不獨佔。而如果只有一個桃,第一個出手拿桃的人就會有所顧慮,不會那麼幹脆的拿走。

    第一步實現以後,我們看形勢的變化。在有兩個桃的情況下,一桃被拿走,只留一桃,那麼剩下的兩人便坐不住了,不論是誰拿了剩下這一桃,另一人的面子絕對掛不住,俗話說“最大的羞辱不是我沒有,而是別人都有,只有我沒有”,尤其是以勇士自居的人,更是自負好面子,那麼最後剩下的這個人,就是全域性的引爆點。而如果只有一個桃,那麼一桃被拿走,剩下兩個人也許會不舒服,但想到自己並不是惟一被冷落的人,這樣心態也就不會那麼極端失衡。

    其實我們看整個形勢的變化,二桃計謀的最終落點在第三個人身上,這個人即使不會因為極端情緒的影響而自殺,也會因為在眾人面前丟了顏面,而對另外兩位勇士心生嫌隙乃至於憤懣,而只有一個桃的話,就達不到這麼爆裂的效果。

  • 2 # 武漢愛情博物館

    根據原文所述,春秋時代齊景公帳下有三員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戰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驕,晏子為避免造成未來可能的禍害,建議齊景公早日消除禍患。 晏子設了一個局:讓齊景公把三位勇士請來,要賞賜他們三位兩顆珍貴的桃子;而三個人無法平分兩顆桃子,晏子便提出協調辦法——三人比功勞,功勞大的就可以取一顆桃。 後人以二桃殺三士一詞表示“運用計謀殺人”的涵義

    題主所提,若只有一桃,則如康熙帝平吳三桂,逼得吳起兵造反稱帝,險些丟了大清朝,一個道理

  • 3 # 木頭徐林同學

    賞一桃:

    一人得桃,則寡。二人不得桃,則眾。寡不敵眾,所以無人搶桃,三士生。

    賞兩桃:

    兩人得桃,則眾,一人不得桃,則寡。寡不敵眾,所有三人爭桃,三士則亡。

    是不是很拗口?

  • 4 # 沸不騰1

    若只一桃,則三人必論功,後以二服一,俱不死。不若二桃先兩搶而一遜,後二羞死,又致餘者愧而死,是以俱死。蓋雖有論,其事存疑。蓋三士皆有仁有義有勇而知恥者。晏相疑者,其不忠也。不忠者或,實為不敬故爾。不忠未至,不敬已行。假不忠以掩不敬,晏相陰。實則相智。

  • 5 # 黃玉常

    晏嬰二桃殺三士的故事,要是現代社會根本不會發生,古代講個義字,歷史故事沒有假如,要有那麼多假如,歷史得改寫多少回了。

  • 6 # 文星洲

    二桃殺三士,殺人的不是二個桃子或者一個桃子,而是性格的缺陷!

    二桃殺三士出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

    首先,功高震主,結朋黨。被殺的三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是齊國武藝高強、功勞赫赫的人,作為武將,歷來為君王所忌,本應該低調忠心,博得信任。可是他們卻背道而行,三人意氣相投,結為異姓兄弟,彼此互壯聲勢,目中無人。他們狂妄自大、自以為是的性格,不懂得為臣之道、為官之道,為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的根源。

    其次,晏子洞察了他們的性格弱點,一擊而中。身為相國的晏子,雖然身長六尺,可智謀無雙,他身居高位多年,對時局對人心洞若觀火,他對齊景公說他三人:“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不若去之。”得到了齊景公的同意,定下了二桃殺三士的計謀。晏子有齊景公支援,有對三人的充分了解後定下的計謀,可謂謀事在前,算無遺策,三人的死亡的命運已經無法更改。

    也有人說,晏子所以設計殺三人,是因為三人對他不夠尊敬,這其實是小看了晏子,晏子一心為國“三世顯名於諸侯”,連司馬遷都感嘆:“假如晏子還活著,我即使給他趕車,也是心甘情願的”,怎麼會因別人的不尊敬而起了殺心呢?

    三人為二桃而死,看似死在了晏子的計謀之下,其實,究其原因,是因為三人性格狂妄,目光短淺,成為了“危國之器”而死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什麼產生的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