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近日檢視唐代帝系表,發現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競使用14個年號,多的6年,少的1個月。有的只有一兩個月,全國那麼大,還沒傳到地方實行就更換年號, 年號本來就是紀年,政府往來文書不寫嗎?年號短短几個月,這會不會造成人力資源浪費? 可能這是以今人思維看待古人之事罷了
19
回覆列表
  • 1 # 回味熱點z

    說起年號,很多人會以為一個皇帝只有一個。但其實並不是,有些皇帝相信改年號可以改運勢,於是就改了年號。現代也有就比如改名字來改變自己的運勢。 但是古代的年號改的也是有講究的,比如不會取一個王朝覆滅的年號,有些皇帝會聽一些大師或者江湖有名的道士來取這個年號。只要年號意思上可以為自己的王朝帶來好運他們才不會管人力資源浪費之說。

  • 2 # 掌上歷史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親皇帝登基要 改年號 。登基時改,次年新年使用。 2.為了紀念某件大事。如: 因為邊關無戰事,漢元帝遂 改年號 為「竟寧」。 因為黃巾軍被平定,漢靈帝劉宏 改年號 為“中平”。 因為李顯出生了,武則天就 改年號 為“顯慶”。 3.為了取吉祥之義。如: 還是武則天,她覺得大佛的腳印特別吉祥,就 改年號 為“大足”;長出新眉毛了,就 改年號 為“久視”。 客觀上,因為 改年號 被認為是吉祥的,皇帝每改一次年號,便要大赦天下。所以, 改年號 有時能夠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至於成本那就是小KS,與作用比起來不值一提。覺得對,請給個贊,感謝

  • 3 # 小姜老薑

    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皇帝的年號基本都帶有象徵著美好的寓意,當國家出現天災人禍時,很多皇帝都會更改年號來意欲美好的祝願。下面分析幾個帝王更改年號的原因:

    一、新皇帝即位之後,必須更改年號。為的是區別上一任皇帝,新皇帝根據自己的思想,起一個新的年號。

    二、為了紀念某件大事,更改年號。如因為邊關與戰事,漢元帝改年號為“竟寧”;因為黃巾軍被平定,漢靈帝改年號為“中平”;因為李顯出生,武則天改年號為“顯慶”等。

    三、為了取吉祥之意,更改年號。如武則天覺得大佛的腳印特別吉祥,就改年號為“大足”;長出了新眉毛,就改年號為“久視”。

    總而言之,改年號被認為是吉祥的,因為皇帝每改一次年號,便要大赦天下。所以說,改年號有時能夠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

  • 4 # 閱微草堂筆記

    因為“國家大事,在祀與戎”。

    年號的設立,自漢武帝開始。《漢書》上記載,元狩元年十月,漢武帝外出狩獵,於途中見到獨角的白色麒麟,群臣都認為這是上天賜予的瑞獸,建議以這件事來紀年,用以為國祈福,漢武帝欣然接受,立當年年號為元狩。

    此後各朝各代基本沿用這一制度,遍觀後世年號的變動,都是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是內憂外患,以更改年號來為國祈福,因此,在古代,年號的變動,其象徵意義大於一切其他事物。

    (漢武帝元狩元年五銖錢)

  • 5 # 逸翧

    所謂年號,是中國曆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帝王選取年號通常都有一定的寓意,或者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和諡號和廟號相比,年號起源較晚,歷史上第一個年號是漢武帝時的建元。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是清聖祖玄燁的年號“康熙”,自1662年到1722年長達61年;更改年號最多的皇帝是武則天,其在位期間共使用18個年號。

    歷代更改年號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新皇帝繼位;二、國內發生重大事件,例如戰爭的勝利。三、古人追求天人合一,追求年號與天命的對應。總而言之,更改年號也是君權神授的一種表現,其目的是為了鞏固皇權統治。

    年號的更改次數以明朝為分界。明朝以前大多數帝王具有倆個以上年號,從明朝開始,除了兵敗被瓦剌俘虜過的明英宗有兩個年號(即“正統”和“天順”)其餘帝王都只有一個年號,所以出現了以皇帝在位年號代稱皇帝的事情。

    年號雖然在中國民國建立時被正式廢止,但是其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6 # 大周天子武曌

    這個問題涉及到了年號,可以看看我之前發過的一篇文章,專門介紹年號魔王武則天的,其中對這個問題也有簡單的分析。

    現在我們再來分析一下。

    其實不是李治想要換年號,他這個人還是比較“李治”的,在沒有娶武則天當皇后之前,一直是一個年號,叫做“永徽”,但是自從王皇后下臺,立武則天為皇后之後,換年號就跟換尿布一樣頻繁。所以,換年號這個事情跟李治本人沒有什麼關係,主要是武則天搞的事情。所以我們只要分析武則天為什麼要換年號就好了。

    1.武則天這個人非常注重面子文章,為了凸顯當前統治者(自己和丈夫)的偉大神聖,所實行政策的英明,透過換年號的方式來達到這個目的。比如“顯慶”之類的。因為民眾就算對政府再不感興趣,對於年號是一定知道的,因為古代採取的是“年號紀年法”每個人都知道當年的年號,用年號最能夠讓這種形象刻畫到每個人的腦子裡。

    2.對統治期間的期望。這點在古代帝王的年號當中用的是最頻繁的,歷史上很多帝王的年號都是這個寓意。著名的比如隋煬帝的年號“大業”,唐高宗也有這樣的年號,比如“永隆、咸亨”。這樣的年號一方面是對上天的祈求,另一方面是督促統治者自身努力上進不忘初心。

    3.用於紀念一些政策和重大事件,比如“弘道”“萬歲通天”(這個是武則天時期的)

    這是統治者改年號的幾個理由,對於武則天,還有單獨的兩點:

    1.武則天是首位正統女性皇帝,其實她一直對自己的皇帝之位不太自信,所以總想用一些吉利的年號來彰顯自己的合法地位,比如“證聖”“天冊萬歲”之類的。

    2.武則天統治後期,她的年齡很大了,有一個老年人都普遍會有的想法:長壽。當年輕時的雄心壯志轉變為對生命延長的渴望時,就開始改年號,比如“長壽”“長安”這類的。

    至於會不會給文書官員的工作帶來麻煩,會不會讓百姓的腦子容量都被年號佔用了,會不會在編書的時候勞民傷財......去他的吧,統治者才不在乎呢,這重要嗎?跟這些好處比起來,完全不值一提。

  • 7 # 強哥說文史

    事實上,在宋代以後,尤其在明清兩朝,年號制度基本上就固定為一個皇帝終生使用一個年號了。當然,特殊情況除外,比如明英宗土木堡之前是正統年號,後來透過奪門之變再次成為皇帝后,以前的年號就不用了,改為天順。

    為什麼封建皇帝這麼在意年號?因為年號是一個皇帝正統的標誌,但凡新皇即位或者遇到祥瑞、災禍、國家大事的時候,皇帝們都喜歡變更個年號,以刷下存在感,表明自己或順應天意、或盡力而為、或躬身自省,表達的是皇帝渴望天下臣民認可、理解、擁戴的願望。

    如果不更改年號,則會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意思,這是身為九五之尊的皇帝所不能容忍的,除非像北韓、越南等藩屬國,才會使用中國皇帝的年號。當然,一般的年號都會和其他的年號不同,以示永珍更新的新氣象。

    但也出現過因為皇帝偷懶或者不學無術而使用了和前朝相同年號的現象,比如上文所說的天順這個年號,在歷史上就使用過數次,而朱棣的永樂年號,曾在北宋時被起義的方臘使用過。

    注:漢武帝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建元”

    至於頻繁更換的年號會不會帶來不良的影響,肯定是有的,比如受古代通訊方式落後的緣故,年號的更改會給官府及官員在公文、佈告、書信等的寫作過程中帶來不便,而普通百姓因為資訊閉塞錯用年號更是比比皆是。

    但是在皇帝們看來,這些不便並不會給他們自己帶來什麼影響,畢竟他們認為我更改年號也是為了社稷穩定、百姓福祉著想,我都這麼有誠意了,你們忍忍就是了。而對於錯誤使用年號這種情況,朝廷和官府也都大多不會給予太大的懲罰,畢竟古人也是要講道理的。

    注:溥儀使用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年號——“宣統”

  • 8 # 大明人

    年號發起於中國古代新君即位時為了區別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計算在位年數之制。至西漢武帝即位,在年數之前加上有紀念意義的名號,是為中國古代年號之始。據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漢書》上記載說,那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前122年)為元狩元年。可是,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後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改換年號(或帝王紀年時代改稱元年)叫做“改元”。

    明代以前君王改元頻繁,武則天在位時就改了18次。而明清時期君王一般只用一個年號。改元是出於什麼什麼目的。改元,是改朝換代的重要標誌,指中國古代皇帝即位時或在位期間改換年號。新皇帝即位後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每個年號開始的一年稱元年。改元還有其他用途,常常表明當政皇帝心願。南朝宋泰豫元年(472年),因明帝久病不愈,遂改元,當成消災治病藥方,順便還收了一大筆賀禮。北魏太延六年(440年)六月,皇孫拓跋浚出生,改元太平真君,以此慶賀,圖個吉祥。562年,青州上言河水清,北齊武成帝特心裡不舒服就改唄,為了吉祥,江山永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