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開放庭院

    人類在歷史中的教訓就是從來沒有吸取過什麼教訓。

    華人尤甚。

    就拿歷史考試來說,我們的標準答案太標準,以至於長大了,大家其實並沒有太多自己獨立的思考,你可以去看看法國曆史考試的題目。

    事實可以有真假,但是對事實的看法,可以不同,但是如果考試完全標準化,那麼要寫出自己的想法,就是奢望了。

  • 2 # 史爭朝夕

    量變產生質變,你看的書多了,知識就會連成片。

    找準方向,比如我喜歡明朝歷史,我就專攻明朝,把明朝歷史和名人傳記多去做深入的瞭解。

    多關注一些同行業中的翹楚,多看看人家是怎樣寫的,多借鑑。

    看見一些好的話就儲存下來,或者寫在本子上,只要你堅持下去,有一天詞窮一定能用上。

  • 3 # 筆麗瑬

    你說的這個現象其實很普遍,原因大概是知識點沒記牢固,覺得自己把知識點過了一遍,就算是背好了知識點,不排出其中有不少大概是勉強記住的,少量死記硬背的,所以就談不上運用,並且材料沒看懂,無法把材料中的資訊與課本知識點聯絡起來。

    要能用自己的話答題,至少要做到:知識點基本有印象、材料能看懂。因為歷史畢竟與其它學科不同,你不能瞎編,說什麼都要有根據,即“論從史出”。

    我們可以嘗試用例題來分析,到底應該怎樣審題,以及怎樣答題,而且最好不是用自己的話,而是用自己理解的知識點來做答!

    例1.《史記》載:“(孝公)有囊括四海之意……。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可見“商君”屬於()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說明:《課標》:瞭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對後世的深遠影響。此題主要是培養學生“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關鍵字法,能力層次屬於“理解”。

    看題目,我們可以找到題幹中關鍵字“孝公”、“商君”、法度,根據基礎知識,我們知道歷史上有名國君叫秦孝公,他任用了商鞅進行變法,和題目進行聯絡,發現答案自然就是C。

    例2.

    透過圖片,我們只要稍微分析就可以得出措施:廢除人民公社制度、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引導農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其實,就是圖片下面的文字的歸納和提升。

    所以,重視課本基礎知識,多多看書,適當進行練習訓練思路,你做答時,就會有話說,而且有理有據,斬獲高分!

  • 4 # 清輝如許

    背會說不會應用不算會!如果知識點記住了,答題時忘記了,就要按照題目的要求,找準關鍵詞或字眼,聯絡學過的內容,回憶一下所學相關知識點,然後按照思路寫下自己的理解。

  • 5 # 羽墨尋音

    首先要搞清楚題目是問背景,原因還是結果?背景可以從國內國際等角度回答,原因可以從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勞動力、當權者的想法等角度回答,結果可以從消極、積極、對後人、後代王朝的影響回答。

    第一句話可以先套用符合題目的歷史知識點,然後再結合材料和關鍵詞一一解析。材料的每一句話都是一個知識點,需要特別注意省略號前後的內容。答題不可脫離材料,如果實在不會結合材料,可以抄一遍材料,套上自己背的內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中魏國大將夏侯霸為何投降蜀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