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語拂心

    詩歌被冷落,無人問津,不是有些平臺的問題,好像是一種普遍現象吧。

    詩歌的衰落是人類靈魂的喪失,詩是啟迪人們心靈的工具。沒有詩的滋潤,我們的文學尤如大樹和花草沒有雨水的滋潤一樣,會逐漸枯萎。

    一方面,人們常說詩歌是文學的桂冠,另一方面詩歌又少人閱讀,什麼原因呢?

    一,生活節奏太快,人們壓力大,沒有辦靜下心來欣賞和回味詩歌的含蓄美。

    而詩歌恰恰是需要深度思考和回味的文體,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文字組合。這樣文體已經不太適合現代年青人的口味了,所以不會有多少人閱讀和關注。

    二,給予人們可以閱讀和視覺享受的文化形式大爆炸,給了人們可以選擇的巨大空間。一開啟平臺,各種賞心悅目的標題,花邊新聞,熱門話題太多了,除了是真正愛好,否則不會有人去閱讀一首自己從未看過的詩。

    三,人們靈魂缺失,欣賞力下降。別看現在人文化水平提高了不少,但是文化欣賞能力在下降,許多人都己變成了一堆軀殼,根本不需要詩和遠方。只關心眼前和利益是絕大部分人的常態。。他們自己不會欣賞,還會嘲笑那些寫詩的人是在賣弄風雅和情操,這是一種嚴重扭曲的變態的文化觀。

    四,由於詩歌的受眾少,導致詩人創作熱情下降,詩的創作質量也在下降。現代誰要以詩歌為業,那只有餓死在大馬路上了。

    五,現代人由於文化素質有了提高,或許都會寫點小詩,不是名人詩作,普通人寫的詩作也就不屑於閱讀了。平臺詩歌閱讀低,而平臺是要收益的,閱讀低的東西,平臺會放棄推廣,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狀態,詩歌也就越來越邊緣化了。

  • 2 # 逗們笑

    我也是喜歡寫詩的,我就覺得,現代人都不看詩了。釋出出去了那麼多首,閱讀量少得可憐。現代人只專注對視覺有直接衝擊的影片之類的自媒體。

  • 3 # 小扇筆記

    詩歌是所有文學體裁中,是文字最為凝練,文字功底要求最高的藝術形式。所謂曲高和寡,寫的詩的少,懂詩的也不多。無論在哪裡,哪個平臺或者哪些網站,詩歌總是一副高冷的面孔。

    詩歌從骨子裡是高貴的,不會像網紅歌一樣滿大街流行。因為曲高才貴,因為和寡才珍惜。

  • 4 # wangxinwen

    你愛好詩歌嗎?你寫詩嗎?

    詩歌愛好者和寫作者其實還是有很多,那為什麼有些平臺難以見到詩歌呢?

    一是因為它的文體的特殊,需要創作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還能真是反映作者的情緒和情感,所以沒有較厚的文字功底是輕易不敢寫詩的。不是每個作者都能寫詩的。

    二是 受眾物件特殊。詩歌寫作者和詩歌愛好者互相欣賞、學習、借鑑,品評,這些跟很正常。而當下各種文學體裁的文章都有讀者群體,而且新聞類的更是大眾必讀,也佔據了很大的版面,還有廣告,娛樂等。讀著們也因為工作忙碌,生活忙碌等原因,會選擇一些能快速閱讀的文章來快速瀏覽,詩歌作為精品類短文,不適宜快速瀏覽而過,或者說看過了而無法迅速消化,讀者是大眾口味,因此在一些平臺難以見到詩歌這樣的文體。

    就這是有些平臺難以見到詩歌這種文體的原因所在了。

  • 5 # 巧藝可觀心

    以前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而現在平臺直接可賺錢,還有美女看,書,詩詞早已被世人冷落了,筆也少動了,字也寫醜了。

  • 6 # 微雨聽瀾

    詩歌作為一種有靈魂的文體,在中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曾經輝煌過。創作和閱讀,以及民眾喜歡,需要一種環境和文化氛圍。民眾需要才是詩歌發展的基礎,現在是快餐文化和大眾文化風行的年代,詩歌這種蘊藏著靈魂,需要靜心、投入、共情的文體,受到冷落再正常不過了。

    01.那些曾經流行過詩歌的年代。

    在古代中國,從第一部現實主義詩歌總集《詩經》開始,《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一個個詩歌輝煌的年代,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流傳至今,成為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雖然那些時候的人們未必像現代人一樣豐衣足食,卻有著對未來、對生活、對理想的美好追求,所以有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等美好的詩句留下來。

    先秦和唐宋無疑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那時候人們心裡有追求,引吭高歌也好,淺吟低唱也罷,都能夠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和共情,所以詩歌在那些時代,有著長足的發展,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和傳唱。

    02.聊一聊近代詩歌那些事兒。

    說實話,個人非常喜歡詩歌,從古詩詞到現代詩歌,都有些非常喜歡的。近現代的詩歌裡,比較喜歡余光中的作品,余光中的詩歌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典故和歷史在其中娓娓道來,還有一種鄉愁文化在其中,這也是余光中詩歌為什麼能夠引起共鳴的原因。

    也曾經一度非常喜歡海子、汪國真等人的詩歌,海子的深沉和誠摯,汪國真的哲理和通達,都讓詩歌好像有著靈魂。而近二十年來,隨著網路文化和快餐文化的興盛,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好像正在由學習轉化為娛樂,這種行為模式的轉變,讓詩歌這種更加深沉的文體,離我們越走越遠。

    03.結語。

    雖然如此,也還有一些愛好者樂此不疲,堅持不懈。在很多平臺上,與很多與詩歌有緣的朋友相結識,共同探討詩歌創作和閱讀的感受,也是一種樂趣。沒有形成一個大眾化的文化氛圍,但仍然有喜歡的人群,也期盼著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喜歡詩歌。創作詩歌的環境中來,為了詩歌的發展翹首以盼。

  • 7 # 轉運中的幸福

    謝敬!

    詩歌時而高深莫測,時而行雲流水,時而粗廣豪放,時而小家碧玉,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太容易入戲!人們對詩歌的冷落,感覺是敬而遠之 ,這跟時代的文化之風有著很大的關係!

    唐代盛產詩歌,平時也是用詩歌說話,並且通用詩歌來表達人的情感!差不多跟他們從小的啟蒙教育是分不開的,可能他們的課本都是以詩歌形式的吧,而我們只從書本上看到一些,並沒有完全普及!

    再有這跟日常的行為方式是分不開的,我們慣用的是白話文 ,張嘴就來 ,通俗易懂,而還有其他地方,基本上都說家鄉方言,有的連普通話還講不好呢,那對詩詞更是看不懂的,你說,他還能熱愛得了嗎!但不排除也是因為文化上的差異,縱使我怎麼看都不懂,那隻好束之高閣,不理它了 ,這就是我們近代人大多數放棄詩歌 和冷漠的主要原因!

    (謝題主!謝閱)!

    (原於4、6)!完稿!勿抄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屋漏偏逢連陰雨時,為什麼喜歡觀察別人的反應,記錄別人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