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情空幻影

    1,兩人從歷史地位和歷史價值來看,沒有可比性。項羽直接推翻了暴秦統治,成為西楚霸王,改變了歷史;孫楊就是一個拿過獎牌的體育選手而已,他改變歷史嗎?沒有啊。

    2,兩人性格上有一些相似之處。處理相關個人得失的重要問題時,兩人都比較率性而為,不成熟,缺乏遠見;兩人為人處世,兩人都狂妄,唯我獨尊,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誰怕誰,沒有一點低調,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兩人都處理不好人際關係,一點不謙虛,幾乎把周圍的人得罪完了。所以,兩人失敗是必然的。

  • 2 # 大道至簡T2

    性格不相似

    孫楊是典型的天才運動員性格,世界上很多運動員都有共性,張揚衝動等等,而且他是個成功的冠軍運動員,所以孫楊本人沒什麼可指責的,他最大的問題在於身邊沒有可用的國際的法律團隊,應對必然出問題

    項羽並非張飛型的純靠個人武力的勇將,他是軍事家,又是武將,他的性格和孫楊完全不一樣,如果不思慮周全,就不可能取得一場以上勝利,我曾經說過,項羽可能是中國古典時代最後的軍事貴族,仍然有以前的人生信條和處世觀念,不願或不屑使用在他看來下三濫的各種手段,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他自己是傑出的將領,因此軍中其它武將的功績和個人能力自然會被他看輕,項羽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看到時代已經不同,韓信等都從貧寒中崛起,他的敗亡是必然的,除非能在彭城之戰這樣的戰役中將劉邦殺死

    總結如下

    孫楊的性格與項羽完全不同

    孫楊的問題是沒依靠國際法律團隊

    項羽的問題是輸給不屬於他的時代

  • 3 # 鍋盔餅子

    我們從他們的言行可以看出來,二者之間沒有可比性,而且並不相似。

    1、項羽性格分析。項羽名字叫項籍,字羽,是下相人,其世代都是楚將,封地在項,所以姓項氏。

    1)、根據史記記載:“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從這裡可以看出來,項羽對學習是沒有耐性,有點好高騖遠,性格叛逆。

    2)、志向遠大,從小就想著造反。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就是說看到秦始皇盛大出行場面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將來能取代他。

    3)、處事果決,性格暴戾,心狠手辣。破釜沉舟的故事都知道吧,處事不果決的基本上幹不來這事。項梁起兵時,手持會籍太守人頭,佩戴著太守的印綬走出太守府時“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從這裡看出項羽面對紛亂的局面很果決、一點都不猶豫。第一反應不是安撫,而是直接以武力威服,不是殺幾個人達到目的就好,直接就殺數十上百人,從側面講就是有些暴戾。還有從其行軍打仗也可以反映項羽的性格暴戾,比如“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阬之。”就因為人家不投降,攻下城後就將人全部坑殺。“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屠之。”這些例子比比皆是,最著名的莫過於坑殺20萬秦軍降卒。“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

    4)、固執己見,不聽人勸說。鴻門宴之前,范增勸說項羽:“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這話翻譯過來就是劉邦以前貪財好色,現在到了關中居然改了,他這是圖謀甚大;而且我叫相士看他面相,說有天子之相,所以趕緊殺掉劉邦,不要錯過這個機會。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項羽放過了劉邦並接受了他的禮物,氣得范增大罵: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這要是換個爭天下的人來,肯定二話不說直接將劉邦給砍了。還有人勸他定都關中,結果項羽不聽還將人給煮了。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5)、韓信評價項羽匹夫之勇、婦人之仁。

    “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6)、太史公對項羽的評價“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換句話說就是太自負了,到死都不覺得自己做錯了。

    2、再來看看孫楊。

    孫楊出生在杭州的一個體育世家,每天早晨6點不到就出門訓練。至少在對待學習上,孫楊沒有半途而廢。在平常的訓練中,他敢不聽教練的?

  • 4 # 子周觀天下

    如果有什麼相似點,大概是他們兩個都算年輕氣盛。除此之外,實在沒有什麼可比性。

    瞭解項羽就必須放入那個烽火硝煙的大時代。楚漢之爭表面上看是誰主沉浮的兩個軍事集團之爭奪,實質上是一場社會制度的劇變——貴族政治的沒落和平民政治的崛起。如果再深入提煉一下,那就是分封制到集權制變革的前奏曲。

    作為貴族集團的項羽,世代楚將,一生以貴族的血液而高傲自居。他的年少輕狂一是建立於百戰百勝的不世功業,更重要的是骨子裡根深蒂固的血脈影響。後人把鴻門宴放走劉邦歸結成他的“婦人之仁”,實質上這是一個堅守貴族原則的人的基本底線。

    既然他已經低聲下氣俯首稱臣,又何必再過份?何況,小小一個劉邦又能奈我何呢?項羽當時應該這麼想到。

    不僅對於劉邦,當時幾乎所有降服的人,項羽雖不重用,但也無不裂土封王。至於火燒咸陽宮,錦衣歸故鄉,也是一個楚華人建國於楚地的基本想法,本也沒有什麼可指責的。

    司馬遷寫《史記》之時,時代的座鐘已經撥過一百多年,漢武帝治下的帝國已經完成了中央地權的進化。哪怕擁有著頂級史學素質的太史公也難免以當時的眼光回望曾經的過往,故事在回望中存在,故事之後的意義卻開始變形。

    張良、韓信之輩首選的投奔物件也是項羽,因為他們都有貴族的基因在。劉邦見儒生,雙腿叉開箕踞而坐——你能想象項羽會作出這種舉動嗎?

    時代大勢就是這麼無情,中央集權一旦建立,戰國局面就很難再復原,戰鬥力如項羽也無法改變。思想意識決定行為,如果項羽立志代替秦始皇行萬世之業,楚漢之爭的故事恐怕都來不及發生。

    困縛住項羽的是他自己。年紀輕輕的霸王,君臨天下的那一瞬間也就知足了,還沒有長遠的打算。

    年紀輕輕這一點,大概也是孫楊目前的問題。但是,以孫楊這種體制之內的運動員來說,獲取獎牌成為他的使命。他就像一條魚,努力成為池塘中最鮮美的那一條。

    項羽無論成敗,他的命運都掌控在自己手上,這幾乎是一個人的最理想狀態,也是最難達到的狀態。只有成為天地之下最強的那個人才可以。即便孫楊在泳壇再無敵手,他依然受制於太多方面。

    排除客觀因素,回到性格之上——如果你對孫楊以及他的母親多一些瞭解,大概就會理解對一個過於寵愛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

    世界不會像母親一樣一直寵愛你。

    總之,他們雖然看上去都在驕傲著,底子上有個根本的不同——一個是天生貴族身份賦予的驕傲,雄霸天下之後的意氣風發;一個是如同從小就備受愛護的孩子,成績很好,於是恃寵而驕。

  • 5 # 史海清流

    我認為他們兩個性格特點很相似!

    一:他們都自以為是

    項羽

    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

    孫楊

    嘲諷主檢官“自己的工作失誤,卻妄圖顛倒是非黑白,嫁禍於別人。明明是華人、在中國發生的事情,你卻披著國際組織的‘外衣’來汙衊和攻擊我,還好現場有影片監控,否則我真成了現代竇娥。”

    二:他們都桀驁不馴

    項羽

    亞父范增屢次三番教導他體恤兵士,然而項羽依舊只對傷員們關心,對其他軍士打罵,致使其迅速失去軍心。

    孫楊

    服用興奮劑不配合尿檢且屢教不改,多次違反體育規則,經常diss各國運動員

    三:懲罰讓他們前途堪憂

    項羽即便沒有選擇自殺,而選擇渡江,也失去了民心和軍心,難以東山再起

    孫楊遭到CAS禁賽八年,八年之後的他已經不適合在體育圈生存,前途堪憂!

  • 6 # 沭雨

    我覺得這種提問有點意思?

    我認為,項羽首先應該是個英雄。而且,還是個頂天立地的英雄。

    孫楊是什麼?準備的說,只是某項領域裡的翹楚而已。

    我欣賞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之氣,更慨嘆:不肯過江東約傲骨。

    回頭來看,孫楊拼搏賽場的精神也是直得拍手稱讚的。

    所以說,所處時代各不同,項羽是義搏雲天大英雄。

    汗灑賽場孫楊騁英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一個女生漫不經心導致她慢慢對我沒啥好感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