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高人為峰986
-
2 # 嘯瞰風雲
袁紹家族四世三公,曹操出身平民,兩者的身份差異決定了他們很難合作。東漢末年豪族興起,精英之間的聯盟往往在大族之間,這是袁紹不與曹操聯合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則與袁紹的性格有關,時人評價袁紹外寬內忌,自視甚高,容不得有本事的人在身邊。其手下的謀臣,幾乎沒一個有好下場,以曹操的雄才偉略,也不甘於屈居人下。若兩者聯合,結果也只能是零和博弈,一方掌權,一方下臺,不會有更好的結果。
-
3 # 張先生影視剪輯
首先這種假設是不存在的,從他們兩個相識的時間來看,大部分史書提到的兩個人相識是在殺呂布之前,在幾年前的交戰中,二人也曾交過手,但沒有見過面,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裡,劉備是因為黃巾起義與曹操見過面。
後來在18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再見了面,其實這些都不是他們準確的見面時間。其實曹操手底下很多人都在建議曹操殺掉劉備,以免後患,但是曹操始終沒有下得去手,劉備在曹操那裡一直心裡不安,加上他暗中參與了一些謀反事件,所以就一走了之。
不久後與曹操徹底翻臉之後又改投奔袁紹,官渡之戰之後,劉備又轉頭的劉表後面發生了赤壁之戰。縱觀整個歷史長河,劉備是和曹操有過合作的,也有過多次正面衝突,總是以劉備的失敗而告終,因為劉備的實力還很稚嫩,並不能夠與曹操過招。
很多次一聽說曹操親自掛帥來討伐他就不戰而逃,但是曹操對於劉備個人評價很高,認為他是一個英雄的存在,主要來自於劉備身上鍥而不捨的精神。劉備雖然出身地位,但是靠著自己的奮鬥一步一步走來,真是像以前的那一句老話,不拋棄不放棄。
雖然多次陷入了低谷,但都挺過來了,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兩個人在這種經歷上有一種心心相惜的感覺,準備之戰給了劉備很大的自信,原來無比強大的曹操也是可以戰勝的,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就開始走下坡路了,而劉備迅速崛起,所以兩個人的合作是根本不可能。
-
4 # 王文社270
曹和袁是聯合不了的,曹的志向遠大丶胸襟寬廣,而袁就不一樣了,袁的目光短淺,只知道比他人地位高,根本就沒有理想與事途。
-
5 # 烏咪愛讀書
袁紹和曹操,聯合的機率幾乎為零。兩人除了“道不同不相為謀”外,在資本、眼界和責任心等方面的差異性上,也有云泥之別。
曹操不止一次提到,袁紹雖強,但性遲而多疑,不足慮也!包括郭嘉、伍瓊等人也說過,袁紹好謀無斷,不足為憂。袁紹的這種性格特質在領兵打仗中,是致命的弱點。
再來看袁紹眼中的曹操,只不過就是一個託名漢相,實為忤逆、不足掛齒的漢賊。這其實就是一句道德評價,沒有抓住曹操身上突出的劣勢。
曹操非常看重一個人的賢能,袁紹看重的是尊卑,這樣兩位“各從其志”的人,難以走到一起。另外:
從“資本”面來看,袁紹成長在一個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之家,門生故吏遍及天下,而曹操比起袁紹的家世背景,就複雜了許多,追蹤溯源的話,他連“曹”性都叫得難以理直氣壯。故而,袁紹哪裡會把曹操看到眼裡,簡直是不屑一顧。
從眼界來看,曹操有更加高遠的謀劃,譬如在禮遇人才上,凡天下人才,他都誠懇善待、真心優厚。典韋死後,曹操執重禮以葬,一年後,走到淯水,曹操忽於馬上放聲大哭,因即下令屯住軍馬,大設祭筵,弔祭典韋亡魂。再如,對待關羽,他明知放虎歸山的危害,明知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給自己帶來多大的損失,曹操還是三達通行公文,讓他歸其主公,就因為他深敬關羽的品性和義勇。
袁紹在禮遇人才上,遠不及曹操。許攸、郭嘉難得少有的謀士,都因袁紹的擅斷無謀而投曹,田豐無辜被殺,張郃、高覽被誣陷反水等,都表現了袁紹的眼光促狹。
在軍紀執行、個人約束方面,曹操“令行禁止”,那是包括自己在內的,自己犯了錯,一樣軍法處置,沒有例外。比如,他的馬踐踏了大片麥苗,他要求按律懲罰。而袁紹把自己放在黃帝威權的位置上,任性妄為,聽不得半點意見相左之言,手下人只是他單純使用的沒有感情的工具。
綜上之故,曹操和袁紹似乎沒有聯合的可能性,進而也不會有之外的歷史走向。
-
6 # 思龍念魚
三國前期,袁紹跟曹操的關係還是不錯的,因為他們有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最不受待見貴族。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看看袁紹,都知道他們家四世三公,門多故吏,但是這份貴族榮耀不是他的,是他弟弟袁術的,因為袁紹是丫鬟生的,是庶出。雖然說袁紹是長子但不是嫡子,他弟弟袁術才是嫡子。因此這個出身問題一直是袁紹心裡的一道傷疤。
再看看曹操,曹操本家姓夏侯,其父親夏侯嵩認了當時十常侍裡面最有權勢大太監曹騰為乾爹,從而改姓曹的。所以曹操雖說也是當時貴族,但是出身也很尷尬。三國演義裡有一段,十常侍亂政的時候,當時把持朝政的大將軍何進,還嘲笑曹操是太監之後。
所以我們看看袁紹跟曹操出身其實都一樣尷尬,雖說是貴族,但是一個是丫鬟生的,一個是太監養的,都是不受待見的。所以他們打小關係就比較好,這段關係直到後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以後就開始漸漸疏遠,直到對立。
當時這十八路諸侯裡面的盟主就是袁紹,可見當時袁紹的實力是遠大於曹操的,但是並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最主要的一次表現在虎牢關三英戰呂布之後,最後呂布敗逃,曹操帶著他的人馬追擊董卓,袁紹這個盟主卻沒有派一路兵馬去接應,後面曹操因為中了埋伏兵敗。導致這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以失敗告終。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就是袁紹跟曹操的第一次合作。這次合作是一個轉折點,這次合作讓曹操認清了袁紹(性遲多疑、好謀無斷),更認清了自己(自己從父輩那裡繼承過來的地位根本靠不住,還是得有自己的勢力,不然在這兵荒馬亂的年代很難有所建樹)。
自此以後曹操不斷招兵買馬、勵精圖治,一點點擴充自己的勢力,最後在官渡與袁紹決戰,儘管當時兵力上曹操還是遠不及袁紹,但是最終結果我們都知道曹操打敗了袁紹,正式全面統一了北方。
袁紹跟曹操從小關係好,是因為出身上他倆同病相憐。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之後曹操認識到袁紹這個人有致命的缺點,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個時候曹操對當時的局勢看得很清楚,知道自己的路要怎麼走。
袁紹卻還躺在以前的功勞簿上睡覺,這就直接造成兩人的思想上差距,所以讓這個兩個人再聯合是不可能的。曹操非常清楚袁紹難成大事,不會跟袁紹聯合的,要獲得袁紹的勢力唯一的辦法就是吃掉袁紹。
袁紹呢?覺得自己的實力遠大於曹操,不屑於跟曹操合作,而且他知道曹操這個人的野心,跟他合作的話,若是曹操為主自己副,袁紹肯定不願意。那麼自己為主曹操為副呢?且不說曹操同不同意,自己可能沒有那個能力拿得下曹操。
所以讓袁紹跟曹操再次聯合幾乎不可能,即使強行將兩人聯合一起最終的話,結果也是曹操幹掉袁紹,只不過不是透過發起像官渡之戰這樣大規模戰役來實現,而是透過一種相對溫和的方式來實現。其結果還是一樣,曹操透過幹掉袁紹獲得了更大的勢力,但是其對手依然是孫權和劉備,坐擁天下依然是曹魏勢力。
-
7 # 方圓論壇
俗話說的好“一山難容二虎”。兩個梟雄式的人物,沒有誰願意屈尊於另一人之下。歷史上袁紹和曹操曾經有過聯手的經歷。甚至於袁紹還曾經有機會可以把曹操收為己用。但顯然袁紹沒有那個能力可以征服曹操,並且袁紹也浪費了那個機會。就算袁紹和曹操聯合在了一起,以袁紹的沒有主見,小肚雞腸的性格也絕對會和曹操鬧掰了。這是絕對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歷史上董卓入京廢除少帝劉辯,擁立漢獻帝上位,並且鴆殺何太后之後,董卓徹底成為了漢朝的實際控制者。他在洛陽實行恐怖統治,縱容士兵姦淫擄掠,連皇族、公主、宮人也不能倖免,百姓對他恨之入骨,也激起各地群雄的痛恨。因此在曹操的號召下,天下諸侯們組建起了關東聯軍約定共同討伐國賊董卓。
當時袁紹和曹操還都不是老大,袁紹屬於韓馥麾下,而曹操屬於張邈麾下。當然了,只是名義上的從屬關係。眾多諸侯齊聚一堂相約討董,自然需要選擇一個頭領來,袁紹因為出身於四世三公的袁家,所以被推舉為聯盟的首領。袁術雖然在袁家地位高於袁紹,但在外人看來,袁紹和袁術兄弟之間,顯然袁紹能力更強,所以就選擇了袁紹。而作為聯盟發起人的曹操卻只有鮑信擁護。結果自然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大家一起擁立袁紹為盟主,曹操等一眾諸侯皆受命於袁紹。此時事袁紹和曹操唯一的一次聯合。
本身當時的曹操並沒有想篡漢之類的事情,當時的曹操就是想聯合諸侯幹掉董卓,然後擁護漢室自己升官晉爵。他和袁紹也不存在競爭關係。如果在此時袁紹有能力收復曹操,曹操還是有很大可能被收服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時的曹操一心為了漢室,他自己也標榜自己為漢室忠臣。他還真就不見得會接受袁紹的拉攏。而且袁紹一旦暴露出篡漢的野心,那麼以當時曹操的心態來看,他會更加迅速的和袁紹決裂。所以不管怎麼說,袁紹想要收服曹操很難。
歷史上曹操在聯軍討董過程中對袁紹也是越發的看不起了。曹操認為既然起兵討董就應該以擊敗董卓為目的。而袁紹既沒有主見,又膽小怕事。所以一直瞻前顧後不敢和董卓死磕。因此袁紹也開始被曹操輕視。此時的袁紹就更加不可能收服曹操了。而且曹操也不願意和袁紹再共事了。後來袁紹更是直接對曹操表明了想要私立幽州劉虞為帝,使得曹操更加不齒袁紹的為人。所以在不久後,曹操看清了諸侯聯盟根本不是為了討董,而袁紹也並非雄主。所以離開了聯軍自行發展。後來更是成為了袁紹的頭號大敵。
回覆列表
思想和政治方向不同,加之個人雄心壯志區別較大,分歧很大,性格差異明顯故而無法合作,倘若合作將於蜀吳形成南北劃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