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紫氣東來今夜打老虎
-
2 # 遊隼311240
其實在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為劉備定的大戰略是:一旦天下有變可派一上將從荊州發兵出宛洛,劉備自引大軍從益州發兵出秦川,則大業可成。然而關羽失了荊州之後,想要北伐就只有從益州發兵這一條路線可以走了,蜀道艱難後勤補給困難,諸葛亮一生從不犯險,不採訥魏廷的子午谷奇謀,就只能用最艱難的方式北伐了。
曹魏政權雖然奪了漢室江山,給了諸葛亮出師的正義性,但這些土地都是曹操一個個打下來的,政權還是穩定的。所以以弱蜀伐強魏,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屬於逆潮流不動,怎能不敗。
-
3 # KB零點影片
諸葛亮北伐為何不成功?可惜、可嘆、可悲!
諸葛亮北伐中原最後失敗了,演出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歷史悲劇。以諸葛亮的才智,劉備的仁義,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的勇猛,卻為什麼不能北伐成功、興復漢室?這裡有天時也有人謀二方面的問題!分五點來說吧!
第一:戰略方針的失誤,劉備即使佔據荊州和西川,一路由荊襄北進,一路再出祁山,直到宛城、洛陽,之間的距離太遠,戰略上配合作用並不大。
第二:就天時來說,曹魏有統一的中原大地,早已具備安定的後方,兵多將廣,後備力量充足,又率先迎來漢獻帝,把握住了先機,充分佔有了天時。而西蜀成氣候太晚,草創而成,已失去先機之力了,想後發制人,困難太大!
第三:就地利來說,中原人力、物力極為充足,不僅廣闊而回旋餘地,而且關中地區又易守難攻;西蜀北伐,戰線太長,千里運糧,補給困難,國力、民力很快耗盡。一旦斷糧,不戰自退。
第四:就將才來說,諸葛亮本人當然才智超群,無話可說,西蜀早期又有關羽、張飛、趙雲等華夏名將,實力是不小,但是與曹魏相比還是弱了些;到了後期,由於長期征戰,西蜀因為地狹人少,人才匱乏,最後竟然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艱難局面。反觀曹魏,地廣人眾,才人濟濟,才智之士不斷湧出,能征慣戰的將才承前啟後,源源不斷。西蜀哪裡是對手?
第五:就法度來說,西蜀早期清明,因為有明主劉備,更有賢相諸葛亮,所以朝廷上下政治修明,國家勢力穩固。後期雖然有諸葛亮、姜維輔佐,但是因為後主昏庸,國家勢力減弱。而曹魏雖有曹氏、司馬氏的權力爭鬥,但是政治、法度始終比較穩定,國家治理還是可以的,因此國力始終保持強盛之勢,這樣西蜀怎麼會有可乘之機呢?
上面五點,再加上西蜀在外交上的失誤,關羽導致與東吳不和,大意失荊州;夷陵之戰,西蜀被火燒連營七百里,互相殘殺,力量消耗,缺乏重要的戰略配合;還有用人上的失誤,錯用馬謖而失街亭,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諸葛亮、姜維的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可惜!可嘆!可悲!
-
4 # 幾世浮沉幾飄零
我認為他很難成功原因如下
其一曹魏三代都非速亡之君,在位期間都沒有犯過大錯。
其二魏華人才濟濟,國力蒸蒸日上反觀蜀國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其三自古以來的關中者得天下,而蜀國那丟失荊州就已經註定在這三家之中它最先出局。
其四孔明北伐我認為他是以攻代守,從他的隆中對也可以看出來他對北伐條件建立在魏國有變的基礎下才可以實施的。
-
5 # jiangshangee
糧草是關鍵,如果真如隆中對所言,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攻宛洛,或者收復荊州用李嚴守城,糧草出荊州,多半能滅魏
-
6 # 懷念夏天
其實諸葛亮沒犯什麼錯誤。
三國時期,北方無論軍事資源還是經濟資源都遠比南方豐富的多,統一了北方的曹魏,從綜合實力上來說,即便孫劉聯合也仍然處於弱勢,何況偏居西南的蜀漢,根本就不可能打得過曹魏,但不打又不行,法統必須要爭,不打連四川都守不住,以弱小的蜀漢對強大的曹魏形成攻勢,諸葛亮已經很強了。
-
7 # 銘豪談史
不是孔明無能,實屬對手太強大!不論是經濟錢糧上,政治環境下,能臣干將下,都輸於魏國。拿什麼比,北伐也只是一廂情願而己。
-
8 # 味哎兒
機謀算盡,總為空。
劉備團伙,僅因布衣鄉民起事,才被詠傳的。實際上是參加起義的鄉勇性質,歸無權.無職.無地盤的流寇。
歌頌孔明,是謀算四川成功,使劉氏團伙有了地盤。此為三分天下有其一,功莫大焉。
但孔明三分天下,仿漢劉邦居蜀地養息,羽豐入中原擊項羽,爭獲天下。但時不再,而不成。最終蜀先亡。
由此可窺孔明小計有效,大謀無功。所以有人評其能近妖。
由書上辨,機不密必自害,因此孔明用計不洩底,隨從盲目聽從及執行,當其死,眾人無自主見,愚顯示出來,所以蜀先亡。歸孔明壟斷一切,用執行佳的人,而殺自有主見的魏延,名其人腦後有反骨。可證僅用盲從者,不用自有主意者。
由團伙新人不添上,壟斷更突出,而吳換新人遲於曹魏,可第二個亡。
劉邦勝項羽,由項羽封諸候畢,返家不再戰,軍心歸家無鬥氣,劉邦欲統一天下,仍追戰士氣沒洩,才成功的。
並不是居蜀地得地利獲成功。
孔明套用劉邦方法,歸死記硬背書現象,因時不在蜀,在曹魏,才有天不滅曹之說。
即,曹佔天時,孫佔地利,劉占人和。
實際上,曹用人以能,孫用人以名,劉的孔明用老部下。
所以劉備團伙無少帥全老將,獲一姜維被取膽如雞蛋大,少智有膽彰於紙上。加上除關張外,全降將,用名人比孫吳更盛。孫吳總可自出點新帥將,僅比曹魏招攬天下之才少些新將的。
三國時,男壯年是第一戰爭資源,殺敵一萬自損八千,人口少不會終戰勝的。
雖,孫吳戰略為自保,曹吞天下不必言,而與項羽不同,孔明失策在於此,與其它無關。
所以,得蜀後,不應聯吳抗曹,而應順江而下拿下吳,再同曹決戰,才是正略。可惜,正相反,貼弱戰強,七出山北伐,耗兵太巨,終無壯男,被先滅了。
可見孔明小計靈,無大略謀性質了。
-
9 # 略董
諸葛亮北伐不成功,並沒有犯什麼錯誤,而是蜀國北伐根本不可能成功。
劉備三顧茅廬,與諸葛亮隆中之對。當時諸葛亮就說先取荊州,後取益州,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一旦天下有變,即兩路北伐,荊州一路,益州一路。如果天下沒變,怎麼辦?諸葛亮沒說,劉備沒問,但是兩人都心照不宣:天下無事,則只能等天下有變,這之前啥事也幹不成。
隆中對的大前提是保有荊州,益州兩州。關羽襄樊之戰傾巢出動,被呂蒙抄了老家,丟了荊州。荊州沒了,劉備一統天下的機會再也沒了。所以他不顧所有人反對,舉全國之兵東征吳國,只為奪回荊州,爭取這一絲的機會,同樣沒有成功。所以回到白帝城的劉備明白自己這輩子不可能問鼎中原了,心灰意冷,最終病死在白帝城。
劉備明白的事,諸葛亮自然也明白,但諸葛亮明知不會成功依然固執北伐,一是機會渺茫也是機會,萬一成了呢,心存希望。二是託孤之重,責任心驅使,要不就治理個蜀地,碌碌無為,人窮才要搏一搏嘛。三是讓人頭疼的問題,蜀國內部鬥爭嚴重,想安安分分治理國家也困難,只能發動戰爭分散注意力,緩解國家內部矛盾,要不然即使不北伐,不需曹魏和孫吳動手,蜀國也會因內部矛盾激化而自然解體。
所以諸葛丞相很難啊!
回覆列表
這是由多方面因素導致的,最主要的一點應該就是綜合國力上蜀國根本就比不過魏國,根據史記記載,當時蜀國的總人口也僅僅只有94萬,這還是老人跟女人和孩子全部算進去的情況下,而青壯年肯定會非常的少。
所以這就導致了蜀國的兵力嚴重不足,而反觀魏國當時曹操就已經統一了北方地區,而且北方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最先進的地方,無論是人口還是一些技術都遠比蜀國要強大的多,雖然說在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弱勝強的情況出現,但是如果對方的實力超出了自己的想象範圍又怎麼可能獲勝,所以諸葛亮也註定要失敗。
其次就是運輸補給的問題了,在古代的運輸條件非常的差,一直都是運用馬車來運輸糧草,而從漢中出發到祁山都過程當中一路都是山路,根本就不可能採用拿車來運輸糧草只能使用人力,所以糧草運輸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再加上蜀國的人口本來就少,如果要發生戰爭的話肯定要抽掉許多青年勞動力到前線去,這就導致了後方的勞動力嚴重不足,更加無法正常的生產和運輸糧草了。
民心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東漢末年的時候諸侯混戰人民生活的非常悲苦,這個時候劉備打出了仁德的旗號,自然會吸引很多人來投靠他,並且劉備又是漢朝的後裔,無論去攻打誰都是名正言順的,但是在曹丕稱帝之後,人們的生活變得穩定了起來,因此魏國的人民就接受了曹丕的統治,這個時候劉備來攻打魏國,已經接受曹丕統治的人們又怎麼可能會容忍再次發生戰爭呢?所以這個時候的蜀國就變成了破壞人們幸福生活的一個因素,所以魏國的人肯定會為了保護自己的生活和蜀國抗爭到底。
還有一點就是蜀國的內部矛盾已經開始出現了,大家都知道無論是哪個王朝在建立之後都會清理一批一起打天下的人,所以就有了可以共患難但不可同富貴的說法,在蜀國建立之後就實現了和曹操孫權同分天下的局面,每個大臣都已經開始懈怠了,覺得自己做到這種地步已經可以光宗耀祖了。
再加上劉備自身本就不是漢中的人,他自己帶來的將領和士兵當然想重回中原,但是漢中的那一些人卻並不喜歡那裡,他們只想在本地老老實實的過日子,所以這就造成了本地的勢力集團和劉備帶來的那一些人發生了衝突和矛盾,這就導致了大臣們根本不能齊心協力有什麼可能獲得勝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