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夷人青毓

    我先回答題主提出的問題,北宋的靖康之恥確實是咎由自取。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北宋後期,金朝實力崛起,壓制遼朝,把遼朝打的節節敗退,對於北宋方面來講,最好的策略是聯遼抗金,兩個弱國聯合起來抵抗強國。但是,宋徽宗得到訊息之後,覺得這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於是,宋徽宗派人前往遼東,和金朝達成結盟。具體的內容是,宋、金聯合進攻遼朝,滅遼之後,宋朝收復“燕雲十六州”。同時把給遼的歲幣,轉贈給金朝。這個策略看上去還挺合理,但實際上是一個重大的失誤。

    在當時的情況下,金朝強而宋、遼弱。而且,遼和宋之間已經和平百年,彼此熟悉。這個時候,面對陌生的勢力,宋朝的基本策略,應該是與遼聯合,對抗金朝。對宋朝來說,最好的結局,三方可以形成平衡對抗的關係。如果遼只有在宋的支援下,才能同金朝抗衡,那宋朝就可以佔據有利形勢。如果這一點做不到,最保守的策略,是在與金正式接觸之前,做好和金朝對峙的準備。而當時的情況,是宋朝急功近利,將自己的訴求和底牌全部攤開。這樣一來,主動權其實已經被金朝掌握了。而造成這種策略的背後,是北宋對收復“燕雲”的執念。

    我們前面講了宋與金結盟,約定一起進攻遼朝。具體規定是這樣的,金朝負責進攻遼軍的主力部隊,宋朝負責進攻“燕雲”。也就是說,雖然金朝答應宋朝可收復“燕雲”,但這一地區需要宋朝自己打下來。於是,宋朝就開始對遼發動軍事進攻。而在進攻過程中,宋朝的軍事羸弱就被充分暴露了。當時,樞密使宦官童貫,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遼朝,但結果卻是被三萬遼軍打了個落花流水。而這三萬遼軍,基本上都是被金朝打敗了的殘兵敗將。也就是說,宋朝的軍隊連金朝的手下敗將都打不過。這一切都讓金朝看在眼裡,為後來大軍南下埋下了種子。

    滅遼之後金朝就開始覬覦宋朝的富庶,在徹底消滅遼朝之後,金軍就大舉南下入侵宋朝。而此時的宋朝,根本擋不住南下的金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汴梁城破,皇帝被俘虜。

  • 2 # 江都小顏

    北宋遭受靖康之恥,原因很多,雖然有很多學者認為責任全部讓宋徽宗和宋欽宗二人買單,有失偏頗。但他們的戰略失誤還是很致命的。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宋徽宗的戰略失誤,我認為他最根本的一個戰略失誤就是:站隊問題。是助遼抗金,還是聯金滅遼。

    我們來梳理一下這個事情的時間線:

    公元1004年,宋遼簽訂《澶淵之盟。》。

    公元1120年,宋金簽訂《海上之門。》。

    公元1125年,聯金滅遼,遼亡。

    公元1127年汴京被破,靖康之恥。

    自宋作出聯金滅遼的戰略決策,拋棄了一個和平共處100年的夥伴之後,災難似乎就不可避免了。《澶淵之盟》為北宋和遼維持了長期的和平,但是這種交往對於遼來說是一種致命的打擊:漢文化強大的融合力。隨著漢文化不斷地輸入,契丹貴族逐漸南方化,遼國從遊牧文明向農耕文明轉變。軍隊的戰鬥力也開始下降。這對於北宋來說是一件好事,畢竟這樣的鄰居還是好相處的,給點碎幣也是可以透過經濟手段掙回來的。而興起的金就不同了,他似乎是遼的初期重現,有取代遼,統一北方的趨勢。

    但是北宋卻遲遲不忘燕雲16州,覺得利用這個時機收復是個好機會。其實北宋也不是沒有不同的想法,也有支援遼國和進攻遼國的不同聲音。但是最終的結論是聯金滅遼。聯金滅遼不但沒有能夠展現實力,還向金暴露出北宋軍事能力薄弱等問題(這些都是太祖太宗留下的歷史問題,不能讓輝徽宗欽宗背鍋。)面對咄咄相逼的金。只能依靠使節的周旋,爭取一些東西,而更多的還是退讓。更加奇葩的是,宋徽宗還醉心於搞宋遼聯盟,想起了流亡的天祚帝,認為他還有一定的影響力。能從側面施壓,減輕北宋的壓力。自相矛盾的決策毫無用處,天祚帝已經逃亡,遼也是強弩之末。實際沒有發揮什麼作用,而這種破壞宋金聯盟的行為,只能進一步惡化兩國關係。

    獲得絕大部分滅遼利益的金,不再願意回到白山黑水去,要繼承絕大部分遼的領土。阿骨打還算比較體面,當粘罕等人提出只承認北宋對涿州易州的佔領權,其餘地方一概不交的時候,他否定了這種想法,認為海上之盟確定了的,就不要違背。但是阿骨打也留下了話:“我死了,就隨便你們了。”其實就是放開了口子,繼承者心知肚明。阿骨打,1123年去世,宋金本不牢靠的合約名存實亡。兩年後,金徹底肅清遼,穩固北方。再過兩年,攻破汴梁。

    戰略的失誤是不能靠戰術的勝利來彌補的。更何況北宋連戰術層面的勝利都很少。試想兩個較弱的國家,北宋和遼抱,團取暖。聯合抗金,會不會有一個不同的局面?對於東漢末年,兩個較弱勢力的劉備,孫權和力抗擊曹操,會不會有不同的結果?

  • 3 # 雪峰居士

    宋朝的靖康之恥和崖山海戰都不是愚蠢的咎由自取,而是綜合國力所決定。彼時宋弱敵強,那就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之故。

    “聯金滅遼”與“聯蒙滅金”

    1120年,宋金兩國經過討價還價,達成盟約,史稱“海上之盟”。盟約的主要內容為:金國攻取遼中京(今內蒙古赤峰)、宋攻取遼南京(今北京),遼亡後宋朝必須把原本給遼的歲幣轉給金國,金國同意將燕雲十六州歸還宋朝。

    1232年,南宋與蒙古簽訂盟約,即“聯蒙滅金”,雙方約定:金亡之後淮河以南歸宋,宋則為蒙提供軍糧。

    “靖康之恥”與“崖山海戰”

    遼亡之後,宋朝失去遼國屏障直接面對金國鐵蹄。宋朝對遼用兵,金國全部看在眼中,發現宋朝原來如此不經打,20萬大軍還打不過守在遼南京的2萬殘兵敗將,被金國嗤之以鼻,故而早有南下滅亡北宋之意。礙於盟約,需要一個藉口。此藉口既使不是北宋自己發生,金國也會主動製造,主要原因乃是宋軍羸弱,不經打。

    遼國降將張覺被金國封為臨海軍節度使,然而其心繫宋朝,於是暗中投降宋朝,宋朝也接納張覺投降。完顏阿骨打震怒,誓殺張覺以雪恥。至完顏阿骨打死,金國南下之意日盛。藉口張覺事件,大軍直抵汴京。宋徽宗、宋欽宗自己喪失良機,最後造成被俘,連帶宋朝皇室、大臣、百姓,史稱“靖康之恥”,宣告北宋滅亡。

    “聯蒙滅金”盟約簽訂後,南宋兩淮精兵隨即北上,奪取金國唐、鄧二州;同時按照盟約支援蒙古大軍糧草三十萬石。1234年金國蔡州滅亡,宣告金亡。此時,蒙古有意調轉槍頭對付宋朝,但礙於盟約需要藉口。此時非北宋時期有張覺事件,故而蒙古需要自己製造藉口。

    蒙古故意北撤大軍引誘南宋軍隊進入汴京、洛陽,果然南宋軍隊中計,大軍開進洛陽,史稱“端平入洛”。進入汴京、洛陽的南宋大軍,被蒙古人挖開黃河大堤將兩淮精兵全部淹死。蒙古以此為藉口,開始進攻南宋。直至“崖山海戰”爆發,南宋十萬軍民跳海,宣告南宋滅亡。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有沒有盟約,因為北宋、南宋的軍力羸弱,必然會遭到強鄰的窺視。說北宋、南宋毀約,不過是一藉口爾。沒有張覺,還會有李覺、劉覺……;沒有端平入洛,還會有入汴京、入河南等等……

    宋軍羸弱,金國、蒙古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宋朝的靖康之恥和崖山海戰不是愚蠢的咎由自取,自己先背棄盟約;而是自身實力不足,遲早的事。如果題主說宋朝是愚蠢的咎由自取,那本身的思想認識也與當年北宋、南宋末期諸人差不多了,可笑更可悲!歷史教訓如此深刻,竟然還怪宋朝毀約,就算宋朝不毀約那結局也是如此!也許唯一能夠改變結局的,那就是宋軍強大,王師能夠北定中原、收復燕雲十六州,可惜,有宋一代……

  • 4 # 小龍女5505

    北宋的靖康之恥是君王昏庸無能導致自己被俘受辱、國破家亡,屬於咎由自取。南宋崖山海戰是宋朝軟弱無力、再難迴天,導致兵敗國毀,忠臣殉國、君王成為亡國之君。崖山海戰並不是咎由自取,是巨大的悲憤和無奈。

  • 5 # 洗過的白襯衣

    前幾天去開封遊清明上河城遊玩時討論過這個問題,北宋聯金滅遼就走錯了第一步,平衡政策在宋朝政府哪兒一竅不通,其滅亡,純屬咎由自取;而南宋,也走上了同一條路,聯蒙滅金,失去了北部屏障,讓蒙古大軍長趨直入,一直打到牙山,南宋軍民作了最後的抵抗,然事出無奈,軍民十萬,共赴國難。世間常說的牙山之戰後,再無中原文化,就指這件事。

  • 6 # 吳玉寧好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正確的,也是歷史公認的,就是宋朝確實國力不強的原因,具體細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再重複!

    問題是現在有些錯誤認識,總是把中華民族56個民族的歷史,狹隘理解為漢族歷史,把中華,56個民族的紛爭,錯誤的當成中外戰爭!

    比如岳飛是民族英雄,是漢族抗擊外民族的英雄,但他不是中國英雄,不是中國抗擊外國侵略的英雄!比如北宋楊家將對西夏李元昊的戰爭,就是中國國內漢族與回族的紛爭,明末明軍與清軍的戰鬥,也是我們國內漢族與滿族的紛爭,不是什麼外來侵略。而林則徐就是真正的中國56個民族的英雄,是華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的英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保護好歷史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