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代號147
-
2 # 籃球一家親
太極拳運動作為萬千事物之一,除包含有天地大道之外,也有自身具體的內在聯絡。這種聯絡主要表現為肢體各部位之間的連動互動。維持這種聯絡的除自身的骨肉相連之外,主要是地心引力。地心引力向下牽拉著我們的身體,遇到地面阻攔,又派生出向上的地面反作用力。向下的地心引力(自身重力)和向上的地面反作用力(自身輕力)共同作用於我們的身體。我們不能違背規律,只能順從規律,但可以在順從規律的基礎上利用規律,謀得福利。我們在接受地球向下向上兩種力的同時,又可以利用這兩種力的相生相剋、矛盾互推關係,以夷制夷,使兩種力在肢體的不同部位分開主次、合理佈局,將兩種力的矛盾關係轉化為肢體不同部位陰陽相推的互動關係,從而產生運動。
例如,有意識地讓上半身多接受一些地心引力,讓它憑藉自身重量松沉下去,把內含的一部分地面反作用力排擠到下半身去。這樣,上半身受到的地心引力就多一些,就自然地氣向下行,下半身受到的地面反作用力就多一些,就自然地氣向上行,上下兩半身相向相吸,就自然地肢體收縮,產生合力。
又如,有意識地讓下半身多接受一些地心引力,讓它憑藉自身重量松沉下去,把原來內含的一部分地面反作用力排擠到上半身去。這樣,下半身受地心引力的作用就大一些,就自然地氣向下行,上半身受地面反作用力就大一些,就自然地氣向上行,上下兩半身相互排斥,就自然地肢體伸展,產生開力。
再如,不論左右兩半身還是前後兩半身,只要有意識地讓一側多接受一些地心引力,讓它憑藉自身重量松沉下去,把原來所含的一部分地面反作用力排擠到另一側去,使兩側互相借槓桿力,一落一起,分清虛實。不論上下、左右、前後,總是半邊偏沉生動力,另半邊偏輕隨之動。偏沉則隨不但能推動開合虛實,還能移動重心、旋轉肢體、起落繞擺、無不能及,產生千變萬化的太極拳運動。
這就是隻用重量不用力量,是因松而動、松中生動,就是探索、順從、利用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在自身體內的必然聯絡,利用道的規律運動身體。這種肢體各部位之間自然的連動關係就是規律,就是道,是客觀必然的。利用這種自然的連動關係行意練拳,就是合道、入道、修道、行道,與道融為一體。
人的許多煩惱都來自主觀不能正確反映客觀,來自於思想和行為不合道。練拳十有八九的不順來自不能松中生動,來自用力強為,來自違背了自身生理結構與地心引力及地面反作用力在體內的必然聯絡,來自動作不符合天機自然的客觀規律。
-
3 # 八兩金先生
這裡說的太極拳,是指打拳盤架子而言,不涉及技擊。
太極拳是“太極”的一種派生事物,不等於是“太極”。太極拳的動靜,只是“太極”動靜的一種,不是“太極”的其他動靜或全部。
太極拳是有形有質,是形質相成的體育運動專案。所以太極拳的傳授不能只講形,不講質。既要講形又講質,做到形質兼備。這個問題要從歷史上對太極拳最早立論概括說起。
太極拳宗師王宗嶽在其《太極拳論》開篇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動之則分(開),靜之則合”。這段話有多層含義。其中“動之則開,靜之則合”,是太極拳最早最高的精闢概括,對這兩句話要辯證地理解。
太極拳的本質
對“動之則開,靜之則合”,辯證地理解,即動與靜,開與合及其變化,都是對立統一的。即“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是平衡統一的。開合體現動靜,“開中有合”,“閤中有開”,開合平衡統一。而動靜的實體,“動是實”,“靜是虛”,也是“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實虛平衡統一(以下對動靜,實虛,開合,皆要如此理解)。只有虛實的動靜才能平衡統一,統一的虛實互相轉化,才能互相銜接,多次迴圈往復,成為一套太極拳過程。先輩拳家說:“實虛開合是為拳經”,“經是經入不變的”。按《矛盾論》的觀點,“虛實開合”是太極拳區別於其他有共同點事物的“特殊點”,即“特殊本質”。太極拳是“太極”的派生事物,不等於太極。太極拳的“動靜”是“太極”動靜的一種,不是“太極”動靜的全部。解讀演繹太極拳時,不要忘記太極拳的這個“特殊本質”。
“用意不用力”(用意:即用神經感覺和想像),緩慢均勻,節節貫串,“意動形隨”,即是太極拳的動法。這動法,是動靜開合及其變化,和“動之則開”,“靜之則合”,成為一套太極拳的決定性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就沒有太極拳。
太極拳形質是相成的
“動之則開”與“靜之則合”,互相銜接(動與靜銜接,開與合銜接),多次迴圈往復過程中,開合成為“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一套太極拳開合兩種姿勢動作。這就是太極拳形質相成的過程。具體過程如下,動靜開合是以“腰脊為主宰”。①“用意不用力”,由腰脊內部動起,意氣鼓盪,向外動去,緩慢均勻,節節貫串,“意動形隨”,動到周身和四肢末梢,是開。上肢則弧形分展開或伸展。同時下肢進步、退步,或一腳揚起,皆是開的“定勢”。24式拳的起勢,野www.jianianle.asia馬分鬃,掤捋擠按中的掤按等皆是開的“定勢”。“定勢”之間,則是合、開或再開、合等動作。這是“動之則開”成為開的姿勢動作過程。這動是由內到外,由裡及表,周身上下左右,皆動、皆開、皆實。以掌指為例,即掌指微微舒平,不硬不僵,即是實,“實中有虛”,周身如此。②“用意不用力”,由周身和四肢末梢靜起(靜中有動,靜也動),意氣松沉,緩慢均勻,節節貫串,“意動形隨”,靜回到腰脊內部,是合。上肢則弧形由外向內回合,同時下肢收腳,跟步,揚起的腳下落,皆是合的“定勢”。24式拳中的手揮琵琶,雙峰貫耳,掤捋擠按中的捋擠等,皆是合的“定勢”。“定勢”之間。則是開、合或再合、開等動作。這是“靜之則合”,成為合的姿勢動作過程。這靜是由外到內,由表及裡,周身上下左右,皆靜、皆合、皆虛,以指掌為例,指掌稍稍松屈,不軟不懈,即是虛,“虛中有實,周身如此”。“動之則開”與“靜之則合”,就是這樣組成太極拳的,24式、88式等太極拳,都是如此,只是過程長短,開合姿勢動作多少不同而已。
太極拳的動靜,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平衡統一。開合體現動靜,是“開中有合”,“閤中有開”,開合平衡統一(實虛也是如此)。掤捋擠按等全部姿勢動作,皆是開合組成,勢勢皆是“開中有合”,“閤中有開”,開合平衡統一,勢勢體現“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平衡統一。這動靜平衡統一遂成為太極拳規律。這規律貫穿在太極拳過程的始終,直至一套拳的結束。規律,是實踐的準則,懂規律則知所以,姿勢動作的正誤優劣,知所適從,規範到位。質行兼備,才能收太極拳祛病強身,“延年益壽不老春”應有的神奇功效。學練太極拳做到形質相成,動靜平衡統一,則升堂入室,進入太極拳殿堂矣。
康偉老師:,太極運動的規律就是天人合一,把天,地,萬物的自然執行規律放到自己身上。
所以太極所說的圓,不是動作上的圓形,而是性上的圓,而不懂四象是出不來圓的。
聽勁是身體內部的事,不是一般認為的面板感知的事,所以勁不但可聽,還可拿,拿住了才可發。
回覆列表
太極拳的起承轉合講究四逢,即逢轉必沉,逢沉必領,逢起必落,逢定必松沉。這四逢也是太極拳的四大重要運動規律,學習者應在學拳中細細體味。
逢轉必沉
向左轉沉左胯,向右轉沉右胯,邊沉邊轉邊外撐,要貫穿始終。所謂“沉”,實際上是讓中軸起動的過程,說明太極拳的運動是腰軸帶動下的整體運動,在動力源未傳遞到的時候,肢體任何部位都不可妄動。沉的過程中必須松腰。
逢沉必領
只要是沉,必有上下的對拉拔長,上下有了,前後開,前後有了左右找,自己的身體始終是個圓球,走的也是由內而外的撐勁。所以有沉,就有領,領起來再找前後和左右。沒有領,找到左右也沒用。
逢起必落
兩腿在虛實轉換中,一條腿起,另一條腿必落,不是腳的起落,而是胯的感覺。怎麼找,就是要端平兩胯。比如雲手,一條腿起的時候,領一條腿的胯根要下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身高沒有起伏,身高不起伏,胯才能守住,不然起落之間容易漂浮。逢起必落就是在起落之間找平衡和穩定。
逢定必松沉
是指在所有的定勢快到位的時候,要向下松沉,最明顯的就是肩胯。肩一鬆,尾閭一收,就感覺有東西把丹田充實滿了。身體重量松沉下去要到兩腳腳跟,不要到腳掌,任何動作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