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開卷有益l侯公子

    不請自來,請多包涵;

    我們分開來說說這幾句話中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人生智慧,請務必仔細閱讀完,後面兩句話才是重中之重!

    第一句話: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古文今譯:金玉滿堂,無法守藏;

    我的理解:財富到了金玉滿堂的程度,無法永遠守藏。我想,沒有人會否認錢財的作用,但我們的著眼點不應該全放在斂財上,而輕視了做事本身及其意義。

    比如在生活中,無論多漂亮的房子,很少能見到房屋突然倒塌或消失不見,反倒是那些房子老是換人。

    我們常說,“沒有播種,何來收穫?”懂得為人做事,自然能創造財富。人生起起落落,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無論是現在或將來,更重要的是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好好生活。

    第二句話: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古文今譯:富貴而驕,自取禍患。

    我的理解:如果因為富貴而過於驕傲了,這會自取禍患的。就像我們現在有個說法叫“炫富炫貴”。

    有的父母認為,留給兒女的財富越多越好。我覺得,富貴是好事,人生有保障,可為什麼會驕傲呢?孟子曰:“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這就是那句俗語“富不過三代”的由來。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好的家風傳承,正確的處事智慧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留那麼多可能反而會害了他們。

    其實人生百態,世事無常,讓孩子成長為一個才能出眾、能堪大任、虛懷若谷的人,或許這才是更重要的財富。

    古話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一個人在既有的富而且貴的環境中,卻不知富與貴的本身,便是招來後禍的因素。如果還持富而驕,因貴而作,那是不是自己對自己過不去呢?小過不慎,恐釀大禍。

    第三句話: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古文今譯:功業完成,含藏收斂,是合於自然的道理。

    我的理解:一個人在功成名就之後,如能“身退”不盈,才是長保之道。

    《史記》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普天之下芸芸眾生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一般人有一點功勞,往往還沒等別人開口,自己就先說了,容易忘乎所以、居功自傲,甚至以此來為自己謀取更多私利。

    老子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他說,一個人在事情做好之後,要懂得收斂鋒芒和意欲,把自己的位置退到後面,以更多人的利益為先,這叫“身退”;功成業就而不自居,不把持,不貪慕成果,這是合於天道的。

  • 2 # 單衣雜談

    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水滿則溢月滿則虧。

    更深一層,就是說事情發展是有規律的,都是從生到死在無限迴圈。告訴人們,要懂得適可而止。止於至善。

  • 3 # 泰和道安

    這句話是以物極必反,盛滿則溢位,引出聖人執持謙退,功遂身退之德。指出聖人成就功業,卻不居功,而是保持謙退,方才合乎天道。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是說財富,家裡堆滿黃金美玉,必然引來盜賊,招致禍患,不可能世世代代守而不失;“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是說地位,身處富貴之人,如果行事驕縱,必然禍及自身。“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是說功業成就,卻斂藏鋒芒,保持謙退,才是合乎天道的。否則,必然引發怨恨和猜忌,招致災禍。這裡的“退”,是指謙退,而不是退位或避世隱居。

    老子先是舉了四個例子,來說明過於盛滿的危害。容器倒得太過盈滿,液體容易溢位,端持起來就很困難;工具修得太過鋒利,便會又薄又脆,使用起來容易折損。家中財寶多而外露,便會招致盜賊,難以做到守而不失;身處富貴言行驕縱,便會招致怨憎,很快就會禍及自身。

    最後,老子指出,功業成就了,不可居功自傲,不可言行驕縱,而應執持謙退,規避怨咎,這樣才能夠得以長久保全。因為成功之人,處於風口浪尖,“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必然招致猜忌和怨憎,這時更應該低下頭來,謙恭有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否則便是授人以柄,禍及自身。這裡的“退”,並非指“退位”或“避位”,更不是“避世歸隱”,而是保持謙退,以規避怨咎,更好地保全自己。秋天的稻穗,都是彎著腰的,不然就會折斷。學會笑著彎腰,才是真正成熟的開始。

    讀史可以明智。在歷史上,能知進退是成功者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基本素質,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士子百姓,禍福常在一念之間,一語之間。堯舜時期,堯帝沒有將地位傳給長子丹朱,而是禪讓給舜帝,原因就是“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囂訟”,“傲”就是“富貴而驕”,“囂訟”就是“多言”,這邊是“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和“多言速窮,不如守中”的最好例子。楚漢之爭,楚霸王項羽恃勇而驕,既捨不得城池寶貨和爵位名號,也聽不進亞父范增的規勸,最終敗給了漢王劉邦。漢楚三傑,韓信恃功而驕,不得善終,而蕭何不惜自汙,得以保全。做到極致的,大概是唐朝郭子儀,他兼具“忠、信、勇、嚴、度”,深察人情世故,出將入相三十餘年,受到四朝皇帝的尊崇,享年八十五歲病逝,追贈太師,諡號“忠武”,“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世而上不疑,侈窮人慾而議者不貶”,可謂世之高人,令人歎為觀止。另外一個,便是五代時期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契丹的馮道,號稱“長樂老”,多次為相,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不倒翁”,他寫過一本書,叫做《仕經》,也就是為官的學問。

    說白了,也就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常說的“謙受益,滿招損”罷了。

  • 4 # 李航解說老子

    《人生成長的啟示,老子全文解說》

    第九章:山峰方案,無以為繼

    01,自我中心意識終歸會崩塌

    上一章我們接觸到了幾個方案,用來塑造人的社會性。其中的大部分方案與人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很難人為設計。但在這幾個方案中有一個卻可以人為地進行設計,這就是山峰方案。由於山峰方案是延續孩子在人生第一階段自然形成的自我中心認識,又可以人為干預,同時初期操作的難度並不大,因此會有許多家長有意無意地選擇這個方案。儘管這個方案初期操作不難,又能延續孩子的思維認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維持山峰方案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會呈指數上升。也就是說,維持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在他6、7歲時並不太困難,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維持卻需要越來越多地消耗家庭的有形和無形資產。一個孩子的自我中心認識到底能維持多久完全取決於這個家庭有多少財富、名望和社會地位可以被消耗。如果我們一定要追問,到底孩子的這種自我中心思維方式可以被家長維持多久,答案是因人而異,因家庭而異的,不同的家庭所能做到的程度會有很大差異。一個很普通的家庭,由於其財富水平、社會地位的限制,是無法將孩子的這種思維方式維持多久的,而最早的山峰方案的失敗者在這一年就已經出現了。

    當我們離開人的社會性單元——禮旋鈕的成長期僅僅一年的時間,在人生的第九個年頭,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8歲的這一年,有些在孩子禮旋鈕成長階段採用山峰方案的家庭會悲哀地發現,繼續維持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了。沒能在禮旋鈕成長期建立正確社會意識的孩子現在要面臨的是自我中心意識的崩塌。崩塌是一種無法控制的過程,我們也無法預計崩塌後的狀況,只有默默注視這個過程,接受崩塌所造成的後果。自我中心意識的崩塌是山峰方案的必然後果,只是發生的有早有晚,越晚崩塌,後果越嚴重,越難以承受。這一年所發生的只是山峰方案中那些最早的崩塌者,比起那些由家庭財富、地位支撐到更晚時期才崩塌的人來說,他們是幸運的。既然山峰方案無法維繫,那就不如早些結束它。就如同一個容器裡盛著水,它會由於種種原因而減少,可能被喝掉,可能被使用,即使沒人用,它也在不停地蒸發。維持容器總是滿滿的狀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停止加水,很快這個容器又不滿了。在這裡,無論你加多少次水,無論維持這個容器保持滿的狀態有多久都無法改變一旦停止加水容器就不滿的結果。既然如此,與其費力不停地加水,還不如早些停止這樣做。這叫做:“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維持孩子自我中心意識的山峰方案就是這樣,既然最終山峰總會崩塌,不如我們從一開始就不為維持它做努力。

    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一把刀子,要想維持他的銳利,就需要不停地磨,不停地捶打。但是由於這把刀在使用,如果我們不持續磨它,它的鋒利就無法長久維持。一旦停止磨礪,刀子會很快失去它的銳利,維持刀子的銳利是無法長久的。這叫做:“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人的財富也是這樣,有誰見過長富不衰的家族。無論誰為家庭創造了多少財富,即使是金玉堆滿了房子,他或他的後代也無法長久守住這些財富。正所謂:“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02,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如果一個人由於自己的富貴,就感覺高人一等,就驕橫跋扈,那麼他就要自己承擔這樣做所引發的、也許是自己無法接受的後果。也就是說,在山峰方案無法維繫的那一刻,山峰的倒塌所造成的後果只有自己來承擔,沒有任何人會同情、會幫助這個面對倒塌山峰的人。這樣說或許有些抽象,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活生生的例子。當一個十幾歲的未成年人,在家庭的精心安排下一直生活在山峰狀態中,他會做很多人都不敢做的事,他是漠視法律的。某一天,他未成年駕車(當然也沒有駕照),因為非常小的行車糾紛而出手打人。在這種狀況下,一直維繫他山峰方案的父母高調出面為他擺平了事端,他的山峰方案渡過了危機,得以延續。然而,這個未成年人或許還不知道,他父母在社會中所積累的名譽已經在這次打人事件中耗盡了,自以為名人之後的他當時還想象不出當他再次惹出事端的時候,他父母的名氣已經完全不起作用,甚至要起反作用了。果不其然,兩年後,再次以強姦案出現在社會上的他和他的家庭再也得不到社會的同情,山峰方案宣告失敗,山峰驟然倒塌。誰來承受這一切呢?只有他自己和一直以來維繫他自我中心意識的父母。沒有人同情他們,或者說沒有人敢同情他們,因為,即便有人同情,也會立即招致社會輿論的譴責。這就是咎由自取的意思,一個因富貴、因名望而驕橫跋扈的人,最後要自己承擔大廈傾倒的後果。

    人的一生不可能總在巔峰之上,走到某個階段的頂點,一定要下來。水之所以能夠匯聚,能夠保持自己的淵深,是因為處下。正如上一章所論述的,水的性格最接近道。處下才可以蓄積能量,只有蓄積了足夠的能量,才能在下一次攀登更高的山峰。因此,人生中的某些階段性成功之後,不因此而驕橫,而是低調隱退,這才是符合道的特性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其它章節連結:

    https://m.toutiaocdn.cn/item/6636969052877095432/?iid=63812994507&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50916252&group_id=6636969052877095432

  • 5 # 發現128041785

    謝邀請。即然提到了是《道德經》之內容,就應該以道德經為“主旨"說事。其道德經所闡述的主要宗旨是:老子認為道造化天下萬物而成法,有其物必有成其物之法,道法自然,故老子稱道法自然為天之道。併為天之道詳盡地解說了其形象與性質;也對天之道對人類的關係稱之謂玄德。而又以有靈性的人類之思想活動稱之謂人之道。因人類也是天下萬物之一,故人之道也應是道法自然之內容。因此,老孑認為常無慾之萬物,可以觀其妙,常有欲之人類,可以觀其檄,以得出符合道法自然的有益之見解:“有為而有所不為”。現悟空所提之《道德經》第九章之內容,其實和第七十七章等,都是老孑對天之道的道法自然之解說。當然了,老子第九章對天之道的解說是非常中肯的,這就是本人的理解。

  • 6 # 馬振廷1

    乘駟馬,立三公不如坐進此道,坐王位也不過幾十年,有啥意思,老子勸人修道之言。難聽的說法,金玉滿死了能守住嗎?你在利害也不過活幾年?還不是別人的嗎?老子惜字如金,總不會瞎白話吧?目的何在?自己悟吧。

    天之道,虛空也,虛空養生。要人做到清靜虛空,仿生也。

    坐進此道,此道是什道,不知瞎說瞎看無益,害人亂意,害己損精傷心神早死,不如不看不懂反會強身。

  • 7 # 十方龍王

    這是根據陰陽原理,總結出來的方法論。

    陰陽不斷變化,禍福相依,千萬不要貪戀於一。要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 8 # 寒江草廬

    老子是有大智慧的聖人,他的《道德經》對後世影響非常巨大。《道德經》應該是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道經》,一部分是《德經》。

    好了多得不說,我來談一下,對這句話的理解吧。首先我們從字面上理解,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金銀財寶滿屋子都是,你能守住嗎?也可以理解成別的,例如名氣,你到處都是好名聲,能守住嗎?你做的官很大能守住嗎?等等的意思吧,這是我的理解,大家可以關注或者留言我們交流。

    富貴而嬌,自儀其咎。你有了錢了,你做了大官了,你出了名了,就驕傲了,看不起人了,覺得自己了不起了,這是自掘墳墓,這是自己跟別人對立起來了,這樣會給自己招惹災禍,就是勝不驕的意思。

    功遂身退,天之道。這個就好理解了,就是功成身退的意思,順應天道。以前有功高鎮主,現代人,很多小肚雞腸者,眼紅者,嫉妒者,猜忌會接憧而至。所以說事了拂袖去,深藏功與名。這是最好的選擇。

  • 9 # 武漢雪靈兒教育

    《道德經》裡的“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是何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我也很喜歡《道德經》裡面這一段非常的通俗易懂。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這個是有道理的。

    先說一下,天之道,是損有餘而補不足。也就是說,老天會把你多餘的東西逐步的拿走,但是會把你缺乏的東西逐漸的補償給你。

    很多人說這老天沒長眼睛,我這麼善良,我集了這麼多得,但是為什麼災禍還是出現在我身上呢?其實這不是老天沒長眼睛是因為你沒有理解這一段話。

    雖然你有金玉滿堂。但是沒有人能夠長久的去擁有,因為這不符合天道執行的規律。當你有錢了,富貴了而驕奢淫逸。災禍自然就會降臨。所以功成身退,這是天道執行的規律。

    所以上天其實很公平。給每個人成功的機會。給每個成功者下臺的臺階。

  • 10 # 使用者9949125493

    黃金白玉堆滿一大間房子,沒有誰能夠守藏得住;如果人因擁有財富和地位而自高自大、放肆傲慢,那是自己給自己留下禍根。

    事業完成後而謙讓身退,這才符合自然的規律。

  • 11 # 無月文化館

    專注文化,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題目裡的這段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九章。

    《道德經》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以上為第九章原文。

    這一章的內容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好理解的。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此處的“而”不用於表示轉折,而是遞進。

    已:停止

    譯文:保持盈滿的狀態,不如停止。

    揣而銳之,不可常保

    揣:捶打,鍛擊

    譯文:打造的鋒芒銳利,不可以保持長久

    以上這兩句,老子都是很抽象的在敘述。

    表示一種事物,如果一直追求盈滿,或者鋒芒外露的狀態,那麼這種狀態一定不會長久,不如自己主動早一些停止。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金銀財寶多到堆滿了房間(持盈),沒有人可以守得住。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大富大貴以致驕橫狂傲(揣銳),會自己招致災禍。

    這兩句,老子化抽象為具體,用形象的比方,進一步說明了開頭兩句的內容。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而身退,是符合天之道的。

    關於天之道,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七章中有詳細敘述,而概括起來便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與人之道的“損不足以奉有餘”恰恰相反。

    天道,便是自然規律,世間法則,總是用“有餘”去補“不足”,儘量的去平衡世間萬物,創造和諧的環境。

    這最後一句是老子這一章的精髓所在,告誡人們也要效法天之道,功成身退,不要有所貪戀,這樣才可以保全自己。

    這一章的思想,老子在其他章節也多有提及。

    譬如“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等等,都是類似的道理。

    你只要過分佔有,就一定會和他人起爭端,起衝突,最終你的所有都會被人奪走。想要不失去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要過分佔有,你不去佔有,就不會起爭端,所有人也因此都沒法跟你爭。

    月有陰晴圓缺,更何況是人呢?沒有長久的盈,也不會有長久的虧。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12 # 網聞博報

    此語出自《道德經》第九章,應結合上下文來全面理解。

    且看現代流行版本《道德經》第九章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這段話的大意是,貪婪追求滿足個人私慾,不如見好就收適可而止。張牙舞爪得寸進尺,難以長久保持強勢。家裡堆滿金錢財寶,到頭來誰也守不住。因為富貴而驕橫炫耀,就必然會給自己留下禍根。在取得了一點小成績之時,必須謙虛謹慎辭讓功利,這就是道法自然法則的天之道。

    以經解經,我們還可以參考閱讀一下《道德經》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這段話的大意是,人們都知道天地長存。那麼,天地為什麼會長久存在呢?這就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存在,所以能夠長久生存。故此,修道層次最高的聖人,對待功名總是謙恭退讓,而人們卻反而要把他推舉為領袖。他總是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卻反而能夠讓自己精神不滅。這不正是因為他忘我無私,卻反而成就了自己嗎?

    再聯絡上下文來看,此所謂“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大公無私的“天之道”。正因為人類具有“常無慾以觀其妙”的主觀意識能動性,所以就能夠像聖人那樣“外其身而身存”的“功成身退”,這便是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的“天之道”。所謂“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的理想追求和目標實現,既可以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的“天之道”,也可以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道不同”。老子教導大家要遵循“功成身退”的“天之道”,這當然是在傳播“上五千年”的《三墳》之“大道”,也就是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遙想當年,如果最先掌握建築技術的“能人”壟斷“知識專利”,那麼他們就必然會成為“先富起來”的“房地產大亨”,當然也就不會留下“有巢氏教民建房築屋”的“功成身退”故事了。如果最先掌握“人工取火技術”的“能人”壟斷“知識專利”,那麼他們就必然會成為“先富起來”的“能源大亨”,當然也就不會留下“燧人氏教民鑽木取火”的“功成身退”故事了。如果最先掌握“紡織技術”的“能人”壟斷“知識專利”,那麼他們就必然會成為“先富起來”的“服飾大亨”,當然也就不會留下“華胥氏教民結繩織衣”的“功成身退”故事了。如果最先發現“眾妙之門”的“能人”壟斷“知識專利”,那麼他們就必然會成為“先富起來”的“高新科技大亨”,當然也就不會留下“伏羲氏教民作易八卦通天道”的“功成身退”故事了。如果最先掌握“醫藥生物高新技術”的“能人”壟斷“知識專利”,那麼他們就必然會成為“先富起來”的“醫藥大亨”和“糧食大亨”,當然也就不會留下“神農氏嘗百草教民稼穡”的“功成身退”故事了。如果最先掌握“軍工技術”的“能人”壟斷“知識專利”,那麼他們就必然會成為“先富起來”的“軍火大亨”,當然也就不會留下“黃帝戰蚩尤替天行道”的“功成身退”故事了!

    眾所周知,自“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中國就進入了“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奴隸制小康社會,也就形成了私有制社會“天子分封建藩”的君臣父子等級禮法制度。再從“孔子刪詩書繩春秋”到“漢承秦制”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有漢必有奸”以來,都是這種“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常道主義”文化傳承,也就是“盜亦有道”的“名可名非常名”。於是,人們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就成了“持而盈之”和“揣而銳之”的“常態化”。這樣“富貴而驕”的“自遺其咎”,就是私有制社會1%與99%貧富階級分化惡性迴圈的“不知常妄作兇”!

    回頭來看,在“上五千年”的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人們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同樣存在著“常無慾以觀其妙”與“常有欲以觀其徼”的矛盾鬥爭。不過,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應該是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與“天之道”的矛盾衝突。進而言之,就是人們自覺利用自然規律與認識經驗不足的“天人衝突”。當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符合自然法則“天之道”的時候,就會取得科學技術新突破和生產力的大發展。當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違背自然法則“天之道”的時候,就不可能取得科技創新的成功,更不可能促進生產力大發展和物質財富增長。而自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到奴隸制小康社會的“公私之變”以來,特別是從“民主法治”的古希臘奴隸制商業城邦和斯巴達商業軍國主義時代以來,再經“君權神授”的奴隸制古羅馬帝國軍事殖民擴張,又經歐洲“文藝復興”和哥倫布船隊殖民征服“新大陸”的奴隸買賣“世界自由貿易”狂飆突進,直至形成今天“美元霸權”金融殖民統治的民主法治“普世價值”和市場經濟全球化國際慣例“剪羊毛”體系,這種“不均衡發展”的“人人衝突”和階級矛盾就一直是人類世界的主要矛盾,同時又在加劇著人們自覺利用自然規律與認識經驗不足的“天人衝突”。

    歸根結蒂,所謂“無名天地之始”的無以名狀,就是看不見的“無形之氣”。而“有名萬物之母”的有名可稱,就是看得見的“有形之象”。所謂宇宙自然世界,就是“無形之氣”與“有形之象”相互轉化有無相生的能量守恆迴圈運動大系統。人類道法自然法則“天之道”的主觀意識能動性,只能改變“有形之象”的物質形態和分配位置,而根本不可能創造或減少“有形之象”的物質總量。這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道為術之本”,就是無限宏觀宇宙世界自均自衡的“系統邏輯”和“大道理”。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的“術為道之用”,只是有限微觀領域“有形之象”物質變化此消彼長的“技術邏輯”和“小道理”。至於“術為道之用”的科技創新,也同樣只是“技術邏輯”和“小道理”的“術萬變而道不變”。所謂“小道理服從大道理”,就是“人之道”必須遵循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而絕不能“自遺其咎”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否則,就必然會陷入“不均衡發展”惡性迴圈的“不知常妄作兇”!

    此便是,《問道老子:什麼是“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的“盜亦有道”?》之《詠蠶》

    春暖蠶子生幼蟲,

    吃桑吐絲織繭籠。

    待到功德圓滿時,

    自封繭殼自成蛹。

    一朝破繭出飛蛾,

    雌雄秋合產卵種。

    織繭恰如全球化,

    空色有無還復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