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磚家
-
2 # 楊柳青青春之聲
劉邦稱帝后大封劉姓侯爵,就是不給自己的長兄劉伯的兒子劉信封侯,這是劉邦刻意為之,也是著意對自己的大嫂有意冷淡,恨其過去做事不爽,人不厚道。
劉邦兄弟四人,他的大哥名伯,伯早就死了。當初劉邦低微的時候,曾經為了躲避難事,常常和賓客路過大嫂家去吃飯。大嫂討厭小叔,小叔和賓客來家時,大嫂假裝羹湯已吃完,用勺子刮鍋,賓客因此離去。過後看鍋裡還有羹湯,劉邦從此怨恨大嫂。等到劉邦當了皇帝,分封兄弟,唯獨不封大哥的兒子。劉邦的父親太上皇為孫子說情,劉邦說:“我不是忘記封他,因為他的母親太不像長輩了。”於是才封她的兒子劉信為羹頡侯。
劉邦把一個諷刺意味極為濃厚“羹頡侯”給予了劉信這樣的封號,“羹頡”的意思就是敲鍋的聲音,以此來報復嫂子曾對他的蔑視和看輕。劉邦的大嫂悔不當初,卻無能為力,劉信頂著這個嘲諷性的封號十幾年,後來被劉邦的兒子削為了關內侯,才終於擺脫這個封號,然而這個事件卻一直流傳了下來。
羹頡侯劉信的封國在今舒城縣西北。羹頡侯者,侯爵是戲謔,嘲諷諷刺也。可是劉信在自己的封地做了不少深得人心的事,他興修水利,建七門堰,為安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該堰位於今舒城縣新街鄉七門堰村的七門山下。可以說羹頡侯劉信的侯爵做的也是值得了。
-
3 # 逆流的魚L
主要是報復。
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劉伯,次子劉仲,三子劉邦,四子劉交。其中劉伯劉仲和劉邦是同母所生,劉交和他們是異母。
劉邦在建立漢朝登上皇位後,逐步的剷除異姓王,開始冊封同姓王。為此他先後封二哥劉仲為代王,劉交為楚王等等。,其中大哥劉伯已經死了,當是留下一個兒子劉信。而且這個兒子不同於劉仲,當初韓王信謀反,劉信投身軍中立下大功,屬於有功之人,可是劉邦就是不給這個侄子封爵。
後來劉邦的另一個侄子劉仲之子沛侯劉濞被封為吳王,而劉信還是一個平民百姓。
劉太公看到大孫子這樣於心不忍,於是找到劉邦詢問為什麼不封劉信。
劉邦這才說出理由,原來當年,大哥劉伯早逝,大嫂帶著劉信艱難度日,劉邦不但沒有幫助大嫂侄子,相反還帶著一幫混混前往混吃混喝,這讓大嫂母子生活更加艱難。後來劉邦再帶些人去混吃混喝,劉大嫂故意用鏟子刮鍋顯示沒有飯了。眾人一鬨而散,但是劉邦看到鍋裡還有不少飯,於是就記恨上大嫂了,在自己飛黃騰達後,故意不封侄子。
劉太公知道後,沒有辦法只能勸解他,看在他大哥的面子上管管侄子吧。
由於父親的發話。劉邦最後只能給侄子封爵,不過王爵是沒戲了,於是封了侯。不過劉邦這個人屬於瑕疵必報,他雖然違心封了侄子侯爵,但是他存心要讓侄子噁心一把,因此他封兒子為羹頡侯,就是刮羹侯,弄得劉信封了侯反而捱了罵成了眾人嘲笑的物件。
劉信帶著眾人的嘲笑去了自己的封國,不過他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在封國興修水利,為當地老百姓作了一些好事。
-
4 # 慧慧的小康生活
劉邦之侄劉信封了“羹頡侯”。羹,粥也。頡,擷取、剋扣之意。“羹頡侯”乃剋扣飯粥之候。這個侯名的來歷是這樣的:
劉邦大哥劉伯早死,其妻與兒子劉信相依為命。劉邦經常到大嫂家蹭飯,有時還帶著狐朋狗友一塊去。時間一長,大嫂不高興了。
一天,劉邦和他的朋友剛進門,大嫂就用勺子把釜颳得“吱吱”地響,劉邦的朋友一聽,知道人家煩他,轉身就走。劉邦上前一看,釜裡還有很多粥。劉邦很不高興,認為大嫂不給他面子。後來劉邦當了皇帝,分封子弟,唯獨不封大哥之子。老父劉太公一再勸他,才給侄兒一個侯爵,名曰“羹頡侯”。
兒子得到這樣一個侯爵,不知大嫂心裡啥滋味。
-
5 # 夜溶月
劉邦年輕時經常領著一幫朋友到大哥劉伯家裡蹭吃蹭喝。
劉伯去世的早,劉邦依舊帶著小夥伴們去大哥家白吃白喝。
大嫂厭煩透了這個小叔子,每到飯點,遠遠看見劉邦帶人來了,就躲進廚房,並用飯勺把飯鍋颳得咣咣響。
這樣幾次三番,劉邦的朋友們再也不肯來了。
一次,劉邦特意走進廚房檢視,發現煮著滿滿一鍋飯。劉邦氣得揚長而去。
漢朝成立後,劉邦的同族兄弟都封了王,劉邦只追封大哥為侯。
劉太公為大兒子抱不平。
劉邦辯解說:“大嫂不賢惠。”
後來看父母面子,勉強封大哥的兒子劉信為羹頡侯。
羹頡:用勺子刮鍋底。
這個封號的搞笑程度堪比《鹿鼎記》中韋小寶的“通吃侯”。
(漢太祖高皇帝畫像)
-
6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漢高祖劉邦稱帝之後,大封劉姓同宗,不僅將一母同胞的二哥劉仲封為了代王、將同父異母的幼弟劉交封為了楚王,甚至連同宗遠支劉賈都被封為了荊王。但是,劉邦卻一直沒有給自己同胞長兄劉伯的兒子劉信任何封爵,似乎完全遺忘了這個親侄子!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二哥劉仲的兩個兒子,劉濞被封為了沛侯(後來晉爵吳王),劉廣被封為了德侯。以至於劉邦的父親太上皇劉煓都看不下去了,親自為嫡長孫劉信出頭,找劉邦要封爵。最終,在父親的逼迫下,劉邦才心不甘、情不願地給侄子劉信封了一個羹頡侯爵位!
何為羹頡侯?眾所周知,漢王朝的爵位大多以封地為爵號,封地在哪爵號就是什麼。如周勃的絳侯、雍齒的什邡侯等,都是以封地為爵號。那麼,羹頡是什麼地方呢?那根本就不是個地名。所謂羹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用鏟子刮鍋之意!
劉邦為什麼會給侄子劉信這樣一個爵號呢?劉邦自己給出的答案是其母不賢!劉邦尚未發跡之時,經常帶著人去兩個哥哥家蹭飯,大哥劉伯在世時,礙於兄弟情面,劉伯還接待接待。劉伯去世之後,寡嫂顯然不那麼待見遊手好閒的小叔子劉邦了。一日,劉邦帶著人又去大哥家蹭飯,結果寡嫂明明有飯卻用鏟子把鍋颳得嘎嘎響,意思已經沒飯了,搞得劉邦很沒面子,就此記恨上了這位寡嫂!不給侄子封侯,就是因為這件事。後來迫於老爺子的壓力給他大孫子封侯,劉邦卻依然忘不了這茬兒,於是便有了羹頡侯這個奇怪的爵號。說白了,劉邦就是在藉此表達內心的不滿!
這是史籍記載的東西,也是關於羹頡侯爵號由來最官方的答案。真的僅僅是因為寡嫂不賢嗎?個人認為未必全是。嫂子不賢歸不賢,可侄子畢竟是自己親大哥的兒子,不看僧面看佛面,劉邦為何因為嫂子而如此遷怒侄子呢?這裡面很可能還涉及到劉邦與同胞長兄武哀王劉伯之間的兄弟矛盾。
兄弟封王,唯獨遺忘長兄劉邦在正式稱帝之前,將長兄劉伯追封諡為了武哀侯。很多人或許就此認為,劉邦對他大哥不錯啊。但個人卻不這麼認為,劉邦之所以選擇追封長兄為列侯,更多地還是為了安撫自家兄弟子侄。你們大哥、大爺已經死了都有封爵,你們急什麼?這一點從後來劉邦的舉動也能看得出,他封劉伯為列侯完全是出於需要,而不是兄弟情深。在劉邦稱帝之後、尤其是平定異姓諸侯王之後,大封劉姓同宗,不僅同父異母的幼弟劉交被封為了楚王,連二哥劉仲的兒子劉濞都被封為了吳王。可是,終劉邦一生,劉伯卻始終只是武哀侯!直到呂后掌權之後,劉伯才被弟媳呂后追晉為了武哀王。這就非同尋常了,劉伯是太上皇劉煓的嫡長子,老劉家的嫡長房!連庶出的老么劉交都封王了,為什麼劉邦偏偏遺忘了長兄劉伯?顯然,這不是一句忘了可以解釋的,很可能就是劉邦刻意為之。
劉邦為何刻意遺忘長兄劉伯?關於這個問題,史籍沒有給出任何說法。不過,從劉邦對待劉伯和他兒子劉信的態度以及劉伯死後他夫人對劉邦的態度來看,劉邦與自己這位長兄的關係恐怕非常一般!如果兄弟關係融洽、甚至兄弟情深,就算嫂子不賢,劉邦看在大哥的面子上似乎也不至於會如此對待侄子劉信,不是嗎?更何況,如果二人兄弟關係融洽,劉邦的大嫂看在死去丈夫的面子上,恐怕也不至於那樣給劉邦難堪,這是正常邏輯。換言之,劉伯在世時和劉邦的兄弟關係恐怕也並不和諧,至少比劉仲與劉邦的關係差得多!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劉邦沒有看在劉伯的面子上善待侄子劉信的問題,說白了,劉邦其實不爽的正是他大哥劉伯!正是因為和劉伯的關係不佳,劉邦對自己這位大侄子也太喜歡,不給劉伯封王、不給他兒子劉信封侯也就順理成章了。所謂其母不賢、什麼羹頡侯不過就是一個理由罷了。顯然,劉邦不想將兄弟矛盾公諸天下,那就只能拿寡嫂當藉口了!
太上皇前後反應的差異很多人在這個事情上面大多隻記得太上皇劉煓為長孫劉信出頭要封爵,卻有意無意忽略了之後的事情。劉煓已經為長孫劉信出頭了,說明他對自己這位長孫還是非常喜愛的。可為什麼劉邦封侄子為羹頡侯時劉煓卻保持沉默了呢?這麼一個帶著羞辱性質的爵號,難道劉煓聽不出弦外之音?顯然不太可能。已經為孫子出頭了,可劉煓為何對這個羞辱性爵號卻又視而不見了呢?
那麼,只有一種解釋,劉煓對大兒子與三兒子之間的矛盾心知肚明。老三已經賣給自己老臉,封自己的大孫子為列侯了,自己對死去的老大也算有個交代了。可作為父親,一碗水總得端平吧?總得給老三一個出氣的地方吧?如果再為爵號跟三兒子說三道四,那就是劉煓這位父親偏心了,不是嗎?這或許就是太上皇劉煓最後保持沉默的原因所在。
綜上所述,給侄子劉信封羹頡侯,恐怕不單單是因為寡嫂的原因,很可能還涉及到與劉伯之間的兄弟矛盾。當然,史籍之中沒有明確的說法,我們只能靠合理化推測。文中純屬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如有謬誤、不足,敬請海涵、指正,拜謝!
-
7 # 逐鹿心絃天地間
劉邦之所以封侄子劉信為羹頡侯,還得從他青少年時期的一段經歷說起。
彼時的劉邦既不讀書也不務農。他的老爹劉執嘉安排他去唸私塾,結果書沒讀多久,還把老師給氣跑了;脫離書本的劉邦徹底放飛自我,整日與一幫半大小子東遊西逛、冒充古惑仔,對於“修理地球”的工作是毫無興趣。
在外面混也得吃飯呀,吃飯就得給錢。可不務正業的劉邦口袋裡大子沒幾個,到了飯點也只能回家吃去。
這一天,劉邦和幾個道上的兄弟在外面玩餓了,就帶著他們去大嫂家準備蹭飯。大嫂老遠就看到劉老三咋咋呼呼地帶著幾個人過來了,她連忙將飯盛到木桶裡藏了起來,還裝成刷鍋的樣子。
要說劉邦這個嫂子也不容易,劉邦大哥死的早,留下她們孤兒寡母苦苦維持生計。劉邦倒好,平時地裡的農活從來也不搭把手,等到吃飯的時候張嘴就來吃現成的,完全不考慮大嫂的感受。那些糧食都是她一個婦道人家一份汗水、一份耕耘澆灌、收穫來的。一個女人獨自操持家務、拉扯孩子,哪經得起劉邦經常帶著一邦無業遊民來吃。俗話說“半大小子,吃窮老子”,這些人一來,煮的那點米飯還不夠吃,搞得大嫂還得重新做。長期以往,大嫂難免有意見。
劉邦來到大嫂家裡,一看嫂子都在刷鍋了,就很失望地帶著幾個小弟離開了。可是他這些小弟當中也鬼精的――躲在外面觀看。大嫂以為人都走了,就端出飯來讓孩子吃。這個鬼精的小弟跑去向劉邦打了小報告,劉邦憤恨不已,下定決心再也不去大嫂家蹭飯了。一顆憤怒的小火苗就是在這個時候被點燃了。
歲月滄桑,斗轉星移。時間來到了公元前202年2月,在28日這一天,劉邦君臨天下,建立大漢王朝,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之後,便開始封賞功臣和兄弟子侄。唯獨遲遲不封大哥劉伯之子劉信。後來,劉太公實在是不忍心,就厚著老臉請求劉邦封賞他的這個侄兒。劉邦這才將劉信封侯,可是這個“侯”卻是滿含了嘲諷的意味――羹頡侯。意思是“賞你一碗飯吃”。原來他一直記著大嫂當初的“不厚道”。
劉邦留給世人的印象一直是豁達大度――有容人之量的:他能為了消滅項羽一口答應封韓信為齊王;為了帝國的利益,他能赦免並任用自己的仇敵――季布和雍齒。然而,當拋開所有外在施加的因素之後,他能為寡婦大嫂當年的“一口飯”耿耿於懷一輩子。原來,他也有氣量狹小的時候。也許這才是他的本性流露。
-
8 # 老馮說史
劉邦其實就是個無賴,在劉邦年輕的時候,整天到處遊蕩,不務正業,他的二哥劉仲以及二嫂非常看不上他。劉邦懷恨在心。據《史記 楚元王世家》記載,劉邦在未發跡前,常呼朋喚友去兄嫂家吃飯,嫂厭其常來,故意敲鍋以示“羹盡”。劉邦建漢統一後,分封同姓諸侯王,唯獨不封嫂之子劉信。經“太上皇”勸說,才懷著情緒封劉信為“羹頡侯”。
羹頡侯封國位於現在安徽六安的舒城縣,在羹頡侯立國13年之後,劉邦那時已經去世,高後(呂雉)當政,劉信被降爵為關內侯(封邑十戶之內)。
回覆列表
漢高祖劉邦稱帝建國後,大封子弟、功臣為諸侯。其中,劉邦的二哥劉仲獲封為代王,私生子劉肥獲封為齊王,韓信獲封為楚王,彭越獲封為梁王,功臣蕭何、曹參、張良等人則被封為侯爵。不僅如此,就連沒有立下任何的功勞的盧綰,僅僅因為是劉邦的“發小”,也被封為燕王,甚至多次背叛劉邦的將領雍齒,也獲得什邡侯的爵位。由此可見,凡是跟劉邦有關係的人,幾乎都得到冊封。
但是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劉邦的親侄子劉信(劉邦長兄劉伯的兒子)跟隨叔父南征北戰多年,立下過赫赫戰功(“以高祖兄子從軍,擊反韓王信,為郎中將。”見《史記·卷八十》),但在建國後卻沒有得到任何爵位。看到劉邦遲遲沒有封賞劉信的意思,太上皇劉太公坐不住了,便利用皇帝朝見他的機會,為自己的長孫“出頭”,質問劉邦為何不冊封劉信。
面對著父親的質問,劉邦很誠實的回答道:“信兒在戰場上立下過很多功勞,按理確實應該獲得封賞,但是他的母親不是個厚道的人,我很討厭她,所以才沒有冊封信兒。”劉太公及其他親人聽後,全都默然不語。那麼問題來了,劉邦為何說自己的大嫂不厚道?後者在什麼地方得罪過劉邦,以至於連累到兒子呢?一切,還要從劉邦未發跡時的經歷說起。
劉太公是個誠實本分的農民,跟妻子劉媼一起至少育有4子1女,即劉伯、劉仲、劉邦、劉交和宣夫人。劉伯等人大都繼承了父母老實、踏實的性格,唯有劉邦是個“另類”,既不從事生產,又不專心在仕途上謀發展,而是整天和一幫狐朋狗友瞎混。劉太公怒其不爭,便經常斥罵兒子,並拿次子劉仲做榜樣,希望劉邦能改邪歸正,但後者卻依舊我行我素。
劉邦在社會上結交了不少江湖朋友,並經常帶著他們到大哥劉伯的家中去蹭吃蹭喝,劉伯健在的時候尚且還能容忍,但等到他病故後,老婆卻再也無法忍受小叔子的做法。某次,劉邦又帶著一大幫朋友到大嫂家去蹭飯,後者看到他們進門後,便故意用飯勺大聲地碰刮鍋邊,表示羹湯已經吃完了。劉邦的朋友們很識趣,便紛紛藉故離開。
事後,劉邦掀開鍋蓋一看,鍋裡明明還有很多羹湯,因此便開始懷恨大嫂。正因為這段過節,所以劉邦在稱帝后,便故意不冊封侄兒,但終究架不住老爹的勸說,直到2年後(前200年),才極不情願地冊封劉信為侯爵。不過,劉邦賞給劉信的爵位頗具侮辱性-“羹頡侯”,意思是“羹湯已經吃完的侯爵”。就一個開國帝王而論,劉邦的做法實在是有些“小家子氣”。
高祖兄弟四人,長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時,嘗闢事,時時與賓客過巨嫂食。嫂厭叔,叔與客來,嫂詳為羹盡,櫟釜,賓客以故去。已而視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為帝,封昆弟,而伯子獨不得封。太上皇以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耳。”於是乃封其子信為羹頡侯。見《史記·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劉邦雖然冊封劉信為“羹頡侯”,但天下卻並沒有“羹頡”這個地方,所以考慮再三後,便讓他到龍舒縣(今安徽省舒城縣西北15公里)就封。據地方誌記載,劉信在封國內勤政愛民、頗有作為,為了治理為害多年的水患,便在七門嶺下阻河建造七門堰,灌田8萬餘畝,又在東加築烏羊、槽牘兩堰,灌田1500頃,真可謂成績斐然、造福一方。
劉信做了13年的侯爵,歷經漢高帝、惠帝兩朝均相安無事,結果到了呂后臨朝的時候,命運卻急轉直下。原來,呂雉掌權後,實行“尊呂抑劉”的政策,但凡是劉邦的庶子和親屬都會遭到貶斥,有甚者還被殺害(如趙隱王劉如意、趙幽王劉友、趙恭王劉恢),而劉信作為皇侄自然也難逃被廢黜的命運。
呂后元年(前187年),劉信被人誣告有罪,呂雉並沒有聽從內侄的辯解,便將他削爵一級,降為關內侯(地位僅次於列侯,但沒有封地,僅擁有徵收寄食所在地租稅之權),羹頡侯國至此也被廢除。劉信被廢黜後,史書當中便再沒有關於他的記載,彷彿“人間蒸發”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