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甲申十七年

    是朱元璋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

    當時陳友諒的軍師是羅貫中,他親身經歷了鐵鎖戰船被燒的戰局,之後藝術加工成小說

    當然崖山海戰也是火燒戰船,不過距離明初時間久遠,而且羅貫中本就在陳友諒陣中,想必印象十分深刻。

    順便說一句,羅貫中的貫中是字,他名本,所以,寫《三國演義》的是羅本,從拜仁退役後加入陳友諒武裝,之後以寫同人小說為生。

  • 2 # 一般冶行

    “火燒赤壁”大概是《三國演繹》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到第50回(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之間的故事。

    據考證,大明洪武三年之前,刊印的《三國演義》只有前30回,所以“火燒赤壁”故事確實是在明代成書的。

    不過它的原型,其實在《三國志·周瑜傳》裡就有:

    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衝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江表傳蓋書曰:“蓋受孫氏厚恩,常為將帥,見遇不薄。然顧天下事有大勢,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以當中國百萬之眾,眾寡不敵,海內所共見也。東方將吏,無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魯肅偏懷淺戇,意未解耳。今日歸命,是其實計。瑜所督領,自易摧破。交鋒之日,蓋為前部,當因事變化,效命在近。”曹公特見行人,密問之,口敕曰:“但恐汝詐耳。蓋若信實,當授爵賞,超於前後也。”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江表傳曰:至戰日,蓋先取輕利艦十舫,載燥荻枯柴積其中,灌以魚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龍幡於艦上。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蓋舉火白諸校,使眾兵齊聲大叫曰:“降焉!”操軍人皆出營立觀。去北軍二里餘,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瑜等率輕銳尋繼其後,雷鼓大進,北軍大壞,曹公退走。

    《三國志》裡面的細節,基本上和《三國演義》之中的一樣,因此我認為羅貫中可能就是對其中內容加以藝術化修飾而成的。

  • 3 # 太白不白bb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火燒赤壁並非空穴來風,原型的確是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鄱陽湖水戰。鄱陽湖水戰也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水戰,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接下來我從幾個方面來講講為什麼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鄱陽湖水戰就是火燒赤壁的原型。

    第一個方面,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人,參加過反元戰爭。赤壁之戰是東漢末年,而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人,當然最瞭解的是當時發生的事情了。並且他還參加過反元戰爭,如果憑空寫東漢末年的事情,難免在書中展開來寫有些失真,反而就當做鄱陽湖水戰來寫,也符合情理。

    第二個方面,火燒赤壁是三國的戰役當中最出名的之一,孫劉藉此大破曹軍。鄱陽湖水戰對於陳友諒和朱元璋來說的意義,其實和火燒赤壁有點相似。朱元璋藉此殺了陳友諒,奪得了陳友諒以前的地盤,收了他的部隊,也因此仗,朱元璋的實力大大增強,和三國時期火燒赤壁這場戰爭的意義類似。

    第三個方面,兩場戰爭的情景相似,都是以少勝多,都是水上作戰。他們作戰的方式,當時的情景,都有類似。

    綜合上述所說的幾個方面,我認為鄱陽湖水戰就是火燒赤壁的原型。不過羅貫中畢竟和朱元璋是同一個朝代的人,雖然小說是虛構,但是藝術來源於現實,羅貫中不瞭解東漢末年的戰爭細節,但是卻熟知鄱陽湖水戰的過程和戰況,根據現實來改編成小說情節,邏輯嚴密,也符合情理。以上就是我對這件事的看法,望採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理發一次要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