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動靜文史
-
2 # 琴簧汗舞
謝猴哥!
杜工部《月夜》原文: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賞析:遙想今晚的鄜州之夜,一定與長安一樣月明星稀。我那留守的愛人只能自己欣賞了,以了補男人不在家裡的寂寞。我那雙幼小不懂事的兒女,現在還理解不了他們遠在長安工作,為了養家而努力奮鬥的父親的愁苦之心。後文描述對妻兒的思念之情,溢於言表,可謂到了神志愰忽、互擦眼淚的意境,令人唏噓不已!
-
3 # 快樂人生40206654
這首詩是杜甫在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八月自鄜州,奔赴靈武(唐肅宗的臨時行宮,今寧夏靈武)途中被安祿山叛軍所虜,陷於長安時所作。
(第一聯)l是詩人望月思鄉,借月憶人。但偏不說自己孤獨可憐。把刻骨的相思埋藏在心底,以月喻妻在獨看,在見月憶人。
(第二聯)詩人的心,在千里之外,非常思念小兒女,而兒女小未必能懂父母的眷念之心。同時也指叛軍的智商幼稚,低估了長安的局勢。同時也暗怨朝中大人物執政如兒戲。遠方的親人也難知長安這邊發生的事,詩人受過的苦。更不懂詩人對國家的一片赤子之心,未解憶長安。
(第三聯)詩人想向夫人在望月己久,思夫之深中會夜不能寐,會流淚,會鬢溼臂寒。雖遠隔千里,詩人的心仍然象明鏡透過冷月鞭長未及,多長的手臂都夠不到,去撫慰,只能在月光下寒臂。
(第四聯)此時此刻的詩人,心裡很茫然,不知何時走過霧霾沼澤地。忐忑不安的心處在搖晃不定的局勢。不知何時有歸期。今日望月雙方都在為孤獨流淚,虛實對比人與月同時有感悟。待到重逢時,待到月圓時,雙方都能相看到曾經的沮痕以及見面後的喜極而泣。雙照淚痕幹。好一位情深意切的詩人,多才而浪漫,官高而苦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4 # 狼主1970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解析:情詩百解,前人之述備矣!望月相思,兩地懷情。遂使因家國動盪,親情離散者共生和平之想,匹夫豎子忽起報國之心。
收拾山河復舊貌
方得日月換新顏
詩人望月懷思入畫,展綺麗清幽之境,勾描遐想,設問佳期。平叛衛國,呼之欲出。政治抱負隱於溫情,妻兒懸望激男兒熱血。唯政治清平,親情得聚,詩人《望月》之衷旨也!
-
5 # 溯路之行2
在詩中,雙、獨句為詩眼。全詩感情深摯,憐愛關切之態溢於言表,為杜工部的情愛詩系列之一。
因不精通此詩,簡單作答。
-
6 # 張峰149764346
杜甫,出生於河南鞏縣,約(公元712年~公元77年)生活在唐朝中晚期的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肅宗李享年間,杜甫素有“書史”之稱,他的詩以記事和敘事相結合,被稱為現實主義詩人,一生留有上千首詩,被人們譽為詩仙,世人常以李杜齊名相稱,由此可見他的詩對中晚唐時期的詩界有多麼大的影響。
唐詩“三百首”裡杜甫寫給妻子的月夜。
原詩“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對於這首詩的賞析,我是這麼看的。
一,吃飽穿暖不想家,人到難處信思親,他被流放他鄉,在那個沒有交通工具,沒有微信的時代,倍感孤獨寂寞,又在窮困僚道之機,牽腸掛肚,放心不下還在家鄉的妻兒老少,輾轉難寐,思家心切,他把對家人的思念用寫詩的方法去示懷,這是人走頭無路的最好選擇,是對未來家人團聚的期侍。
二,如果他正天花天酒地,出入煙花柳巷,醉生夢死,樂不思家,早把她們娘們忘到九宵雲外去了。
-
7 # 雨後新晴原創
謝大聖書童邀!
賞析古人詩詞,結合時代背景,設身處地,入景入情,才能理解,體會到古典詩歌的意境和主旨,鑑賞到美的內涵。
望月思家,杜甫的《月夜》,詞旨婉切,章法緊密,五律至此,無忝詩聖矣!賞析如下:
今夜麟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鬢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天寶十五年(756年),安史叛軍攻進潼關,杜甫帶家小逃到麟州(今陝北富縣),寄居羌村,他自己則孤身北上,想趕到靈武(今寧夏境內),為新即位的肅宗平叛效力。但途中被叛軍捉住,扭送長安。國破家微,身陷賊營,生死未卜,月光下百感交集,憂慮與心酸交織,悲然動容,神馳麟州,話離別衷腸,安撫妻兒……
“今夜麟州月,客中只獨看”——自己隻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妻子尚有兒女在身邊,為什麼也“獨看”?下聯作答:“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妻子悽苦獨望,回顧當年同賞長安月的情景,多麼悲傷啊!
“香霧雲鬢溼,清輝玉臂寒”——伉儷情深,心有靈犀,作者想到妻子望月的情景:擔心丈夫安危,夜不能寐,憂心忡忡,霧溼雲鬢,月寒玉臂,望月愈久,思念愈深,黯然神傷!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兩地望月,各有淚痕,“獨看”悽惶,“雙照”淚方幹,何時能結束,結束這種痛苦離亂的生活啊!
這首詩,借月書離情,時代脈搏清晰——“獨看”的淚痕裡,浸透天下離亂的悲傷,“雙照”的清輝裡,閃耀出四海宴平的理想。詩從月中照出,情在月下奔流,情深意切!看麟州之月而念長安之人,看長安之月而懷麟州之家,望月的夫妻雙方,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昔的“雙看”——並依薄帷,對月抒懷,寄希望於來日社稷光復,全家團聚,幸福安康……
-
8 # 梅里一了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寫這首詩時,老杜四十多了,隻身困在被安史之亂叛軍佔領的都城長安不得脫身,明月之夜,夜不能寐,想念寄住在鄜州的妻兒,戰亂之中,音訊阻隔,惟有這皓天中孤冷的月,以冷冷的光看著人間,成為聯絡兩個天涯淪落人的惟一線索,一個獨字,道盡了這孤寂的情愫,字面上雖然是寫妻的,其實映襯著自己也是在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遙想可愛的孩兒們該是睡了吧,還不懂得想念困在長安的老爹。此句中動人心魄的是那個憐字,不是可憐,而是憐愛,透著滿滿的父愛。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這兩句彰顯老杜寫詩的心力,精緻工整,浪漫唯美。月光之下,一位思念夫君的少婦,佇立於清輝之中,久久不願歸去。一個溼,一個寒,透出之個久字,也透出老杜對妻子的關愛。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最後兩句,道出心中的祈願,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團圓,相依在紗幔搖曳的窗前一起賞月呀,那月光不是冷漠而是柔美,照在我們一雙沒有眼淚的臉龐。
老杜是一個家國情懷很重的詩人,曾有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共歡顏的吶喊。因此,讀這首詩也不應拘於一家一戶的兒女情長,而是希望天下人戰亂早息,閤家團聚的祈盼,老杜有這種胸懷。
-
9 # 使用者狼哥
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進潼關,杜甫帶著妻小逃到鄜州(今陝西富縣),寄居羌村。七月,肅宗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杜甫便於八月間離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圖趕到靈武,為平叛效力。但當時叛軍勢力已膨脹到鄜州以北,他啟程不久,就被叛軍捉住,送到淪陷後的長安;望月思家,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名作。
《月夜》唐 ·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如果從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應該寫“今夜長安月,客中只獨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動容,神馳千里,直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這已經透過一層。自己隻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為什麼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作了回答。妻子看月,並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在一二兩聯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絡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於一二兩聯之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嗎?我們知道,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飢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為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哪能為她分憂啊!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第三聯透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霧溼雲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會擔心她的丈夫是否還活著,怎能不熱淚盈眶?而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於是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雙照”而淚痕始幹,則“獨看”而淚痕不幹,也就意在言外了。
《月夜》這首詩於天寶十五年(756)八月寫於長安。全詩別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將詩人自身對妻子的思念之情透過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現出來,也寄託了對戰亂平息後幸福團聚的渴望。
-
10 # 張學紅871
杜甫是經歷世間深重苦難的詩人,他的人生遭遇令人心酸,正因為他從苦難遂道經歷,造就他對苦難大眾那樣仁義高尚胸懷。
-
11 # 放歌聲野老梁
謝謝邀請。本人最敬重的唐朝詩人就是李杜。也對李杜詩愛不釋手。今因答此題,又重溫了一下杜甫《月夜》詩。詩中寫到:今夜鹿阝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杜甫區區四十字,句句心中牽。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睹詩淚流呢?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公元七五六年七月間,發生了安史之亂。在安祿山攻陷長安後,李亨(唐肅宗)在靈武(現在屬寧夏)繼承了皇位,杜甫將家小安頓在鹿阝州,自己單獨到靈武去。半路上被安祿山的部隊俘虜,送到長安。他在一個秋天的月夜裡,懷念鹿阝州的妻子兒女,寫下了這一首詩。可想而知,詩人杜甫從兩地看月的情景中,寫到淪陷後的長安,鹿阝州風露下的妻子,及孩子還小不解事,以及又寫到全家團圓的願望,表達了真摯的夫妻感情。詩人以愛國的情懷,沒成想落到身陷囫圇的下場;可慘可悲。但是,整首詩是給人一種思念之情,語句平和委婉,寄團圓與希望,柔情之作。吾想,放在現在,何等感人耳!
-
12 # 風雨楓啟明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這首詩是杜甫為數不多的愛情詩,也是想老婆的詩。
這首詩寫於756年,杜甫44歲,她老婆至少自己30好幾了。安史之亂髮生於755年,756年長安已經陷落了。不巧杜甫被抓了。
而杜甫運氣很好,真的是科舉制度就了他。因為他考科舉,考了20來年,沒有一次考中。所以也沒有什官位。在長安跟混日子沒有什麼區別。
就這樣杜甫被抓到了長安,但是叛軍根本就沒有把杜甫放在眼裡。再他們眼中杜甫就是個小角色,所以沒有要杜甫的命。不然就沒有《月夜》這首詩了。
鄜州,是今天的陝西富縣,也是杜甫的家鄉。杜甫真的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嗎?被方人不是很豪爽嗎?
可這首詩一點也好爽,反而表現出一種不好意思。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今晚上加里的月亮,應該和我這邊的月亮一樣圓吧。
可惜呀老婆只能一個人,在屋裡的窗邊望著月亮想我了。
望著小女兒在屋裡開心的玩耍,可憐她不明白媽媽想戀老爸的心情。
明明是杜甫自己想老婆,他卻不好意,偏偏要說老婆在想他。是不和豪爽直率的北方人不同。可杜甫確實是個北方人。
男人想自己的老婆,都說不出口。真不知道該說杜甫什麼好了。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老婆想我想的叫都睡不著,夜深了飄來的霧氣,把老婆頭髮都打溼了。冷冷清清月光,把老婆漂亮的手臂都變冷了。老婆還在看著月亮想我。
老婆一想到,不知道要什麼時候,才能挽著我的手靠著我的肩,在窗簾前欣賞這美麗的月色。眼淚是止不住的流呀,眼睛裡的淚都流乾了,在臉上留下了長長的淚痕。
杜甫也是說,老婆想他想的不行。其實呢是他想老婆想的不行。
他想老婆美麗的身段,漂亮的長髮,那細柔的腰,還有那白皙的手臂了。
他想抱著老婆看著美麗的月色,想的眼淚都流乾了。
真因為如此,才表達了杜甫對老婆的愛之深深,他和妻子感情之深深。相互之間的擔憂之深深。
回覆列表
怎樣賞析《唐詩三百首》中杜甫寫給妻子的經典情詩《月夜》?
《月夜》這首詩寫在作者被禁長安時,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
這首詩的背景是,756年6月長安因安祿山由洛陽攻打潼關,也被叛軍佔領,杜甫攜家四處奔逃,後在鄜州的羌村落腳。7月時,杜甫聽聞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將家人安頓好後,就隻身奔向靈武,但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已經八月了,陷於如此境地的杜甫,內心焦慮卻又無奈,只有在這個月圓之時,對家人生出無盡的思念與掛牽。
月夜
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今夜裡鄜州的月圓之時,只能你獨自在閨房中遙望了。“閨中”在這裡指杜甫的妻子。首聯,作者寫的相當巧妙,詩人萬般思念親人,但卻從另一個角度著筆,以妻子望月來喻內心的孤獨與哀傷,從而也說明夫妻間心心相印的至愛情深。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頷聯中作者嘆息,在遠方的幼小的兒女,還不能懂得為何你思念長安。這兩句依然用的前兩句的寫作手法,不寫自己在長安思念兒女,而是寫兒女在長安對他的想念,他們年齡尚小,又怎麼能懂得父親身在長安的險境。杜甫以這種手法來寫彼此的掛牽,強化了悲涼的效果。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香霧:這裡指香氣從塗有膏沐的雲鬟中散發出來。頸聯作者寫的是他的妻子,悽美而又悲傷。濛濛的霧氣沾溼了你的鬢髮,清冷的月輝灑滿了你潔白如玉的雙臂,夜色已深,寒意漸生,而他的妻子還沉浸在無邊的愁苦中,詩人同樣深陷於對妻子的惦念中,無以自拔,深愛的彼此在月夜裡隔空遙念著對方。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虛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尾聯詩人獨自發出強烈的吶喊,什麼時候我們才可以一同倚窗望著一輪圓月,讓月光擦乾兩人的淚痕呢。詩人在對親人的思念中,自己也已經是淚流滿面了。他期望著有朝一日,可以和心愛的家人一起相聚,讓月光映照著彼此歡喜的笑容。
《月夜》是一首感人至深的相思詩,運筆精巧唯美,飽含深情,有對戰亂之中百姓的同情與憐惜,有對愛妻與親人痛楚的思念,更有對未來平定戰亂的期盼,這也是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獨有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